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旅游管理专业人才需求与分析报告
一、旅游管理专业人才需求与调研基本思路与调查方法
为使高等职业教育更加贴近企业、服务于企业,为企业培养更多的实用性人才,实现服务对象在我们的服务中得到增值和令人满意的目的,2009年1月29日------2月9日,旅游学院全体教师针对日照市旅游企业人才需求情况进行了调查,我们选择的调查对象是:日照市君临天下大酒店、日照市碧波大酒店、建国君豪大酒店、鲁南国家森林公园、万平口风景区、竹洞天风景区、五莲山风景区。这些企业都是日照市著名的旅游企业或景点,而且都是我们的校外实训基地,与这些企业我们已建立起相对稳定的校企合作关系。本次调查,上述企业有关部门在繁忙的工作中,热情地接待了我们,积极配合我们的调研工作,使我们的工作任务顺利地完成,让我们受益匪浅。
主要采取问卷和走访用人单位形式进行的。问卷包括“企业人才需求情况问卷调查表”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调查表”。
调查内容涵盖了企业概况,企业需要人才的类型,企业是否已与国内高校、科研院所开展合作办学及项目合作,企业是否有员工教育和培训的专项经费,员工参加继续教育的方式,企业是否认为经济效益与单位的员工的思想素质成正比,思想素质和技术、技能对于企业的经济效益那个更重,企业希望我院开设的专业有哪些等。另外企业未来四年人才需求情况,包括专业或岗位、预计需求人才数量、学历、人才来源等内容也作为我们这次调查的重点。了解企业状况、了解企业对人才需求情况,可使我们的人才培养有的放矢。
二、旅游管理专业人才需求调研 1、旅游管理相关行业现状与发展趋势
日照市作为海滨城市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和良好的品牌形象,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优秀旅游目的地”、新亚欧大陆桥东方桥头堡、新丝绸之路明珠城市。2007年旅游业总收入占全市GDP的比重超过10%,旅游业已被日照市确
定为“十一五”期间的四大“主导产业”之一。独特的自然和社会环境条件,决定了日照将成为鲁南地区的滨海休闲旅游度假中心。
根据日照市“十一五”旅游业发展规划:到2010年,旅行社发展到150家,其中国际旅行社发展到5家;星级饭店发展到60家,其中四星级以上饭店8家;景区点发展到30家,其中4A级以上景区达到4家;旅游总收入将年均递增20%。经过广泛调研,我们认识到日照及整个鲁南旅游经济发展普遍存在旅游消费结构不合理、旅游业整体消费层次偏低、新产品开发能力不足、高端化服务匮乏、基本消费支出在旅游总支出中所占比例过大、游客整体的消费能力不高、市场开发和宣传力度不够等问题。针对上述问题,结合日照市的自身旅游资源状况,日照市提出着力建设“海滨休闲度假名城”的发展战略。作为全国最大的“渔家乐”民俗旅游目的地,日照市在发展休闲旅游方面将重点开发民俗旅游,并通过旅游目的地产品开发,改善旅游消费结构,提升旅游消费整体水平。
随着日照市旅游市场及产品开发的发展,旅游业从业人员需求不断增长,日照市现有旅游业从业人员5万余人。2007年日照市人才市场信息和日照市旅游局行业管理科统计显示,旅游业人才供需比为0.63:1,高层次旅游业人才供需比更是达到0.32:1,明显旅游业人才供不应求。
随着我国旅游产品结构调整的逐步深化和旅游市场的逐步成熟,日照市海滨度假旅游在未来发展中将主要呈现以下五大趋势:
1.1大众化趋势
度假旅游在国际上已经是一种大众化的旅游形式,如欧洲的英国、德国、西班牙以及亚太地区的日本、韩国等地每年进行度假旅游消费的旅游者均占到了其旅游总人数的50%以上。我国的度假旅游虽然起步较晚,但是随着“休闲时代”的到来、时尚旅游的兴起,海滨度假旅游必将受到更多旅游者的青睐,同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海滨度假旅游也将能为更多的中层消费者所接受,成为一种大众化的消费。在这一趋势下我国海滨度假旅游还将伴随家庭化、中档化等特点。
1.2多元化趋势
我国海滨度假旅游的多元化趋势一是指旅游功能的多元化。具体而言,主要指观光、休闲与度假、康体、娱乐、疗养等功能的有机结合。一方面,从海滨旅游的自身发展看,其经历了三个阶段,即治病疗养阶段、疗养游乐阶段、游乐度
假阶段,康体、娱乐等功能越来越成为现代旅游消费者的需求;另一方面,由于我国旅游业是从观光旅游发展起来的,而其本身仍有一定的发展潜力,因而在开发海滨度假旅游产品时不能忽视观光休闲功能,度假与观光的结合既是我国海滨度假旅游的一种趋势,也将是其一大特色。二是指旅游产品类型的多样化。将由传统的阳光、沙滩、海水等单一产品逐步扩展出高尔夫、滑水、摩托艇、海底观光等项目,形成滨海、海面、空中、海底立体式的海滨度假旅游产品系列。
1.3生态化趋势
