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宁化人的风俗

来源:好土汽车网


宁化人的风俗

风俗习惯,涵养内容非常广泛,在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无不存在。

客家民俗,当然也不例外,它传承中汉族古风,同时也融合了闽粤赣客家民系形成区的土著风俗,所以它同属汉族风俗范畴,又有明显的个性特征。

宁化民俗既有客家人的共同特点,又有突出的地域特点,当今许多带普遍性的客家风俗,有的在宁化形成,有些民俗在大部分地区失传了,但宁化仍然保留下来。所以学者们认为宁化有着更多的原始客家文化,这是特殊的宁化历史和地理使然。正如李升宝在《石壁风俗的形成和传播》一文中所说:“石壁风俗为何能播衍辐射至客家许多地区?重要原因是保留了中原历代风俗,随着石壁先祖的迁移,而将各类风俗一同带去,在新的地区播衍继承,也有些风俗被客地融化、改变,或赋予新的内容,或由于各种原因被新地区的风俗所取代。”

礼 俗

“礼为社会生活之规范,以礼节之,则为礼俗”。重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所以称“中国是礼仪之邦”。中华民族的传统礼俗多来源于“三礼”,即《周礼》、《仪礼》、《礼记》。古礼可分为吉礼、凶礼、军礼、宾礼、嘉礼五类,筒称为“五礼”。习俗中,包含着礼的成份;礼,许多表现于习俗之中。

客家人重礼,最主要的是由古礼沿袭,但也少不了演绎,赋予地域特色。如客家人的婚丧节庆礼俗基本沿袭古礼,但在具体活动程序和内容上,却千姿百态,富有地方特色。如“接亲”,就有“哭嫁”、“吵嫁”、“拦嫁”等等不同”节目”。宁化人的婚、丧、寿庆等,

在“请”和“贺”的双方均有不同礼俗。婚嫁要先请后贺,不请不贺;寿筵和新迁要先贺后请,不贺不请;丧葬祭奠,要先送“烛礼”,后做“拆封”(谢客宴)。“烛礼”不宜太多,认为“多了下辈要还”。

尊老爱幼,长幼有序,老人要严于律已,为人表率。俗语说:“为老不尊,教坏子孙”。在家吃饭,长辈上座,宴席座位排列有严格规定,如果安排(俗语称“拘席”)不好,客人可离席而走,主人得赔礼道歉,加以挽留。亲戚按血缘亲疏,宁化以舅公(母舅)为最大,称:“上有雷公,下有舅公”;朋友以世交深浅或年龄大小排;同宗则按辈份大小排,同一辈份,则视年龄。上辈交谈,下辈不得多言插嘴,俗语云:“大人话事,细人摁耳”。

尊师重教,望子成龙,是儒家思想的沿袭,客家人发扬更加突出,所以被列为民系特点之一。客家地区的尊师重教程度使海外学子都称道。在梅县传教的法国神父赖里查斯曾说:“一个不到三万人的城市,便有十余间中学和数十间小学,学生人数几乎超过全城人口的一半。……全境有七八百间学校,按照人口的比例来计算,不但中国没有一个地方可以赶得上,就是与欧美各国相较之下亦不多让。”(赖里查斯《客法词典》)宁化或者石壁都有着很好的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蟾蜍罗,咯咯咯,唔读书,没老婆”,“生子唔读书,不如养条猪”,“目不知丁,枉费一生”等谚语,家喻户晓。各姓氏都把兴教之事写入族规之中。各姓宗祠都设有“学田”,专门奖励上进者,或资助无力求学者。由于把世家命运寄托在下一代身上,所以视教育、视入学、视老师神圣至上。私塾无论大小,都是圣贤之地,都要设立圣坛,中供大成至圣先师孔夫子神位,左列三千学师,右列七十二贤。每日清晨塾师亲自燃香,初一、十五诸生带香烛,跪拜供祭。父辈都把孩子的前程,寄希望于老师,因此,有人说,对待老师犹如对灶君,思想上十分尊敬、崇拜,生活上关心倍至。“逢年过节必送礼,家有宴席必有请,杀鸡宰猪忘不了,新鲜菜蔬先敬尝。”异乡老师大凡放假回乡,学生家长纷纷赠送农副产品。

在款待客人方面,除上述饮食之外,还有一个“跨火把”的特殊礼仪。如果生客、稀客临门,定要客人“跨火把”进门,所谓生客、稀客,是指第一次进门的客人,或长久未来的客人,如生亲家、生姐丈(女婿)、外孙等等,也包括新娘进门。稀客,指难得登门的客人,俗语云:“三年来两遭,当得清官到。三天来两遭,当得狗爬灶”。所谓“跨火把”,是主人在客人进门之前,用一把柴草放在门槛外面,上面盖上火炭;或柴草点燃,再盖上谷壳,让它只冒烟,而不冒火,引客人跨过火把进门。这是一项最高的迎客礼仪,可能是从当地土著那里学来的。

丧 葬 偷 青

“一个人的生与死,是人生的两个极端。生是人生的发端,死是人生的终结,所以,生与死是人生之大事。但死之丧礼,不仅远比生礼更为隆重,而且是人生礼仪中最为庄严肃穆、最为独特的礼仪。”丧礼仪规,《礼祀》有详细记载,客家人基本沿袭陈规,虽然各地在具体程式上,稍有演绎,形成客家特色,如二次葬、妇女的“灵牌”和墓碑称“孺人”及坟墓的造型有别等,但总的程式仍不离其宗。宁化客家人在出殡前“偷青”,是一种比较特别的做法。

