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中医药大学
中医诊断学教案
授课时间: 9月11日,周一,第6,7节 题目:绪论 教学目的与要求:
1.掌握“诊断”“诊法”“诊病”“辨证”及“病”“证”“症”的含义。 2.理解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和原则。 3.了解中医诊断学发展简史、学习方法。 内容与时间分配: 2学时
1.中医诊断学的概念,主要内容,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 1学时。 2.中医诊断的基本原则,中医诊断学发展史、学习方法。 1学时。 重点与难点:
1.病、证(证名、证候、证型)、症(症状、体征)的含义。 2.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和基本原则。 教学过程: 第一学时 导入新课:
从中医基础学的内容到临床各学科的内容、目的,引入学习中医诊断学的意义。 讲述:
一、介绍诊断及中医诊断学的概念、地位(P1)。
简要介绍。注意:诊断的概念,包括“诊”与“断”两方面,并且须在中医基本理论指导下进行。
二、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
包括介绍诊法、诊病、辨证、病案书写四部分。 (一)诊法
1.诊法的概念、内容、目的。 2.明确症状、体征的含义。
注意:症状与体征不同,前者为病人异常感觉,后者为医生检查所得。两者均属于“症”,属病情资料,是辨证、辨病的主要依据。 (二)诊病
1.诊病的概念、目的。 2.明确病名的含义。
注意:病名是对疾病全过程的特点和规律所做的概念与抽象。辨病的结果是得出病名诊断。 (三)辨证
1.辨证的概念与目的。
2.明确证、证名、证候、证型的含义。
注意:“症”“病”“证”的区别。辨证的目的是得出证名诊断。 (四)病案书写
明确病案的概念及病案书写的意义。 三、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
1.简要介绍中医诊断基本原理的理论依据是中医整体观念的思想。提问:什么是中医整体观。
2.重点介绍中医诊断基本原理,包括司外揣内、见微知著、以常达变三方面,明确其各自的含义。
第二学时 导入新课:
中医诊断疾病的原理、原则与西医有明显的不同,必须遵循其独具特色的基本原则。
新课讲述:
四、中医诊断的基本原则
重点介绍内容。基本原则包括三方面:整体审察、诊法合参、病证结合。明确各自的含义及临床意义。
五、中医诊断学的发展简史
简要介绍。中医诊断学是在我国人民在长期与疾病斗争的过程中,经历代医家不断总结、丰富、发展起来的一门学科。其中,影响中医诊断学发展的重要著作、作者是:
1、《黄帝内经》;2、西汉,淳于意的《诊籍》;3、东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4、西晋,王叔和的《脉经》;5、隋,巢元方《诸病杂候论》;6、宋,陈元择的《三因极—病证方论》;7、元,敖氏《伤寒金镜论》;8、明,张介宾《景岳全书》;9、明,李时珍的《滨湖脉学》;10、清,叶天士《外感湿热论》,吴鞠通的《温病条辨》。
重点讲述上述重要著作及其作者、年代、历史意义。 六、介绍学习中医诊断学的方法 简要介绍。 小结:
绪论,为本学科开头部分,介绍了诊断、中医诊断学的含义,中医诊断学的内容,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基本原则,中医诊断学发展简史和学习方法。其中重点掌握诊断的概念,病名、症状、体征、证名和证候的含义,中医诊断的三大原理和三大原则,及中医诊断学发展史中重要著作、作者、年代、历史意义。通过学习绪论,可以对本学科内容、学习目的有一个基本认识。
思考题:
1.何谓诊断、中医诊断学?
2.试述病名、证名、证候、症状、体征的含义。 3.试述病、证、症三者的关系与不同。 4、如何理解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和基本原则?
5、我国第一部脉学专著、舌诊专著、论述病源与证候诊断的专著是哪部书?其作者是谁?
