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卷第1期 2015年1月 江苏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f Jiangsu Normal Uni.(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Vo1.41,No.1 Jan.。2O15 “夫子之意为平王设’’ ——论宋儒对《文侯之命》的阐释 刘德州 (江苏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江苏徐州 221116) [关键词]《文侯之命》;宋儒;周平王;《尚书》 [摘要]在宋代以前,《文侯之命》向来被视作《尚书》中的普通一篇,但进入宋代后,大批学者特殊视 之,认为孔子将其收入《尚书》必有深意。他们或者认为孔子是为平王志气衰颓而哀伤,或者认为是要昭彰平 王之罪,又或者认为孔子对平王仍有所期待。这一学术现象是与义理之学的兴起密不可分的,甚至还与靖康 之难有关,因此南宋学者尤其热衷此道。他们的理论依据都是建立在“孔子定《书》”说的基础之上的,其论证 难免有师心自用之嫌,在当时就引起了一些学者的批评。但是其影响也十分深远,元明理学诸儒自不必说, 即使清代常州学派亦有因袭之处。 [中图分类号]K2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5170(2015)Ol一0106—05 在古代儒家学者心目中,上古三代时期可谓 黄金盛世,而《尚书》恰是对此记载最为详细的一 部典籍,正如蔡沈所说:“二帝三王治天下之大经 大法,皆载此书。”[1 不过,这些圣王奠定的伟大基 业随着西周的灭亡而断绝,春秋战国之世是一个 其他宋儒并未涉及嘲。学界尚未注意到宋儒对 《文侯之命》的解释是一种普遍现象,而且多种观 点并存。有鉴于此,本文重点梳理宋儒对《文侯之 命》中微言大义的阐发,也就是他们所谓“夫子之 意为平王设” 中的“意”所指究竟为何物。 一王纲不振、礼乐征伐自诸侯出的年代,自孔孟开始 就对此大加批判。《文侯之命》恰是东周的文 献l_2],孔子将其收录进《尚书》究竟有何用意?这 一、《书》亡而《春秋》作 在宋代之前,《文侯之命》一向被视作普通的 一问题引起了宋儒的极大兴趣,他们敏锐地觉察 到这一篇经文不同寻常,但具体到其中所蕴含的 大义,他们的认识并不统一,“然则是命也,孑L子以 其犹能言文武之旧而存之欤?抑亦以示戒于天下 篇经文,不论是伪孔《传》,抑或是孔颖达《疏》, 都没有特殊视之,但宋儒却认为此篇实为联接《尚 书》与《春秋》二经之津梁。 《孟子・离娄下》云:“王者之迹熄而《诗》亡, 《诗》亡然后《春秋》作。”赵岐注释说:“太平道衰, 王迹止熄,《颂》声不作,故《诗》亡。《春秋》拨乱, 后世而存之欤?” 这一现象既与宋学讲求义理联 系密切,同时似乎也与两宋的更替,尤其是靖康之 难相关,因此关系两宋学术与政治甚巨,颇有研究 作于衰世也。”宋儒受此启发,认为《尚书》与《春 秋》之间也有类似于《诗经》与《春秋》的联系,而其 中的关键就是《文侯之命》。如宋初的孙复说:“故 《诗》自《黍离》而降,《书》自《文侯之命》而绝,《春 秋》自隐公而始也。《诗》自《黍离》而降者,天下无 之必要。但近人对此问题注意者不多,蔡根祥在 《宋代尚书学案》中曾谈及苏轼、张九成关于《文侯 之命》的看法l4];陈良中、刘玉敏二人在考察张九 成的《尚书》学时发现,张氏对《文侯之命》的解读 与现实政治关系密切l5]。另外,李振兴曾探讨此 篇经文之大意,虽然也征引蔡沈《书集传》,但对于 [收稿日期]2014—09—16 复有雅也;《书》自《文侯之命》而绝者,天下无复有 诰命也;《春秋》自隐公而始者,天下无复有王 [基金项目]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晚清《尚书》学研究”(项目编号:14CZS003)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刘德州,男,山东汶上人,江苏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讲师,历史学博士。 