海滨度假旅游的生态化趋势一方面源自旅游者对良好生态环境的追求,另一方面则源自度假区生态环境的退化。摆脱城市生活的负效应,回归自然、放松身心是海滨度假旅游者的主要动机之一。对我国上海市民周末度假旅游意向调查结果显示,选择“回归大自然、野趣浓、环境幽静”为目的者占到了51.2%,由此可见,良好的生态环境本身就是一种吸引物,对海滨度假旅游意义重大。同时,可持续发展观念的引入也是海滨度假旅游生态化发展的一大动因。80 年代中后期,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意识到生态环境是海滨度假旅游乃至整个旅游业发展的重要根基。环境、设施、服务将被视为海滨度假旅游产品整体框架的一部分,海滨度假旅游产品的生态含量也将越来越高。
1.4休闲化趋势
美国未来学家甘赫曼将人类社会发展的第四次浪潮预言为“休闲时代”,随着休闲时代的到来,休闲体验将成为旅游者消费需求的一大特征,而海滨度假旅游区所具有的良好环境、丰富内容又能为游客休闲提供特殊的经历与体验。为适应这一市场需求,我国海滨度假旅游区在未来发展中将不断增强旅游产品的休闲性功能,增加休闲设施和服务,使旅游者在享受大自然所赐的同时还能享受到民俗、文化、艺术等无限的休闲乐趣,这也将大大延长游客的平均逗留时间并提高重游率。
1.5创新化趋势
创新是发展的源动力,海滨度假旅游本身就是为适应不断变化的旅游市场需求而在持续创新的作用下出现的高级旅游形式。而随着市场的成熟化程度逐渐提高,必将出现一系列新的需求特征,海滨度假旅游为求得持续稳定的发展,就必须根据市场变化做出及时的创新与调整,以实现综合竞争力的提升。近年来我国
海滨度假旅游发展中的一些新特点,如从无主题旅游向主题性旅游转化等充分表明了这一趋势,对海滨度假旅游的创新主要表现在规划开发、经营模式、产品设计、营销管理等方面。
2、旅游行业的人力资源基本情况
人力资源状况调查范围包括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旅游教育培训单位、旅行社、旅游星级饭店(包括待评星级饭店)、旅游汽车公司、旅游景区(A级以上景区)等骨干旅游单位共93家。对于大旅游来说,此次调查范围是小口径的。
2.1旅游企业数量、人员规模及地域分布情况。此次调查的旅游企业(单位)共93家,从业人数6016人。其中:旅游行政管理部门5家,从业人数55人;教育培训单位3家,从业人数89人;旅行社49家,从业人数365人;旅游宾馆22家,从业人员3546人;车船公司1家,从业人员10人。同“九五”之初的96年相比,在近10年的时间,我市旅游企业数量增加了77家,年均增长28.6%,直接从业人数增加了5000余人,年均增长28.9%,不仅行业规模不断壮大,而且行政管理机构逐步健全,形成了网络化管理,县(市)区旅游企业分布更加合理,门类齐全,为旅游业规模化经营、产业化发展奠定了基础。
2.2从业人员性别、年龄结构。全行业从业人员总数6016人,其中男性2599人,女性3417人,分别占总数的43.2%和56.8%。25岁以下的为2436人,26~35岁以下的为1846人,分别占总数的40.5%和30.7%,两项占总数的71.2%。从性别结构来看,男女比例协调,女性高于男性13.6个百分点,符合旅游服务业的社会劳动力性别差异特点,有利于旅游业的发展;从年龄结构来看,属于年轻化,而且年龄构成也较合理,便于新老交替和经验的传授交递。
2.3从业人员知识结构及培训情况。本科学历为518人,专科学历为1040人,中专及高中1994人,分别占总数的8.6%、17.3%、33.1%,三项总和占总数的59%,超过从业人员总数一半。其中旅游专业的为1166人,占高中以上学历人数的32.8%。从知识结构上看,学历和旅游专业的从业人数在逐年提高,人员素质较以往有大幅度提高。熟悉外语和一般掌握的人员分别为1079人和2103人,分别占总数的17.9%和35%,两项合计占总数的52.9%,比例虽然不算小,但实际运用外语的能力达不到这个水平,行业内真正懂得外语的人才还很缺乏。
2.4从业人员的来源及流动。岗位工作三年以上的为3462人,占总数的57.5%,超过半数。院校直接进入的为2258人,其他行业进入的为2958,业内交流的为800人,分别占总数的37.5%、49.1%、13.3%,可以看出,近半数是从其他行业转到旅游行业的,而行业内交流的数量很小。这一方面说明旅游业的发展吸引了大量其他行业人员的加入,安置了不少下岗职人,另一方面表明我们行业内人员交流不是很大,尤其是管理人员的交流更少。
经调查旅游管理专业人才需求趋势体现如下三个特点。
首先强调专业技能的实用性:高职高专院校培养的旅游专业人才,其定位非常明确,即满足实用性的要求,是一种技能型人才。技能型应成为旅游专业人才的重要特点。那么,从行业需求来看,无论是旅行社,还是酒店,缺乏的主要是掌握实际工作技能的一线操作人员。旅游专业的毕业生经过一段时间的锻炼,可望成为中级导游、宾馆、旅行社中基层岗位的生力军。为此,我们在专业课程设计中,尽可能地加大实训课的课时量,以强化技能性训练力度。