授课时间: 9月14日,周四,第3节 题目:问诊 问诊的方法与内容 教学目的与要求: 1.掌握问诊的方法。 2.熟悉问诊的基本内容。 教学内容与时间安排: 1学时。 重点与难点:
问诊的方法和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疾病的诊断过程,首先是诊法,包括望、闻、问、切,以了解病情,收集病情资料,然后才是辨证、辨病。四诊之中,首先介绍问诊。
讲述:
一、问诊的意义。
简要介绍。明,张景岳以问诊为诊病之要领,临证之首务。 二、问诊的方法及注意事项
重点介绍。问诊方法及注意事项(P11),并理解其意义。 三、问诊的内容
简要介绍问诊的基本内容。
注意各项内容的含义,包括哪些具体内容,并理解对疾病诊断的意义。 注意如何概述主诉,现病史与既往史的区别。
问诊的重点是现在症状,是当前辨证论治的主要依据。以后专篇论述。 小结:
本节介绍了问诊的意义、方法和内容,重点掌握问诊的方法,并熟悉问诊的内容,以提高自己诊察病情的水平,为病案书写打好基础。
思考题:
1.如何问诊,应注意哪些问题? 2.何谓主诉?如何概述主诉? 3.何谓现病史?现病史包括哪些内容? 4.既往史和个人生活史各主要包括哪些内容?
授课时间: 9月14日,周四,第4,5节 题目:问寒热 教学目的与要求:
掌握寒热症状的概念、特点、病机及其临床意义。 教学内容与时间分配: 2学时。
1.寒热的概念,恶寒发热,但寒不热 1学时。 2.但热不寒,寒热往来 1学时。 重点与难点:
1.怎样理解“有一分恶寒,便有一分表证”? 2.恶寒发热,寒热往来的临床表现。 3.不同病证潮热的鉴别。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寒热是问现在症中最常见的症状,对辨别机体阴阳盛衰及所感病邪性质具有重要意义。 一、寒热的概念
简要介绍寒与热症状的概念。
注意:寒为自觉症状,有恶寒、恶风、畏寒之不同,三者症状特点、病机及主病方面不同;发热既可为自觉症状,亦可为客观表现,在不同证候中表现不同。
二、寒热的病因
简要介绍,明确寒热的产生与病邪的性质和机体阴阳的盛衰两方面有关。 三、寒热的类型
为课重点介绍内容,包括常见寒热类型及其概念、症状特点、主病、基本病机等。 注意:
1.寒热类型与病邪性质、部位及机体阴阳盛衰有关。
2.在恶寒发热中,恶寒一症是诊断表证的主要依据,正确理解“有一分恶寒,便有一分表证”的含义;寒热的轻重与感邪的性质有关,同时与感邪的轻重、邪正盛衰有关。
3.壮热的概念,不仅表现为体温高,而且必须为不恶寒,反恶热。 4.潮热、微热各见于若干病证,其症状特点各有不同。 5.正确理解寒热往来,其主要是指自觉症状。 小结:
本次课介绍了寒热症状的概念、病因,常见类型及其含义、症状特点、主病。注意表证、里证、半表半里证寒热特点,恶风、恶寒、畏寒的区别,壮热、潮热、微热的概念,潮热、微热不同病证中的症状特点等。
思考题:
1.何谓恶风、恶寒、畏寒?常见于何种病证?
2.如何理解“有一分恶寒,便有一分表证”? 3.如何根据恶寒与发热的偏重辨别感邪的性质? 4.何谓壮热?其临床意义是什么?
5.何谓潮热?常见哪几种类型?各型特点如何? 6.何谓微热?常见病因及特点是什么? 7.何谓寒热往来?有几种类型?特点是什么?
授课时间: 9月18日,周一,第6节 题目:问汗 教学目的与要求:
1.掌握自汗、盗汗、战汗的含义、主病及基本病机。
2.熟悉战汗的概念及主病,绝汗的概念及亡阳之汗与亡阴之汗的特点。
3.了解病理性有汗与无汗的常见病因,头汗、半身汗、手足心汗、阴汗、胸汗的机理。 教学内容与时间分配: 1学时。 重点与难点:
1.自汗、盗汗的含义、主病及基本病机。 2.亡阴之汗与亡阳之汗的鉴别。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从《内经》:“阳加于阴谓之汗”的经文,说明汗出是人体阳气蒸化津液经玄府外达肌表而成,有生理与病理性汗出之不同,本节课主要介绍病理性汗出,即汗出异常。
讲述: 一、无汗、有汗
(一)无汗 简要介绍病理性无汗的常见病因。 (二)有汗 简要介绍病理性汗出的常见病因。
注意:不论无汗、有汗,均为病理性汗出,且各有表证、里证之不同。 二、特殊汗出
仅指里证中具有某些特征的病理性汗出。
(一)重点介绍自汗、盗汗、战汗、绝汗的含义、主病,并理解其病机。
注意:自汗与盗汗在特点、主病及病机方面的不同;绝汗中亡阳之汗与亡阴之汗的区别;战汗的临床意义为病变发展的转折点,要注意两种预后在表现上的不同。
(二)简要介绍冷汗,热汗,及某些局部汗出,如头汗、半身汗,手足心汗,心胸汗的概念及病因病机。
小结:
本次课介绍了各种病理性汗出异常的病因,及某些特殊性病理性汗出,其中重点是自汗、盗汗、绝汗,要注意其特点、主病及病机。
思考题:
1.何谓自汗、盗汗?常各见于何种病证?请简述其病机? 2.何谓战汗?其临床意义是什么?
