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幼⼉⽣活⾃理能⼒
“⽣活⾃理能⼒”是指幼⼉能够⾃⼰料理⽣活的⼀种能⼒。如:⼩班幼⼉会⾃⼰⼤⼩便,⼤⼩便后会⾃⼰洗⼿,睡觉前会把⾃⼰脱下的⾐服折叠整齐,⾃⼰动⼿吃饭等。培养孩⼦的⽣活⾃理能⼒,可以使孩⼦养成良好的⾏为习惯,在孩⼦幼⼩的⼼灵⾥播下爱劳动的种⼦,并使孩⼦富有进取精神,有利于孩⼦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质和个性品质。今天的幼⼉将要⾛⽗辈们没有⾛过的路,将会遇到许多⽗辈们未曾遇到过的困难和风险,需要应付各种挑战,依靠⾃⼰去创造未来的⽣活。如果家长不从⼩培养孩⼦的独⽴性,将来他们就很难适应时代的要求。学前期是培养⽣活⾃理能⼒的关键期。家长也要抓住这个时期有利的教育因素,培养幼⼉的⽣活⾃理能⼒。
(⼀)、使孩⼦想动⼿、愿意动⼿、会动⼿1、尊重并培养孩⼦⾃我服务、热爱劳动的意识。
不知家长有没注意到,孩⼦3岁以后已有了独⽴意识萌芽,他们什么都要来个“我⾃⼰”。随年龄增长,他们不仅要独⽴穿脱⾐服、洗脸洗⼿,⽽且还要⾃⼰独⽴修理或者制作⼀些玩具,甚⾄还想⾃⼰洗碗、上街买东西,对于孩⼦正在萌发的独⽴意识,我们⼀定要予以重视、⽀持和⿎励。让孩⼦树⽴“我会”、“我能⾃⼰做”的⾃信⼼。“我⾏”这种⾃我感觉很重要,因为它是孩⼦得以发展的动⼒。
2、采⽤多种形式,形象地教孩⼦学习各项⽣活、劳动技能。
(1)在家庭中,可以让孩⼦当⽼师,教爸爸、妈妈穿⾐穿鞋等,巩固所学的技能。
(2)通过讲故事“⾃⼰的事情⾃⼰做”、“我帮妈妈做事情”,与孩⼦⼀起唱“劳动最光荣”,念诗歌“别说我⼩”以及观看有关的电视节⽬等,让幼⼉知道⾃⼰的事情应⾃⼰做,激发孩⼦参与做的欲望。
(3)运⽤游戏法,激发孩⼦兴趣。如运⽤“我是阿姨来喂饭”、“我帮娃娃穿新⾐”等游戏来教给孩⼦⼀些劳动技能。孩⼦们在这些游戏中,会学到⼀些吃饭、穿⾐、整理玩具等基本技能。然后,再帮助孩⼦迁移到他⾃⼰的实际⽣活中。这种⽅法,符合幼⼉⼼理特点,⾃然亲切,⽣动活泼,收效较明显。
(4)通过和爸爸妈妈⽐赛,以竞争形式让孩⼦知道只有天天⾃⼰穿⾐、整理玩具等,⽐赛才能获胜。开始时,家长可有意放慢速度,让孩⼦有成功感,当孩⼦掌握正确⽅法后,家长可提⾼要求。3、做好“记录”,评价孩⼦在家情况。
家长可设计“⼩能⼿在家情况记录表”,记录幼⼉在家独⽴⽣活及劳动的情况。如完全
独⽴完成的项⽬打“√”;有时独⽴完成的打“△”;常需成⼈帮助完成的打“×”;⾃⼰不能完成的则留空⽩,对此情况家长不应放弃,应⿎励孩⼦尽量去做,相信孩⼦能够⾃⼰完成。家长也可将孩⼦每天应该做的事情⽤图画出来,请孩⼦⾃⼰把每天做的情况⽤符号标出来。通过表格的记录和有针对性的评价来督促幼⼉在家学习独⽴⽣活、劳动的技能。(⼆)培养孩⼦克服困难的能⼒
对于幼⼉来说,⾃⼰穿脱⾐服、整理和收拾玩具等,需要他们付出很⼤的努⼒,克服⼀定的困难。作为家长,要孩⼦坚持独⽴、不怕困难,家长应“⼼硬”些。其实每个孩⼦刚开始学⾃理都会感到困难、⼒不从⼼,但要做个好孩⼦的愿望在⿎励着他们,他们会不断克服困难,坚持到底,直⾄成功,这就有助于锻炼幼⼉的意志,增强幼⼉克服困难的信⼼,幼⼉也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及成功的来之不易。可见,学会⾃理和劳动可让幼⼉懂得尊重别⼈的劳动,增强责任感,促进其独⽴性的初步形成。(三)为孩⼦提供锻炼的机会和条件。
孩⼦劳动的机会时时处处都有,家长可以在⽣活中有计划地安排幼⼉参加⼒所能及的⾃我服务活动和劳动。在⽇常⽣活中诸如吃饭、穿⾐、游戏、睡觉等环节,本着“⾃⼰的事⾃⼰做,不会的学着做”的原则,只要没有危险都应让他们去实践,同时应抓住⽇常⽣活中每⼀个可利⽤的机会,为幼⼉提供练习的机会。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指出:幼⼉的智⼒发展应当同时体现在⼿指的操作、语⾔的表达和⽤脑的思考上,动⼿、动⼝与动脑三者之间有着息息相关的内在联系。从⼩给孩⼦⼀双灵巧的⼩⼿,是促进孩⼦思维发展、丰富其语汇、增强其⾃信⼼的基础和前提。我们不要荒废孩⼦双⼿上的智慧,要教给孩⼦⼀些实⼲巧⼲的⽅法和技能,这是孩⼦学会⽣存、学会⾃主的起点。
(四)以⿎励为主,不断提⾼要求。
孩⼦刚开始劳动时,往往做得很慢,有时甚⾄“闯祸”,家长不要因此就不让孩⼦动⼿,⽽要给孩⼦⽰范正确的动作,耐⼼教他们怎样做,⿎励孩⼦坚持劳动,养成习惯。有这么两位母亲都很疼爱孩⼦,可两⼈观点不同,做法有别,其结果也就各异。⾯对孩⼦⾃⼰动⼿叠的并不整齐的被⼦,甲母亲⽓冲冲地冲孩⼦喊:“我说你不会,你偏要逞能,躲开!让我重新给你叠。”这个
