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爬电
2爬电距离Creepage Distance
1. 2.1 定义 2. 2.2 实际应用 3. 2.3 例子
3爬电比距
1. 3.1 爬电比距地分类 2. 3.2 各污秽等级下的爬电比距分级数值 1爬电
1、爬电现象 在绝缘材料的性能降低时受天气等外界因素如空气湿度大,接连阴天梅雨季节,潮湿环境等使得带电金属部位与绝缘材料产生象水纹样电弧沿着外皮爬的现象,也有点象闪电一样.
2、爬电原理 两极之间的绝缘体表面有轻微的放电现象,造成绝缘体的表面(一般)呈树枝状或是树叶的经络状放电痕迹,一般这种放电痕迹不是连通两极的,放电一般不是连续的,只是在特定条件下发生,如天气潮湿、绝缘体表面有污秽、灰尘等,时间长了会导致绝缘损坏。
3、引起爬电现象的原因 绝缘部分表面附着污秽,使绝缘部分绝缘强度下降,在空气潮湿时发生爬电。
4、爬电的本质 绝缘表面电压分布不均匀,造成局部放电。
5、发生爬电的环境 发生爬电时电弧的长度受污秽的面积大小、空气湿度、电压高低因素影响。
在电缆的绝缘部分,绝缘材料的绝缘强度、防污秽附着、加长绝缘“距离”等性能会对爬电现象有影响
6、材料的抗爬电性能: 绝缘强度、高密度分子等。
2爬电距离Creepage Distance
定义
两个导电部件之间,或一个导电部件与设备及易接触表面之间沿绝缘材料表面测量的最短空间距离.沿绝缘表面放电的距离即泄漏距离也称爬电距离,简称爬距。 爬距=表面距离/系统最高电压.根据污秽程度不同,
爬的意思,可以看做一个蚂蚁从一个带电体走到另一个带电体的必须经过最短的路程,就是爬电距离。电气间隙,是一个带翅膀的蚂蚁,飞的最短距离。 国标里有具体规定,不同形状的绝缘,爬电距离的计算方法是不一样的。 在 GB/T 2900.18-1992 电工术语 低压电器 标准中对爬电距离有这样的定义:爬电距离 具有电位差的两导电部件之间沿绝缘材料表面的最短距离。 实际应用
在电气上,对最小爬电距离的要求,和两导电部件间的电压有关,和绝缘材料的耐泄痕指数有关,和电器所处环境的污染等级有关。
对最小爬电距离做出限制,是为了防止在两导电体之间,通过绝缘材料表面可能出现的污染物出现爬电现象。
爬电距离在运用中,所要安装的带电两导体之间的最短绝缘距离要大于允许的最小爬电距离.
在确定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时,应考虑额定电压、污染状况、绝缘材料、表面形状、位置方向、承受电压时间长短等多种使用条件和环境因素,在先进的设备与产品标准中均有此规定值。
具体来说就是在不同的使用情况下,由于导体周围的绝缘材料被电极化,导致绝缘材料呈现带电现象,此带电区(导体为圆形时,带电区为环形)的半径即爬电距离。爬电距离的大小和工作电压、绝缘材料等直接相关,同时注意不同的使用环境也会有所影响,如气压、污染等.
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是两个概念,在进行判断时必须同时满足,不可以相互替代.
电气间隙的大小取决于工作电压的峰值,电网的过电压等级对其影响较大, 爬电距离取决于工作电压的有效值,绝缘材料的CTI值对其影响较大. 两个条件必须同时满足,所以根据定义,爬电距离任何时候不可以小于电气间隙.当然对于两个带电体,是无法设计出爬电距离小于电气间隙来的。 例子 测量爬电距离
测量爬电距离
输入150V-300V电源最小空气间隙及爬电距离
输入150V-300V电源最小空气间隙及爬电距离
相邻端子间爬电距离:11.35mm 端子和导轨间爬电距离:10.11mm
相邻端子间爬电距离
3爬电比距
1、爬电比距的定义:电力设备外绝缘的爬电距离与设备最高工作电压有效值之比,单位为mm/kV。
现行的有关行业标准规定了高压开关设备外绝缘公称爬电比距应用系数,其中相间爬电比距应用系数为(√3). 爬电比距地分类
外绝缘按公称爬电比距分为0、Ⅰ、Ⅱ、Ⅲ、Ⅳ五级。
0级适用于无明显污秽地区,不需进行人工污秽试验。0级的公称爬电比距为线路14.5,电站设备15.5;
Ⅰ级的公称爬电比距为线路16,电站设备16; Ⅱ级的公称爬电比距为线路20,电站设备20; Ⅲ级的公称爬电比距为线路25,电站设备25; Ⅳ级的公称爬电比距为线路31,电站设备31。
用于中性点绝缘和经消弧线圈接地的系统的3~63kV级电力设备,其外绝缘的污秽等级一般可按Ⅱ、Ⅲ和Ⅳ级选取。 各污秽等级下的爬电比距分级数值
表2 各级污秽等级下的爬电比距分级数值
爬电比距 cm/kV
污秽等级 线 路 发电厂、变电站
220kV 及以下 330kV 及以上 220kV 及以下 330kV 及以上 1.39 1.45
0
(1.60) (1.60) 1.39~1.74 1.45~1.82 1.60 1.60
Ⅰ
(1.60~2.00) (1.60~2.00) (1.84) (1.76) 1.74~2.17 1.82~2.72 2.00 2.00
Ⅱ
(2.00~2.50) (2.00~2.50) (2.30) (2.20) 2.17~2.78 2.27~2.91 2.50 2.50
Ⅲ
(2.50~3.20) (2.50~3.20) (2.88) (2.75) 2.78~3.30 2.91~3.45 3.10 3.10
Ⅳ
(3.20~3.80) (3.20~3.80) (3.57) (3.41)
注 1:线路和发电厂、变电站爬电比距计算时取系统最高工作电压。表中括号内数字为按额定电压计 算值。
注 2:对电站设备 0 级(220kV 及以下爬电比距为 1.48cm/kV、330kV 及以上爬电比距为 1.55cm/kV), 目前保留作为过渡时期的污级。
注 3:对处于污秽环境中用于中性点绝缘和经消弧线圈接地系统的电力设备,其外绝缘水平一般可按 高一级选取。
注 4:所列各表引自 GB/T 16434—1996。[1] 4、注
重污秽地区一般采用爬距为31毫米/每千伏.
举例:本公司生产的126KV断路器,绝缘瓷瓶爬电距离3150mm,爬电比即3150/126等于25mm/KV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