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宋明理学
学习目标:1.了解儒学的困境与儒学复兴运动的基本史实
2.重点掌握二程与朱熹的理学思想及其影响
一.儒学的困境与儒学复兴运动
1.困境:
⑪ ________末年,儒学的________被严重削弱。
⑫魏晋时期新思潮流行,尤其是________和________的广泛传播,更是直接冲击着儒家思想作为核心价值观念的地位。
⑬唐末五代之后, 不断受到质疑,其统治地位进一步被削弱。 2.复兴:
⑪唐代中后期, ________率先提出了复兴儒学的主张,宣称儒家的______是最高的道,提出了儒家的“________”思想。
⑫________提出必须从“性命之源”的高度来理解孔子之道。 ⑬北宋士大夫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 3.影响:
研习________之风大开,士气大变,重________、讲廉耻、励气节的社会氛围逐渐
形成。“ ”孕育而生 【自我测评】
1.关于魏晋南北朝时儒学地位的评述,不正确的是
A.其地位受到了佛、道两教的挑战,出现危机 B.社会动乱是儒学危机出现的主要原因 C.儒学的统治地位完全丧失 D.逐渐吸收佛、道两教思想,形成三教合一 2.下列有关唐代儒学状况的表述,正确的是
A.儒学受佛教冲击的危险已过去 B.士大夫们掀起一场声势浩大的儒学复兴运动 C.韩愈提出了儒家的“道统”思想 D.儒学开始成为正统思想 二.北宋五子与理学的创立
1.理学含义:将儒家的忠、孝、节、义提升到“ ”的高度,囊括 的严密思想体系 2.理学奠基
周敦颐:把人与 的本原合而为一
邵雍:重排《周易》六十四卦,试图揭示
张载:理学中 的杰出代表,准确表达了理学的基本宗旨和精神 3.理学创立
“二程”提出 是宇宙万物的本原;天理的核心是“ ”,修养的最高境界也是“仁”
三、朱熹与理学的成熟
1.理学成熟的标志: 全面总结了北宋以来的理学成就,建立了庞大而严密的理学体系 2.朱熹的理学思想:
⑪天理就是作为道德规范的“ ”
⑫人性与天理一致,具有仁、义、理、智等美德,但被欲望所蒙蔽,所以强调“ ” ⑬ 提出“ , ”的认识论 3.影响:
高二历史学案 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⑪程朱理学适应了 的政治需要,成为 以来长期居于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有力地维护了 ⑫朱熹的学术思想还传及日本、朝鲜乃至欧洲,在日本、朝鲜,甚至形成“朱子学”学派。 【自我测评】
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其中“天理”主要是指 A.天体运行法则 B.社会发展规律 C.封建道德规范和等级秩序 D.“天人感应”理论 【课堂训练】
1.某思想家强调孝、悌、慈等伦理道德均源于人之自然本性,这位思想家是( ) A.孔子 B.董仲舒 C.朱熹 D.王阳明
2.(2010年北京石景山区高三期末)文天祥抗元被俘,但他在异族强权面前,正气浩然,风骨铮铮,写下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绝唱。他的这种气节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思想主流是( )
A.黄老之学 B.佛学 C.程朱理学 D.陆王心学
3.宋朝程朱理学的核心思想是
A.天理是万物的本源,理生万物 B.仁的学说
C.心即理性 D.心性论是宋明时期儒学的主流 4.宋代理学提出的“存天理、灭人欲”,由此导致的社会行为现象是 A.知识分子埋头科举不问政事 B.封建的伦理道德行为规范形成 C.早起民主启蒙思想在潜滋暗长 D.农民起义受到社会的广泛谴责 5.对程朱理学的评价,不正确的是
A.是儒学大师为回应佛道两教的挑战而创立的新的理论体系 B.它对于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有积极作用
C.它压抑了人的个性,不利于新思想的产生和发展
D.南宋时期即被统治者重用,确立了在思想界的统治地位 6.总结:朱熹对中国儒学的发展做出了哪些贡献?