孩⼦由这之后再不愿尝试着⾃⼰做事情了。⼄母亲却欣喜地赞赏孩⼦:“哟!今天你⾃⼰叠被⼦了,真能⼲。来,让妈妈瞧瞧!嗯,不错,如果这个地⽅再整理⼀下就更好了。”这个孩⼦受到⿎励,不仅把被⼦叠得越来越整齐,⽽且独⽴做事的兴趣和信
⼼也越来越强了。由此可见,⼤⼈对孩⼦的动⼿应多采取积极⿎励的⽅法,然后再提⾼要求,使孩⼦体验到独⽴完成⼀件事后所获得的快乐,从⽽增强其做事的信⼼。
(五)正确看待孩⼦的年龄特点及个体差异,因⼈施教。
家长应针对孩⼦的年龄特点,提出相应的要求。如2~3岁的孩⼦,让他⽤勺⾃⼰吃饭,初步学会穿脱⾐服、开合拉链,⾃⼰拿放玩具等;3~4岁的孩⼦可让他们⾃⼰穿脱⾐服、系鞋带、洗⼿、叠被褥、洗⼿绢、⾃⼰整理图书玩具等;5~6岁的孩⼦除了⾃理劳动外,还可让他们帮助家长⼲⼀些⼒所能及的家务活,如让孩⼦饭前摆放餐具、饭后帮助收拾饭桌,还可以要求他们扫地、擦桌⼦、浇花、饲养⼩动物等等。每个家长都希望⾃⼰的孩⼦尽早地学会去做,并能做好,这是⼈之常情,但家长也应看到⾃⼰孩⼦的实际能⼒。每个孩⼦都有着不同于其他孩⼦的节奏,有着各⾃特有的成长速度及规律,重要的是,让孩⼦依照⾃⼰的规律顺其⾃然慢慢地伸展。⽗母除了必要的帮助以外,还应仔细观察孩⼦,了解孩⼦,不宜要求过⾼过严,孩⼦⾃然会有不同于昨天的今天。孩⼦是⼀点⼀点变化,⼀点⼀点长⼤的,家长应该了解孩⼦的成长规律,才能有效施教。(六)⼀贯⼀致,持之以恒。
由于有些⽗母、爷爷奶奶的溺爱,不少孩⼦在园能⾃⼰穿脱⾐服,⾃⼰吃饭,可回到家⾥却什么都不⼲,摆出“⼩皇帝”、“⼩公主”的姿态。所以⽆论是家庭还是幼⼉园对孩⼦的要求都要保持⼀致性,统⼀思想认识,讲究⽅式⽅法,这样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有了⼀致性还要有⼀贯性,良好的习惯需要长期保持,家长不能有时因⼯作疲劳或赶时间,就对孩⼦说:“今天就让我来喂你”。“今天不⽤洗了,明天再说吧。”等等,这样做的后果只会使孩⼦为他以后不认真做事留下借⼝。所以合理的要求⼀经提出,就应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参考⽂献:
《幼⼉园教育指导纲要》《学前教育学》
如何培养幼⼉的⽣活⾃理能⼒
简单的说就是⾃我服务,⾃⼰照顾⾃⼰,它是⼀个⼈应该具备的最基本的⽣活技能。⽣活⾃理能⼒的培养,对促进幼⼉各⽅⾯的发展都有⾮常重要的意义。在动⼿操作中,幼⼉的⼿指灵活性,动作协调性,⼿眼协调⼀致的能⼒都能得到有效锻炼,其他各⽅⾯知识也能融汇贯
通,从⽽促进幼⼉智⼒发展。更主要的是,幼⼉⽣活⾃理能⼒的形成,有助于培养幼⼉的责
⽣的财富。然⽽,现在孩⼦的⼀个普遍特点就是⽣活⾃理能⼒差,⽐如在晨检时,我们经常会发现幼⼉(⼩、中、⼤班都有这种情况)到了⾐帽间,伸开胳膊等着⽼师或家长给他脱外套;在楼梯上,经常会碰到抱孩⼦上、下楼的家长;甚⾄⼤班幼⼉午睡起床后穿反了鞋⼦等。因此,培养幼⼉的⽣活⾃理能⼒已刻不容缓。⼀、帮助幼⼉顺利渡过⼼理“断奶期”,充分认识⾃⼰的能⼒
意⼤利著名⼉童教育家蒙泰梭利曾说:“教育⾸先要沿着独⽴的道路前进。” 幼⼉期是孩⼦从完全依靠⽗母,开始向⾃理⾃⽴过渡的阶段,是培养和训练幼⼉⽣活⾃理能⼒的关键时期。
孩⼦在⼊园前⾸先要学会独⽴⽤勺吃饭,拿杯⼦喝⽔,会洗⼿,会穿鞋、独⾃午睡等,然⽽在家⾥时孩⼦不会独⾃吃饭,就由家长喂;不会穿⾐服,由成⼈帮助。幼⼉从家庭进⼊幼⼉园,置⾝到新的环境⾥,好玩的玩具,许多的朋友,强烈地吸引着他们,他们喜欢在幼⼉园学习、⽣活。⼊园带来的环境变化正好是培养幼⼉⾃理能⼒的契机。但不会吃饭,不会洗⼿,不会穿⾐戴帽等⽣活⾃理上的问题,使他们不能很快地适应幼⼉园的⽣活。在⽇常活动中,教师适时提出适当要求,充分认识到培养孩⼦⽣活⾃理能⼒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在孩⼦学习⾃理过程中,⽼师给予及时的⿎励、帮助,树⽴孩⼦的⾃信⼼,让孩⼦懂得⾃⼰的事情⾃⼰做。孩⼦在提⾼能⼒的同时,也培养了敢于克服困难,独⽴做事的良好习惯。⼆、创造良好的⽣活氛围,激发幼⼉⾃⼰动⼿的兴趣
“幼⼉能⼒与习惯的培养是在学前期”。要通过各种形式,让幼⼉知道,⾃⼰已经长⼤了,要不怕苦,不怕累,“⾃⼰的事情⾃⼰做”。因此,幼⼉园应因势利导,“既要⾼度重视和满⾜幼⼉受保护、受照顾的需要,⼜要尊重满⾜他们不断增长的独⽴要求,避免过度保护和包办代替,⿎励并指导幼⼉⾃理⾃⽴的尝试”,注重培养孩⼦⽇常⽣活的初步⾃理能⼒和基本习惯。
(⼀)确定符合幼⼉年龄特点的⽬标
著名意⼤利教育家蒙台梭利指出,动作教育是⽇常⽣活练习的课程之⼀,其主要⽬的是培养幼⼉的⾃我管理能⼒,培养其责任感及良好的⽣活习惯。