3.何谓绝汗?如何区别亡阴之汗与亡阳之汗? 4.试述头汗、手足心汗、半身汗出的病因。
授课时间: 9月18日,周一,第7节; 9月21日,周四,第3节 题目:问疼痛 教学目的与要求:
1.掌握如何根据疼痛的性质辨别其病因。 2.熟悉如何根据疼痛的部位辨别其脏腑经络病位。 3.理解虚实疼痛的基本病机。 教学内容与时间分配 2学时 1.问疼痛的性质 1学时。 2.问疼痛的部位 1学时。 重点与难点:
根据疼痛的性质、部位,辨别疼痛的病因和病位。 教学过程: 第一学时 导入新课:
疼痛为病人常见症状,致病原因复杂,表现多种多样,可发生于任何部位。现讨论有关疼痛诊断的一些问题。
讲述:
一、简要介绍疼痛的分类及基本病机
注意:根据其病因病机总分虚实两大类,实证总由邪气阻滞,气血运行不畅,“不通则痛”引起;虚证总由正气亏虚,脏腑经脉失养,“不荣则痛”所致。
二、问疼痛的性质
为重点介绍内容,详细介绍各种常见性质的疼痛,目的是通过询问疼痛的性质,辨别疼痛产生的病因即主病(详见P19~20)。
注意:
1.问诊某些疼痛的性质,应结合其部位、病史等,如胀痛,在胸、胁、脘、腹者为气滞,在头目者为肝阳、肝火;窜痛,在四肢关节者与风邪有关,在胸、胁、脘、腹者为气滞。隐痛,久病,时发时止者方为虚。
2.各种疼痛虚实的辨证,应将病史、程度,喜按还是拒按,持续性还是时发时止诸种因素结合起来。
三、问疼痛的部位
亦为问诊疼痛的重要内容,详细询问,目的在于根据疼痛的具体部位确定疼痛的脏腑经络病位。
注意:
1.辨证疼痛,既要明确病因,又要确定其病位,因此应将问诊疼痛的性质与病位两者结合起来。如,心前区刺痛,为心血瘀阻;胁肋灼痛,可为肝火郁滞。胃脘冷痛隐隐,喜暖喜按,
为胃虚寒证。
2.结合兼症,则更有利于病因病位的确定,如胸痛,咳嗽,咯吐黄痰,为热邪壅肺。 3.胃脘痛多与饮食有关,一般饥痛为虚,饱痛为实。 小结:
本次课介绍了虚实疼痛的基本病机及辨证纲领,问疼痛的性质和部位几项内容,重点是通过问诊疼痛的性质和部位,以确定引起疼痛的病因和脏腑经络病位。
思考题:
1.试述常见疼痛(12种)的名称及病因。
2.如何鉴别疼痛的虚实性质?虚实疼痛的基本病机是什么? 3.如何根据头痛疼痛的部位确定病变的经络病位?
授课时间: 9月21日,周四,第4节 题目:问头身胸腹 教学目的与要求:
1.掌握头晕、胸闷、心悸、胁胀、脘痞、腹胀的含义和常见病因及病变脏腑。 2.理解身重、麻木的含义和常见病因。 教学内容与时间分配: 1学时。 重点与难点:
头晕、胸闷、心悸、胁胀、脘痞、腹胀的含义和临床意义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问头身胸腹,主要是指除疼痛以外的头身胸腹部其他不适为主的症状,亦为临床常见症状。 讲述:
1.重点讲述头晕、胸闷、心悸、胁胀、脘痞、腹胀的含义,常见病位、病因。 2.简要介绍身重、麻木的含义,常见病因。 小结:
本节课介绍了问头身胸腹多种不适症状,其中头晕、胸闷、心悸、胁胀、脘痞、腹胀是重点,应明确其含义及临床意义。
思考题:
1.何谓头晕?常见病因是什么?如何辨别? 2.何谓胸闷?常见病因是什么? 3.何谓心悸?惊悸与怔忡如何鉴别?