总结:宋代理学兴起的社会原因和程朱理学的基本观点及影响
⑪社会原因:宋代理学的兴起,有其深刻的社会政治根源和具体的文化背景。两宋时期,在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尖锐的情况下,统治者要求通过调整统治思想,以适应维护统治秩序的需要;魏晋以来,儒、佛、道三家日趋融合,儒学吸收佛、道有益的成分,发展为更为理性化、思辨化的新的儒学体系;宋代的“重文”国策形成了学术发展的良好社会环境,激励了学者们积极关注国计民生的热情。
⑫基本观点:程朱理学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糅合了佛教、道教的一些思想,形成了以儒学为主体,儒、佛、道相结合的新儒学思想体系。其基本观点包括:“理”是世界万物的本原,是天下万物都要遵循、永恒存在的普遍原则;要把握“理”,需要通过“格物致知”的方法,即通过接触世间万物,运用各种知识去体会事物的内在之“理”;在“天理”与“人欲”发生冲突时应该“存天理,灭人欲”。
⑬影响:程朱理学,特别是朱熹的学术思想,适应了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备受推崇,成为南宋以后长期居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有力地维护了封建专制统治,对我国封建社会后期影响很大。朱熹的学说思想还传及日本、朝鲜乃至欧洲,形成“朱子学”学派。
高二历史学案 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特别提醒 理学家认为天理的核心就是“仁”,修养的最高境界就是“仁”的境界。仁者不但能化物于无形,而且能够获得高度的主体自由和极大的精神满足,这就是所谓的“孔颜之乐”。传统儒学的核心价值观就是“仁”,所以理学说特别重视寻找“孔颜之乐”。
自我校对:①周易;②衍生;③周易;④宇宙;⑤气学;⑥唯物主义;⑦理学;⑧天理;⑨仁;⑩开创者;⑪天理;⑫天人关系;⑬新儒学;
特别提醒 理学重视人的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德,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又凸显人性的庄严,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了积极作用。同时对于今天我们正在实施的公民道德纲要有指导意义。日本和新加坡等国在现代化建设中,都成功地把儒学和西方文明有机结合起来,这为我们今天正确对待儒家思想提供了借鉴。
自我校对:①朱熹;②理;③气;④能动性;⑤太极;⑥小学;⑦大学;⑧仁;⑨社会责任;⑩三纲五常;⑪精神;⑫政治;⑬正君心;⑭四书;⑮正统儒学;
l.宋代理学兴起的社会原因和程朱理学的基本观点及影响
⑪社会原因:宋代理学的兴起,有其深刻的社会政治根源和具体的文化背景。两宋时期,在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尖锐的情况下,统治者要求通过调整统治思想,以适应维护统治秩序的需要;魏晋以来,儒、佛、道三家日趋融合,儒学吸收佛、道有益的成分,发展为更为理性化、思辨化的新的儒学体系;宋代的“重文”国策形成了学术发展的良好社会环境,激励了学者们积极关注国计民生的热情。
⑫基本观点:程朱理学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糅合了佛教、道教的一些思想,形成了以儒学为主体,儒、佛、道相结合的新儒学思想体系。其基本观点包括:“理”是世界万物的本原,是天下万物都要遵循、永恒存在的普遍原则;要把握“理”,需要通过“格物致知”的方法,即通过接触世间万物,运用各种知识去体会事物的内在之“理”;在“天理”与“人欲”发生冲突时应该“存天理,灭人欲”。
⑬影响:程朱理学,特别是朱熹的学术思想,适应了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备受推崇,成为南宋以后长期居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有力地维护了封建专制统治,对我国封建社会后期影响很大。朱熹的学说思想还传及日本、朝鲜乃至欧洲,形成“朱子学”学派。
2.“理学”名称的由来及核心内容