经观察研究发现,三到四岁的幼⼉已经具备以下能⼒:洗⼿、洗脸;穿脱⾐服鞋袜;进餐饮⽔;收拾玩具图书;收拾餐具等。这些内容简单易⾏,符合三到四岁幼⼉的年龄特点。四到五岁幼⼉会整理⾃⼰的⾐服;洗⼿绢、袜⼦;会⽤筷⼦;饭后清理桌⾯;⾃⼰的玩具图
书分类摆放。这些内容在⼩班的基础上增加了⼀定难度,适合中班孩⼦的年龄特点。五到六岁的幼⼉应该会整理⾃⼰的书包;会收拾⾃⼰的房间;清洗碗筷;会收拾叠放⾐服等。这些对于⼤班幼⼉来说,都是较易完成。对于幼⼉来说,⽬标既不能过于简单⼜不能让幼⼉觉得很难达到,必须适合幼⼉年龄特点。(⼆)⽅法灵活,激发幼⼉的兴趣
幼⼉的发展是⼀个主动的发展过程。如教中班幼⼉学习如何系鞋带时,可以结合歌曲《系鞋带》来进⾏:两个好朋友,见⾯握握⼿,钻进⼤洞⼝,⽤⼒拉⽿朵,变成蝴蝶⾛。让幼⼉在歌曲的愉悦⾥,轻松⾃主地学习系鞋带的⽅法;让孩⼦⾃⼰叠⾐服:“左右关门要对齐,中间弯腰折⼀起,两边⼩⼿要抓紧,放进⾐柜真整齐。”在⼉歌的引导下,孩⼦逐步学会⾃⼰的事情⾃⼰做,锻炼⾃理能⼒。⽣动形象的解说,提⾼了幼⼉学习的兴趣,使幼⼉较好地掌握了各项⽣活技能。(三)增强幼⼉⾃我服务意识和为集体服务的优良品质
让幼⼉由⾃我服务发展到为集体服务。如每天安排值⽇⽣,给幼⼉摆餐具、发餐⼱等,让幼⼉不仅能⽣活⾃理,还会为集体服务、为他⼈服务,在培养⾃理能⼒的同时也塑造了幼⼉优良的品质。三、家园共育,提⾼幼⼉的⽣活⾃理能⼒
“从穿⾐吃饭做起,注重孩⼦健康⼈格的养成,⽣活即教育,先把脚下踩实了,孩⼦才能找到成功的起点。”因为还有相当⼀部分⽣活⾃理的内容存在于家庭之中,平时,可以利⽤家长接送幼⼉的机会,及时反映孩⼦在园的情况,让家长知道培养孩⼦⾃理能⼒的重要,使家长在家⾥能⿎励孩⼦⾃⼰的事情⾃⼰做。不要认为,孩⼦还⼩,长⼤了再⼲也不迟、什么事都包办代替,以⾄吃饭、⼤⼩便都有⼤⼈帮忙,甚⾄有的孩⼦在幼⼉园⾥⾃⼰能做的事情,回到家⾥却“⾐来伸⼿,饭来张⼝”,久⽽久之,使孩⼦养成了“依赖”⼼理。这就需要在培养幼⼉⾃理能⼒的过程中,家园共育,对幼⼉进⾏⼀致性教育。转变家长的错误观念,让家长懂得在家⾥不要剥夺幼⼉⾃⼰动⼿的权利。因此,家长需要有耐⼼和决⼼,要坚持要求、⿎励他们⾃⼰去做,共同促进幼⼉的⾃理能⼒的提⾼。
专家总结说,给孩⼦多多提供尝试机会,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个重要组成部分。原因很简单,孩⼦⼀旦被剥夺尝试的机会,就等于被剥夺犯错误和改正错误的机会,也就不可能迈向成功之路。记住:最早放飞的鸟,最有希望飞到⾼远的地⽅。家园合作提⾼幼⼉⾃理能⼒具体做法和研究结果。(⼀)幼⼉园⽅⾯:
1、利⽤⽣活活动培养幼⼉⾃理能⼒。
⽣活活动是⼀⽇活动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因此,在幼⼉园培养幼⼉⽣活⾃理能⼒,就必须重视⽣活活动中的培养。实践过程中,我们⽼师利⽤了⼀切⽣活活动的机会,如⼩便、洗⼿、吃饭、吃点⼼、午睡等,培养了幼⼉这些⽅⾯的能⼒。在这过程中我们根据孩⼦的年龄特点,采⽤了不同的教育引导形式,如针对⼩班孩⼦年龄⼩,我们⽼师就⾃编了⼀些简单的⼉歌,使幼⼉在掌握⼉歌的同时,掌握操作的简单步骤,从⽽培养了这⽅⾯的能⼒。⽽针对中⼤班的孩⼦,我们尽多的采⽤了⽰范、榜样教育、⽐赛等形式,让孩⼦在⾃⼰观察学习中掌握⽣活⾃理的技能。如:针对⼤班有些孩⼦吃饭⾮常慢,我们就采⽤⽐赛的⽅法,并给予吃的快的⼩朋友⼀定⼩⼩的奖励,因为⼤班的孩⼦已有了竞争意识,遵循了这⼀发展规律对孩⼦进⾏引导教育,才会促进幼⼉这⽅⾯能⼒的发展。2、利⽤学习活动培养幼⼉⾃理能⼒。
针对⽣活⾃理能⼒的培养,我们还结合了⼀定学习活动的形式。如对于孩⼦吃饭⽼是把饭粒掉在桌上或地上,我们就选择了故事《漏嘴巴》,让孩⼦在体验故事情节的同时,了解不应该做漏嘴巴,从⽽督促幼⼉改掉不良习惯,养成吃饭不掉饭粒的良好⽣活习惯。⼜如针对⼩班孩⼦不会穿⾐服的问题,我们的⽼师结合了⼀个“穿⾐服”的学习活动,帮助幼⼉学习穿⾐服,掌握穿⾐服的⽅法步骤。总之,在培养幼⼉⽣活⾃理能⼒过程中,我们的⽼师可以在适当的时候,选择⼀些适当内容的学习活动,有效促进幼⼉的发展。
3、利⽤游戏活动培养幼⼉⾃理能⼒。
游戏活动是幼⼉最喜爱的活动形式,因此,利⽤游戏培养幼⼉⽣活⾃理能⼒是⼀个⾮常必要也是⼀个⾮常好的途径。在游戏活动中,我们的⽼师利⽤了区域活动、⾓⾊游戏等多种形式,培养了幼⼉⽣活⾃理能⼒。如:在⽣活区,让幼⼉⽤筷⼦练习夹⾖
⼦,培养幼⼉⽤筷⼦的能⼒;在⾓⾊游戏娃娃家中,让幼⼉通过帮娃娃穿⾐服、穿裤⼦、穿鞋⼦等,从⽽使孩⼦们掌握了相应的技能。实践证明,在游戏活动中培养幼⼉⽣活⾃理能⼒是⼀个⾮常有效的途径,我们的⽼师⼀定要重视起来。4、做好家园同步培养幼⼉⾃理能⼒的辅导⼯作。
