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理论]邕梵OO7 故目之日逸格尔。”这之后虽有不同的 代之一,文学、哲学、教育乃至科学, 子居案,始并事蜀为待诏,筌后累迁如 解释,但逸品为第一流的评价标准基本 都可以比肩于我国历史上任何朝代,这 京副使,既归朝,筌领命为宫赞。居窠 被认同。明何良俊《四友斋丛说・画一》: “世之评画者,立三品之目:一日神品, 二日妙品,三日能品。又有立逸品之目 於神品之上者。” 是一个拥有高度文明的时代,其基础当 以待诏录之。皆给事禁中,多写禁蔡所 然不可能是“简”的结构。事实也是这 有珍禽瑞鸟,奇花怪石,今传世桃花鹰 样,宋人喜繁复而不乐“简”。北宋文 鹘,纯白雉兔,金盆鹁鸽,孔雀龟鹤之 人的领军人物司马光闭门洛阳,历时l9 类是也。又翎毛骨气尚丰满,而天水分 逸品作为当代艺术家的一个追求无 年,写出了专门给皇帝看的294卷《资 色。徐熙江南处士,志节高迈,放达不 可厚非,但怎么操作? “逸品”有个比较直观的外部特征, 治通鉴》,他所作的工作就是把历史上 羁,多状江湖所有,汀花野竹、水鸟渊鱼。 汗牛充栋的史料从取舍、分类和详略等 今传世凫雁鹭鸶,蒲藻虾鱼,丛艳折枝, 就是“大道至简”。黄休复《益州名画 方面进行编辑而得到更加细致和更加系 园蔬药苗之类是也。又翎骨贵轻秀,而 录》说:“画之逸格,最难其俦。拙规 统的历史文献,把过往历史的研究做到 矩于方圆,鄙精研于彩绘,笔简形具, 了极致,得到一个新的体系,因此而获 得之自然,莫可楷模,出于意表,故目 得了至高无上的荣誉。 之日逸格尔。”不过,“笔简形具”未必 宋人何以舍简趋繁?我国传统文化 就可以达到“得之自然”。清人言论中 历来崇尚简约,先秦思想家老子在《道 就已经有了对“逸品”的批评。李修易 德经》中就提出了“万物之始,大道至简, 《小蓬莱阁画鉴》如此言之:“逸格之目, 衍化至繁”的命题。虽然由简而繁是历 亦从能品中脱胎,故笔简意赅,令观者 史发展、文明进步的一个常态趋势,但 兴趣深远,若别开一境界。近世之淡墨 中国传统文化中简为大道,甚至在宗教 涂鸦者,辄以逸品自居,其自欺抑欺人 发展领域里,禅宗、净土宗也都是以“简” 乎!”清代是一个复古大盛的时代,之 而获得了广泛的传播。不过,宋人特别, 前的各种艺术风格在清代都有艺术家膜 他们喜繁。那么,宋人是什么原因而舍 拜,李氏的说法应当有着针对性。 简趋繁?其中一个原因是文人多。这是 其实,从文化发展的大格局、大趋 赵宋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重文轻武” 势上看,宋人并不推崇“简”。关于“简” 的国策所造成的文化现象。宋代,文人 字,我们有这样两个看法:一方面,“简” 不但地位高而且数量多,唐代盛科举但 是一个理想化的符号。一般而言,“简” 极少一年取士超过十人的,可宋代有时 是一个不容易落到实处的范畴,清人范 一次就可以科考取士逾千人。这么多的 玑在《过云庐画论》中就说:“夫逸者 文化人在一起,必然是一个繁复的文人 放佚也,其超乎尘表之概,即三品中流 社会,大家都有自己的看法,都有发表 出,非实别有一品也。即三品而求古人 的欲望。即使在抗金这样紧急的军情上, 之逸正不少,离三品而学之,有是理 宋人也是众说纷纭而意见难以统一,以 乎?”在实际操作中,逸品更多是作为 至后人有了“宋人议论未定,金兵已渡 一个描述理想境界而运用的概念,或者 河”的调侃。当然,这是一个表层原因, 直接就是一个代表某种评价的符号,说 深层原因还是宋代是一个有着深厚文化 明艺术创作所达到或应当达到的一个高 积淀而又多灾多难的时代,时代提出了 度。在中国美术发展史上,宋代是花鸟 舍简趋繁的要求。 画繁盛时期,追慕宋人就意味着攀登我 舍简趋繁的时代特征落实到花鸟画 国花鸟画的高峰,所以花鸟画画家说自 的创作上,宋人的审美要求也是喜好繁 己是宋人意味,也就是他们追求自己理 复,虽然我们也可以看到简约的画作, 想、希望自己的艺术创作能够达到一个 但主流审美或正统审美的指向是繁复的 比较高的高度的一种表述,这是一个关 方向、繁复的标准。