“理学”一词,早在宋代就被用来概括当时的儒学。朱熹和“二程”都说过“理”。程颢曾说过:“吾学虽有所受,‘天理’二字却是自家体贴出来。”“理”因此成为“二程”哲学的核心,宋明理学也就从此得名。
“二程”兄弟把儒家传统的“天人合一”思想,用“天人一理”的形式表达了出来,中国上古哲学中“天”所具有的本体地位,开始用“理”来代替,这是“二程”对中国哲学的一大贡献。
程朱理学认为,理是世界的本原,是天下万物都要遵循的且永恒存在的普遍原则,体现在社会上是儒家的道德伦理,在人身上就是人性,就是将个体生命、社会及宇宙的根本道理内在地联系起来。朱熹认为,要把握“理”,就需要通过“格物致知”的方法,即通过接触世间万事万物,在体会到各种知识的基础上加深对先天存在的“理”的体验,最终贯通明“理”。程朱理学把“天理(即三纲五常)”和“人欲(指一切违背三纲五常的动机和行为)”相对立,认为“人欲”是一切罪恶的根源,提出要“存天理,灭人欲”的观点。
3.宋代理学的发展过程
宋代理学是一种以儒、道、佛三教合一为特征的新儒学,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理学的开创、奠基和集大成三个阶段。
高二历史学案 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⑪理学开创于北宋初期,当时的一些儒学家有感于五代时期君臣父子伦纪的破坏,大力提倡“以仁义礼乐为学”,宣传儒家道统说,宋仁宗庆历年间,周敦颐在他的著作《太极图说》和《通书》中,已经开始用“理”这一概念,只是尚未置于哲学的最高范畴加以阐述。
⑫北宋时的张载和“二程”被视为奠基人。张载以“气”为万物的本体,“二程”以“理”作为万物的本体,并对“气”和“理”这对重要的范畴各自作了论述。“二程”把“理”作为万物的本体,认为“天下只是一个理”“万物皆是理”。张载和“二程”提出的命题,成为宋明理学的命题,从而将董仲舒的天人之学上升到本体论的高度。
⑬南宋时期朱熹以儒家伦理学为核心,糅合佛教及诸子之说,建立了一个博大繁杂的逻辑体系,成为集大成者。同时期,在理学内部还产生了以陆九渊为代表的“心学”。陆九渊提出了“宇宙便是吾心”的命题,奠定了宋明理学中“心学”一派的基础
4.如何评价宋明理学
⑪理学家们注重民族气节和做人品德,如自我节制、发奋立志、以天下为己任,强化了中华民族的文化性格。
⑫理学家们致力于社会道德的教化工作,建立了生活秩序,诸如长幼有序、男女有别的等级伦理,怜贫恤寡、扶助乡里的社会道德,勤俭节约、恪守本分的个人品格。
⑬这些道德标准,一方面强化了小农经济的封建秩序,不少内容属于旧道德范畴,应当批判;三纲五常在理学推动下,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天经地义的伦理道德与行为规范,压抑、扼杀了人们的自然欲求,不利于向近代化发展,产生了消极影响。另一方面,也包含了许多传统美德,应继续发扬。
1.宋代理学强调通过道德自觉达到理想人格的建树,强化了中华民族注重气节和德操、注重社会责任与历史使命的精神,在这些方面显示了其积极作用。但是,宋代理学用三纲五常维系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产生了消极作用;宋代理学作为客观唯心主义的理论在很多方面是不科学的。理学的实质是为封建等级秩序辩护的学说。理学是宋代哲学的主要思想,而不能说是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的哲学主流。
2.理学也是儒学。它是儒学在特点历史条件下融合佛道思想而进行的自我完善和调整。理学的出现充分体现了儒学趋时更新的特点,也充分证明了儒学强大的生命力。
3.心学与理学有明显的不同:从哲学观上看,程朱理学坚持“性即理”的根本观念,建立起一套以“理”为本体、以“穷理尽性”为方法的理学体系,属客观唯心主义;陆王心学则坚持“心即理”的根本观念,建立了一套以“心”(道德仁心)或“良知”为本体、以“发明本心”或“致良知”为方法的心学体系,属主观唯心主义。从道德主张上看,理学主张人应以外在的天理为行为规范;而心学则主张应以“内心”的自修、自省达到良知,从而为善。
4.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异同 性质相同:都属于唯心主义思想范畴 相同点 本源相同:都是对儒学的新发展 影响相同:都强调社会秩序的重要性,“天理”与“人欲”对立,强调修身养性 核心不同:理是万物的本源,理先气后;心是不同点 万物的本源,心即理也 方法不同:格物致知;致良知 高二历史学案 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范畴不同:客观唯心主义;主观唯心主义 课堂反馈