宁化人在出殡前一天举行堂祭,亦称“祭奠”。堂祭是在灵堂举行的祭祀仪式,宁化人称“开堂”。届时燃香鸣炮,哀乐齐鸣,孝子及“五服”亲属各着孝服,分别致祭。孝子开始,由小大到按顺序逐个进行。请“知礼者”司仪念祭文,陈述死者生前业绩及亲人哀思,致祭者按司仪的号令行跪拜礼,对父母、内外祖父母、岳父母、尊师、师傅行三跪九叩,对其他长辈二跪六叩,同辈一跪三叩。拜毕,大礼者,还要绕奠堂匍匐跪爬一周,有的则要在堂前空坪上匍匐跪爬一周,以示对死者长辈生前不尽孝道的忏悔之意。祭讫,焚烧楮帛祭文。当晚“偷青”,吃“辞堂丸”。

“偷青”,就是偷别人家的青菜。在出殡的前一个晚上,孝子孝孙披麻戴孝带人到田间,明火执仗偷别人地里的瓜果蔬菜,毫不顾忌,不管何人的菜地,碰上就摘、就拔、就挖。但一般在一户人家的菜地里不会“偷”太多,因为要“偷”好多家,被“偷”的人家越多、骂的人越多、越好,“越骂越发”,但此风习以为常,被偷者知道是“偷青”偷的,都可以谅解,不认真,最多说上几句“这么狠,都给我偷走了”。“偷”的“青”是用以做“辞堂丸”,亦称“老头丸”,是用大米做的,其做法将大米煮成半熟,笊起来,擦揉后,做成椭圆形的丸子,讲究的,再下油锅去炒成赤色。另外将瓜果蔬菜(少许)和葱蒜煮熟,加上米饭丸子一起煮,配以佐料便可。“辞堂丸”煮好之后,首先孝敬死者,家人每人端一碗,跑在棺材下,边哭边吃。吃完又祭,叫“辞堂文”,祭文写在红纸上,意即死者将辞别而去阴间。“辞堂丸”除了家人外,帮忙办丧事的人、祭吊的亲戚朋友和邻居都可以以食,他们不必在灵前祭祀。

宁 化 人 好 客

客家人好客,为世人所称道。宁化客家人更加好客。乡里人较城里人好客,山里人又比乡里人更好客。进门便是客,不进门,路过者也是客。只要经过门口的人,主人都打招呼:“进来坐!”“放下肩吧!”这利俚语,可能过去少有不挑东西走路的人,下田必扛锄头、挑笨箕,做买卖的人,更要挑担子,因是山区,过去道路不好推车,所以只能挑担。“放下肩”是叫人把肩上的东西放下,让肩膀休息一下。这种招呼久而久之,成为习惯口语,就是对没挑东西的人,主人也随口而出“进来放下肩吧!”

客人进屋后,主人首先让坐敬茶,这是最起码的礼节,也是对不认识的过路客人的一般礼节。若是亲、朋,男客则招待家酿水酒,最现成的下酒菜是炒黄豆和湿子花生(花生收获后,不用晒干掺沙一起炒熟,俗称湿子花生,是宁化的一种特产)。再者则加炒一些小菜。如果逢年过节,一户有客,邻居也会提一壶酒、端一盘菜一起招待“凑热闹”。若招待

更加亲密的至亲好友,必须宰鸡,请客人吃鸡腿,一人一只鸡腿,若客人多,鸡腿不够,则主客吃大鸡腿,次客吃翼鸡腿(鸡翅膀称翼鸡腿)。

女客上门,一般招待吃擂茶。若是一般过路女客,用现成擂茶,加些炒豆子、炒米等。若是亲朋好友,则要现做,必须有“内容”(即有许多配料),邻居知道某户做擂茶招待客人,会主动送些食油、猪油、粉干、花生等食物,请主人一起做。有些事先不知的邻居,主人待擂茶做好后,也会请邻居一起吃,邻居也随带一些食品。如果在吃擂茶时,凡过路的人,都会受到邀请,也都可进屋品尝,不必拘礼,主人都会热情招待。

大凡喜庆做擂茶或米茶,都要请全村人,男女老少都可以前往,不必拘礼。过路客人也可以进去,叫“见者有份”。客人愈多,主人愈高兴,也愈体面,是一种人缘好的表现,说明“人家看得起”。喜庆菜一般是婚嫁后的第三天,寿庆后一天或廷迟些也可以。建新房、迁新居,大多是在进屋的当天,也可以推迟。叫“样新灶”(“样,谐音,方言,热闹之意),有的地方,庙会期间,凡赶会的人都可进屋吃饭饮酒,主人都非常欢迎。

宁化人待客还有一项”洗澡“,也是必不可少的。请客人洗澡是一种礼节,客人谦让不想洗,主人一定动员你洗,主人把洗澡水提进洗澡间,帮客人把澡盆洗干净,然后请客人进去。农村洗澡水很热,特别招等客人的,一般用开水,洗时不能把水都倒进盆,那样水太热,无法洗,只能先倒入一、二杓,因澡盆是凉的,澡巾也是凉的,搅动一下,水温下降便可以开始洗,在洗的过程中,水不够热时,再添一些,边洗边添,直到洗完,能保持所需温度。外地客人,不知此习者,往往“上当”,到了洗澡间,水那么热,又无冷水掺和,不知所措。有位来自北京的梅州客家人,便曾遇上这种尴尬的局面。

宁化人好客的习俗由来,一是由于客家先民饱尝流离之苦,在那长期流浪的生活之中,深深体会到相待的重要。在困境之中,如果有人相待,真乃“滴水之恩,应涌泉相报”。因

此形成一种相敬于人的心态,好客待人;二是从当地少数民族那里学来的。有文献记载:“苗族每逢节日遇见远客,必接至家中款以酒菜的,至少要送一碗酸汤表示对客人的欢迎。”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