也。”I8 按《文侯之命》并非《尚书》之最后一篇,孙 氏所谓“《书》自《文侯之命》而绝”,其意实指帝王 之书至此而绝,《费誓》、《秦誓》为诸侯之书,不得 列入其中。所以,孙氏认为自《文侯之命》所记之 平王时代以降,无复有诰命,即王令不行。 欧阳修在《诗本义》中对这一问题的阐述则更 加详细: 六经之法,所以法不法、正不正。由不法 与不正,然后圣人者出,而六经之书作焉。周 之衰也,始之以夷、懿,终之以平、桓。平、桓 而后,不复支矣。故《书》止《文侯之命》而不 复录,《春秋》起周平之年而治其事,诗自《黍 离之什》而降于风。绝于《文侯之命》,谓教令 不足行也;起于周平之年,谓正朔不足加也; 降于《黍离之什》,谓雅颂不足兴也。教令不 行,天下无王矣;正朔不加,礼乐遍出矣;雅颂 不兴,王者之迹息矣。《诗》《书》贬其失,《春 秋》悯其微,无异焉尔Lg]。 依欧阳修之见,《文侯之命》、《黍离之什》以及《春 秋》反映的都是周王朝的衰落,不论是时代特色, 还是其中蕴含的圣人之意,都无本质差别。据此 可见,欧阳修同样是把孟子的话扩展到《尚书》 领域。 孙复与欧阳修这一套学说影响颇大,不但孙 觉之《春秋经解》照搬孙复之说,而且其他宋儒也 多有因袭此意者,如北宋晚期的陈师道说:“《诗》 降于风,《书》绝于《文侯之命》,则天下无王矣,《春 秋》所以作也。”[1叼南宋的胡安国也说:“《诗》降于 《黍离》,《书》止于《文侯之命》,于是《春秋》作 矣。”l1 心学大师陆九渊也有相似看法,他说:“观 《书》到《文侯之命》,道已湮没,《春秋》所以 作”_】 。这些学者都是两宋时期赫赫有名者,他 们虽然并未触及《文侯之命》篇的具体内容,但却 将该篇的特殊地位点明了,使更多学者更加关注 于此,进而发掘其中之大义,尤其指引大家思考 “天下无王”的局面为什么会在平王时期出现?对 于平王应该如何评价?大致言之,宋儒对此问题 的解答主要有三种观点,笔者将于下文次第展开 论述。 尤其需要指出的是,这些观点在数百年后仍 有生命力,清代常州学派的中坚人物刘逢禄将此 说继承下来,并加以发挥,他说:“《诗》、《书》皆由 正而之变”,“《孟子》日:‘《诗》亡然后《春秋》作。’ 吾亦日:‘《书》亡然后《春秋》作’-D3]。刘氏由此 而提出“变书”这一概念,成为常州学派《尚书》学 一大标签 ]。所谓“变书”,乃是从《诗经》“变风 变雅”之说附会而来,与宋儒所论其实并无二致。 二、伤平王之无志 观史籍所载,周平王之即位,颇费一番周折。 申侯联合犬戎攻杀幽王,立平王以奉周祀,但经此 浩劫,国运已然不振,故平王不得不东迁洛邑。当 此之际,平王若能奋发图强,或可扭转颓势,但后 来的历史证明,自平王以降的春秋战国,周王室是 每况愈下。有鉴于此,一些宋儒提出了孔子“伤平 王之无志”之说。这一观点认为,《文侯之命》篇反 映出周平王意气衰颓,孔子存此篇,是为其无重振 国运之志而伤心。南宋吕大圭把这一层意思说得 最为明白透彻: 圣人定《书》至于《文侯之命》而止,圣人 盖伤之矣,何也?父仇不报,天理灭矣。幽王 为犬戎所杀,平王东迁之初,正当克志厉行, 以求报之可也。今其策命之辞则日“其归视 尔师,宁尔邦”,事已毕矣;“用赉尔圭瓒柜鬯 一卣”,功已报矣;“简恤尔都,用成尔显德”, 四方无复事矣。幸一时之苟安,而忘百世之 大祸,此岂复有人道邪。圣人录之于定《书》 之末,非善其犹能策命诸侯也,正伤其不能兴 复王业也,是故《书》至于是而止焉¨1 。 吕氏分析经文所载平王言辞,认为平王并未认清 自己的职责,而是无所事事、苟且偷安而已,所以 孔子把《文侯之命》作为帝王之书的终结篇。时代 稍早于吕氏的孙奕对平王也是深为痛心: 平王东迁之初,有犬戎弑父之仇,当卧薪 尝胆,无须臾宁,乃强颜苟安五十一年而恬不 知报,在位时惟以王子携余并立之患未除为 己忧,今得文侯为我杀之,当思厚报,故锡文 侯惟恐不及,曾未闻有一言及于不共戴天。 夫子见其如此,知其无讨贼之心,又无拨乱之 材,而泰然有自安之意,深痛王室于此衰矣, 王道于此绝矣,故序其书日:“平王锡晋文侯 柜鬯圭瓒。”非褒也,盖伤之也[1 。 孙氏批评周平王只关心自己的王位,而忘却家国 大事,在《文侯之命》中则只知感激文侯之恩,丝毫 不考虑家国大仇,既无才,又无志,所以孔子绝无 褒扬他的可能。 除孙、吕二人外,南宋学者中持相似观点的还 有许多,如谢枋得说:“吾观《书》至《文侯之命》,知 平王之不足以有为矣。”