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二 测定气体导热系数
物理学为衡量物质传导热的性质设置了导热系数,导热系数代表该物质的导热性能。导热系数大的物质为热的良导体;导热系数小的物质为热的不良导体。水的导热性能好,气体的导热性能差。在气体中不同的气体,导热性能相差悬殊。比如氦和氢的导热系数比空气大6~7倍,说明氦的导热能力比空气大6~7倍。在气相色谱分析中,气体导热系数这一热学性质被用来鉴别不同的气体。
“热线法”是测量气体导热系数的基本方法。为了减少气体对流传热的影响,实验测量在低气压下进行,然后通过线性外推求算实验结果。
【实验目的】
l.掌握用热线法测定气体导热系数的基本原理和正确方法。 2.掌握低真空系统的基本操作。
3.学习应用“线性回归”和“外推法”进行实验数据处理。
【实验原理】
l.“热线法”测量气体导热系数的原理
“热线法”是在样品(通常为大的块状样品)中插入一根热线。测试时,在热线上施加一个恒定的加热功率,使其温度上升。测量热线本身或平行于热线的一定距离上的温度随时间上升的关系。由于被测材料的导热性能决定这一关系,由此可得到材料的导热系数。
本实验将待测气体盛于沿轴线方向装有一根钨丝的圆柱形容器内(如图1),该容器称为测量室。并给钨丝提供一定的电流使其温度为T1,设容器内壁的温度近似为室温T2。由于T1T2, 容器中的待测气体必然形成一个沿径向分布的温度梯度,由于待测气体的热传导,将迫使钨丝温度下降,因而无法维持测量室中温度梯度的稳定状态。只有设法维持钨丝的温度恒为
T1,容器内待测气体的温度分布才能保持为稳定的径向分布的温度场。
本实验就是用热线恒温自动控制系统来维持钨丝温度恒为T1。这样,每秒钟由于气体热传导所耗散的热量就等于维持钨丝的温度恒为T1时所消耗的电功率。不同气体的导热性能(导热系数)不同,则维持钨丝温度恒为T1所消耗的电功率也不同,因而可以通过测量钨丝消耗的电功率来求算待测气体的导热系数。
图1 图1是测量室的示意图,假设钨丝的半径为r1,测量室
的内半径为r2,钨丝的温度为T1,长度为l,室温为T2。距热源钨丝r处取一薄层圆筒状气体层,设其厚度为dr,长为l,内外圆柱面的温差为dT,每秒钟通过该柱面传输的热量为Q,根据傅里叶定律有:
dTdTQKSK2rl
drdr
5
- !
它可改写为: QdrK2ldT rr2r1两边积分得: Qdr/r2lKdT
r1r2则 Qln(r1/r2)2lK(T1T2)
KQln(r2/r1) (1) 2lT1T2其中K就是要求的气体导热系数。上式中l,r2,r1为仪器常数,测量室内壁温度T2可以近似地看作室温,问题是Q与T1怎么测定?
我们知道,只有不断地为钨丝提供电能,才能保持钨丝的温度恒定为T1,且每秒种通过气体圆柱面传输的热量Q事实上就等于钨丝所耗散的电功率,而电功率的测定可通过测量钨丝两端的电压和流经钨丝的电流获得:QWUI。对于长度为l的钨丝而言,在不同温度时,它的电阻值是不相同的,只要预先标定好钨丝的温度,根据材料电阻率与温度的关系,便可通过测量钨丝的电阻率而求出它的温度T1。
2.修正项 (1) 钨丝耗散的总功率,除气体传导的热量之外,尚有钨丝热辐射以及联接钨丝两端的电极棒的传热损失。倘若将测量室抽成真空(低于0.133帕或103乇),此时为保持钨丝的温度仍为T1所消耗的电功率,将主要用于钨丝的热辐射与电极棒的传热损失,它等于: W真空U空I空
故气体每秒钟所传导的热量Q低(指低气压条件下气体每秒钟传导的热量)应为: Q低WW真空UIU空I空
在实际测量过程中,由于测量室的外管壁温度会有所提高,带来的系统误差是使
Q低值偏小。为了消除这一系统误差,经长期实验发现,在以上公式中用乘1.2的系数 加以修正即可:
Q低(WW真空)1.2(UIU空I空)1.2 (2)
(2) 为了减少气体对流传热的影响,测量应在低气压(1.333帕~1333帕或1~10乇)条件下进行。因为在低气压的情况下,通过Q低算出的K低(低气压下的气体导热系数)和测量时测量室内的压强P存在着下述关系:
1A1 (3) K低PK 从公式(1)可见Q与K成正比(因为l,r2,r1为仪器常数,T1、T2在测量中为恒定值),因此公式(3)中的K低和K可以用Q低和Q来代替,只是系数A要转换为另一系数B,于是可将公式(3)改写为如下的形式:
1B1 (4) Q低PQ6
- !