1.(10年广东卷) “人人自有定盘针,万化根源总在心。却笑从前颠倒见,枝枝叶叶外头寻。”这首诗反映了 ( )
A. 孟子的“仁政” B董仲舒的“独尊儒术” C. 王阳明的“心学” D.顾炎武的“经世致用”
2.(10年新课标卷)王安石提出“形者,有生之本”。与之相对立的观点是 ( ) A.“心外无物” B.“天地为万物之本”
C.“夫形于天地之间也,物也” D.“舍天地则无以为道”
3.(10年上海历史卷)宋代,儒学家们开始从一个新的角度来思考人世间的伦理纲常。这个新角度是 ( ) A. 从矛盾对立转换出发 B.从天人感应出发 C. 从万事万物本源出发
D.从人的本性出发
4.(10年浙江卷)中国古代学术史上曾发生过一次著名的理学家辩论,甲方批评乙方做学问“支离”,乙方批评甲方做学问“太简”。下列各项中,属于当时甲方代表人物主要观点的是 ( ) A.格物致知 B.发明本心
C.知行合一 D.万物皆只是一个天理
课后练习
一.选择题
1.(2009高考广东理科基础)孔子、孟子、程颐、朱熹、王阳明等人思想的共同点是( ) A.“仁” B. “心外无物” C.“理” D. “格物致知”
2.(2009高考江苏单科)某思想家强调孝、悌、慈等伦理道德均源于人之自然本性,这位思想家是( )
A.孔子 B.董仲舒 C.朱熹 D.王阳明
3.(2010年北黄冲刺卷·历史一)陕北富县的聚仙厅并排供着孔子、释迎牟尼、太上老君(下图)的塑像,这体现了儒、释、道三教的和谐共处。据此,可判断该聚仙厅的建造时间最早应在( )
高二历史学案 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A.春秋时期 B.唐宋时期 C.西汉时期 D.东汉时期
4.(2010年北京石景山区高三期末)少林寺钟楼前唐开元碑碑阴刻有“混元三教九流图赞”,赞语略曰:“佛教见性,道教保命,儒教明伦,纲常是正。农流务本,墨流备世,名流责实,之……”此图从正面看,家。若稍换角度,遮住面像,代表道教(家);像,代表儒教(家)。画反映的实质问题是A.体现了古代中国儒、B.此三人不是同一时代
C.儒、释、道三家的主张各不相同,冲突激烈
D.反映了儒家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 5.(2010年北京石景山区高三期末)文天祥抗元被俘,但他在异族强权面前,正气浩然,风骨铮铮,写下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绝唱。他的这种气节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思想主流是( )
A.黄老之学 B.佛学 C.程朱理学 D.陆王心学
6.(2010高考信息卷·一)《东坡志林》是苏东坡随手写下来的文字,他曾记载:“涂巷中小儿薄劣,其家所厌苦,辄与钱,令聚坐听说古话。至说三国事,闻刘玄德败,颦蹙有出涕者;闻曹操败,即喜唱快。”这说明在北宋时期就出现了“尊刘贬曹”的现象,那么这种现象可能是受下列哪种思想的影响( )
A.“天人感应” B.仁爱 C.理学 D.“经世致用”
7.(2010年金考卷·历史三)“朱熹在重新肯定儒家的基本学说时,也同时带给了儒家学说新的转变„„它使儒学有了整体和谐的发展,赋予了儒学一个新的面貌。”这里的“儒学一个新的面貌”主要是指( )
A.从佛教与道教中汲取了有益的内容 B.糅合了道家、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
C.更多地汲取了佛学中禅宗的思想 D.提出了“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新命题 8.(2010年金考卷·一)著名儒学大师朱熹曾经在白鹿洞书院(见下图)举行过多次讲学活动与大型辩论活动,其讲学与学术辩论的内容不会涉及( )
法流辅制……各有所施,要在圆融,一以贯
长者秃顶、须髯,是佛祖类人物,代表释画像右面,则左面就是头挽高髻的老子侧遮住左面,右面则是头戴儒巾的孔子侧面面是释迦、孔子、老子三圣合体像。此图( )
释、道三教合一的社会思潮 的人,不可能同时出现
高二历史学案 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A.人间的道德伦理问题 B.“气”和“理”谁先谁后问题 C.“仁、义、礼、智”等道德准则问题