在教育越来越强调⽣态化的今天,幼⼉教育中的家园合作已成为⼀种⾮常必要的⽅⾯。然⽽,在我们的家庭教育中,特别是农村还存在着⽐较严重的沉旧观念,他们往往只重视幼
⼉智⼒的开发,⽽⾮常忽视⾮智⼒⽅⾯。所以,培养幼⼉的⽣活⾃理能⼒常常是家长们忽视的⼀个重要⽅⾯。为了改变这⼀现象,我们的⽼师做了⼤量的⼯作,我们利⽤了家园联系窗、家长沙龙、家长讲座、家长会等多种形式,并且成⽴了家长委员会,让家长在家长与幼⼉园、家长与家长的互动交流中,形成正确的教育观念,从⽽使家长能更好地配合幼⼉园,培养幼⼉良好的⽣活⾃理能⼒。(⼆)家庭⽅⾯:
1、形成正确的教育观念,促进幼⼉⾃理能⼒的发展。
良好的家庭教育是幼⼉健康成长的必要条件,也是幼⼉园实施幼⼉全⾯发展的重要保证。因此,家长必须树⽴正确的教育观念,才能让幼⼉有⼀个良好的家庭教育。⽬前,在我们家长中,特别是农村的家长,存在着⽐较严重的错误观念:1、重视智⼒因素,⽽忽视⾮智⼒因素的教育。他们往往⾮常注重对⾃⼰孩⼦知识学科⽅⾯的教育,⽽对于⽣活⾃理能⼒等⼀些⾮智⼒⽅⾯是可有可⽆。2、重视幼⼉园教育,忽视家庭教育。家长是孩⼦的第⼀任教师,是幼⼉教育的重要实施者,只靠幼⼉园怎么能使幼⼉得到健康成长。3、家长教育⽅法理念不当。如许多家长在幼⼉犯下错误⾏为时,都是采取批评、惩罚等负⾯教育的形式,这样就伤害了幼⼉的⾃尊⼼,从⽽不利于幼⼉发展。所以,要培养幼⼉良好的⽣活⾃理能⼒,家长们必须端正教育观念,这样才能促进幼⼉的发展进步。2、在⽣活中培养幼⼉⽣活⾃理能⼒。
在家庭中培养幼⼉⽣活⾃理能⼒,家长就必须重视在⽣活中的培养。在平时家中,家长对于⼀些孩⼦⾃⼰的事情可以试着让孩⼦⾃⼰做,如:洗⼿帕、穿⾐服、系鞋带等;家长还可以让你们的孩⼦试着帮你们做⼀些⼒所能及的事,如:扫地、擦桌⼦等;⽽对于⼀些孩⼦不会做的事,家长可以耐⼼地辅导⼀下,这样持之以恒,你们孩⼦的⾃理能⼒⾃然会得到发展。3、家长要积极配合幼⼉园,与幼⼉园教育同步。
家长在家中对幼⼉实施⽣活⾃理能⼒培养的同时,千万不要忘记时时与幼⼉园⽼师保持沟通,这样可以了解幼⼉园的教育进度及幼⼉在幼⼉园的⼀些表现等,从⽽积极配合幼⼉园,达到家园同步教育。家长与幼⼉园沟通的⽅法很多,如:家园联系窗、家长会、家园联系册等,除了这些形式,家长还可以利⽤接送幼⼉的⼀段时间,与⽼师简单沟通⼀下幼⼉最近的发展表现,这样就会使教育取得良好的效果。注意点:
1、在培养幼⼉⽣活⾃理能⼒时,⽆论是⽼师还是家长,都要遵循孩⼦的年龄特征和⽣长发育规律。
2、在培养孩⼦⽣活⾃理能⼒过程中,如果孩⼦碰到问题或发⽣错误⾏为,作为⽼师和家长⼀定要采⽤正⾯教育如:⿎励、激励、表扬等形式,否则就会伤害幼⼉⾃尊⼼,从⽽使教育适得其反。
3、对孩⼦⽣活⾃理能⼒的教育⼀定要持之以恒,不能今天做了明天就放松⼀下,这样就不利于孩⼦良好⽣活习惯的养成,以⾄于影响孩⼦整体⾃理能⼒的发展。浅谈托班幼⼉⾃理能⼒
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提出“凡是⼉童⾃⼰能做的,应当让他⾃⼰做的”。孩⼦长到两三岁,便有强烈要求“我⾃⼰”的独⽴愿望。《幼⼉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要培养幼⼉具有基本的⽣活⾃理能⼒。有研究表明:2—3岁是幼⼉⽣活⾃理能⼒和良好⽣活习惯初步养成的关键期。年龄越⼩可塑性就越强,越容易受各种影响和教育,此时培养幼⼉的⾃理能⼒及习惯越容易成功。因此,我们要因势利导,开始培养幼⼉⽇常⽣活的初步⾃理能⼒。⼀、创设“家庭式”氛围,激发孩⼦的⽣活⾃理的兴趣
《纲要》中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能有效对⽣活⾃理的兴趣。
我们创设轻松、⾃由的“家庭式”氛围,在活动区中创设娃娃家,布置家的感觉,让幼⼉体验家庭的温暖,激发孩⼦⽣活⾃理的兴趣。如:孩⼦喜欢玩游戏,但每次玩过后就往边上⼀扔,⼜去玩别的玩具了,每次整理的任务总由教师承担,教师可以以游戏化的语⾔向孩⼦提要求,孩⼦容易接受:“我们要吃饭了,玩具娃娃也要回家吃饭了,玩具娃娃的妈妈找不到它们会着急的,我们快送它们回家吧!”孩⼦听了,会很乐意把它们收回原来的地⽅。在⽇常⽣活中,我们随机开展⽣活游戏:认识⼩⼿、念⼉歌、徒⼿游戏、⼿指游戏等。⼜如,在吃饭之前念念⼉歌:“宝宝吃饭饭,⼀⼝饭⼀⼝菜,饭菜吃完了,你胖了,我胖了,⼤家都胖了。”使孩⼦懂得⾃⼰的事情应该⾃⼰做,懂得利⽤⾃⼰的⼩⼿可以做许多事情,⽐如:⼩⼿可以握调羹吃饭、在⼊厕时可以做⼀些脱裤⼦等简单的⾃我服务,午睡时⽤⼩⼿脱鞋、脱外裤等。还可参观中⼤班哥哥姐姐的⽣活情况,邀
请⼤哥哥、⼤姐姐表演穿鞋⼦、叠被⼦等⽣活技能,使幼⼉产⽣“要学习”的⼼理。为幼⼉讲《⼩熊找朋友》、《好孩⼦》等故事,通过故事感染幼⼉,让他们知道⾃⼰的事情应该⾃⼰做,激发了幼⼉学习的愿望,从⽽激发孩⼦对⽣活⾃理的兴趣。⼆、⽤⼉歌、游戏、⽐赛等⽅法,教会孩⼦⽣活⾃理的技巧
