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下肢深静脉血栓治疗与护理10例

来源:好土汽车网


下肢深静脉血栓治疗与护理10例

尽管抗栓泵在临床应用很广泛,但长期卧床患者下肢血栓形成很难预防。特别老年患者下肢血液循环较差发生率较高[1]。2007~2011年对10例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进行合理治疗并进行相应的护理,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07年1月~2011年1月收治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10例,所有患者都经过影像学与病理确诊。其中男6例,女4例;年龄50~75岁,平均67岁;病程10~14天,平均12.5天。血栓部位:左下肢深静脉血栓8例。右下肢深静脉血栓2例。主要临床表现,患肢水肿胀痛。浅静脉怒张,皮肤颜色青紫淤血,皮温开高。 治疗疗法:硬膜外麻醉下,显露大隐静脉根部带线高位结扎并切断大隐静脉主干及分支,然于足踝内上1~2cm处用18号套管钊穿刺大隐静脉,成功后拔出针芯,置入导丝,在导丝的引导下,将导管导入大隐静脉内。术后弹力绷带加压包扎止血48~72小时,更换弹力袜,应用抗生素3天。

护理观察:常规护理模式包括术前备皮、术中严密观察病情、生活护理等方法。护理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应用积极的护理干预措施:①心理护理:多与患者沟通,了解其心理活动,解除思想负担,消除悲观情绪。向患者及家属讲明手术的必要性,手术是为了防止病变继续发展的必要措施。患者及家属介绍手术治疗成功病例和手术医生的经验、技术水平等,以取得患者的信任、配合和支持。由已

行同类手术的其他患者介绍其手术期间和手术成功之后的感受,使患者进一步消除恐惧心理。②术前训练:术前练习仰卧位,术前进行俯卧位训练。术前3天给予一定的手势语言训练,对术后及时了解患者的心理状况及需要是十分必要的。指导患者床上进行有效深呼吸及咳嗽运动,以增加肺通气量,利于痰液排出。术后保持患者呼吸道通畅,密切监测血氧饱和度变化成为护理工作中最为关键的一步[2]。③术后护理:平卧位患肢抬高20°~30°,以利于静脉回流,减轻肿胀,促进愈合。观察观察患肢皮肤的颜色、温度及感觉,如皮温下降,足背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肢端发凉、麻木,提示有动脉供血不足,立即报告医生。及时处理;观察伤口敷料有无渗血渗液,如有出血应及时检查伤口并给予止血处理。弹力绷带的包扎应由远而近,远侧的压力高,近侧的压力低,以便血液回流。④家庭支持:要劝导家人多给予精神上的安慰和情感上的支持、理解、谅解患者,在患者面前不仅要保持良好的心境,还要经常安慰、鼓励患者,让患者明白他有坚强的后盾。护士应与家属加强沟通,取得信任与理解,共同做好患者的身心护理。治疗后通过影像学观察了解血管栓塞与再通情况。 结 果

经过治疗后,8例痊愈,2例好转,治愈率80%,其中1例第10天周径相差0.2cm。皮温:10例患肢皮肤温度升高,其中8例治疗1周后转为正常。疼痛:10例患者有不同程度疼痛,其中8例3~7天疼痛缓解,2例疼痛未缓解。

讨 论

下肢静脉血栓是下肢静脉系统疾病最常见的临床症状,其病变常呈进行性加重[3]。病程进展到后期,下肢皮肤因血液循环不畅而发生营养障碍,出现皮肤萎缩、脱屑、瘙瘁、色素沉着、皮肤和皮下组织硬结,甚至湿疹和溃疡形成。在病因上,静脉壁软弱、静脉瓣膜缺陷以及浅静脉压力升高,是引起浅静脉血栓的主要原因[4]。术前充分的准备及心理护理,术后及时回访以及指导是高位结扎术治疗下肢静脉血栓成功的关键。比如术前应注意防止患肢受伤,有色素沉着,出现瘙痒者,避免手抓,以免发生皮肤破溃。术后观察患肢皮肤的颜色、温度及感觉,如皮温下降,足背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肢端发凉、麻木,提示有动脉供血不足,立即报告医生,及时处理。本组结果显示,经过治疗后,8例痊愈,2例好转,治愈率80%,其中1例第10天周径相差0.2cm。皮温:10例患肢皮肤温度升高,其中8例治疗1周后转为正常。疼痛:10例患者有不同程度疼痛,其中8例3~7天疼痛缓解,2例疼痛未缓解。 参考文献

1 李淑迦,巩玉秀.护理学分册.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9:132.

2 孙庆峰,王桂梅,姜维良.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抗凝溶栓治疗[j].哈尔滨医科大学学报,2007,41(6):621-622. 3 曹伟新,李乐之.外科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

4 吴声跃.骨盆及下肢骨折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和护理[j].重庆医学,2008,37(2):2869.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