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高层办公建筑的发展概况
高层建筑是在19世纪中期产业革命后逐步发展起来的。1801年英国建造的曼彻斯特棉纺厂,高7层,是最早以铸铁框架作为建筑物内部承重骨架的高层建 筑。1883年美国建造的芝加哥11层的保险公司大楼,则是世界上第一幢用铁框 架(部分用钢梁)承受全部荷载、外墙仅为自承重的摩天大楼。这样一些建筑可以说是近代高层建筑的萌芽阶段。 19世纪末20世纪初是近代高层建筑发展的开始阶段。由于1851年发明了电梯系统,1857年出现了第一台自控客用电梯,因而为解决高层建筑的垂直运输创造了条件,加之钢铁工业的发展,又为近代高层建筑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1885年建于芝加哥的家庭保险公司大楼(The Home Insurance Building),10层高 55m,是世界上第一幢高层钢结构建筑。17年后,混凝土开始作为一种普遍采用的结构材料而进入高层建筑领域。1902年美国在辛辛那提建造了16层的 Tngalls大楼,是世界上第一幢钢筋混凝土高层建筑。但此时的钢筋混凝土体系还仅局限于模拟钢骨架的方法。钢结构由于设计方法的改进,高层钢结构建筑稳步向上发展。1907年在纽约建造的辛尔大楼,47层,高187m,是第一幢比金字 塔高的近代高层建筑。至1931年,一幢102层、高381m的帝国州大厦在纽约落 成,高层建筑进入了一个新的超高层领域,尔后它保持世界最高建筑40年。本世纪50年代后,经过战后恢复时期,随着世界经济的复苏和繁荣,高层建筑再一次兴起,从而进入第三个发展阶段。 在这一时期,钢筋混凝土结构得到了空前的发展。50年代初,达到20~30层,1958年达到38层,1962年纽约的美州旅馆高达50层。同年,芝加哥的玛琳娜双塔公寓上升至60层。 19世纪末以来,高层建筑作为一种新的建筑形式,它的产生、发展到日趋完善成熟并不是孤立、偶然的。它同其它事物一样源于社会,接受着社会经济、科学技术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是社会生产力发展,以及城市现代化的必然产物。同时,也反映出人们对它的巨大期望和迫切需要。由于城市人口日趋集中,用地逐渐紧张,地皮日趋昂贵,城市房屋建设向高空发展已经成为必然。于是,在城 市中区人口密集的地段,建造高层建筑显得尤为紧迫。以当时建国仅一百多年的 美国大陆而言,西部大量的矿藏资源开发,使得芝加哥这个西部重镇,从1850 1 高层写字楼设计研究 第一章 高层办公建筑的发展概况
年到1900年,由只有三万人口的小城,一跃成为拥有近170万人口的大都会, 平均年人口增长率为33%。这正是芝加哥高层建筑崛起的关键所在。 1945年,随着二次大战的结束,建筑活动又有了较大的发展。高层建筑除纽约和芝加哥外,在波士顿、旧金山等一些经济较为繁荣的大都市,也陆续开始 建造,并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了高层建筑的繁荣时期。 在纽约,1945年建造的美孚石油公司大楼有82层,高达346m,1952年38层的联合国秘书处办公楼又在此地落成。另外,芝加哥城的高层建筑风也越刮越盛,大有夺回世界第一高楼的势头。1967年芝加哥湖端塔(loke point Tower)70层 高196m,是世界上最高的钢筋混凝土公寓。到了70年代,水塔广场大楼(Water Tower·Place)74层,高262m,大大地超过了前者,成为90年代前全球钢筋混凝土结构之最。在钢结构方面,1972年在纽约建造的两座同样大小的110层,高412m的世界贸易中心大楼。1974.年在芝加哥建成的110层的西尔斯大厦(Sears building)以其443m的高度成为世界之冠。 众所周知,高层建筑的建造不仅耗资巨大,技术复杂且涉及结构、设备、防火、交通、能源等一系列问题,经过百年来对高层建筑的研究和探讨,获得了大量的研究成果。如果说技术研究的成功已经取得建造高层建筑的可能性,那么经 济财力因素就成为其可行性;而人口剧增、地价暴涨又决定了它的必然性。以上 三大因素的有机组合构成了高层建筑发展的基本动力。 在我国,由于社会发展、人口不断增加、科学技术进步,以及经济实力日趋雄厚,近年来兴建了大量的高层建筑,给都市带来了浓郁的现代化气息。从当前 的高层建筑发展情况来看,我国与日本、东南亚各国,由于具备了三大因素基本 要求,使其发展数量呈急速上升趋势;而欧洲大陆的人口发展长期处于稳定状态,近年来的增长率为负值,高层建筑发展趋于停滞;美国这一头号发达国家,其经济、人口和科学技术等方面,二次大战以后基本上稳定发展,加之摩天楼林立于 各大城市,其高层建筑的发展已处在缓慢状态,至于其他一些经济落后的亚非国 家,对高层建筑的需求还没有迫切的愿望,高层建筑尚未大量开发。因此,对世界上一些主要的国家和地区分析表明,高层建筑的发展前景与本世纪中期相比有着较大的差异,其中的一般建造之风已经从欧洲大陆吹向中国、日本和东南亚地 区。
2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