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三品知音──《伯牙绝弦》课堂实录

来源:好土汽车网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根据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通过朗读,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体会知音难觅,珍惜知音的情感。

  4、了解祖国悠久灿烂的古代文化,积累中华经典诗文。

  5、感受文言文独有的语言特点和魅力,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

  1、指导学生正确、流利、较有感情地朗读,体会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真挚友情,感受艺术(音乐)的美好。

  2、通过朗读,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自己的感悟。

  难点:通过朗读,体会伯牙为纪念知音子期而破琴绝弦的情感。

  教学方法与手段:

  学生自读自悟、讨论理解;教师运用课件点拨、引导学生感悟。使用教材的构想:引导学生在读中进入情境,展开想象,体会人物情感。通过联系上下文、揣摩人物内心,感悟知音境界。欣赏乐曲、配乐诵读,感悟艺术魅力。

  教学流程:

  一、古琴古韵解题意

  1、(播放古琴曲《高山流水》)出示琴(篆书琴),学生根据字形说说(猜猜)这是什么字。

  2、(出示古琴图片)师叙述:这是一架古琴。琴上面那七根会发音的线就是弦。再看“琴”字的上面有两个“王”字,如果把这两个“王”字连起来,就像丝丝琴弦了。古人造这个字的时候就是用象形的办法,把琴弦标注出来了。可见,弦对琴来说是多么重要,它是琴之魂。

  3、(出示课题)学生齐读课题,说说对课题的理解。

  4、师启疑:伯牙,这个20__多年前春秋时期著名的乐师,竟然不再弹琴了,这究竟是为了什么?相信通过学习,你一定能走进伯牙的内心,体会到那动人的情。设计意图:抓住“琴”字的字形特点,帮助学生理解“弦”的字义,进而理解课题“绝弦”的意思。这样以课题为切入点,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题意,整体把握课文内容,还有助于学生明晰文章题目和文章内容的联系。

  二、同文同法品韵味

  1、回顾学法

  (1)请学生回顾五年级学习《杨氏之子》时采用的方法。

  (2)根据学生回答,师概括:读(读正确、流利,注意停顿恰当),解(借助注释、工具书、插图等方法理解文中词句的含义),悟(抓住关键语句,联系相关资料等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

  2、整体读文自由练读指名读(随机点评)同桌互读齐读

  3、初知大意

  (1)学生默读,动笔标注。

  (2)小组交流互助。设计意图:“习得方法”引导学生回顾以前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有利于巩固旧知,掌握新知。通过四个层次的朗读,逐步引导学生读出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

  三、读思品悟知知音

  1、抓住中心,了解知音。

  (1)朗读、理解“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重点引导学生理解这里的“善”是“擅长、善于”的意思。

  (2)课文中有具体的描述,大家找一找。(生默读,画出句子。)

  (3)交流汇报。(课件出示: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请学生说说自己的理解,朗读出赞叹的语气,进一步体会“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2、展开想象,体会知音。

  师:善鼓的伯牙,他的琴声还会表现出哪些动人的场景呢?(课件出示:伯牙鼓琴,志在,钟子期曰:“善哉,!”志在,钟子期曰:“善哉,!”)学生以排比的句式进行语言的拓展和运用。

  3、语句对比,读懂知音。

  A、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B、伯牙所鼓,钟子期必得之。设计意图:抓住“所念”“必得之”发散学生的思维,使学生通过想象、诵读、体验,把对文本的理解、感悟、内化融为一体。运用句式对比的方法,学生进一步体会伯牙靠琴声抒发自己的情怀,子期不仅听懂了琴声,更是读懂了心声,进而对“知音”的理解向深处更迈进了一步。

  四、一喜一悲悟“绝弦”

  1、资料引入,遇知音之喜。

  (1)师讲述故事:伯牙在楚国做宫廷乐师。一天,楚王君臣饮宴,请伯牙弹琴助兴。伯牙弹了他的成名作《水仙操》,他弹得非常投入,把琴曲所描绘的红日、云霞、山林、海浪以及风、雨、雷、电等变幻多端的海上风光表现得是淋漓尽致。但是,他没有想到,就是这么一首优秀的乐曲,却不能引起楚王君臣的丝毫兴趣,楚王听了这首乐曲以后,连连摇头说:“弹得太嘈杂了,换首弹弹吧!”伯牙只好改弦更张,换了一曲《高山流水》。这时,楚王君臣早已喝得酩酊大醉,有些甚至在琴声中昏昏睡着了。

  (2)学生听后,体会伯牙当时的心情。

  (3)当遇到子期时,伯牙又是怎样的心情?(朗读前四句,感悟知音相遇的快乐与激动。)

  2、创设情境,失知音之悲。

  (1)(播放悲伤的古琴乐曲)师简介:据记载,这次相遇,伯牙、子期洒泪惜别,相约第二年再相会。第二年,当伯牙带着满心的欢乐与激动携琴赶来会见子期时,得到的却是子期因病而死的噩耗。学生朗读: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2)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3)师:摔碎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弹!所以学生接读: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师: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所以学生再读: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3、师介绍:伯牙不堪承受痛失知音的痛苦,以这种极端的方式“破琴绝弦”表达自己的感受。明代小说家冯梦龙用生动的笔触描述了这个故事,收录在《警世通言》这本书中。

  4、(播放古琴曲《高山流水》视频)再次齐读全文。设计意图:通过故事的引入、音乐效果的烘托,使学生充分了解遇知音前后迥然不同的心境,感悟知音的境界,文言文的魅力。

  五、课后延伸惜友情收集体现知音良朋的诗文、名言和相关故事。

  设计意图:进一步感悟知音心灵相通的美妙境界,感悟祖国文化的魅力。

  当堂训练与达标检测:读一读,说说句子的意思。

  1、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2、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