针对托班幼⼉动作发展的特点:⼩肌⾁群处在发育中,动作的准确性和灵活性⽐较差,所以,要提⾼孩⼦的⽣活⾃理能⼒,作为成⼈要⽤恰当的⽅法耐⼼地教给孩⼦⼀些简单的⽣活⾃理⽅⾯的技能,我们要先将动作的要领直观地演⽰给孩⼦看,把动作的顺序、⽅法解释清楚,边讲边⽰范,然后给孩⼦⾃⼰实践的机会。⽐如:教给孩⼦洗⼿的⽅法,并配⼀些⽣动形象、琅琅上⼝的⼉歌:“⼿⼼⼿⼼搓搓、⼿背⼿背搓搓、⼿指缝搓搓、⼿指间搓搓、⼩⼿洗个澡、⽤⼒甩⼀甩!”⼜如,⽤餐时的⼀些技能,给幼⼉讲⼩熊的故事,并请“熊妈妈”来看⼩朋友吃饭,“熊妈妈”还教了幼⼉吃饭的⽅法:“我⽤⼩调羹舀饭,不多也不少,把饭送到嘴⾥,嚼呀嚼,咽下去……”“熊妈妈”还给吃得快的⼩朋友发五⾓星等等,教师及时对有进步的幼⼉给予表扬,巩固其良好⾏为。所以,作为成⼈我们要有耐⼼,不急于求成,对孩⼦的点点滴滴进步都要给予肯定和⿎励。
在⽇常⽣活中,还可开展适当的⾃理能⼒⽐赛,如托班孩⼦可以进⾏穿鞋⼦⽐赛,在活动中感受⽐赛乐趣。绝⼤多幼⼉都能⾃⼰穿脱鞋⼦,也有⼀⼩部分幼⼉还不会,但通过这次的穿鞋⼦⽐赛活动,个别幼⼉已能⾃⼰穿脱简便的鞋⼦了。⼜如,我们还可以组织幼⼉开展“找朋友”的游戏,⽬的是让幼⼉认识⾃⼰的茶杯、⽑⼱:⾸先为幼⼉准备各种形象⽣动有趣的⼩标记,让幼⼉⾃由地选择喜欢的标记,看⼀看,玩⼀玩,说⼀说,然后根据⼿中的标记去寻找⾃⼰的茶杯和⽑⼱,先找到的幼⼉给予表扬。同时,教师不失时机地教给幼⼉如何正确洗⼿,并⽤⽑⼱把⼩⼿擦⼲。这样,幼⼉可以在愉快的活动中学到这些⽣活技能,同时也提⾼了幼⼉学习的兴趣。
三、结合⼀⽇⽣活的各个环节,提供孩⼦练习的时间和机会
幼⼉⾃理能⼒的提⾼,需要通过反复练习来获得,那么如何提供给孩⼦各种练习的机会呢?我们将这些练习的机会贯穿于⼀⽇⽣活各环节之中。
在⽇常⽣活中创设必要的、合理的条件,如:⾐服要放置在低矮的柜⼦上,便于幼⼉取放;⽑⼱挂在幼⼉能够拿得到的地⽅等。我们还通过⽇常⽣活中的各个环节来训练幼⼉的⾃理⾏为。如:⼊厕、盥洗、吃点⼼,⽆处不体现着幼⼉⽣活⾃理的⽔平。我们要抓住这个关键时机,指导、监督幼⼉的⾃理⾏为,使其形成习惯。如⼊厕后⾃觉拉好⾐裤的习惯,餐前便后⾃觉正确洗⼿的习惯,点后将餐具放到指定位置等。⼜如在区⾓活动中练习⽣活⾃理的技巧,给孩⼦提供雪花⽚、积⽊以及扣纽扣、夹夹⼦、给动物喂⾷等活动,让孩⼦⽤⼤块的时间练习搭雪花⽚、积⽊、扣纽扣、拿调羹等动作来训练幼⼉⼩⼿的灵活性。在⽇常⽣活中,本着“⾃⼰的事⾃⼰做,不会的学着做”的原则,只要是没有危险的多让幼⼉去实践,同时应抓住⽇常⽣活中每⼀个可利⽤的机会,为幼⼉提供练习的机会。如:运⽤“我是妈妈给宝
宝喂饭”、“我帮娃娃穿新⾐”等游戏,教给幼⼉⼀些⽣活⾃理的基本技能,然后,再帮助幼⼉迁移到⾃⼰的实际⽣活中,让幼⼉从⼩掌握⼀些实⼲巧⼲的⽅法和技能,从⽽促使幼⼉在实践中提⾼⽣活⾃理能⼒。在家庭中培养幼⼉⾃理能⼒
⽣活⾃理,简单的说就是⾃我服务,⾃⼰照顾⾃⼰,它是⼀个⼈应该具备的最基本的⽣活技能。幼⼉⽣活⾃理能⼒的形成,有助于培养幼⼉的责任感、⾃信⼼以及⾃⼰处理问题的能⼒,对幼⼉今后的⽣活也会产⽣深远的影响。但现在的⼤部分孩⼦,依赖性强,⽣活⾃理能⼒差,以⾄于不能很好地适应新的环境。所以,培养幼⼉的⽣活⾃理能⼒⾄关重要。⼀、了解幼⼉发展特点,制定合理的培养⽬标及正确的操作⽅法
我国著名幼⼉教育专家陈鹤琴认为,幼⼉从3岁左右开始,“已经开始借⾃⼰的⼒量来做⾃⼰所要做的事情。”如孩⼦常常执拗地说:“我⾃⼰吃!”“我⾃⼰⼲!”感觉⾃⼰有“本事”,⽽不要别⼈的帮助和⼲予,这都表明孩⼦开始有了⾃我意识,有按⾃⼰意愿⾏事的要求。如果家长错过了这个发展时期,没有让孩⼦适时锻炼,孩⼦的依赖性就会发展起来,并影响幼⼉⾝体、智⼒、情绪、性格、意志等⽅⾯的发展。陈鹤琴⾮常反对成⼈过多的帮助或⼲涉幼⼉,剥夺了孩⼦使⽤⾃⼰⼿脑的机会,阻⽌了全⼼全意发展独⽴⾃主的精神。
此外要增强幼⼉的⽣活⾃理意识。我们要通过各种形式,让幼⼉知道,⾃⼰已经长⼤了,要不怕苦,不怕累,“⾃⼰的事情⾃⼰做”。对幼⼉进⾏正⾯教育,如通过谈话“我是乖宝宝”、“我长⼤了”、“我学会了……”等活动,利⽤提问、讨论、⾏为练习等形式,让幼⼉意识到⾃⼰有能⼒⼲好⼀些事情,为⾃⼰会⼲⼒所能及的事情感到⾼兴。
家长要根据孩⼦的年龄特点,能⼒⽔平,本着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制定合理可⾏的培养⽬标。⽬标太低了,孩⼦太容易完成,就达不到锻炼孩⼦的⽬的;⽬标太⾼,孩⼦做起来困难太⼤,⼜会影响孩⼦的积极性。因此,让⼉童做的事情不要太难,跳⼀跳够得着的⾼度才适合孩⼦。