4.何谓胁胀、脘痞、腹胀?各主要与哪些脏腑有关?
授课时间: 9月21日,周四,第5节 题目:问耳目 问睡眠 教学目的与要求:
1.掌握耳鸣、耳聋、失眠、嗜睡的含义及病因。
2.理解重听、目痒、目痛、目眩、目昏、雀盲、歧视的含义、病因;失眠、嗜睡的基本病机,嗜睡与昏睡的区别。
教学内容与时间分配: 1学时。 重点与难点:
1.耳鸣、耳聋,失眠、嗜睡的含义及病因。 2.嗜睡与昏睡的区别。 讲述: 导入新课:
耳目均为人体重要器官,由经络与脏腑相连。肾开窍于耳,手足少阳经脉分布于耳;肝开窍于目,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故耳目的病变与肝脏、肾及三焦等脏器有关。
一、问耳目 (一)问耳
重点介绍耳鸣、耳聋,两者均为自觉症状,其中有实证、虚证之别,明确实证与虚证在症状特点及病因方面的不同。
注意:
1.耳鸣、耳聋实证与虚证的鉴别。 2.重听亦为听力减退的表现。 (二)问目
简要介绍目痒、目痛、目眩、目昏、雀盲、歧视的含义和病因。 注意:
1.目痒、目痛、目眩之症均各有虚实,虚证多由肝肾精血不足所致,实证多与肝火有关。 2.目昏、雀盲、歧视,多见于年老体弱之人,多与肝肾精血不足、眼目失养有关。 二、问睡眠
主要介绍睡眠异常,其中有失眠和嗜睡的不同,均与心神有关。 (一)失眠
主要介绍失眠的含义、病因及基本病机。
注意:病因总有阴血亏虚与邪气内扰两大类,基本病机为阴虚阳盛,阳不入阴,神不守舍。 (二)嗜睡
主要介绍嗜睡的含义、病因。 注意:嗜睡与昏睡的区别。 小结:
本节课介绍了耳目和睡眠方面的常见症状,重点掌握耳鸣、耳聋虚实证的区别及病因,失眠的含义和病因病机。
思考题:
1.何谓耳鸣、耳聋、重听?如何鉴别耳鸣、耳聋的虚实性质?常见病因有哪些? 2.目痛、目昏、歧视的常见病因是什么? 3.何谓失眠、嗜睡?常见病机是什么? 4.嗜睡与昏睡如何鉴别?
授课时间:9月25日,周一,第6,7节 题目:问饮食口味 教学目的与要求:
1.掌握食欲异常的常见症状的含义及临床意义。 2.理解口渴与饮水异常的常见症状的特点及临床意义。 3.了解各种口味异常的临床意义。 教学内容与时间分配: 2学时。 1.问口渴与饮水 1学时。 2.问食欲与食量、问口味 1学时。 重点与难点:
食欲异常的含义及临床意义。 教学过程: 第一学时 一、口渴与饮水 导入新课
人之口渴的程度与饮水的多少,反映了体内津液的盈亏及输布情况及寒热虚实性质。 讲述:
简要介绍各种常见异常渴饮症状的特点及临床意义。(详见P27) 注意:
1.辨别渴饮的病因、病性,要结合渴饮的程度、喜恶及其兼证,如大渴引饮者,多说明津伤较重,其中壮热喜冷饮者为里热炽盛,见“三多”,消瘦者消渴病;口干不多饮而喜热饮者为痰饮内停,但欲漱水不欲咽并兼瘀血表现者为瘀血内阻,夜间尤甚并见手足心热者为阴虚证,口干而粘并见舌苔黄腻者为湿热困阻。
2.由瘀血、湿热、痰饮内阻所致者,病由病邪内阻,津液输布失常引起,而非津液亏虚。 第二学时 二、食欲与食量 导入新课:
食欲的旺衰及进食的多少,主要反映了脾胃的功能。胃主受纳腐熟水谷,脾主运化,故问食欲、食量可以了解脾胃功能,疾病的轻重、预后。
讲述:
1.重点介绍食欲不振、厌食、消谷善饥、饥不欲食的含义、常见病因及症状特点。 2.“除中”的含义及临床意义。 注意:
1.辨别食欲异常的病因,应结合病史、兼证,如食欲不振、久病食少、面色萎黄,为脾胃虚弱;脘闷腹胀,嗳腐食臭者,为食滞胃脘。厌食油腻兼胁肋胀痛灼热者为肝胆湿热;兼脘闷
呕恶、身重便溏者为脾胃湿热。消谷善饥,兼口干口臭便干为胃火炽盛;兼便溏者属胃强脾弱。