本实验是在不同压强(P)的情况下,测出相应的Q低,然后以1/P为横坐标,l/Q低 为纵坐标作图,所得到的实验曲线将近似为一直线。此直线在纵坐标上的截距即为l/Q, 这就是所谓用外推法求Q值,将所得的Q代入(1)式,便得到欲求的气体在T1~T2之间的平均导热系数。
综上所述,测量气体导热系数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测量不同低气压(P)情况下相应的Q低,这里(Q低UPIPU空I空1.2),通过1/P与l/Q低 作图求出截距l/Q,将Q 及已知的l、r2、T1、T2代入(1)式而求出气体在T1~T2之间的平均导热系数K。
【实验装置】
实验系统示意图及各部分的作用如下:
证在不同气压条件下热线均保持同一温度设定值T1。
热线恒温调节电位器:用于设定钨丝(热线)初始温度的高低,并通过仪器自动恒温控制系统保
测量室:作为待测气体的存贮与测量空间; 真空计:用于测量系统的真空度;
干燥塔:用于对待测气体干燥除湿,同时缓冲系统气压变化速率,从而保护电子真空计的压力
传感器;
针阀:用于调节待测气体的进气速率(注意:该阀仅用于流量的调节,而不可作为截止阀使用); 三通I:用来转换l、2接通(真空泵对系统抽气状态)或l、3接通(真空泵进气口通大气状态,
以免真空泵回油);
三通II:可转换4、5接通(针阀控制进气状态)或4、6接通(系统直接通大气状态)。
若三通I为l、2接通,三通II为关闭状态,则此时对测量室及全系统抽气。 【实验内容】
l. 系统校准和热线温度的设定 (1)熟悉气体导热系数测定仪的基本结构,了解面板上各开关、旋钮等的功能,特别注意三通I和三通II的旋转操作。 7
- !
(2) 电子真空计的校准。
从实验室提供的气压计上读取当时的大气压值。闭合仪器电源总开关,系统通大气。将仪器上电子气压计的读数,设置为当时的大气压值。(通过面板上的真空计校准按钮“+”或“-”调整)仪器自动将校正后数据保存。
(3)调节热线的恒定温度T1。将测量室的钨丝用导线与仪器上两个接线柱相联。打开电压表,缓缓调节钨丝的温度选择旋钮,从电压表和电流表上读出钨丝的U和I,并估算钨丝的电阻值
RU/I,使它的电阻值达到90~100左右(对于导热系数特别大的气体,如氢气,电阻值要
适当再调低一些,以免测量时超出电表量程)。 2.测量钨丝热辐射与电极捧传热耗散的电功率W空 (1) 预抽真空
三通II旋至4(即旋钮尖端指向关闭),开动真空泵,三通I旋至l、2相通(即旋钮尖端指向系统),抽气约20分钟,从数字式真空计读数观察系统的真空度,应使真空度达到约O.1333帕(或103托)。 (2)真空计零值校准。
系统抽到0.1333帕(~103托)数量级的低气压,按置零按钮数字显示为零即可,本系统以此值作为真空看待。
注:此值为一般机械真空泵的极限真空度。实际测量时,一般以热丝耗散功率小于O.20W作为系统的真空对待。例如,在Rt的设置值为100时,只要系统抽气到电压表显示值小于5V时,则系统就基本满足真空要求。此时,可按真空计的置零按钮,使真空计“置零”。 (3)测量W真空值
在真空度约0.1333帕(或103乇)时测出热线两端的电压U空及流过它的电流I空。 W空U空I空 即为非气体导热所消耗的热功率。
注意:如果系统长时间没有使用,或者系统漏气较多,系统不易达到所要求的真空度,应仔细检查系统各气路接口有否漏气并予以排除,必要时可拔下两个三通阀的阀芯,清洗后涂上新的真空脂,在排除系统内部吸附的气体后,系统应能达到所需的真空度。 3.测量干燥空气的导热系数 鉴于测量时待测气体的气压应为133.3~1333帕(1~10乇)的低气压,实验时应将待测气体注入抽空了的测量室,通过控制针阀的漏气率注入部分气体来控制气压,使之符合上述范围。实验的过程是测出不同气压P值时,钨丝两端的电压UP及流经钨丝的电流IP。 具体步骤如下;
(1) 测量W真空后,测量室处于真空状态,校准好真空计零点。将三通II旋至4、5联通继续把三通II至针阀之间的管路中的残余气体的气压抽到l乇以下。
(2) 接着关闭三通II 。将三通I从l、2联通的位置旋转到l、3联通,关闭真空泵。 (3) 旋转三通II至4、5联通(即旋钮尖头指向针阀),使干燥气体经过针阀缓慢进入抽空了的测量室。针阀用来控制干燥空气的进入。
(注意:漏率的大小,要以实验人员在1~10乇的气压范围内,能及时读取并记录相关数据为宜,该阀非常精密,应在教师指导下进行调节,请同学们自己不要随意调节,以免损坏针阀)。 8
- !
