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教学随笔】对郑振铎《猫》一文的解读

来源:好土汽车网


【教学随笔】对郑振铎《猫》一文的解读

今天下午听了两位新教师的汇报课,有点小感悟全且记下。两位老师都选了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郑振铎的《猫》一文,属于同课异构。两节课听下来之后,我发现一个很有趣的问题就是“文中的三妹是否真的爱猫”如果让我来上这一节课,我又会怎么上?

我首先会从从三妹和我对三只猫的不同态度上入手。并结合文章的预习内容:一个爱猫的家庭最终“永不养猫”,其间发生了什么事?带着这个问题去读课文,梳理文章的思路,特别是“我”思想情感的前后变化。

为什么我家养了好几次猫,结局总是失踪或死亡?如果要说文中最喜欢猫的人,那一定就是三妹了。那么一个喜欢猫的人怎么会容忍猫的失踪或死亡呢?

文中有这样一段文字很值得品味:“三妹常常地,取了一条红带,或一根绳子,在它面前来回地拖摇着……”三妹想着种种办法去逗它,它都不理会。

从这里其实可以看出,三妹也许并不是喜欢猫,而是喜欢玩猫,逗弄猫,甚至在猫生病的时候,三妹想到的不是去医治它,而是仍然是想法设法去逗它。三妹并不是从心底里疼爱它,关心它和爱护它。三妹所谓的喜爱猫掺杂了太多的

虚情假意。

接着我我会从文章的结尾“自此,我家永不养猫。” 引导学生考虑三妹和“我”的情感态度一样吗?我想肯定是不同的。去分析三只猫不同的命运结局。从中感受三妹和“我”对猫的情感态度的不同之处。

比如:当第一只猫最终的结局是死亡时,三妹只是淡淡的一句“哥哥,小猫死了!”而我却有一缕的酸辛。

当三妹听闻舅舅那里有小猫的时候,“三妹便怂恿着她去拿一只来”,第一只猫刚刚死了,三妹便想着再养一只,还是“拿”一只来,当第二只猫不见的时候,三妹也只是仅仅寻了一遍,没有看见,便作罢了。把小猫的亡失原因归结到他人的身上。而特别是第三只猫的时候,三妹根本就没有去保护弱小的小猫,而是充满了抓住凶手的兴奋。这难道是爱猫人士的所为?我倒觉得这恰恰体现了三妹对小猫随意冷淡的态度。她仅仅是把猫当做了一个可供赏玩的宠物,而非一个平等的生命。猫对三妹来说或许只是一个玩具,在三妹这里猫也许根本就不是一个生命的个体。

梁实秋曾经这样说:“鸟并不永久地给人喜悦,有时也给人悲苦,他爱鸟,爱鸟的快乐,也爱鸟的悲伤,这才是爱的真正表现,爱一个生命,便是爱它的全部,与它共担喜与悲。”

相比“我”的情感却更加复杂的多。从对待第一只猫心里感着一缕的酸辛到第二只的怅然、愤恨自此我家好久不养

猫到自后的自此,我家永不养猫。显然要比三妹对待猫的情感的层次感要丰富得多。在面对三只猫的时候,“我”把第一只小猫称之为“小侣”,第二只小猫亡失的时候,明显要比第一只来的强烈的多,不再是“一缕的酸辛”,而是 “怅然、愤恨地诅骂,”当冤枉第三只猫的时候情感更是达到了一个高点,甚至是一种爆发。

文中的那些语言很值得学生一读再读:“我心里十分地难过,真的,我的良心受伤了,我没有判断明白,便妄下断语,冤枉了一只不能说话辩诉的动物。想到它的无抵抗的逃避,益使我感到我的暴怒、我的虐待,都是针,刺我良心的针!”我很想补救我的过失,但它是不能说话的,我将怎样地对它表白我的误解呢?

这个世界上最深的误解是我以为。这是作者对自己的惩罚,也是作者真正的悔过。

我想到了鲁迅的《风筝》鲁迅对其弟弟的精神的虐杀。《风筝》中这样写道:“然而我的惩罚终于轮到了,在我们离别得很久之后,我已经是中年。我不幸偶而看了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的书,才知道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12。于是二十年来毫不忆及的幼小时候对于精神的虐杀的这一幕,忽地在眼前展开,而我的心也仿佛同时变了铅块,很重很重的堕下去了。

但心又不竟堕下去而至于断绝,他只是很重很重地堕着,

堕着。

我也知道补过的方法的:送他风筝,赞成他放,劝他放,我和他一同放。我们嚷着,跑着,笑着。——然而他其时已经和我一样,早已有了胡子了。

我也知道还有一个补过的方法的:去讨他的宽恕,等他说,“我可是毫不怪你啊。”那么,我的心一定就轻松了,这确是一个可行的方法。有一回,我们会面的时候,是脸上都已添刻了许多“生”的辛苦的条纹,而我的心很沉重。我们渐渐谈起儿时的旧事来,我便叙述到这一节,自说少年时代的胡涂。“我可是毫不怪你啊。” 我想,他要说了,我即刻便受了宽恕,我的心从此也宽松了吧。

“有过这样的事吗?”他惊异地笑着说,就像旁听着别人的故事一样。他什么也不记得了。

全然忘却,毫无怨恨,又有什么宽恕之可言呢?无怨的恕,说谎罢了

我还能希求什么呢?我的心只得沉重着。

现在,故乡的春天又在这异地的空中了,既给我久经逝去的儿时的回忆,而一并也带着无可把握的悲哀。我倒不如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罢,——但是,四面又明明是严冬,正给我非常的寒威和冷气。”

我也想到了杨绛的《老王》,“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不幸者的愧怍!”我更希望的却是冯骥才的《珍珠鸟》“信赖往往

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

如果冤枉了别人,而对方又难以辩解,那会给自己留下更大的痛苦。猫的世界就是人的世界,人对猫的态度就是人对人的态度,写猫其实也在写人。

关于“如何去爱”是人生一个很大的话题,爱与责任、爱与尊重,才是我们人类需要自我的理解与反思。学会尊重动物,懂得善待生命的意识。才是作者蕴含的更深层的思考 ,生命是平等的,它的价值不应该只局限于人类,像猫一样的动物也应该有尊严,也应该被尊重。

透过猫的世界,我们看到了人性的复杂,郑振铎善于写“平平淡淡的家庭琐事与脉脉温情中轻笼的哀愁”,他曾这样说:“我写这些故事……并不是我自己的回忆录,其中或未免有几分是旧事,却绝不是旧事的纪实。其中的人物不能说是真实的。”

1924年27岁的作者,受到心爱的人被嫁给他人的郁闷与忧郁,在“五四”运动新青年自由平等、科学民主博爱、个性解放、新思想新观念的影响。对前途的迷茫与忧郁,尤其是“我”、三妹对猫的情感变化,更体现了郑振铎在新文化运动中所提倡的“为人生”的文学!文中两处“忧郁”恰恰也印证了这一点。

最后我想说:放下成见,才能避免伤害,懂得明辩,才能做到真爱!这是猫的故事,也是人的故事。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