比如时人议论的黄 于“大道”的“简”而非具体艺术创作 徐异体,郭若虚在《图画见闻录》中就 过程的“简”。另一方面,宋人舍“简”。 指出了主流社会审美应当发挥影响的道 历史上,宋代其实是一个舍简趋繁的时 理:“谚云‘黄家富贵,徐熙野逸’,不 代。宋代是我国历史上最积弱的朝代, 唯各言其志,盖亦耳目所习,得之于心 但是宋代也是我国文化发展最繁盛的朝 而应之于手也。何以明其然?黄筌与其 天水通色。二者春兰秋菊,各擅重名。” 郭若虚的细致划分和随之而来的细致描 述,体现了一种“工谨细致”的审美要求。 其实,与其他各代艺术家相比而深入论 之,不论是黄筌父子的宫廷风格还是徐 熙的江湖情趣,他们都表现出了工谨细 致的个性特点,这其中,有艺术家生活 环境的原因,更有时代大环境的原因, 宋代主流社会的审美要求发挥出了巨大 的作用。北宋末南宋初的邓椿在《画继》 中就对时人的放佚过甚表示了不满,他 认为:“画之逸格,至孙位极矣,后人 往往益为狂肆。石恪、孙太古犹之可也, 然未免乎粗鄙,至贯休、云子辈则又无 所忌惮者也。意欲高而未尝不卑,实斯 人之徒欤!”这样的行文,显然不是赞 成的态度。 花鸟的笔法之外,这里特别要提 出宋人的意境追求。宋代积弱,必有思 变之心。北宋屡败已然,南宋半壁江山 更甚。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宋人意味 谈“简”,那必然是表面文章了。郑午 昌《中国画学》认为:“而花鸟,至宋 实为最盛之时代,亦可为宋代绘画之中 心。若以其艺术论,则巧整之习,不敌 淡逸,北宗画法往往受南宗之同化。”… 这样的淡逸,却是更加复杂的意境追 求——技法的增加,题材的增加,情感 的增加。郑氏认为:“兰、竹、梅、菊, 所谓四君子画。四君子之入画,各有先 后,要至宋而始备。”“ 四君子宋时 开始齐备,当是文人复杂心思的自况。 何谓如此?就是因为这是个需要思变的 时代。即求思变,必有深思熟虑之表现。 因此,当代人喜言宋人意味,可以 从艺术家的个性、兴趣、师承等要素去 理解,但更应当结合历史大环境来理解, 008艺苑[艺术理论】 关注当时舍简趋繁的宋代主流社会的审 件更好,收藏了远超民间的优秀作品。 但是,画院是中央集权体制内的一个单 美要求。其中,古人对“逸品”中“白 《画继》中也有这样的记载:“某在院时, 位,皇权的支持是艺术本体之外的要素, 欺抑欺人”现象的批判,也应当为我们 每旬日,蒙恩出御府图轴两匣,命中贵 其影响却是直接的。画院发展与体制支 所关注。简言之,宋人意味的“逸品”, 押送院,以示学人。仍责军令状,以防 持之间的关系,应当有着一种特殊的内 不是简单,而是复杂。 遗坠渍污。”因为有名师、名画的保证, 在规律,不容小觑,不能忽视。 回到当代,当代画院的发展有自己 面貌,但是从中央政府那里得到支持的 二、画院兴盛的外因思考 说宋人的艺术创作,必然要说宋代 画院塾课的教学模式可以培养出更多的 优秀画家。 当然,对画院给予巨大支持的帝王 要素仍然存在,这不是艺术发展的本体 兴盛的画院。画院何以在宋代兴盛?这 往往都是行家。北宋《宣和画谱》记载 要素,但这是画院兴盛的必要条件。因 是宋代皇权发挥出巨大影响的结果。 了前蜀后主王衍关心画院创作的故事: 此,宋人意味也要有这个外因思考。 画院是我国文化发展史上的一个特 殊现象,其发展的大致轮廓是:肇始于 五代,兴盛于两宋,元代中断,明代复 置,清时废止。在我国封建专制的文化 环境下,历代画院的发展都打上了深深 的皇权烙印。画院的创立缘于五代后蜀 国君孟昶的重视,他首次建立了从属于 皇廷的翰林图画院,这是皇权影响的肇 始。至宋代,画院依然得到皇权的支持, 特别是北宋徽宗因为个人喜好而给予画 院大力扶持,使得宣和画院的艺术活动 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宣和画院因此 而成为宋代画院的代名词和后代画院的 典范。 艺术发展有着自己的发展规律,帝 王的喜好并不是艺术发展的本体要素, 但是因为得到了皇权的支持,所以画院 获得了很好的外部条件,这是一个不可 忽视的外因。