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15青海高原一株柳

来源:好土汽车网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听写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

  2.学会本课7个生字。认识绿线内的5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想象课文描绘的情景,感悟青海高原上的这株柳树身处逆境时所表现出的强大的生命力。

  4.能通过课文关键词句体会“撑立”的具体含义。

  5.学习对比反衬的作用及借物喻理的写作方法。

  第一课时

  (简案)

  一、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利用工具书理解词语的意思。

  二、认识文章结构,理清脉络。

  三、学习课文第8自然段。引用简短故事,理解“灞河的柳树何以名贯中外”。通过具体的语句了解灞河柳树的生存环境。

  四、在正确朗读的基础上,练习抓住重点词表现文章情感。

  第二课时

  学习段落顺序:5→3、4→6、7→9→2

  一、回顾课文内容。

  1.齐读课题。

  2.过渡:在作者眼里,这是一株怎样的柳树呢?出示,指名分别读这两段话:

  这是一株柳树,一株在平原在水边极其平常的柳树。

  这是一株神奇的柳树,神奇到令我望而生畏的柳树,它伫立在青海高原上。

  3.通过这两段话,我们知道,这是一株(平常  神奇)的柳树。

  4.过渡:一株我们常见的柳树,有什么神奇的的呢?让我们把目光转向这棵柳树。

  二、学习课文第5自然段。

  1.自读课文第5自然段,注意观察这一段有几句话,每句话写了这株柳树的什么特点。利用课文提供的信息,圈画出描写这株柳树特点的词语或句子。想一想:这是一株           的柳树。

  2.交流:这一段共几句话?你看到了一株怎样的柳树?结合具体的语言文字(重点词:铁锭  锻铸),说明白感受,朗读出感情。

  每分析一句,概括一次(并由学生写到黑板上):这是一株           的柳树。

  (1)……覆盖出百十余平方米的树阴——茂盛、浓密,生命力旺盛……

  (2)树干和树枝呈现出生铁铁锭的色泽——粗实、坚硬……(对比我们这里的柳树树枝树干的色泽,理解苍郁、深沉。)

  (3)叶子如此之绿,绿得苍郁,绿得深沉——色泽深沉,厚重……(我们这里的柳树叶子大多是什么颜色?)

  (理解“锻铸”——锻,是把金属加热到软化的状态,通过外力击打,形成所需要的形状,工业上把这一过程叫锻造;铸,铸是把金属融化后的液态物倒入事先做好的模具中使其冷却成形。金属是要经过无数次烈火焚烧和人工打磨才能打造出器具的。在这里,是指什么呢?)

  ……

  3.出示句子:它巍巍然撑立在高原之上,给人以生命伟力的强大感召。

  (1)这句给你什么感受?从哪些词语中感受到的?——巍巍然撑立。

  理解:巍巍然——高大雄伟的样子。

  是啊,经过这么细致的描写,这株柳树就真的出现在我们的眼前了——齐读本段。

  (2)“撑”字,手掌用力就是撑。这里与“立”字组成“撑立”一词,难道仅仅表现了这株柳树的高大吗?作者为什么用了这么一个如此艰难又极用力,极奋力的词语来描述这株柳树呢?

  三、学习课文第3、4自然段。

  1.仔细阅读课文3、4自然段,读完后,用一个恰当的词语概括出这株柳树生长地的环境特点,并在文中找出具体表现这个特点的词句。

  2.读与说,交流,相机出示青海高原环境资料。

  可设问:这是一个怎样的高原?

  先用词语概括,再通过对具体的词句结合朗读来表现“环境恶劣”。

  (哪些词句让你感受到了青海高原的恶劣环境?)

  青海高原环境资料:青海高原海拔高、空气稀薄、气压低、含氧量少。这里全年降雨稀少,有时连续两季不下一滴雨。地面植被稀少,岩石裸露,增温散热都快,气候恶劣,是生命的极限区乃至禁区。

  3.这是一个极为严酷的生存之地,让我们用朗读表现出来。齐读:

  在青海高原,每走一处,面对广袤无垠、青草覆盖的原野,寸草不生、青石嶙峋的山峰,深邃的蓝天和凝滞的云团,心头便弥漫着古典边塞诗词的悲壮和苍凉。

  这是我在高原见到的唯一的一株柳树。我站在这里,目力所及,背后是连绵的铁铸一样的青山,近处是呈现着赭(zhě)红色的起伏的原地,根本看不到任何一棵树。没有树族的原野显得尤其简洁而开阔,也显得异常的苍茫。

  小结过渡:就是在这样       的恶劣环境中,我见到了唯一的一株柳树,并且能长到这样(根据板书概括),我们不能不去猜测,它该付出多大的努力,才能在这生命的极限区中“巍巍然撑立”!

  4.出示:这是我在高原见到的唯一的一株柳树。这株柳树怎么会生长起来壮大起来,造成高原如此壮观的一方独立的风景?

  (1)齐读。(读出疑问、惊奇)

  (2)过渡:这株柳树又是怎样神奇地生存下来,壮大起来,造成这么一道独立壮观的风景的?