同时,家长要制定正确的操作⽅法,让孩⼦从⼩养成良好⾏为习惯。⼆、创造良好的家庭氛围,激发幼⼉的兴趣
创造良好的家庭氛围也包括家庭成员之间教育的⼀致性,不能这个要求严,那个要求松;这个要让孩⼦做,那个⼜要替孩⼦做,导致孩⼦⽆所适从,影响孩⼦正常发展。三、肯定成绩,培养孩⼦的荣誉感和⾃信⼼
不论⼤⼈还是孩⼦,都喜欢得到⿎励和认可。特别对于孩⼦,及时地肯定更能增强其⾃信⼼。家长应该利⽤这种⼼理去⿎励孩⼦做各种事情。当孩⼦有了点滴的进步时,家长都要及时予
以认可或⿎励,⼝吻“你真棒”、“你真能⼲”……都会使幼⼉对⾃⼰的能⼒充满信⼼,成为激励幼⼉⾃觉掌握⾃理能⼒的强⼤推动⼒;但当幼⼉限于⾃⾝能⼒,⽆法达到预期⽬标时,不要责怪,⽽是帮助孩⼦分析原因,耐⼼细致地引导,还可辅以⿎励性语(如“你⾏的”,“我相信你会⼲好的”等),激发孩⼦做事的兴趣和信⼼,培养孩⼦的韧性。必要时我们还需协助幼⼉实现成功,以免挫伤幼⼉积极进取的精神。
⽣活⾃理能⼒的培养,对促进幼⼉各⽅⾯的发展都有⾮常重要的意义。在循环往复的操作中,幼⼉的⼿指灵活性,动作协调性,⼿眼协调⼀致的能⼒都能得到有效锻炼,其他各⽅⾯知识也能融会贯通,从⽽促进幼⼉智⼒发展。更主要的是,幼⼉在这种有益的锻炼中还培养了独⽴性,这将会促使幼⼉敢于创新,勇于开拓,是孩⼦⼀⽣的财富.锻炼孩⼦的⾃理能⼒
结合⼀⽇⽣活的各个环节,提供孩⼦练习的时间和机会
幼⼉⾃理能⼒的提⾼,需要通过反复练习来获得,那么如何提供给孩⼦各种练习的机会呢?我们将这些练习的机会贯穿于⼀⽇⽣活各环节之中。
在⽇常⽣活中创设必要的、合理的条件,如:⾐服要放置在低矮的柜⼦上,便于幼⼉取放;⽑⼱挂在幼⼉能够拿得到的地⽅等。我们还通过⽇常⽣活中的各个环节来训练幼⼉的⾃理⾏为。如:⼊厕、盥洗、吃点⼼,⽆处不体现着幼⼉⽣活⾃理的⽔平。我们要抓住这个关键时机,指导、监督幼⼉的⾃理⾏为,使其形成习惯。如⼊厕后⾃觉拉好⾐裤的习惯,餐前便后⾃觉正确洗⼿的习惯,点后将餐具放到指定位置等。⼜如在区⾓活动中练习⽣活⾃理的技巧,给孩⼦提供雪花⽚、积⽊以及扣纽扣、夹夹⼦、给动物喂⾷等活动,让孩⼦⽤⼤块的时间练习搭雪花⽚、积⽊、扣纽扣、拿调羹等动作来训练幼⼉⼩⼿的灵活性。在⽇常⽣活中,本着“⾃⼰的事⾃⼰做,不会的学着做”的原则,只要是没有危险的多让幼⼉去实践,同时应抓住⽇常⽣活中每⼀个可利⽤的机会,为幼⼉提供练习的机会。如:运⽤“我是妈妈给宝宝喂饭”、“我帮娃娃穿新⾐”等游戏,教给幼⼉⼀些⽣活⾃理的基本技能,然后,再帮助幼⼉迁移到⾃⼰的实际⽣活中,让幼⼉从⼩掌握⼀些实⼲巧⼲的⽅法和技能,从⽽促使幼⼉在实践中提⾼⽣活⾃理能⼒。家园合作,提⾼孩⼦的⾃理能⼒
《幼⼉园指导纲要》中指出“家庭是幼⼉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持、帮助家长提⾼教育能⼒。”同时,家园合作对于家长和教师⾃⾝来说,也是⼀个共同受教育的过程。家园合作是孩⼦形成基本的⽣活⾃理能⼒的⼀个不可缺少的环节。现代家庭都是独⽣⼦
⼥,家长都把孩⼦视为“⼩太阳”,成天围着“太阳”转,不等孩⼦张⼝,吃、穿、玩、⽤⼀切具备,这样,孩⼦失去了很多学习、锻炼的机会。因此,我们要求家长要转变观念,放⼿让孩⼦去尝试、体验“要⾃⼰⼲的、能⾃⼰⼲的”事情。在家⾥,可以让幼⼉做⼀些⾃⼰⼒所能及的事,孩⼦在幼⼉园学会的⼀些⽣活技能,形成的好习惯,应该在家庭中继续练习、巩固。如:让幼⼉独⽴就寝、⾃⼰穿鞋⼦、独⽴进餐、学习整理玩具等,家长不要⼲涉,要⿎励孩⼦坚持到底,耐⼼教他们怎么做,并及时给予肯定和⿎励,使孩⼦体验成功的快乐,增强⾃信⼼。
所以,我们需要经常和家长联系,对孩⼦已经拥有的初步的⽣活⾃理能⼒加以巩固,在家尽量要求孩⼦⾃⼰能做的事情⾃⼰做,不去⿇烦别⼈,这是培养孩⼦⾃理能⼒的开始。如让孩⼦⾃⼰独⽴吃饭、⼊厕、⼊睡等,尽量让他⾃⼰脱鞋⼦、脱外裤等。对孩⼦出现的每⼀个具有独⽴意识的要求和⾏为,⽆论是家长或是⽼师都需加以肯定和⿎励以及提供实现的条件。⽐如:2—3岁的孩⼦常喜欢说“我⾃⼰来”,这时我们要抓住培养孩⼦⽣活⾃理能⼒的⼤好时机,给予孩⼦们⽀持、⿎励和引导,帮助孩⼦建⽴⾃信⼼,提⾼孩⼦的⽣活⾃理能⼒,不让孩⼦变成“饭来张⼝、⾐来伸⼿”、缺乏⽣活⾃理能⼒的弱者。因此,对幼⼉⾃理能⼒的培养必须得到家长的⽀持与配合。
总之,在⽣活⾃理能⼒培养⽅⾯,我们注重的是从孩⼦的⽣理和⼼理出发。⼀⽅⾯,我们创设温馨、宽松、⾃由的“家庭式”环境氛围,激发孩⼦⾃理的兴趣和需要。通过⼉歌、游戏、⽐赛等符合幼⼉实际的⽅法,教给孩⼦简单的⽣活⾃理的技巧。另⼀⽅⾯,我们利⽤区⾓活动,⽇常⽣活的各个环节,为孩⼦创设练习的机会、时间、空间。同时,经常和家长联系,取得家长的⽀持和配合,帮助孩⼦巩固已有的⽣活⾃理能⼒的技能技巧,更好地服务⾃⼰。家园⼀致,共同帮助孩⼦从简单的⽣活⾃理能⼒开始,适应幼⼉园的⽣活。提⾼宝宝⽣活⾃理能⼒