2.“除中”为垂危病人临终前的表现,由胃气败绝所致,与久病好转,胃气渐复,食欲好转不同。
三、口味
简要介绍各种异常口味及其临床意义。 小结:
本节课重点介绍了饮食口味方面多种常见症状,其中重点是食欲异常,再是口渴与饮水,应掌握其含义、病因及其特点。对于各种口味,应了解各种异常口味的临床意义。
思考题:
1.试述口渴欲饮的常见病因及其特点。 2.试述食欲减退的原因及特点有哪些?
3.何谓厌食、消谷善饥、饥不欲食?各自病因是什么? 4.何谓除中?其临床意义如何?
授课时间: 9月28日,周四,第3,4节 题目:问二便 教学目的与要求:
掌握大便便次、便质、排便感和小便尿次、尿量、尿感方面常见症状的含义及其临床意义。 教学内容与时间安排: 2学时。 1.问大便 1学时。 2.问小便 1学时
重点与难点: 大、小便便次、便质和便感异常的含义及其临床意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问大便 导入新课:
大便由大肠形成、排出,与脾胃运化腐熟,肝之疏泄,肾之温煦固摄,肺气肃降密切相关,气血阴阳及津液亏虚,或邪气阻内,均可影响脏腑功能二致大便异常。
讲述:
重点介绍便次、便质、便感异常的常见症状的含义及主要病因。如便秘、泄泻、完谷不化、溏结不调,便血(远血、近血)、肛门灼热,里急后重、排便不爽、滑泄失禁、肛门气坠。
第二学时 二、问小便 导入新课:
小便虽由膀胱贮存、排出,但与肺、脾、肾、三焦功能、津液的盈亏关系密切,以上诸种因素发生异常,均可影响小便而致小便尿量、便次、尿感方面发生异常。
讲述:
重点介绍尿次、尿量、尿感异常的常见症状的含义及其主要病因。如频数、癃闭、量少、量多、尿道涩痛,余沥不尽、小便失禁、遗尿。
小结:
本次课介绍了问二便的内容,包括便次、便量、性状、便感异常等,重点掌握这些常见症状的含义及其病因。
思考题:
1.何谓便秘?其病因有哪些?
2.何谓泄泻?请试述其病因。
3.何谓完谷不化、溏结不调、里急后重、排便不爽?常见病因有哪些? 4.远血、近血如何鉴别?
5.何谓癃闭、余沥不尽、遗尿?常见病因是什么? 6.尿量增多或尿量减少的常见原因有哪些?
授课时间: 9月28日,周四,第5节; 10月9日,周一,第6节 题目:问经带 教学目的与要求:
1.掌握正常月经特点,及各种经期、经量异常,崩漏、闭经、痛经的含义及病因。 2.理解经色、经质在辨别月经病病因方面的意义;带下异常的类型及意义。 教学内容与时间安排: 2学时。
1.问月经:经期异常、经量异常 1学时。 2.崩漏、痛经的含义及病因。 1学时 重点与难点:
1.经期、经量异常的病因。 2.崩漏、痛经的含义及病因 教学过程: 第一学时 一、问月经
导入新课 简述正常月经在期、量、色、质、感方面的特点,若因各种原因而上述方面发生异常改变,均属月经病。故月经病多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讲述:
重点介绍月经病经期异常,如月经先期、月经后期、先后不定期,及崩漏、闭经、痛经的含义及病因;经量异常,如月经过多,月经过少的病因;经色、经质异常的临床意义。
注意:辨别月经病的病因应将期、量、色、质、感诸方面结合起来。 二、问带下
简述正常带下在量、色、质、味方面的特点,若因某种病因致上述方面发生异常改变,则为带下病。
重点介绍常见带下病,如白带、黄带、赤白带的特点及临床意义。 小结:
本次课介绍了正常经带的特点,各种经带病的含义及常见病因,重点是经期、经量、崩漏、痛经。
思考题 1.经期异常包括哪几种类型?各自病因病机是什么?
