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教育是我国素质教育结构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也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面向二十一世纪高素质的建设人才的需要。语文这门学科集知识性、思想性、艺术性于一体,又有大量文学作品,有着非常有利的条件进行审美教育、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审美教育是“炊”,教材美育因素就是“米”。充分把握美育因素是成功实施审美教育的前提。语文教材拥有丰富的美,表现为: 一、语言美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文学语言有着特定的涵义,是指具有美学意义的艺术性语言。语言美是语言形式与内容的和谐统一所产生的美,是体现文学作品审美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如宗璞的《西湖的绿》,语言形象生动,给人以真切的美感。一方面用词准确,如“黄龙洞绿得幽,屏风山绿得野,九溪十八涧绿得闲”。“幽”、“野”、“闲”三词既抓住三处绿的特点,又暗含“洞”、“山”、“水”的性质;另一方面运用不少形容词,如“苍翠欲滴”、“碧澄澄”、“绿茸茸”等等,生动地表现了西湖绿的不同特点;第三,还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如“有的青苔,形状也有趣,如耕牛,如牧人,如树木、如云霞;有的整片看来,布局宛然,如同一幅青绿山水”,既有排比,又有比喻,生动形象的描绘出青苔形状、布局方面的特点。语言准确,能给人美感;语言模糊,也能给人一种美,因为“美,固然有他的形象性、鲜明性,但也有他的模糊性、不确定性”。如《木
兰诗》中“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这句话就不是准确的描写。我们不能把它理解成在东市买骏马,在北市买长鞭;我们更不知道有谁去买,谁又买了什么。语言的这种模糊性给我们提供了广阔的想象空间,在种种可能的想象中,我们获得了美的享受。语言审美教育,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修养水平,还可以陶冶学生情操。 二、人物形象美
它可以分成两部分:一是外在美,包括人物的相貌、服饰、行为举止;二是内心世界的美,包括人物的思想情感、道德品质。前者较显而易见,学生不难领略;后者较隐蔽,又是人物形象美的最根本的内容,所以教师应着重引导学生去把握人物形象的内心世界的美。人物形象内在美也有多种形态;刘和珍“常常微笑着,态度很温和”,但为了追求真理和光明,她毅然昂首前行在向反动派请愿的行列中,最后喋血府门,英勇的献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刘和珍“态度温和”是美的,为了追求真理、光明,勇于斗争,敢于献身的精神是美的。愚公面对“方七百里,高万仞”的太行、王屋两山,敢于“毕力平险”他不怕困难,坚忍不拔的形象是美的。还如木兰的巾帼英雄形象,鲁提辖的抚危济困、嫉恶如仇的侠士形象等等都是一种美。教师应引导学生,充分把握人物的形象美,陶冶自己的情操,树立起革命人生观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 三、意境美
意境是作者在作品中塑造的形象、景象与蕴含在作品深处的作者
的思想、情感有机融合而成的一种艺术境界。他是一种审美载体。由于形象、景象的千变万化,更由于人类思想情感的多样性,当作者带着他的情感(如喜悦、欢乐、悲哀、苦闷、赞颂、贬斥等等)去观察描写形象、景象时,肯定会自觉不自觉的把自己的情感融于其中,这也决定了意境有着丰富的形态。如杜甫在《春夜喜雨》中塑造出一个细雨蒙蒙中包含作者欣喜之情的意境。而汉乐府民歌《悲歌》则展现了一个背井离乡的征人,面对滔滔河水,思乡而不可归的愁苦意境。大多数文学作品的意境都是发展变化的,也可以说,同一作品,就有着多种不同形态的意境。如朱自清的《背影》一文:第一次是作品开头,“我与父亲不想见已二十余年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接下去交代暗淡的家境,祖母的去世等,是一伤感,低沉的意境;第二次写在买桔子时出现的“背影”,表达出父怜子,子爱父的情感,此时的意境形态是热切深挚的;第三次是送别后将消失的“背影”是一种凝重、酸楚的意境;第四次是读信时泪光中的“背影”,是包含无限思念之情的意境。如果我们把这审美载体比作一个矿藏的话,那性质上它是一个富矿。把握好这个“富矿”对审美教育作用可谓大矣。 四、情感美
文学作品中情感,既包括作品中人物的情感,也包括作者本身的情感。前者也归入人物形象美,本节所指情感专指后者。“真挚的、丰满的情感,是最富审美性的内容要素,是文学文本美的一个重要根源。”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指出“缀文者情动而辞发”。所以后
人道:“情感是小说的阳光,”“散文,是喷出来的。”都德德《最后一课》表现的是祖国遭到敌人的蹂躏和侵犯之后作者内心的愤怒和反思,其实质是一种崇高的爱国主义情感;日本作家壶井荣在《蒲公英》中抒发的是对战争的痛绝和对和平生活的依恋之情;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抒发的是听到收复中原失地之后满腔的喜悦之情。教师应努力引导学生去体验作品中作者的爱和憎,褒和贬,唤起情感的共鸣,从而自觉地接受作品情感的感染熏陶,领略情感美的无限魅力。 五、哲理美
许多文学作品都富有哲理性。“艺术哲理的本质,在于对世界、对人生内在的意蕴的整体性开发。”教师若能引导学生揭示出作品中的哲理,不但可以给学生深远的启迪,而且能带给他们一种精神上美的享受。如刘禹锡的诗句“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揭示出旧事物终将灭亡,新事物定能蓬勃发展的真理,它将振奋青年学生,使他们获得精神上的愉悦。又如刘白羽的《长江三峡》,作者在描述了闯急流,越险滩的惊心动魄的历程之后,写下了这样一句让人思索的极富哲理的话语:“这时我正注视着一只逆流而上的木船,看起来这青滩的声势十分吓人,但人从汹涌浪涛中掌握了一条前进途径,也就战胜了大自然了。”教师可能就此引导学生领会掌握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把握住前进途径的哲理,诱发他们因得到一种生活哲理而产生一份收获的愉悦感。 六、自然风光美
自然风光是人类社会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它成为文学作品反映的对象是理所当然的。自然风光本身能让人得到美的享受,文学作品中所描写的自然风光也是如此。它存在多种形态:或雄伟、险峻,或神奇、秀丽,或深幽、静谧等等。不过,除某些短小的诗歌外,一般文学作品中自然风光的形态都具有综合性。如《长江三峡》中所描写的三峡风光,既有感人的雄伟,也有惊人的险峻,还有怡人的秀丽,是一个美的宝库。又如碧野的《天山景物记》,既有天山“不是春光,胜似春光”的生机活力美,也有天山草原的“宁静而安详”的美。另一方面它往往被作者借用以表达他们美好的情感,这就使我们在领略了自然风光的同时,还得到了一份情感美的熏陶。上述两篇作品即使如此:前者既有对河山赞美之情,也抒发了创造新世界,奋勇前进的心声;后者字里行间洋溢着对祖国河山的赞美之情。所以自然风光美在审美教育中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综上所述,教师应潜心钻研,充分挖掘教材中的美育因素,努力为语文课进行成功的美育提供丰富的材料。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