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复习已知,谈话导入
1.同学们,人说诗是推敲出来的,让我想起了一位诗人叫——贾岛。齐诵《题李凝幽居》和《寻隐者不遇》。(出示这两首诗)
2.像这样“不遇”的诗很多,比如邱为的《寻西山隐者不遇》,皎然的《寻陆鸿渐不遇》,李白的《访戴天道士不遇》。除了古诗,还有古文《雪夜访戴不遇》等。诗人为什么要把“不遇”记下来呢?看来这“不遇”中有值得我们回味的东西。
揭题。
二、小组讨论,确定目标
1、从一年级到现在,我们已学习了不少的古诗了,那依据往常的经验,你认为通过这堂课的古诗学习,我们应掌握些什么呢?
(1)熟读并背诵这首诗。
(2)理解古诗的意思。
(3)体会诗人要表达的感情。
(4)推敲字词的奇妙。
三、指导朗读,读出韵味
1.指导读正确。同桌读,指名读。
2.指导读出韵味。
我们可以按古人最基本的读法:四声读法,一声二声可以拉长声音读;三声四声读得短促一点。
范读,指名读。齐读。
四、集体交流,理解诗意
1.现在让我们跟着作者——(叶绍翁)一起去“游园”,首先一起来推敲“不值”。 “值”是什么意思,(相遇)“不值”是什么意思?(没有相遇)
“游园不值”的意思是——到朋友家的花园去游玩,却没有遇到主人。
2.在游园的时候,诗人虽然没有遇到园主人,但看到了——苍苔、柴扉、红杏。
请同学们结合你的生活谈谈你对他们的了解,想谈谁都成。
(1)柴扉。
柴扉是用柴和树枝编成的一扇门。(看插图)这样的门显得——简陋,但是这样的门没有半点的人为雕琢,自然而然,多么贴近大自然的本色呀!现在谁再来读这句,让我们感受,你所见到的柴扉可不同于我们现在的柴扉,那是特别的一扇门。
指名读第一句,齐读第一句。
(2)苍苔。
苍苔是在空气潮湿的时候贴着地皮长出来的苔藓。
苔藓是什么颜色的呢?从诗句哪个字上看出来的?(苍)
这个贴着地皮的小植物沿着园门连接到台阶,瞧,那隐隐约约的一点绿,生命力是那么旺盛。所以那么普通的小植物一定会让你感觉到春天充满了——生机!
那就把你的这份感受送到这里,让我们眼前看到的苍苔绒绒的,可爱极了!
指名读。
(3)红杏。
你知道红杏是什么时候开花吗?
叶绍翁的好朋友陆游也爱杏花,他在在诗中这样赞道:
出示:杨柳不遮春色断,
一枝红杏出墙头。
小楼一夜听春雨,
深巷明朝卖杏花。
我们也跟着一起夸夸吧!生读。
所以,叶绍翁也禁不住的赞叹他所见的这枝红杏。那我们把刚才感受到的送到这一枝红杏来吧!
生齐读最后一句。
(4)总结:同学们,诗人叶绍翁来游园,只遇到了——(苍苔、柴扉、红杏),而且,所见的都是普普通通的景物,如此而已的园,如此而已的景物,然而却给你怎样的感觉?
(春意盎然、万紫千红、生机勃勃。)
亲爱的同学们,当我们用我们的慧眼去发现的时候,我们会深刻地感觉,这些自然的小生物啊就是春天的使者。你瞧这一地的苍苔已经将我们的眼睛染绿;这怒放的红杏已经将我们的心田湿润;这简陋的柴扉,让我们真切地感受自然的回归。让我们再一次把刚才所见的留在心中,体验春天中的景物所带给我们的那份新的愉悦。
生齐读。
五、推敲字词,体会感情
1.那么这样的一座园,这样的一些普通的景物诗人又对它们赋予了怎样的感情呢?请同学再一次默默地读这首古文,请你拿起笔,一边读一边品,诗中的哪个字包含了对我们所见景物特别的感情?
生默默地品。
2.推敲“怜”
叶绍翁在最初写的时候用的是“嫌”,你能推敲一下“嫌”和“怜”吗?
哪个字儿说明他惜苍苔?(印)。
这印是谁留下来的呀?出示屐鞋的图片。
现在就请同学们来想象一下,这叶绍翁这么地爱苍苔,这么地惜苍苔,他该怎么走哇?你怎么走的就怎么读。
生深情地读。
3.推敲“扣”
用“敲”置换“扣”,生读。
生做小扣的动作。
你扣了多少长时间?读第二句。
4.推敲“关”
推敲“杨柳不遮春色断,一枝红杏出墙来。”和“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两句中的“遮”和“关”。
怎么读这一句?师读前半句,生读后半句。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