2.何谓崩漏、闭经、痛经?试述其病因病机。 3.如何根据经色、经质异常辨别其临床意义? 4.带下异常有几种?各自临床意义是什么?
授课时间: 10月9日,周一,第7节 题目:全身望诊(一):望神 教学目的与要求:
1.掌握得神、失神、假神的表现、临床意义。 2.熟悉少神、神乱的表现。
3.了解神的概念、望神的原理。
教学内容与时间安排: 1学时。 重点与难点: 1.神的判断。
2.假神与重病好转的鉴别。
教具准备:
望诊图谱、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望诊,是对人体进行观察,以了解人体健康病情的方法。望诊内容,包括整体望诊,局部望诊,望排出物和小儿指纹。整体望诊,包括神、色、形、态四方面。先介绍望神。
讲述: 一、望神
(一)神的含义及望神的原理
简要介绍。注意神的含义有两种,一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总称,二是指人体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两者均是人体脏腑精气盛衰的 外在表现。 (二)神的具体表现
简要介绍。注意神的表现为人体生命的各个方面,如眼神、色泽、神情、体态,其中重点是眼神。
(三)神的分类及判断
重点介绍神的常见类型,各型的临床意义及意义。 注意:
1.各类神在表现上的区别。得神见于人体健康状态下,失神见于重病情况下,少神介于两者之间,假神为垂危病人临终前的假象。
2.假神与重病好转的区别,假神是突然出现,迅速消失,其“好转”仅见于局部,而整体病情恶化。重病好转多是逐渐的,且为整体病情的好转。
3.神乱与失神,邪感神乱的区别。前者为以精神、意识、思维活动错乱为主要特征的病证,多反复发作,缓解时如常人。后者见于重病阶段,由邪气亢盛,扰神或闭阻心神多致。邪去病情好转则神乱消失。
小结:
本节课介绍了神的含义、原理、表现、分类及临床意义,重点是神的分类及判断。应注意各类神的鉴别,假神与重病好转的区别。通过望神,可以判断脏腑精气的盛衰,疾病的轻重预后。
思考题:
1.望神包括哪些内容?
2.什么是神?望神的原理是什么?
3.试述得神、失神、假神的表现及临床意义。 4.假神与重病好转如何鉴别?
授课时间: 10月12日,周四,第3,4节 题目:全身望诊(二):望色 教学目的与要求:
1.掌握常色、病色的特征及五色主病。 2.熟悉望色十法。
3.了解望色的原理、注意事项。
教学内容与时间安排: 2学时。
1.望色原理,常色与病色的特征。五色主病(一):赤、白色 1学时。 2.五色主病(二):黄、青、黑色,望色十法 1学时。
重点与难点:
常色、病色的特征、五色主病。
教具准备:望诊图谱、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学时 二、望色 导入新课:
望色是整体望诊的重要内容,是了解脏腑功能,气血盛衰运行,疾病的轻重预后,病邪性质的重要方面。由于面部血管丰富,易于观察,故望色主要是观察面色。
讲述:
(一)望色的原理
简要介绍。包括色与泽的意义。面部分候脏腑。
注意:观察颜色与光泽,在判断疾病轻重、预后方面,重点是光泽。观察面部分候与整体色泽,以整体为主。 (二)常色与病色
重点介绍内容。明确掌握常色与病色的特征及临床意义。 注意:
1.常色有主色、客色之分,两者均与疾病无关,故均属常色。 2.病色有善色、恶色之分,两者特征及临床意义不同。 (三)五色主病
亦为重点介绍内容。重点介绍青、赤、黄、白、黑五色的特征及主病。简要介绍其病机。 注意:
1.观察病理五色,主要在于判断病变的脏腑病位和病变性质。
2.赤色主热证,包括实热、虚热,这是一般情况,亦主戴阳证。戴阳证是真寒假热的表现。 3.青色与黑色主病不同:两者均与血络瘀阻有关,故均主寒证,血瘀、疼痛,不同特点是,青色属肝,肝为风木之脏,故又主惊风;黑属肾,肾主水,故又主肾虚、水饮。
(四)望色十法,望色注意事项。 简要介绍,主要由学生自学。
小结:
本节课介绍了望色的原理,常色与病色及五色主病,其中重点是常色与病色的特点、临床意义及五色主病。通过望色我们可以了解疾病的性质、脏腑、病位及轻重预后。
思考题:
1.何谓望色的原理。
2.何谓常色?常色有何特征?中国人的常色是什么? 3.什么是主色、客色?