其次强调专业知识的综合性:前已述及,从事旅游工作的不仅需要具备服务技能的相关知识和能力,而且要掌握旅游法律法规、经营管理、资源文化、经济财务方面的专业知识,只有这样才能胜任本职工作。“一专多能”已成为旅游行业对其从业人员的基本要求。可以说,知识面越宽,就越能适应实际工作的需要。旅游专业课程体系所呈现的宽泛性正是为了适应这一需求趋势。
最后体现就业渠道的广泛性:由专业技能的实用性和专业知识的综合性,决定着旅游管理专业的就业渠道具有广泛性特征。新闻媒体和人才市场时有“白领好求,蓝领难找”的用人信息。我们所进行的市场调查也表明,大多数用人单位急于聘用具有实际操作能力的旅游专业人才,对这类人才的需求量呈逐年上升的趋势。我们培养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是旅游队伍中的“蓝领”。从某种意见上讲,蓝领较白领更具有实在的使用价值。专业人才市场对蓝领的需求量远远超过白领。另一方面,专业知识的综合性也为就业开辟了更为广阔的领域和渠道。旅游专业培养的学生既具备服务技能方面的知识,同时还具备一系列相关专业知识,如旅游法律法规、企业管理、营销策划等。
3、旅游管理专业对应的职业岗位和职业资格证书分析
通过对休闲旅游企业进行调研,对毕业生进行跟踪调查,在专业建设指导委
员会论证的基础上,归纳出本专业的初级岗位、发展岗位与高级岗位,分别确定了如下6个岗位。
表1旅游管理专业职业岗位分析表
职业岗位 导游 初级岗位 休闲运动服务岗 酒水操作与服务岗 计调与外联岗 发展岗位 休闲旅游产品策划与营销岗 VIP客人服务岗 高级岗位 休闲旅游项目管理 休闲旅游企业管理岗 国家导游证 康乐服务员 调酒师、茶艺师 国家导游员、旅游咨询师 策划师、营销师 “英国管家”资格证书 人力资源管理师 职业资格证书
三、旅游管理专业现状调研 1、旅游管理专业点分布情况
1.1曲阜师范大学:地理与旅游学院,开设旅游管理专业,培养目标:培养能在各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旅游企业单位从事旅游管理工作的专门人才。设旅游企业管理、旅游开发与规划2个专业方向。本科非师范类专业。主干课程:旅游学概论、旅游学概论、旅游资源学、旅游经济学、旅游市场学、旅游开发与规划、饭店管理概论、管理学、西方经济学、旅游财务管理、导游业务等。
1.2山东水利职业学院:经理管理系下设酒店管理专业。培养目标:培养熟练掌握酒店经营管理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按国际饭店业要求的组织与协调、经营与管理、服务与社交、发展与创新等职业能力,面向中高级及涉外饭店从事经营管理和接待服务的高级管理人才。主要课程:管理学基础、现代饭店管理、餐饮管理与服务、前厅与客房管理、调酒与酒水管理、旅游学概论、经济法、市场营销学、酒店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
1.3山东外国语职业学院:经济管理系下设涉外旅游、酒店管理专业。 1.4临沂师范学院:设环境与旅游学院,下设涉外旅游专业、旅游管理专业。 1.5枣庄学院:设旅游与资源环境系 (相应区域内设置该专业的各类学校情况)
2、旅游管理专业专业招生与就业情况(近三年该专业招生数及毕业生就业岗位分布情况)
2006年招生人数90人,2007年招生人数60人,2008年招生人数60人。 毕业生主要就业方向:各大酒店、旅行社、旅游景区、旅游行政管理部门、 3、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情况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课程设置方面:仍以传统的理论课程为主,虽然先后成立的银座泉城班和两岸开非班,引入了部分企业课程,但总体上理论教学仍占多数,存在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脱节的现象。
教材使用方面:适合高职高专的教材不多,大多数教材仍然沿用传统的学科体系,不适合高职技能人才的培养。
实训条件方面:建有旅游训练中心,下设旅行社模拟实训室、中餐模拟实训室、西餐模拟实训室、酒吧模拟实训室、客房基本技能训练室、标准客房实训室。目前还没有生产性的实训室。校外实习基地建设方面,与济南银座泉城大酒店和杭州两岸食品有限公司建立了密切的合作管理,同北京国航万丽酒店、日照海峡旅行社、大海旅行社等建立了实习基地关系。
考证情况: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可以选择的职业资格证书有导游证、餐饮服务员、客房服务员、前厅服务员、调酒师、茶艺师等。导游证通过率在60%左右。 师资情况:现有专职教师26人(含专业群教师10人),其中副教授以上职称3人,讲师5人,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达18人,兼职教师8人。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