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罪预备行为应负刑事责任。
犯罪预备是指为实施犯罪而准备工具、制造条件的行为,包括准备杀伤器械、准备逃离工具等。根据刑法,对于犯罪预备,可以从轻、减轻或免除处罚。然而,对于恶劣情节、严重主观恶性或危险性大的预备犯,也可不予从轻处罚。犯罪预备行为具有社会危害性,是判定刑事责任的依据。仅表露犯罪意图而未进行实质准备的行为不属于犯罪预备。
法律分析
一、犯罪预备应当负刑事责任吗
犯罪预备要负刑事责任。
在一般情况下,由于预备犯仅仅处于犯罪的预备阶段,还没有着手实施犯罪,也没有造成实际的社会危害结果,其社会危害程度要低于既遂犯,因此,在对预备犯的处罚上可以轻于既遂犯,比照既遂犯从轻、减轻处罚或者免除处罚。但对于个别预备犯情节特别恶劣、主观恶性严重、危险性大的,也可以不予从轻、减轻或者免除处罚。对于预备犯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则可以依据刑法的规定,免除处罚。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十二条
为了犯罪,准备工具、制造条件的,是犯罪预备。对于预备犯,可以比照既遂犯从轻、减轻处罚或者免除处罚。
二、犯罪预备的行为有哪几种
下列行为属于为了犯罪而准备工具的行为:
(1)准备用以杀伤被害人或排除被害人反抗的器械物品的,如购买匕首、寻找棍棒、绳索等;
(2)准备用以排除犯罪障碍的器械物品的,如准备斧头砸门,准备锯错撬锁等;
(3)准备用以到达或逃离现场的交通工具的;
(4)准备用以接近犯罪对象的工具的,如准备用的梯子。
下列行为属于为了犯罪创造其它便利条件的行为:
(1)事先踩点,调查犯罪现场,调查被害人行踪等;
(2)到达现场等候被害人的到来;
(3)勾结、集结共同犯罪人,进行犯罪预谋。
现实生活中,犯罪预备行为并不限于上述几种。
犯罪预备是一种行为人意图即主观意识的判断,需要严格判定否则容易误判。从准备工具、制造条件对实施犯罪所起的作用来看,都是着手实施犯罪之前,准备犯罪的行为,都是具有社会危害性的行为,这是追究其刑事责任的客观依据。如果行为人仅仅将犯罪意图表露出来,而未进行犯罪的准备活动,那就不是犯罪预备。
结语
犯罪预备行为应当负刑事责任。一般情况下,预备犯尚未实施犯罪,社会危害程度较低,可轻于既遂犯处罚或免除处罚。然而,对于恶劣、严重的预备犯,可不予从轻或免除处罚。对于情节轻微、危害不大的预备犯,可依法免除处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十二条,为了犯罪而准备工具的行为以及为了创造便利条件的行为都属于犯罪预备。犯罪预备是一种具有社会危害性的行为,需要严格判定。仅表露犯罪意图而未进行实质准备活动不算犯罪预备。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戒严法:第一章 总则 第二条 在发生严重危及国家的统一、安全或者社会公共安全的、或者严重,不采取非常措施不足以维护社会秩序、保护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的紧急状态时,国家可以决定实行戒严。
中华人民共和国戒严法:第一章 总则 第四条 戒严期间,为保证戒严的实施和维护社会治安秩序,国家可以依照本法在戒严地区内,对、法规规定的公民权利和自由的行使作出特别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2020修正):第二编 分则 第二章 危害公共安全罪 第一百二十二条 以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方法劫持船只、汽车的,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造成严重后果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owto234.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2005869号-3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