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时间:2011-10-24T13:54:40.250Z 来源:《魅力中国》2011年7月下供稿 作者: 郑峰
[导读] 目前,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尚处于起步阶段,创意产业集群正在形成之中,但其应有的功能远未发挥出来。
——以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的开发建设为视角 郑峰
(厦门大学艺术学院,福建 厦门 361005)
中图分类号:G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992(2011)07-069-01
摘要:本文主要讨论了文化创意产业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的不同发展模式,并在此基础上认为,因我国目各地区的经济社会情况不相同,我们不应花费过多时间争论采取何种发展模式,而是应通过各种措施支持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的开发建设。关键词: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开发建设
目前,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尚处于起步阶段,创意产业集群正在形成之中,但其应有的功能远未发挥出来。我国各地区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过程中,单一发展模式难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文化、休闲需求,多种发展模式共存更有利于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那么,根据各地区实际情况,借鉴国内外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不同模式具有深远意义。 一、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模式讨论
目前,从世界各国与中国各地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模式来看,大致可分为政府引导型、文化创意企业聚集型、传统文化保护型、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型和公共休闲空间型等5种形态。
1.政府引导型。政府引导型是指由政府积极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类型,如英国、日本、新加坡、韩国、中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尤以英国政府大力推动的“创意工业”成效最为显著。
2.文化创意企业聚集型。文化创意企业聚集型是原生态的文化创意经济形态。文化创意型艺术家群体往往选择城市中废弃的工厂或仓库区作为基地,他们首先看中的是低廉的租金、空阔的仓库厂房与相对方便的都市生活。艺术家们多以个人画廊、工作室为主来从事艺术创作、展示作品、交流技艺及出售自己的作品。同时聚集区吸引了艺术商人和特色餐饮、酒吧、画廊、书店的从业者。文化创意企业的工作产品与艺术家独特的生活方式,形成了生机勃勃的艺术家街区。
3.传统文化保护型。依据本地区的传统文化、建筑、工艺与人文资源,进行传统艺术或遗产文明的保护性移植、复制与传承,均可以列为文化创意产业的范围。如何保护地区的多元文明与历史文明遗产已成为关系人类历史文明的重大议题。中国已被审批的29项世界文化遗产与4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对保护中华传统文明这种不可能重复的人文历史资源有重大作用,也带来了在保护基础上而形成的传统文化保护型的文化创意经济新形态。
4.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型。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主要由相关文化创意设计方面的企业、提供高科技技术支持的企业、有国际化的策划推广和信息咨询等中介机构、从事文化创意产品生产的企业和在文化经营方面富有经验的经纪公司等组成。这种相互接驳的企业集群,构成立体的多重交织的产业链环,对提高创新能力和经济效益都具有实际意义。
5.公共休闲空间型。该模式把旧厂区或老建筑群改造成景观公里面可以举行丰富多彩的活动,并且还能起到美环境、治理污染的作用。 二、我国文化创意集聚区模式的选择及开发建设
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模式是在文化创意产业的历史演变中逐渐形成的。在这个发展过程中,各国各地区、各民族的文化传统要素,在经历了农业、轻工业、重工业与信息化产业升级与转移发展之后,一旦同经济要素相结合,便成为整合本土资源,参与世界分工,形成独有产业,创造新的价值的竞争力优势。因此,本文认为就目前我国各地区的经济社会情况差异较大等情况而言,不管哪种模式的文化创意产业都将是社会经济中一个新的经济增长领域。
如何促进我国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又好又快地发展,充分发挥其经济功能和社会功能,本文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予以加强。 (一)加强政府宏观政策引导。
政府的引导与推动是创意产业健康有序发展的根本保证。政府的作用主要是制定政策,加强对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发展方向、总量、结构和质量的宏观调控,做好引导、扶持和服务工作。我国创意产业尚处于初期阶段,地方政府应站在全球价值链的高度将文化创意产业集群战略与区域经济发展和竞争力提升结合起来,制定科学的产业集群发展规划,营造适宜创意产业发展的公平和宽松的发展环境,研究和制订符合文化创意产业规律的各项政策,完善区域性的企业培育、公共平台建设、税收优惠、财政扶持、研发创新、人才培训、政府采购、投融资、知识产权保护等政策,推动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发展,提升文化创意产业的整体竞争力。 (二)加大资金支持力度。
加大对创意企业资金扶持力度广开融资渠道,加大资金投入是促进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发展的重要环节。我国文化创意产业以中小企业为主,在发展中往往会面临资金短缺、研发投入不足等问题。建议建立文化创意产业投资引导基金,按照市场化的资本运作方式,带动社会资金共同对文化创意产业项目进行股权投资,支持初创期创意中小企业发展,特别是有创新能力的个人或企业。为其提供发展所需的资金,积极向银行推介重点项目,引导银行创新信贷产品,尝试知识产权质押贷款形式,加大对文化创意产业的信贷投入,支持担保机构对中小文化创意企业提供融资担保;鼓励创意企业通过资本市场上市融资、引进战略投资者和国际创意产业投资、吸纳社会资本等形式,实现投资主体的多元化、社会化。 (三)打造创意产业链。
只有组建完善的创意产业链,强化分工协作与规模,创意产业才有竞争优势。一项资料显示,美国电影的票房收入只占到电影产业收入的27%,而73%的收入来自于衍生品的开发和销售。我国创意产业起步晚、发展快,很多的文化创意往往只能形成单一的价值实现形式,大多数的文化创意流通都只是“一锤子买卖”,缺乏完整的创意产业链,而任何一点的断裂都会使创意产业的整个进程受阻。各级政府和社会组织要帮助创意企业延伸产业链,开发相关的衍生产品,使之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创意企业之间应有较为明确的分工,在产业链条上找到自己的位置,各企业在生产流程上相连接,促进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发展和产业规模效应的充分释放。 (四)积极培养和引进创意人才。
人才是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核心资源,发达国家创意产业的成功毫无例外地是依靠具有创新性思维的人才发展起来的,但目前我国在这方面仍有较大差距。
因此,应把大力培养和引进创意人才摆在相当重要的位置。
在人才培养方面,建立多层次的文化创意人才培养体系,为产业发展提供人才保障。一是依托我国现有的科技和教育资源,鼓励在甬高等院校设立与创意产业相关的专业,开设专业相关课程,并与创意企业联合建设创意产业人才实训基地,加快培育创意紧缺人才;二是通过具有资质的社会培训机构,加强创意产业人才职业培训,促进其创意专业知识更新升华;三是加强国内外人才的交流合作,鼓励与国外大学、培训机构以多种形式联合培养创意人才;四是积极举办各种大型创意设计展览,打造设计师相互交流、碰撞的平台,激发创意人才创造原创文化产品的激情和动力。
在人才引进方面,要积极创造有利于吸引和使用全球人才的政策环境和人文环境,以期权、高薪、兼职等多种手段,以团队引进、核心人才带动引进等多种方式,吸引海内外从事创意产业的优秀人才,特别是那些既有深厚传统文化底蕴同时又具备宽阔国际视野的海外留学归国人才,造就高素质的文化创意专业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参考文献:
[1]金元浦.创意产业的全球勃兴[J].社会观察, 2009.
[2]厉无畏,王如忠,缪勇.培育与发展上海的创意产业[J上海经济, 2004(1). [3]华正伟.文化创意产业的形成条件与发展研究[J].现服务业, 2008(12)
作者简介:郑峰(1986-),男,汉族,上海人,厦门大学艺术学院09级音乐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文化产业与艺术管理。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