  四、学习课文第6、7自然段。

  1.默读课文6、7自然段,追随作者的想象,看看这株柳树经历了怎样的危险和艰难,才能巍巍然撑立在青海高原之上的。哪些词句体现这株柳树生存之艰难、生命之神奇?圈画出来,边读边体会:这是一株          的柳树。

  2.按段落顺序交流,关注重点字词。

  (1)……全毁了……只有……奇迹般地……——生命的奇迹

  (2)自古以来……更为严酷的寒冷。——生存的艰难

  (3)干旱和寒冷绝不宽容……活到一岁。——(理解句子意思)生存的残酷

  ……

  齐读后,师根据第六自然段最后一句引读第5自然段:你看!(出示第5自然段,齐读)造就了一个不可思议的生存奇迹!这是多么艰难而又顽强的“撑立”!这是生命的奇迹!

  (4)过渡:年复一年,这株柳树又经历了怎样的危险与艰难?课文第七自然段的哪些词句表现了它的生存的艰险,哪些表现了它生命的神奇?

  结合具体的句子和词语,边读边说出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多少”在这里是表示疑问吗?)

  通过四个“又”再次深入理解“撑立”的含义。

  (虐杀无数生灵的高原风雪摧毁它了吗?它怎么样?——冻死过多少次又复苏过来。它屈服了吗?这是怎样的一株柳?多少场雷轰电击,被劈断了枝干,它害怕了、放弃了吗?它怎么样?——被劈断了枝干又重新抽出新条。这是怎样的一株柳?被一次又一次摧毁,却能够——一次又一次起死回生,我们看到了怎样的一株柳?)

  四个“又”及排比句式给人带来的强烈震撼。

  指导朗读——多么。自读。

  (以“这是一株        的柳树”这主线。)

  (5)师引述,生读课文内容:经历过无数次虐杀生灵的高原风雪,它——,经历过一场场铺天盖地雷轰电击,它——,它无疑经受过——,却能够——;这是一种多么顽强的精神。

  (本内容供选用)

  师:狂风中,它——挺立着,暴雨中,它——支撑着……

  3.写话练习:

  请选择其中之一,或是另外假设,结合自己的理解力,发挥想象,写一段话。内容要能够表现这株柳树生存之艰难,生命之神奇的精神。

  冰天雪地,狂风呼号,                        。

  闪电撕开天幕,劈开树干,                             。

  干旱,持续的干旱,几个月没下一滴雨了,                      。

  ……                                                        。

  4.交流。突出这株柳所表现的精神。这是一株          的柳树。

  5.交流后出示第7自然段部分,强调排比句给人带来的震撼。

  (齐)“它巍巍然撑立在高原之上,给人以生命伟力的强大感召”。(师读)这是一种多么顽强而神奇的精神!这是生命的神话!

  过渡:回想我家乡的灞河上那些引发无数诗家词人作诗洒泪的、那些安逸舒适的、婀娜多姿、风情万种的柳树啊——出示,齐读:同是一种柳树,生活的道路和命运相差何远?(什么叫“相差何远”?)

  五、学习最后一个自然段,升华主题。

  1.将这句话改变说法,体会句意(理解:相差在哪里?可指名读第8自然段相关内容)。

  (读出惊叹质问的语气)

  师:既然题目是“青海高原一株柳”,作者为什么写家乡的柔柳?反衬什么?(反衬,强烈的对比用以增强表达力度,衬托出青海高原这株柳生存的艰难和危险,生存及生命的神奇。)

  再读这句话,利用句式直接导入第9自然段。

  2.出示第9自然段。指名读。

  从这段话中,你读懂了什么?

  3.你从“九十九”和“一”这两个数字中感受到了什么?(或“九十九”代表什么?“一”代表什么?)

  4.教师反问:这株柳树怎么会生长起来壮大起来,造成高原如此壮观的一方独立的风景?

  让我们用作者的话来回答。齐读:这株柳树没有抱怨命运……

  5.出示第2自然段,再读——这是一株神奇的柳树,神奇到令我望而生畏的柳树,它伫立在青海高原上。

  归纳板书:这是一株神奇的柳树

  理解:伫立——长时间站立。说说这里为什么用“伫立”。

  再读,读出悠远、年长的感觉。

  过渡:这株柳树的神奇让我——(望而生畏),理解“畏”——这个字里,包含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六、探究写法,总结全文。

  1.带着对“望而生畏”的理解读课题,你想强调哪个词,为什么?

  2.(1)从课题看,是写物的文章。你认为作者仅仅在写柳树吗?(2)哪些人也如这株柳树一般,巍巍然撑立在你的心中?

  3.交流后在课题下板书:借物喻理(或人)       

  4.结语:我们认识了一株神奇的柳树;这株神奇的柳树,让我们读懂了一种精神和信念,那就是无论在怎样的逆境中,我们都应该像这株柳树一样,聚合全部身心之力,成就一片绿阴!创造命运的奇迹!

  七、作业。

  1.练习朗读,抄写词语。

  2.结合学习感受,用“撑立”和“伫立”组成一段话,表现你心中的这株柳树。

  3.积累:分别摘录一首与“边塞”和“柳树”相关的诗词。

  板书:

  15 青海高原一株柳

  (借物喻理)

  这是一株         的柳树

  --------------------------------------------------

  ---------------------------------------------------

  教学后记

  这是一篇喻理于物(借物喻理)的散文。作者以优美的笔触,大胆的猜测与想象,描写了青海高原上一株神奇的柳树,经过高原风雪,雷轰电击,却顽强地生活了下来,成就了青海高原上一个壮观而独立的风景,赞扬了柳树伟大的生命力。文章始终围绕“这是一株神奇的柳树,一株神奇到令我望而生畏的柳树”一句构架全文。而全文结构紧密,多处词句存在有紧密的内部联系,在教学中,如何有效进行切割、重组、勾连是设计教学的一个重难点。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