D.“心外无物”等主观唯心论的宇宙观 9.(中史参2010-2)以下各项中,属于明朝大儒王阳明提出的思想主张的是( ) 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B.“天者,理也”
C.“饮食者,天理也;要求美味,人欲也。” D.“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10.(中史参2010-2)“理会得熟时,道理便在上面。又如律历、刑法、天文、地理、军旅、职官之类,都要理会,虽未能洞研其精微,然也要识个规模大概,道理方泱洽通透。”这段话提倡的是( )
A.格物致知 B.发明本心 C.知行合一 D.致良知
11.(2010年北京市西城区高三)“今日良知见在如此,只随今日所知扩充到底,明日良知又有开悟,便从明日所知扩充到底。”这句话应出自( ) A.董仲舒 B.朱熹 C.陆九渊 D.王阳明
12.(2010年北黄冲刺卷·历史二)南宋淳熙二年(1175年),信州(今江西上饶)鹅湖寺举行了一次著名的哲学辩论会。辩论会由吕祖谦邀集,意在调和朱熹和陆九渊两派之争执。两派的争执主要表现为( )
A.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 B.理是万物之本原 C.求“理”的方式 D.理学的作用 二.材料题
13.(2009高考广东单科)
下表是某中学研究性学习课上,三个研究小组展示的材料和所得的结论。
组别 材料 史料记载,东汉桓帝是中国第一位实行道教及佛教教化政策的东汉组 帝王,他也支持翻译佛经和其他佛教活动。 ——据古正美《从天王传统到佛王传统》 游酢和杨时去拜访老师程颐,程颐正用佛家打坐法瞑目而坐。宋代组 游、杨二人遂恭敬地站在其身旁,等候良久,直到程颐发觉。——据朱熹《近思录》 孙家鼐建议京师大学堂应“以中学(中国传统学术与政治思想)晚清组 为主,西学为辅;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据孙家鼐等《议复开办京师大学堂》(1896年) 这份奏折中,孙家鼐认为中学比西学重要。 中国古代有尊师传统。 结论 佛、道思想是中国传统思想的主流。 请回答:
⑪上述各组的结论,哪些是从材料可以直接推导出来的?
高二历史学案 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⑫上述各组的结论,哪些是不能从材料直接推导出来的?你认为应补充怎样的材料或者修改成怎样的结论,才能使结论与材料相符?(若修改结论,不得照抄材料)
⑬本堂课的主题是“中国传统主流思想的演变”。请结合所学知识,紧扣主题,重新分析各组的材料,建立材料与主题的联系,说明中国传统主流思想在东汉、宋代、晚清三个时期的变化。
1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王守仁同朋友在郊外观赏风景时,朋友指着山中开花的树问:“你说天下无心外之物,山中树上的花自开自落,同我心有何相关?”王守仁回答:“你不来看此花时,此花与你的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此花颜色一起明白过来,就说明此花不在你的心外。”王守仁曾经多次参与镇压农民起义和平定地方叛乱,由此他认识到“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为圣人教人第一义”。 材料二 朱熹说:“所谓天理,复是何物?仁、义、礼、智岂不是天理?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岂不是天理?”;“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则阙了一物道理。” 材料三 程颐说:“天下只是一个理”“万物皆是理”“饿死事小,失节事大”。 请回答:
⑪材料一中王守仁对“花”与“人心”关系的解释,反映了他怎样的哲学观点?他的思想核心是什么?
⑫陆王心学与程朱理学有何相同之处?
高二历史学案 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⑬根据以上材料及所学知识,说明宋明理学的主张有哪些可取和不可取的地方?(只要各答出两条即可)你认为应该如何对待传统文化?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