[1 ]史浩之《尚书讲义》亦 “极美宣王之勤政复仇,而伤平王之无志恢 】O7 复”u j。王柏治《尚书》往往独辟蹊径,对此问题 的认识也与他人略有不同,他说:“‘闵予小子’一 段栖栖乞怜之态,殊可丑也。”l1 这是批评平王语 气卑弱,不符合周王身份,虽然视角与众不同,但 本质上也是认为平王无志。应该说,南宋学者持 此说者人数颇众,但若探其渊源,还应回溯到北宋 时的苏轼。苏轼著有《书传》一书,备受朱熹推崇, 影响较大,其中有言: 予读《文侯》篇,知东周之不复兴也。宗 周倾覆,祸败极矣,平王宜若卫文公、越句践 然。今其书乃施施焉与平康之世无异。《春 秋传》日:“厉王之祸,诸侯释位以间王政,宣 王有志而后效官。”读《文侯》之篇,知平王之 无志也【驯。 不过对于苏轼之说,也有学者不同意,如林之 奇说: 苏氏论此篇,以谓……读《文侯之命》,知 平王之无志也。予窃以为不然,夫子定《书》, 录《文侯之命》于文、武、成、康之次,盖必有所 深褒而甚许之者,岂为其无志而录之哉。详 考此篇,慕文、武之勤慎,悯国家之殄瘁,痛耆 寿之凋丧,知蕃翰之勤劳,其褒之也无溢辞, 其锡之也无虚器,而叉勉之以爱民勤政,以谨 其终。夫宣王之所以中兴周室者,亦不过于 侧身修行,任贤使能,能锡命诸侯,复文、武之 境土,以劳来还定,安集其民而已。今平王之 言亦如此,则其志亦岂小哉 。 林氏认为,《文侯之命》中所描绘的平王其实是忧 国勤政、志图复兴的,即使同中兴周室的宣王相比 也看不出根本的差别,因而孔子收录此篇,不可能 是出于讥讽其无志的目的。林氏之说虽有合理之 处,但由于平王统治时期实在没有突出成绩,因而 信从者甚少。 三、著平王之罪 苏轼、吕大圭等人批评周平王无复兴之志,此 说还是较为委婉的,与之相较,两宋之际的张九成 则言辞激烈许多,他认为孔子将《文侯之命》收入 《尚书》就是为了昭彰平王之罪,他说: 今《文侯之命》止有“嗣造天丕愆”与夫 “侵戎我国家”两句而已,略无伤痛之辞,何 也?岂犬戎凶暴,申侯残忍,初造国家,未能 胜之,故为此畏惧,将以有待耶?而在位五十 年,略无施设,而《扬之水》之诗发于怨叹,是 于申侯甚厚报其杀父立己之恩。呜呼!尚忍 1 08 言之耶!是特不孝之子而已耳。然则此书何 足存,而孔子不删去,何也?此盖存之以著平 王之罪,与《胤征》同也。观《书》者当以时考 之可也 。 张氏认为,《文侯之命》所载平王之言辞几乎全无 可取之处,而恰恰反映了平王乃是不孝之人。不 过,在张氏看来,平王之罪不止于不孝,更在于败 弃为王之道,他说:“天下之仇莫大乎弑君父,而平 王君父之仇不报;天下之恶莫大乎弑君者所立,而 平王为太子走而之母家,母家与犬夷弑其父而立 之。呜呼!事至于此,王道绝矣!平王不胜其 罪矣!”『23] 至于张氏如此痛恨平王的原因,王应麟猜测 是受靖康之变的刺激:“张子韶《书说》于《君牙》、 《同命》、《文侯之命》,其言峻厉激发,读之使人愤 慨,其有感于靖康之变乎?胡文定《春秋传》于夫 椒之事亦致意焉。朱子《诗传》,其说《王风・扬之 水》亦然。”[2 南宋初,张九成曾经痛陈强国之道, 力主洗刷国耻,“还二圣之车”[2 ,所以王氏的猜 测还是很有道理的。又,王氏提到朱子在解释《扬 之水》时也有相同看法,此事亦值得深论。观朱子 《诗集传》有言: 申侯与犬戎攻宗周而弑幽王,则申侯者, 王法必诛不赦之贼,而平王与其臣庶不共戴 天之仇也。今平王知有母而不知有父,知其 立己为有德,而不知其弑父为可怨,至使复仇 讨贼之师,反为报施酬恩之举,则其忘亲逆理 而得罪于天已甚矣l_2 。 笔者之所以引述此文,是因为在后世影响深远的 《书集传》正与此有着密切关联。蔡沈出自朱子之 门,其《书集传》实秉承朱子之意而作,具体到对平 王的评价,似亦未出乃师之藩篱。蔡沈也认为平 王有大罪:“平王以申侯立己为有德,而忘其弑父 为当诛,方将以复雠讨贼之众,而为戍申戍戌之 举。其忘亲背义,得罪于天已甚矣!何怪其委靡 颓堕而不自振也哉。”[2 同样,对于蔡氏之说也有学者认为和靖康之 变有密切关系,如清末简朝亮说:“昔徽、钦二宗北 狩,而宋晏然忘之也。蔡氏释《书》,所以独悲于 《文侯之命》也。”¨28=两宋更替同两周历史颇多相 似之处:西周与北宋都受外族入侵而亡,周平王与 宋高宗都无复兴之志,所以王应麟与简朝亮的猜 测都有合乎情理之处。