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登飞来峰》赏析

来源:好土汽车网

  课题

  古诗二首――题西林壁

  

  1

  总课时

  教学

  目标

  1、借助字典弄请词句的意思;

  2、在明白古诗意思的基础上理解诗中所含的哲理:观察角度不同,观察效果不同;培养学生互助学习的能力;

  3、通过学习古诗教给学生学习古诗的方法。

  教学

  重难点

  理解诗中所含哲理,培养学生互助学习的能力。

  教学

  准备

  风景画、录像、实物投影仪、实物:三棱柱

  

  环节

  预设

  

  

  

  

  一、指导预习《题西林壁》

  二、学习《题西林壁》

  三、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体会诗情。

  1.听范读

  3.检查预习:缘    庐   峰

  1.知诗人,解诗题

  题西林壁:书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

  2.抓字眼,明大意

  (1)学习1、2句  

  (3)把握朗读重音

  (4)学习3、4句  不识:不认识,看不清。缘:因为。 题:书写。

  3.想意境,悟诗情

  (1)放庐山幻灯片,让学生联系生活试讲3、4句诗的含义。

  (2)引伸。  

  指导学生朗读、背诵、体会。

  2.自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4.指名读《题西林壁》

  5.齐读

  6.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古诗给你的初步印象

  介绍诗人:苏轼

  (2)讨论句意

  (5)讨论句意

  (6)指名说全诗意思

  (3)我们评价一个同学时,应该怎样看?

  (4)小结:把庐山特色浓缩成绝句,概括贴切,蕴含着深刻的哲理,我们还从中获得启示。

  朗读、背诵,说体会。

  让学生想象当时意境,领悟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题西林壁

  北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观察的

  远近/高低/各不同。 实写   角度不

  不识/庐山/真面目,      同,观

  只缘/身在/此山中。 明理   效果察

  不同。

  课题

  古诗二首――登飞来峰

  

  1

  总课时

  教学

  目标

  1、教会学生诵读,让学生在吟咏之中加深理解,熟读成诵。

  2、引导学生从形象入手,体会诗的意境,领会诗所表达的深刻的思想感情。

  3、帮助学生了解有关诗歌产生的历史背景以及作者的生平、思想。

  教学

  重难点

  熟读、背诵 、理解诗句蕴含的情理

  教学

  准备

  挂图

  

  环节

  预设

  

  

  

  

  一、谈话导入

  二、学习古诗

  三、总结全诗

  1.导入:我们已经学习了唐代的三首诗,接下来要学的是宋代的两首诗。先学第一首--王安石的《登飞来峰》。 1.教师简介王安石。

  王安石(1021-1086),唐宋八大散文家之一。

  2.教师范读。

  在教师的点拨下理解诗意。

  点拨要点:

  首句点明了地点,第二句紧承首句而来。通过具体的描写,进一步突出飞来山上"千寻塔"之高。一、二两句都是铺垫,在此基础上,诗人自然地写出三、四句:不怕浮云遮住了远望的眼光,只是因为身在最高的层次。这两句是全诗的精华,蕴含着深刻的哲理。

  3.学生轻吟。

  4.由学生提出自己不太理解的地方。

  1.齐读全诗。

  2.说说全诗的意思。

  3.学生自由朗读并背诵。

  学习这首古诗,对于培养学生的阅读欣赏能力和审美情趣,陶冶学生情操,积累语言、文学知识、打好语言基础,培养学生认识、鉴赏想象能力都是十分重要的。

  在学生了解诗的大意后,抓住色彩浓厚,形象显明的诗句,进一步引导学生悟情明理,体会诗的意蕴。

  

  

  

  

  宋——王安石——《登飞来峰》——借景抒怀,登高顿悟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