比如可以与官员选拔制度 接轨的画师遴选制度,比如与主流体制 对应的稳定而富裕的物质保证,又比如 同仁相聚、师徒相传的创作环境,等等。 虽然画院的发展主要依靠艺术本体发展 的支持,但是这些外部条件客观上推动 了书画艺术的发展。 这其中,画院塾课方式的教学模式 引人注目。画院的教学是个别化的教学, 学生在画院指定的老师指导下,通过临 摹优秀作品而完成教学过程。这样的教 学体系需要两个基本条件的保证,一是 有名师的指导,一是有优秀的作品可以 供学生临摹。关于前者,各代画院都广 招当代名家,条件丰厚,北宋画院就曾 经聘请过书画大家米芾为学官。宋代邓 椿《画继》中有这样的记载:“元章当 置画学之初,招为博士。”关于后者, 画院在皇权的支持下教学手段更多,条 “后主衍尝诏筌于内殿观吴道元之画《钟 馗》,乃谓筌日:‘吴道元之画《钟馗》者, 以右手第二指抉鬼之目,不若以拇指为 有力也。’令筌改进。筌于是不用道元 之本,别改画以拇指抉鬼之目者进焉。 后主怪其不如旨。筌对日:‘道元之所 画者,眼色意思俱在第二指;今臣所画, 眼色意思俱在拇指。’后主悟,乃喜筌 所画不妄下笔。”也有得益于帝王的直 接指导而诞生传世作品的故事,北宋名 作《千里江山图》的作者王希孟就是出 身于画院并得到了宋徽宗的亲授教诲。 画院兴盛,得益于画院独特的塾课 教学体系。宋代画院的教学方式历代沿 用,形成一种画院塾课的教学传统。2O 世纪50年代后期,我国画院恢复之后, 传统的画院塾课教学方式也被延续了下 来并得到了格外的重视,其中江苏省国 画院就是一个成功的典范。作为一个地 方画院,却面向全国,老师全国招聘, 学生也是全国招生,显示出鲜明的传统 画院特征。画院建立之初,院长傅抱石 先生就主持在全国招生,以传统塾课的 形式培养学员,在第一批学员结业典礼 上他还亲自作画示范。 当年画院四 老之一的宋文治先生也有这样的塾课材 料,《书法艺术》在2O世纪90年代后 期曾经四期连载《宋文治山水画技法解 析》。我曾在上海大学见到一位研究生, 她以宋文治先生塾课内容为自己的学位 论文题目,整理了宋文治先生的塾课原 始材料,仅文字就有十余万字。 我国历史上,书画教育多以师徒相 授为主要途径,唐人张彦远《历代名画 记》就认为:“若不知师资传授,则未 可议乎画。”师徒相授应当是画院发展 和兴盛的基本条件,属于艺术本体范畴。 三、热爱生活的时代思考 改革开放以来,当代花鸟画进入了 姹紫嫣红的春天,这个领域的艺术家有 了远远超过前人的创作条件,得到了更 加开阔的艺术交流平台,得到了更加广 泛的社会认可。但是,花鸟画遇到的问 题也是有目共睹的。 关于目前花鸟画发展遇到的问题, 金纳在《我看当代工笔花鸟画现状》中 有比较完整的表述,她认为:首先,是 审美精神的退化,即主要表现在画家写 生能力的消失;其次,创作风格和创作 题材极为雷同,出现模式化:最后,制 作过程中的简单粗糙与工笔花鸟画的审 美精神出现严重背离。因此她认为:“在 全民热衷消费速食文化的今天,在书画 拍卖市场不断创造财富奇迹的当下,工 笔花鸟画家们是否能静下心来,重新审 视、领会、并着重探寻历代工笔花鸟画 经典的文化内涵,真正领悟最成熟、最 高贵、最华美的两宋花鸟画传统,对提 升当代工笔花鸟画的内在气质与品味, 无疑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而于工笔 花鸟画来说,也只有在这不断自省与审 视中发展,它的明天才会更加繁荣与辉 煌。”如何改变目前花鸟画发展遇到的 问题?金纳给出的答案是:“真正领悟 最成熟、最高贵、最华美的两宋花鸟画 传统。” 这个答案中肯,但存在不清 晰的地方,因为目前大多数花鸟画画家 都明确表态自己是追慕宋人的,并可以 举出自己学宋人的具体路径,可问题 仍然存在,甚至更加严重。“真正领悟” 的标准是什么呢?这是一个需要强调而 又具体深入的课题。 我们认为,领悟宋人的标准应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