虽然由于牵涉现实政治太 深,张氏与蔡氏都未敢明确揭示,但后人对这一问 题的推测可谓是“虽不中,不远矣”。 不过,即使我们承认张、蔡二人对时政的热 心,他们对《文侯之命》的解读也不能完全令人信 服,“尊王”或者说维护礼制是孔子所念念不忘的, 如果说他刻意昭彰周王之罪,似乎与孔子一贯的 政治主张相矛盾。南宋中期的理学家钱时曾说: “先儒谓平王忘杀父之雠,而德文侯之立己,孔子 不削此书,所以著其罪。诚著其罪,则《序》何以无 讥辞,是殆不然。”_2 考虑到钱氏所处的时代,此 处所谓“先儒”指的应是张九成,钱氏相信《书序》, 认为其中既然没有讥刺之言,就说明孔子并非要 借此昭彰平王之罪。钱氏此论虽然证据不足,但 也说明张九成之说有不足以服人之处。 四、于平王犹有望焉 两宋儒者对于《文侯之命》中的周平王形象还 有一种比较正面的解读,认为他有可取之处,孔子 对其仍有期望,这是该篇被收入《尚书》的原因所 在。持这一观点的在北宋则有王质,他说:“平王 虽非令主,然亦非下流,故《文侯之命》圣人存之。 观其辞足以动人,似是唐文宗之伦。',[。叩按唐文宗 时期宦官专权严重,朝政败坏,文宗本欲有所作 为,但“甘露之变”后彻底丧失权力。王质以之比 拟周平王,说明他并不同意平王衰颓无志之说。 南宋学者持此说者较多,夏馔就明确指出: “《书》终于《文侯之命》者,孔子犹有冀于平王 也。”L3llj又如胡士行《尚书详解》云:“此篇作于东 迁之初,以上为成、康,为文、武,以下为春秋,为战 国,乃消长升降之交会也。《文侯之命》,权犹自天 子出,夫子犹有望焉,故序之《书》。”[3 胡氏认为 从《文侯之命》篇可以看出,平王仍然王权在握,给 人以恢复文、武、成、康盛世的希望。 同样,陈经也认为平王东迁之后周王朝并非 不可救药,而是仍有很多积极因素,他说: 孔子定《书》,曷为有取于此篇?盖此篇 之书,乃平王东迁之始也。文武之遗风余泽 尚存,如人之病,元气犹在,调以药剂,则病可 以立起,考之此篇可以见矣。晋侯捍王于艰, 则诸侯犹藩屏王室;柜鬯彤弓,则礼乐征伐犹 出于天子;王日其归视尔师,则诸侯犹来朝; 义和之薨,谥为文侯,则列国犹有请使。平王 能自此强于政治,则文武自可复见【3 。 依陈氏之见,平王东迁,王权犹在,诸侯并未离心, 复兴的条件和希望都还是存在的。而胡宏则从另 一个角度来解释孑L子的期望: 孔子定《书》而取《文侯之命》,何哉?平 王虽不自饬励,而晋侯不失藩宣之道,逐西 戎,黜伯服,扶立冢嗣,定都成周,号令天下, 莫敢不从。使平王稍有仁心义气,而辅之以 晋文、卫武,则周室中兴矣。圣人心广道大, 权轻重不失毫厘,是以深取晋文,而于平王犹 有望也_3 。 按,胡宏乃胡安国之子,前文提到,安国也十分重 视《文侯之命》,胡宏此论或许与乃父不无关系。 诸侯勤王向来被认为是忠君之事,而晋文侯正是 其中突出的代表。胡宏认为,平王有此股肱之臣, 中兴可期,是以孑L子尤为赞许。 孔子仰慕文武、向往西周的态度是人所共知 的,不过在他生活的时代早已认清平王非但没有 复兴周室,相反却是每况愈下。孔子虽然有“知其 不可而为之”的精神,但两百多年前的事情早已无 法改变,孔子不至于再抱有什么希望,因此以孔子 犹有所望来解释《文侯之命》总显得不合乎情理, 也有悖于逻辑。 五、结语 总结全文,可以得出一个十分明显的结论:以 上宋儒对《文侯之命》的阐释,不论观点如何,都是 建立在一个基础之上的,即“孔子定《书》”说。该 观点认为,《尚书》各篇都是经过孑L子选择并加以 排序的。此说源于汉代,《史记・孔子世家》云: “(孔子)序《书传》,上纪唐虞之际,下至秦缪,编次 其事。”《汉志》亦云:“《书》之所起远矣,至孔子纂 焉。上断于尧,下讫于秦,凡百篇而为之序,言其 作意。”前引吕大圭、林之奇、陈经、胡宏之文都提 到这层意思,夏馔也有此语[3 ,他们对此说的信 奉至为明显。 孔子与《尚书》的关系有很大争议,但无论如 何,宋儒的这一观点比晚清廖平、康有为等人主张 的“孔子作《书》”说还是要平实、可信许多。不过, 即使我们承认“孔子定《书》”说,至于《书》中是否 包含有许多的微言大义仍然是个疑问。在这个问 题上,笔者更为认同林之奇的观点,他说:“夫子盖 尝遍观列国之书,于晋得《文侯之命》,于鲁得《费 誓》,于秦得《秦誓》,附于帝王之末,以传不朽而 已。若以为夫子致意于此篇,故特取之,窃以为过 矣。”