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我眼中的贵州——做好绿色资源保护和开发

来源:好土汽车网
圈2018年7月第28期I 61 从漫天黄沙、穷山秃岭到满目 青山、绿水潺潺,塞罕坝机械林场人 在55年里创造的绿色奇迹震撼人心, 369名林场创业者满怀激情,从大江南 就在这样近乎残酷的条件下,塞 北毅然走上塞北高原,在极其恶劣的 环境中,开启了把高寒荒漠变为“绿 罕坝人爬冰卧雪,不忘使命,垦荒植 树。他们改进了传统的遮荫育苗法, 在高原地区首次取得全光育苗法成 成为燕赵大地上一道美丽的“生态 绿”。塞罕坝机械林场荒原变绿洲的 绿色实践,是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 银山”理念的生动诠释,也是河北推 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缩影。 塞罕坝,意为“美丽的高岭”。 历史上,这里水草丰美、森林茂密、 鸟兽繁多。清朝末期,由于过度开垦砍 伐,加之山火不断,到上世纪50年代初 期,原始森林已荡然无存,塞罕坝由 “美丽高岭”退变为茫茫荒原,风沙长 色明珠”的伟大壮举。 塞罕坝天气冷。极端最低气温达 零下43.3摄氏度,年均积雪时间长达7 个月。大雪被风一刮,屋内就是一层 功,彻底解决了大规模造林的种苗供 应问题:他们改进“水土不服”的苏 联造林机械,解决了机械损伤苗木的 难题……先后取得了4O多项科研成果 并在林业生产中得到应用。 “草木植成,国之富也。”历经 冰;早上起来,铺的毡子全冻在了炕 上,想卷起来得用铁锹慢慢地铲。 当时生活条件差。没有房屋, 只能住仓库、马棚、搭窝棚:没有食 堂,就在院子里架上几口大锅,吃的 55年建设发展,塞罕坝从荒漠沙地, 变成了“绿色明珠”,不仅成为一道 坚实的生态屏障,每年为京津地区涵 是全麸黑莜面加野菜;多数时间只能 吃咸菜,有时只能盐水煮莜麦粒,泡 黄豆在当时都成了美味。 养水源、净化水体1.37亿立方米,固 碳74.7万吨,释放氧气55万吨……还 通过发展绿色产业,富裕了一方百 姓,让郁郁葱葱的林海,成为职工改 善生活、群众脱贫致富的“绿色银 行”,深刻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 山银山”的理念。 驱直入,紧逼北京城。 1 962年,塞罕坝林场正式组建。 地处偏远,到县城没有一条像样的 路。冬季大雪封山后,人们基本处于封 闭、隔绝状态。没有电,没有娱乐,除 了工作,就是吃饭、睡觉,孤独和寂寞 时刻在挑战着他们的心理极限。 做好绿色资源保护和开发 ◇李淑霞 “穷美”和“富美” .贵州地处西南,群山拥翠,水碧天蓝,具有良 好的生态底蕴。同时,受地理环境和交通条件的制约,开发程度相对较低, 经济发展水平有待提高。对贵州的一些地方,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穷 美”,而不是“富美” 、这就要求我们在继续保持和培育绿色生态环境的同 时,加大政府投入力度,提升软硬件设施水平,结合各地实际情况,凝心聚 力谋发展。提升经济发展质量和发展水平 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近年来,贵州旅游经济发展很快,许多地方从 中受益。但这些地方,大多交通便利,基础设施较好,而许多同样拥有丰富 旅游资源的地方,因为交通、开发等基础设施等原因,从旅游经济中受益较 少、应注意到这种发展的不平衡性,在硬件设施提升难度大、旅游经济饱和 程度高、发展空间有限的情况下,依托绿水青山的生态资源,发展种植、养 殖产业,打造一批叫得响、受市场欢迎的有机品牌 开发与保护并重 一是自然生态的保护一贵州绿色资源底蕴雄厚,依 托绿色资源搞发展,要注意开发与保护的平衡,特别是要防止心存侥幸忽 视保护甚至竭泽而渔、焚林而猎的急功近利现象二是人文环境的保护 发展旅游经济,前提是有足够的游客,作为旅游大省更要高度重视、规范管 理,用良好的服务打造良好口碑,赢得更多游客,促进旅游经济获持续良性 发展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