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
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学会本课8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回国3、通过语言文字的训练,体会钱学森爱祖国的思想感情。从而培养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和肩负起“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的责任感。
重点难点品读课文,联系课外资料,结合具体的内容,通过具体的语言文字材料感悟钱学森的爱国之情。从而培养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和肩负起“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的责任感。
教学准备搜集钱学森的资料
教学时间 ( 2 )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师 生 活 动
设计意图一、提示课题,设置悬念二、自读课文,反馈纠错三、分段读课文四、教学生字字形,指导书写五、布置作业1、揭题谈话,简介人物。
同学们,你们知道钱学森是个怎样的人吗?老师这里有一点资料,请同学们读读。(出示有关资料)
2、钱学森学什么要放弃在美国优厚的待遇、富裕的生活和优越的工作条件,回到自己的祖国呢?他回国后为我国的科学事业做出了哪些贡献呢?1、一读课文。
(1)明确一读要求:让学生借助汉语拼音,读准生字的字音,读顺句子,读通全文。
(2)检查效果。
分自然段检查,纠正不正确的读音。
2、二读课文。
(1)提出要求:让学生边读边圈,画出不理解的生字新词,让学生通过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能流利地读课文。
(2)检查效果。
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提高理解词语的能力。
3、三读课文。
(1)明确要求:了解各自然段的意思,在此基础上,弄清自然段之间的联系,粗分段落。
(2)检查讨论。指名说说各自然段的意思。
分段,理清课文脉胳。
一(1)二(2)三(3~4)四(5~6)五(7)1、说说“垠、艘、额、裕”这4个字都是什么结构?它们左右部分的比例怎样?
2、教师示范指导“艘、额”这两个字的书写。
3、学生描红。设下悬念,为自读作铺垫。明确要求,循序渐进
板书设计
反思重建
第(二)课时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师 生 活 动
设计意图复习导入学习课文一二节学习课文三四节精读课文感悟内涵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们觉得钱学森是个什么样的人?(板书:爱国)2、过渡:“识其人,听其言”。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划出钱学森说的话,想想他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你感受到些什么?写下你的感受1、出示:我是中国人。……我们日夜盼望着的,……2、第一段话钱学森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呢?谁来读读相关的语句。(出示第二节) 3、为什么钱学森要特别强调“我是中国人?” 4、引读课文5、请你们再读这句话。你知道了什么?质疑:如果在冯·卡门身边,意味着钱学森将得到什么?他那么努力,为的是什么?那么钱学森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说这段话的呢引读钱学森说的话小结:是啊,我们的祖国虽然贫穷、落后,但钱学森始终没有忘记自己是一个中国人。(板书:我是中国人)虽远隔万里,却心系祖国。让我们一起来读读他的心声(齐读)钱学森的第二段话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 此刻,钱学森埋藏心底很久的愿望越发强烈起来,那就是: 可当时祖国刚解放,情况怎样? 假如你是钱学森,说这番话时应是怎样的心情?听说钱学森准备回国,美国海军的一位高级将领说---(出示齐读)请你自己读一读,你知道了什么?请你想象一下他们会怎么挽留。补充介绍相关背景经过五年漫长的等待,在党中央的关心下,在周恩来的努力下,1955年10月1日,钱学森终于乘上了归国的巨轮。谁来读?此时此刻,你想对钱学森爷爷说什么? 学生练笔并交流通过问题了解学生上节课的学习状况以及对课文内容、中心的把握情况。良好的阅读习惯需要教师用心的指点和方法的指导。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书,使学生阅读有方向感,有目标。通过品读课文,通过具体的语言文字感受钱学森的爱国之情。再联系课外资料,结合具体的内容展开讨论,钱学森是怎样冲破各种阻挠,坚持回到祖国的。最后进行写话的训练,使读、说、写在课堂上合为一体。根据学生所表达的他们的独特感受,灵活机动地去引导,那样课堂才能显示出生命的鲜活。只有在课前进行趋于周密的预设,课堂上才会呈现出不曾预约的精彩。语文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我们所要做的是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引导和激励学生独立探究,所谓书是自己读懂的,情是自己悟出的.一定要让学生自主经历阅读实践,让他们在读中思,在读中悟,上述教学构想中给学生明确了读书方向,有利于突破难点。语文课堂不仅仅是知识、技能的传授,更应当是生命的对话,“是主观感受的表达,是内心情感的流露,是个人见解和智慧的展现。”它的真正价值在于获取这种感受,体验这种情感,理解这种见解,转化这种智慧。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去拓宽学生学语文的渠道,课本仅仅是一小部分。让学生能感悟到这些文学大家的独特的人格魅力,由此能够乐于去阅读他们的作品,能够让自己的精神世界有所触动,能够让自己做一个情趣高尚的人,我想就足够了
板书设计
反思重建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