_3 宋儒认为平王无志,或者有罪,又或者值 得期望,都是打着孔子的旗号,宣称圣人就是这么 想的。孔子一人对同一问题有三种不同的看法, 恰恰可以说明宋儒的观点只是毫无根据的猜测。 同时我们发现,相较于北宋学者,南宋学者更 109 为热衷于探讨《文侯之命》。这一方面可能与靖康 之难对儒生的刺激有关,另一方面也与两宋义理 之学的发展历程密不可分。北宋前期仍是延续汉 是属于此种义理之学,故而在南宋时更为盛行。 所以,对这一学术现象进行探讨,其意义并不局限 于《文侯之命》这一篇经文,它还可以帮助我们从 具体个案来观察两宋学术之流变。另外,本文所 列宋儒之说在后世仍不乏追随者,如元代之董鼎、 明代之马明衡、清代之成本璞,其在学术史上的影 响也不容小觑。 唐注疏之学,直到孙复等所谓“宋初三先生”始开 以义理解经之风,这已经到了仁宗庆历年间了,进 入南宋以后,理学真正成熟,学者治经往往舍训诂 而逐微言大义。上述各家对《文侯之命》的解释正 [参 考 文 献] [1][3]E27]蔡沈:《书集传》,钱宗武、钱忠弼整理,凤凰出版社, 2O1O年版,卷首、第256页、第256页。 学》,2013年第4期。 [15]吕大圭:《春秋或问》卷1《隐公》,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23关于《文侯之命》所记史事的年代,存有两说。《书序》云:“平王 [17]谢枋得:《诗传注疏》卷上《黍离》,《续修四库全书》第57册,第 锡晋文侯柜鬯圭瓒,作文侯之命。”而《史记・晋世家》则认为乃 237页。 是周襄王命晋文公之书。不过,宋儒一致认为是周平王策命晋 [183<<四库全书总目》卷11,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91页。 文侯之书。(参见顾颉刚、刘起舒著《尚书校释译论》,中华书 [1931柏:《书疑》卷9,《通志堂经解》第6册,江苏广陵古籍刻印 局,2005年版,第2128~2】3】页)。 社,1993年版,第169页。 [43蔡根祥:《宋代尚书学案》,花木兰文化出版社,2006年版,第 [2o]苏轼:《苏氏书传》卷20,《丛书集成新编》第106册,台湾新文 209、313页。 丰出版公司,1985年版,第551页。 [5]陈良中:《张九成(书>学思想脞说》,《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 [21][36]林之奇:《尚书全解》卷40,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3期;刘玉敏:《张九成(尚书>说刍 [22][23][25]张九成:《横浦集》卷1l,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议》.《浙江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3期。 [6]李振兴:《尚书文侯之命大义探讨》,《孔孟月刊》,第23卷第 9期。 [243王应膦:《困学纪闻》卷2,孙通海校点,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 年版,第44页。 [26]朱熹:《诗集传》卷4《扬之水》,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44页。 [73[16]孙奕:《示儿编》卷2《费誓秦誓》,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283简朝亮:《尚书集注述疏》附《读书堂答闯》,《续修四库全书》第 52册,第795页。 [8]孙复:《春秋尊王发微》卷1,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9]欧阳修:《诗本义》卷l5《王国风解》,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03陈师道:《后山集》卷13《正统论》,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29]钱时:《融堂书解》卷2o《文侯之命》,《丛书集成新编》第106 册,第723页。 [11]黄度:《尚书说》卷7《文侯之命》引,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3o3王质:《诗总闻》卷12,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23陆九渊:《象山语录》,杨国荣导读。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 [31][35]夏馔:《尚书详解》卷26《文侯之命》,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版,第61页。 [32]胡士行:《尚书详解》卷I3《文侯之命》,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34]胡宏:《五峰集》卷4《文侯之命》,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3]刘逢禄:《书序述闻》,《清经解续编》第二册,上海书店,1988年 [33]陈经:《尚书详解》卷48《文侯之命》,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版,第329页。 [143刘德州:《常州学派与<尚书>之“微言大义”》,《天津社会科 The Meaning of Confucius Pointed at PingWang ——On the Interpretation of WenHouZhiMing Given by Scholars in Song Dynasty LIU De—zhou (School of History Culture and Tourism,Jiangsu Normal University,Xuzhou 221116,China) Key Words:WenHouZhiMing;Scholars in Song Dynasty;PingWang;ShangShu Abstract:WenHouZhiMing was considered a general article of ShangShu before Song Dynasty.But many scholars in Song Dynasty believed it was special,and Confucius included it in ShangShu with profound meaning.Some of them thought Confucius was distressed by unenterprising PingWang.Some of them thought Confucius was highlighting PingWang’S guilt.And the others thought Confucius still had expectation of PingWang.This academic phenomenon was in connection with Neo~Confucianism and Jingkang Event,SO the scholars in South Song Dynasty was more interested in it.Their theo— retical basis was the opinion that ShangShu was compiled by Confucius.They considered themselves always in the right, which attracted criticism of others at that time.But this academic phenomenon had profound influences on scholars in Yuan and Ming Dynasty,even on ChangZhou School in Qing Dynasty. [责任编辑:刘一兵] 11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