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寓言》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读会写“窖、泯、厄、禀告、皎洁、风韵”等字词。
2.理解、积累“审美、闲适、慧心、落难、心旷神怡、得失之患、险象迭生”等词语。
3.了解寓言的特点,准确理解、概括寓意。
4.学习从寓言的关键情节切入,探究寓意,并简要概括,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
5.体会寓意,培养应对财富和不幸的审美心态和坚韧意志。
教学重点
复述;抓住关键情节,揣摩寓意,并联系生活体验进一步加深对寓言得失相依的哲理美的理解。
教学难点
理解《白兔和月亮》对人类的讽刺意味和《落难的王子》的奇妙构思。
教学方法
1.朗读法。作为文学体裁之一的寓言故事,内容大多涉及人生道理,带有劝喻或讽刺意味,《白兔和月亮》主题词是“得失之患”,《落难的王子》的感悟是厄运能使性格脆弱的人变得坚强起来。通过反复诵读,感知寓言故事情节,体会寓意的表达。
2.自读与点拨结合法。所选寓言两则,故事精短,构思奇妙且含意隽永。运用合作研讨解决阅读理解中的疑难问题,准确把握寓意。
3.延伸积累法。搜集整理有关厄运的名言警句,培养战胜困难的坚韧意志。
教具准备
多媒体cai课件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
英国哲人培根说过“幸运并非没有恐惧和烦恼;厄运也决非没有安慰和希望”。一只先前心旷神怡地赏月的白兔,一旦拥有了月亮却紧张不安心痛如割,一位先前极为脆弱的王子,遭遇凶险的厄运却能勇敢地承受不被打倒。周国平的《人生寓言》将为我们阐解如何去应对幸运和厄运这人生的两大难题。
二、寓言及作者简介
1.文学体裁的一种。以散文或诗的形式,讲述带有劝谕或讽刺意味的故事。结构大多短小,主人公多为动物,也可以是人或非生物。主题多是惩恶扬善,多充满智慧哲理。素材起源于民间传说。西方文学中最著名的寓言有古希腊的《伊索寓言》等。中国春秋战国时期已盛行寓言,有不少保留在《庄子》《韩非子》等著作中。
2.周国平,1945年7月生于上海。196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1978年入学于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系,先后获哲学硕士、博士学位;1981年进入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工作至今。其散文长于用文学的形式谈哲学,诸如生命的意义、死亡、性与爱、自我、灵魂与超越等,虔诚探索现代人精神生活中的普遍困惑,重视观照心灵的历程与磨难,寓哲理于常情中,深入浅出,平易之中多见理趣。
三、初读课文,理清生字词
心旷神怡:心情舒畅,精神愉快。
慧心:原是佛教用语,指能够领悟佛理的心,今泛指智慧。
风韵:优美的姿态神情。
险象迭生:(dié)
金窖(jiào)
泯(mǐn):灭,丧失。
落难:遭遇灾难,陷入困难。
厄运(è):不幸的命运。
得失之患:生怕失去个人利益的忧虑心情。
闲适:清闲安逸。
四、感悟课文
学习《白兔和月亮》
1.熟读课文的基础上,以下述生词为提示,请学生复述这个寓言故事。注意复述故事的语气。
审美 心旷神怡 闲适 险象迭生 得失之患 慧心未泯
2.概括文章内容:
(心旷神怡)赏月——得月——(紧张不安)赏月——还月
给赏月前加一个修饰语,从课文中找。
3.白兔的心情为什么会有前后的变化?用文中的一个词语来概括。(得失之患)
4.这则寓言给了我们一个什么启示?
学习《落难的王子》
1.用“天哪,太可怕了......”这句话为提示复述课文内容。
2.“天哪,太可怕了,这件事落在我头上,我可受不了!”这句话在课文中反复出现过三次,都是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有什么意义?
[提示]这句话表现了一个旁观者对不幸者的叹息。第一次是王子对天灾人祸的消息而言;第二次是“我”对王子落难而言;第三次是后人对“我”遭受厄运而言。这是叹息者未经磨难的一种虚妄的假设。(其实未必如此,假如灾难真的落到了人们的头上,谁也得受,而且都受得了。)在课文中反复出现三次,揭示了它在现实中的普遍性。
3.你认为这样的“厄运”,对王子来说,是好还是坏?
厄运能使人的性格变得坚强起来。
五、学完这两篇短文,你有什么话想说呢?
请学生当堂写下来,再请几个学生上黑板书写。
六、出示名言警句:
苦难磨炼一些人,也毁灭另一些人。 (富勒《至理名言》)
厄运中满怀希望,在好运中不忘忧虑,这样便能泰然担待祸福。(贺拉斯《歌集》)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老子》
板书:
心旷神怡地赏月
白兔和月亮 转 诸神之王赏赐
主题词:得失之患 折 转折
紧张不安心痛如割 请求撤消
落难的王子:寓意:厄运能使脆弱的人坚强起来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