(4) 系统气压缓慢地升高,当气压到达1乇左右,测定出一组相应的电压值与电流值,以后每间隔O.5乇左右测量一组数据,只要在1~10乇的范围内,均匀地读取十几组数据并分别记录到表格内即可。 注意:
1.为了避免真空泵回油,实验过程中或实验结束时,只要真空泵停机时,都应该及时将三通I转到l、3位置,旋钮尖端指向空气,使其进气口通大气。
2.实验过程中如果不注意(或操作不熟练),把过多的气体放入系统内,这时可以参照上面操作步骤,用真空泵把系统内气压重新抽到实验需要值再继续测量。
【数据记录与处理 】 1.数据记录表(见下表) 测量次数 气压P(Pa或Torr) 电压U(V) 电流I(A) 真空时 1 2 3 ··· ··· 19 P1(Pa1或Torr1) Q低(W1) 2.数据处理: (1) 外推法求Q。
鉴于Q低BP111Q低(UIU空I空)1.2(W) Q1是线性方程,故以Q低为纵坐标,P1为横坐标,根据实验数据可
1作出一条直线,该直线在纵轴上的截距即Q1。因此可求出常压下在温度T1~T2之间气体耗散的平均热功率Q值。 (2) 求T1与T2。
实验时的室温可近似地作为测量室的壁温T2。 热线温度T1可通过 t1(RR0)/aR0 求出。 式中 T1273t1;
R037.2 钨丝在0C时的电阻值;
RU/I 为实验测量时的热线电阻(即热线恒温为T1时的电阻);
a5.1103C1 为温度系数。
(3) 求T1~T2之间的平均导热系数。
依实验室给出的r1、r2和l,再根据求出的Q、T1、T2,利用(1)式
9
- !
KQln(r2/r1)
2l(T1T2)即可求出空气在T1~T2间的平均导热系数。
(4)求T1~T2间平均导热系数的理论值,并与实验测得值对比求实验的相对误差。
气体的导热系数与温度有关,从手册中可查出0℃时某些气体的导热系数,如下表: 气体 空气 (干燥) 2.38 氢气 13.8 二氧化碳 1.38 氧气 2.34 氮气 2.34 0C时的导热系数K0(10W/cmK) 4 由于导热系数K和温度T的依赖关系比较复杂,要由K0精确计算出各温度下的K 是比较困难的,但如下的简单关系可以近似成立:
3KK0(T/273)2
由此可以计算出T1~T2间的平均导热系数:
K1T1T2T2T1K0(5T32)dT 27352T22T1215(273)32T1T2K0
将所得的T1~T2之间的平均导热系数K与K值比较,即可求出测量的相对误差:
E 3.测量氢气或其它气体的导热系数
KKK100%
基本操作方法与实验内容相同,但须注意:
(1)待测气体样品由针阀及三通II的4、5接通放入测量室。
(2)氢气的导热系数特别大,为避免电表读数超量程,热线的设定电阻值应降到60~70,而且在向测量室充气时可切断对热线的电压输出(避免电表读数将因超量程而溢出),待稍稍抽气后再接通热线电压。 【思考题】
1.开启或停止真空泵之前应该注意什么问题? 10
- !
2.使用电子式真空计应注意哪些问题?
3.为什么要先测量低气压下气体的传热数据,再用外推法去求常压下的气体的导热系数? 4.为何要测量真空条件下钨丝耗散的电功率? 5.为何要避免系统一边进气一边抽气?
【附录】操作程序 l.在真空泵与主机接通及220V电源接通的基础上,接通测量室的“+”“-”输出端。 2.将抽气阀置于“大气”位置。
3.打开主机左侧的电源开关,将放气阀置于“大气”位置,此时,主机上左侧的数显表头所显示的数字为大气压数,通过“+”“-”按钮校正大气压的数为760,再将放气阀置于“关闭”位置。
4.将主机面板上的扭子开关打向“输出”,调整“温度选择”旋钮,观察中间及右边的数显表,(即热丝电压,热丝电流)应成比例的数字相同。
5.将抽气阀置于“系统”位置,打开真空泵电源,开始抽真空。 6.抽真空过程中热丝电压低于5V,热丝电流50mA以下基本上满足真空要求,将放气阀置于“针阀”位置。真空泵继续工作,使热丝电压仍低于5V,热丝电流50mA以下,然后按主机面板的“置零”按钮,再关掉真空泵电源。 7.实验结束后,应将放气阀置于“关闭”位置,抽气阀置于“大气”位置,关掉电源开关。 上述程序为从开机到关机的操作过程,其过程中需记录有关数据,及应注意的若干问题,由实验老师给予指导。
1、三通I 2、测量室 3、三通II 4、针阀 5、气压表 6、测量室电压表 7、测量室电流表 8、电源总开关 9、电源指示灯 10、真空计置零按钮 11、12 真空计校准+、- 13、真空计单位转换 14、测量室温度设置 15、测量室电源开关 16、真空泵电源开关
11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