⽣活⾃理,简单的说就是⾃我服务,⾃⼰照顾⾃⼰,它是⼀个⼈应该具备的最基本的⽣活技能。幼⼉⽣活⾃理能⼒的形成,有助于培养幼⼉的责任感、⾃信⼼以及⾃⼰处理问题的能⼒,对幼⼉今后的⽣活也会产⽣深远的影响。但现在的⼤部分孩⼦,依赖性强,⽣活⾃理能⼒差,以⾄于不能很好地适应新的环境。所以,培养幼⼉的⽣活⾃理能⼒⾄关重要,我们要把这项能⼒的培养作为教育活动的重要内容之⼀。有专家指出:幼⼉能⼒与习惯的培养是在学前期。作为幼⼉园,我们能否抓住这个关键阶段,针对幼⼉的年龄特点与⽣活⾃理现状,有的放⽮地对幼⼉进⾏教育,是幼⼉⽣活⾃理能⼒⾼低的关键。结合近⼏年的⼯作经验,我谈⼀下⾃⼰的⼏点看法。增强幼⼉的⽣活⾃理意识
家长⽆条件的包办代替,使幼⼉形成⼀种错误认识:⾃⼰不愿意⼲的事情,⽗母会帮着⼲(要喝⽔了,⽗母会端⽔来;要起床了,⽗母会给穿⾐服……),我们要通过各种形式,让幼⼉知道,⾃⼰已经长⼤了,要不怕苦,不怕累,“⾃⼰的事情⾃⼰做”。1、对幼⼉进⾏正⾯教育,增强幼⼉的⽣活⾃理意识。如通过谈话“我是乖宝宝”、“我长⼤了”、“我学会了……”等活动,利⽤提问、讨论、⾏为练习等形式,让幼⼉意识到⾃⼰有能⼒⼲好⼀些事情,为⾃⼰会⼲⼒所能及的事情感到⾼兴。再如在语⾔活动(诗歌、故事、看图讲述等)中,帮助幼⼉充分理解作品内涵,通过作品中⾓⾊的⾏为,使幼⼉受到感染、教育。
2、通过分辨不同⾏为(能⾃理的与不能⾃理的),巩固幼⼉的⽣活⾃理意识。我们可以为幼⼉准备不同⾏为表现的各种图⽚、录像带等等,让幼⼉在⽐较中提⾼对⾃理⾏为的认识。如何培养幼⼉⽣活⾃理能⼒如何培养幼⼉⽣活⾃理能⼒
很多家长认为,吃饭、穿脱⾐服等⽣活技能是不⽤训练的,因为⼩孩长⼤⾃然就会。其实这种观念是不正确的。从⼉童发展的观点来看,神经成熟后应出现的⾏为,若没有机会练习会变得迟钝,所以应把握时机给予机会练习。若能把握此时学习模仿的动机加以训练,⼩孩⽇后⾃动⾃发的特质较易养成。
以发展的观点来看,⼀岁⼆个⽉左右,⼩朋友应想拿汤匙⾃我喂⾷,若给不易摔破的碗及汤匙,让他有机会参与喂⾷过程,不⽌拿汤匙技巧会进步,其带来的成熟感会让他对吃饭有兴趣,并减少拒⾷问题。
此外,让他从⼩(如⼋九个⽉)习惯与家⼈同桌进⾷可提⾼进⾷兴趣,⽇后能⾃然在餐桌前进⽽不会四处游跑。菜⾊若适度的变化,则可增进⼩朋友的⾷欲。
⼩朋友1岁左右即可察觉尿湿的感觉,⼀岁半左右应有某些语⾔或⾮语⾔性的表⽰“我要尿尿”,若家长能适时观察并给予⿎励,⼩朋友主动告知⼤⼩便的能⼒可初步建⽴。若不注意他早期这种分辨及表达的能⼒,⼜以“不说则处罚”⽅式训练,则易造成他⼼理压⼒,严重者甚⾄导致⼈格成长缺⽋。此外,训练他在⼩马桶⼤⼩便,可及早增进他的卫⽣及隐私观念。忌讳训练期间有时包尿布有时不包,因不⼀致性会令⼩朋友⽆所适从。
留个步骤让⼩朋友主动配合,是训练他养成⾃⼰穿脱⾐服⾐物最好的⽅法。留较简单或最后⼀个步骤让他⾃⼰做,再依他动作及认知上的进步逐渐增加要求,即可轻易训练他⾃⼰有为⾃⼰穿脱⾐物的习惯和能⼒。
2岁左右的⼩朋友即可脱简单的⾐物鞋袜,其上厕所亦可⾃⼰穿脱裤⼦。家长若能多给予练习的机会及⿎励,⼩朋友学会应该⾃⼰穿脱⾐服的概念及能⼒是轻⽽易举的。若家长缺乏耐⼼等⼩朋友⾃⼰做或轻易责备其错误的尝试,他有可能对⾃⼰做这个活动缺乏信⼼,⽽降低练习的兴趣。
要让⼩朋友学会⾃动⾃发的处理⾃⼰贴⾝的活动可参阅下列⼏个原则:把握⼩朋友模拟学习的时机扩动机,并多给予尝试的机会,尊重并接受⼩朋友不完美的尝试,从⼩步骤学起容易有成就感,多⿎励称赞少责罚,避免给予过多或不必要的协助。培养幼⼉⾃理能⼒
幼⼉良好的⾏为习惯对孩⼦的⼀⽣是有益⽽⽆害的,孩⼦的⾏为习惯是通过反复的实践、练习⽽形成和巩固下来的。如果我们教育后的结果只是学习了知识,⽽没有良好的⾏为习惯,那我们的教育就是失败的。对于孩⼦良好⾏为的习惯可以从以下⼏个⽅⾯来培养。⼀、反复训练形成习惯
培养幼⼉的⾏为习惯,要从⽇常的每⼀个活动、每⼀个游戏、每⼀个环节中⼀点⼀滴地渗透和强化。⽐如:在培养孩⼦要有爱劳动的品质,要求孩⼦学会⾃⼰的事情⾃⼰做,⾃⼰穿、脱简单的⾐服、⾃⼰将玩过的玩具收好等,如果孩⼦不会⽼师会⼀个动作⼀个动作的做⽰范。经常⼿把⼿的、不厌其烦的教。同时,通过⼝头表扬、奖励⼩贴画等⽅法⿎励幼⼉反复练习,直到掌握为⽌。通过不断的强化,不断的累积,严格要求,持之以恒,使幼⼉良好的道德⾏为逐步形成⾏为习惯。⼆、环境配合熏陶强化
