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试论油画笔触与肌理的统一

来源:好土汽车网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试论油画笔触与肌理的统一

作者:李秀玲

来源:《艺术科技》2013年第12期

摘 要:本文重点阐述了优化笔触与肌理的统一,并以融合的过程以及意义的转变为根本原理,从二者的互相融合出发,从而阐述其统一的现实意义,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大家能对此问题有一个系统的了解。

关键词:油画;笔触;肌理;统一

如果从抽象的角度来看,笔触和肌理的统一可以看作是一种形式主义的表现理论,即运用手段以及感觉所表达的主观内在思想,而从现实的角度来看,笔触与肌理的统一不仅表达了存在意义更表达了知觉性,以一种“从内而外,从外反内”的表现形式,作为笔触来说,由于是肢体感触、视觉感触、精神感触的综合体就不可避免地与肌理发生碰撞,肌理通过其特殊的纹路,独有的描绘自然的美感,充分的与笔触融合,给予作者最大的灵魂碰撞以及精神体验,所以基于此,笔者从单一的优化笔触与肌理的精神上简单阐述一下二者之间的统一理论。 1 油画的笔触

油画是一种直接刺激视觉,使视觉得到极大感受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我们在接受油画时往往是以一种感官的理念率先接受它。我们人类的视觉与精神相联系,在感触到油画所带来的丰富内涵时,不仅包含了油画本身的线条,同时还包含了其内在于外在的所有事物,所以作为视觉来说更像是一种感觉的传递者,所以当我们在观察油画时,其实我们的感触已经无限延伸,将视觉变成了可听、可触的一种全方位的立体感觉,在通过这些感觉回馈给我们最初观察油画时的思想,将二者在脑海当中结合,从而形成了最终的感受,所以油画影响的并不是单一的视觉而已。

在油画当中笔触理念提出的时间相对较晚,但是笔触理念却深深地影响着每一位作家,通过双眼、画笔、感知等具体的感觉效果,对油画当中所存在的各种线条、色彩甚至是下笔时的感觉产生一种切身接触的体验;肌理则是一种切实存在,存在于自然、存在由于油画、甚至存在于作者的理念当中的一种现实事物,笔触与肌理二者之间这就好像是幻象和影子的结合,幻象属于理念、影子属于现实,但是在理念当中有着非常丰富的感受,而在现实当中却又抓不到、摸不着只能看见,由此二者相互结合后,幻象赋予了影子最大的感觉接触,而影子也赋予了幻象真实可见的感觉,从而达成了现实与虚幻的巧妙统一。因此,在绘画的元素当中笔触与肌理是相辅相成的是相对独立绝对统一的东西,二者通过互相印证,最大程度上还原了二者在“人”这一创作者或者是观赏者这一角度的最大感受。 2 油画的肌理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从单一的方向来看,肌理对于油画的感觉延伸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油画当中肌理的理念出现的也相对交完,再被广泛应用与油画创作理念之前,它基本是被动的存在于自然存在于油画当中,因为绘画终是一种借助现实参考借助手段运用的表现技巧,所以大家更注重现实的感触、颜料的应用、画笔、画布的布置等这些主观上的应用手法。但是经过不断的经验总结以及探索发现,最终人们发现无论是感知还是现实,无论是技巧还是材料,最终通过融合全都置于油画中,其实“山并未远,而是看山的人远了,水并不近,而是嬉水的人进了”。从主观到客观,从理论到现实,其实肌理早就存在于实际的绘画当中,无论是我们感觉到的、触碰到的,其实肌理早就通过油画非常真实的映入到了肌理当中,而肌理也通过与众多事物的融合,达到了“可现”的状态。所以就绘画的形象来说,依托载体的呈现是现实的呈现,而就肌理来说,与载体的融合才能最大程度上的保障自身的实现,所以结合笔触的概念而看,肌理与笔触都是一种相互融合相互统一的表现形式。

当然笔触与肌理虽然是高度统一的,但是其各自的内涵也相当丰富,早在提香时代,他就已经发现了二者融合所带来的冲击感,以及二者分开所带来的单独意义上的“丰满”感。从单一的笔触与肌理的角度而言,内心情感始终时候左右二者的主要因素,作者自身的情感越是丰富、笔者本身的感觉就越是真实,笔者自身的情感越是激动,笔者的感觉就越是丰富,而这一系列依托于笔触或者是肌理的感觉,都是因为其相对分离而又绝对统一的角度来说的。也就是说笔触与肌理是绝对自由的,他们虽然依托油画本身,但是对最大的触碰感以及感知效果都是相对自由独立的,就好像提香时常会在亮部增厚颜料的肌理来表达自身对强光下的物质实在性的体验,这一点之后又极大地影响了伦勃朗的绘画。从这一点就可以看出肌理是相对独立的,它已经从原有的被动发现当中完全的脱颖而出,从而成为左右整体画风的存在,而在上文当中我们也说到过,笔触是感觉的延伸,当肌理完全自由之后,笔触作为受用于肌理的一种感觉理念,也成了自由的化身,所以当二者互相带动互相成为彼此依托之后,统一也就变成了自由的独立,而独立也成了促进绝对统一的自由融合,所以二者之间表达出了左右油画的完全特性。 3 笔触与肌理的统一

这不禁让人们看到了一种可能:即并不依靠幻觉的营造,而是依靠油画自身的方式来表现事物的可能。也就是说,与之前再现性绘画不同的是,在表现性的绘画里,事物必须通过油画方式成为实在才能进而证明自身的真实。这样一来,观众的视觉首先是接触到绘画的表面后才接触到所表现的事物,而不是像过去那样直接能够穿透画面的平面。视觉史无前例地直接触碰到了油画中的笔触和肌理,从而让我们意识到了绘画的实体存在。基于这样的认识,一种新的关系树立起来,即:人、绘画、事物。由于这一关系的确立,油画被带入到一个更加广泛的视域中来探讨;在表现性的油画那里,人同绘画的紧密关系似乎较之以往更强化了,人的主体性因素通过情绪和精神的特征被注入油画的表现因素中,油画也通过自身这些因素的表现特质将主体的内心形式外化了,而事物却仿佛渐行渐远,或者说日益被作为仍然同人的主体意识和情感相关的东西来看待,绘画方式更多的是作为一种主体内心的投射。在这一单向地辐射中,绘画、自然世界似乎都成了主体意识的延伸,主体的触角仿佛能够借由绘画性因素而伸向世界的每个角落。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4 结束语

笔触与肌理从统一的内容上讲无论是操作方式还是具体的感觉抑或是二者统一的理念都非常复杂,并不是单单一两句话可以阐述明白的,笔者也只是站在了这二者之间艺术链接最粗浅的地方,简单的分析了一下这一问题,还有许多理念需要大家共同努力完善,希望通过本文,可以使大家对油画的笔触以及肌理有一个潜在的认识。 参考文献:

[1] 克莱夫,贝尔(英).艺术[M].周金环,马钟元,译.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4. [2] 罗杰,弗莱(英).弗莱艺术批评文选[M].沈语冰,译.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江苏美术出版社,2010.

[3] 罗杰,弗莱(英).塞尚及其画风的发展[M].沈语冰,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4] 马丁,海德格尔(德).依于本源而居——海德格尔艺术现象学文选[M].孙周兴,译.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10.

作者简介:李秀玲(1991—),女,现就读于哈尔滨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美术教育系,美术教育(油画)专业。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