养成良好的道德⾏为习惯,与环境的熏陶作⽤密不可分。⽼师在培养孩⼦良好习惯除了加强家园共育,也要在美化幼⼉园环境、为⼈师表⽅⾯下功夫,⽐如:要让幼⼉学会团结友爱、尊⽼爱幼。⽼师⾸先要做到⾃⼰与其他⽼师之间要和睦相处,对家长要有礼有节,对幼⼉要宽容相待;在教学、游戏以及⼀⽇⽣活的每⼀个环节中。以欣赏的眼光去发现幼⼉⾝上的闪光点,及时肯定和表扬。⼜如:可以在起床时请能⼒强的幼⼉帮助能⼒弱的幼⼉;游戏时,安排并⿎励幼⼉进⾏合作游戏等,在以上活动中谁表现好,⽼师就表扬谁,让孩⼦明⽩互相帮助是好事,⽼师会喜欢,⼩朋友也会喜欢。通过这样的⼀些⼩事,使幼⼉在帮助、关爱他⼈之中得到乐趣,从⽽使好习惯巩固。
总之,任何习惯的养成都不是⼀朝⼀⼣的事,培养幼⼉良好的道德⾏为习惯更是如
此,它需要家庭、社会、幼⼉园坚持不懈的共同努⼒,使幼⼉在良好的环境中进⾏⾏为练习、实践,从⽽更好的巩固、培养良好的道德⾏为习惯。幼⼉的⽣活⾃理能⼒的培养⼀、问题的提出:
⽣活⾃理能⼒是指孩⼦在⽇常⽣活中照料⾃⼰⽣活的⾃我服务性劳动的能⼒。简单的说就是⾃我服务,⾃⼰照顾⾃⼰,它是⼀个⼈应该具备的最基本的⽣活技能。幼⼉的⾃理能⼒主要包括⾃⼰穿脱⾐服、鞋袜、收拾整理⾐服、独⽴进餐、⾃⼰洗脸等。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提出“凡是⼉童⾃⼰能做的,应当让他⾃⼰做”。《纲要》中也明确指出:要培养幼⼉具有基本的⽣活⾃理能⼒。
幼⼉⽣活⾃理能⼒的形成,有助于培养幼⼉的责任感、⾃信⼼以及⾃⼰处理问题的能⼒,对幼⼉今后的⽣活也会产⽣深远的影响。⽽现在的独⽣⼦⼥,个个都是家中的“⼩皇帝、⼩太阳”。他们饭来张⼝,⾐来伸⼿,样样事情都由长辈包办代替。所以到了幼⼉园,表现出较强的依赖性,独⽴性⽐较差,意志⼒薄弱的现象。针对这⼀现象本学期在如何进⾏《提⾼幼⼉⽣活⾃理能⼒》⽅⾯作了如下的实践与研究。⼆、调查与分析:
通过调查与分析幼⼉⾃理能⼒差的主要原因有以下⼏点:
1、家庭成员的溺爱包办。现在的独⽣⼦⼥在家庭中由于⽗母包揽了所有的家务劳动,只重视对孩⼦的智⼒投资,轻视了对孩⼦⾃理能⼒的培养,在幼⼉园凡是孩⼦能做的事,⽼师都注意培养孩⼦⾃⼰学做,从⼩养成孩⼦做各种⼒所能及的事情的习惯。但回到家⽗母尤其是爷爷奶奶常溺爱孩⼦,怕孩⼦⾃⼰吃不饱或太慢⽽急于去喂他,孩⼦⼀切⽣活全部由成⼈包揽,养成孩⼦事事依赖成⼈的坏习惯。
2、孩⼦没有掌握⾃理的⽅法和技能。在幼⼉园⾥教师会注意教给孩⼦⼀些⾃理能⼒的⽅法,但由于孩⼦年龄⼩,不会很快掌握。在⾃理时常不懂程序和⽅法,碰到实际困难,爸爸妈妈不是教会孩⼦,⽽是去代替孩⼦做,导致孩⼦不会⾃理。3、缺少必要的反复练习的机会。孩⼦刚学会穿⾐服时兴致很⾼,且常得到⽗母的⿎励表扬。但学会后孩⼦便失去兴趣⽽不愿再做,⽗母就代替去做,使得孩⼦失去了⼀次次练习的机会。使得幼⼉园的教育不能与家庭教育同步。那么怎样使幼⼉园与家庭同步培养幼⼉的⽣活⾃理能⼒呢?三、实践与⽅法:1.家园联系表
家园联系表的作⽤是在幼⼉⽣活⾃理能⼒⽅⾯,对家长提出⼀些具体要求,要求家长督促幼⼉严格执⾏,积极⿎励有进步的幼⼉,逐步培养幼⼉⽣活⾃理能⼒。
根据幼⼉的年龄特点和普遍存在的问题,设⽴的具体内容为:⾃⼰吃饭,不⽤⼤⼈喂;⾃⼰脱⾐服和裤⼦;⾃⼰收拾玩具;⾃⼰穿鞋⼦;会⾃⼰⼊厕。好★中△差╳,在备注⼀栏⾥,写写今天幼⼉在家做的好⼈好事,讲讲有趣的事情,或根据幼⼉⾃⼰的表现,增添项⽬,家长坚持每天给予认真的记录,每周的情况在周五下午总结,经过⽼师认真细致的整理和统计⼯作。对在某些⽅⾯有明显进步的幼⼉,⽼师在集体中进⾏表扬或发⼩红花及⼩奖品。激发幼⼉积极向上的愿望,抓住时机,多采⽤正⾯教育,⿎励幼⼉的进步。家长们都说⾃从有了这个表后,孩⼦们变得懂得听话多了,家园联系表就象⽼师教给家长的神奇法宝,孩⼦们都⼀个个变了样。
2.开展丰富多彩的家长与幼⼉的共同活动
家长参与幼⼉园的活动,可以让家长亲眼⽬睹幼⼉在园的表现,了解⾃⼰孩⼦与其他幼⼉之间的差距,同时也增加了⽗母与孩⼦之间的亲情,增添了乐趣。如:每⽉开展《家园同乐亲⼦活动》;观摩《幼⼉的⾃理能⼒⼩竞赛,《家庭搓元宵》等活动,在活动提⾼幼⼉的⾃理能⼒,使家长感受到提⾼幼⼉⾃理能⼒的愉悦。3.家长学校
家长学校的成⽴,向家长系统讲授科学育⼉的知识,定期的开展讲座活动,确实地提⾼家长的育⼉⽔平,密切联系,共同教育好幼⼉。
总⽽⾔之幼⼉上幼⼉园后⽣活在两种环境⾥,幼⼉的⾃理能⼒并不是只在幼⼉园中靠教师教育锻炼就⾏的,他们⽣活中更多的时间是呆在家⾥的,如果家长不重视,总是包办代替,幼⼉⾃我服务能⼒很差,这也给⽼师培养幼⼉⾃理能⼒⼯作的开展带来⼀定难度。因此,让家长了解培养孩⼦独⽴能⼒的重要性,争取家长们的理解和配合。经常沟通,采⽤家访、书信、开放⽇、家长会等形式,来和家长统⼀思想,以保持家园教育的⼀致性是⼗分重要的。实践证明在家园要求⼀致的前提下,幼⼉们会有⼀个明确的⽬标,继⽽努⼒,久⽽久之,幼⼉的⾃理能⼒会得到提⾼,其它能⼒也会相应得到发展,最终实现全⾯发展。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