4.何谓善色、恶色?各表示什么临床意义?
5.青、赤、黄、白、黑各色的主病是什么?各常见哪些具体颜色?主病如何? 6.青色与黑色在病机和主病方面有什么不同?
授课时间: 10月12日,周四,第5节;10月16日,周一,第6节
题目:全身望诊(三):望形、望态 局部望诊(一):望头面、望五官、望躯体、望四肢 教学目的与要求:
1.熟悉异常形态、姿态的常见症状及意义。
2.了解望头面、五官、躯体、四肢的常见异常症状及意义。
教学内容与时间安排: 2学时。
1.望形体、望姿态、望头面。 1小时 2.望五官、望躯体、望四肢。 1小时
重点与难点:
1.小儿卤门、面部、目、唇、咽喉、颈项部常见病证及临床意义。 2.望咽喉的方法。
教具准备:望诊图谱、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神、色、形、态诸方面都是人体脏腑气血盛衰有关,望形态有利于疾病的诊断。 讲述: (一)望形体
学生自学为主。简要介绍望形体内容。如强弱、胖瘦。 注意:
1.形体强弱的判断。 2.肥胖与消瘦的临床意义。 (二)望姿态
学生自学为主。教师简要介绍望姿态的内容。 注意:望诊八法及其临床意义。 局部望诊
局部望诊内容均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仅简要介绍常见异常、病变特点及临床意义。 一、望头面
简要介绍头面部常见异常表现。 注意:
1.头面部常见病变为小儿卤门的变化和头发异常和应注意其临床特征及临床意义。 2.常见面形的异常变化,如腮肿、口眼歪斜的特征及临床意义。 第二课时 导入新课
上一节课讲述了望头面的内容,下面接着学习有关五官的内容。 讲述 二、望五官
包括目、耳、鼻、唇、齿龈和咽喉等内容。 (一)望目
简要介绍目的五脏分属即五轮学说,望目的内容,包括目的神、色、形、态诸方面。 望目的内容较多,其中尤应注意的是: 1.五轮学说
2.目神是望神的重点,目神之有无反映了疾病的轻重。
3.目色的主病与面部五色主病相同,其脏腑病位结合五轮学说。如白晴红为肺热,眦红为心火,眼睑赤烂为脾热,全目红为肝火。
4.目形 常见异常如目眼浮肿、眼窝内陷、眼球突出、眼肿,注意其临床意义。 5.目态 其中瞳孔散大、瞳孔缩小,两目凝视多见于危重病人,应结合整体望诊;睡后露睛,眼睑下垂多与脾虚有关。 (二)望耳
简要介绍望耳的内容。
注意耳的病变以脓耳多见,其中有虚实之不同。 (三)望鼻
简要介绍望鼻的内容。
注意:鼻的局部病变常见鼻渊、鼻衂。 (四)望口与唇
简要介绍望口与唇的内容。 注意:
1.口的常见病变有口疮、口糜、鹅口疮。 2.唇的常见病变有干裂、糜烂。 (五)望齿与龈
简要介绍望齿与龈的内容。
注意:龈的常见病变有红肿疼痛,齿衂。 (六)望咽喉
重点介绍望咽喉的内容,常见异常及其临床意义。 注意:
1.咽喉的病变与肺胃、肾关系密切,以热证多见,其中实火多属肺胃热毒壅盛,虚火多为肾阴虚火旺。
2.咽喉病变常见于红、肿、疼痛,乳蛾化脓、溃烂、伪膜,应注意其特征及临床意义。 三、望躯体
简要介绍望躯体的内容,常见病变及其临床意义。 注意:
1.颈项部常见病变有瘿瘤,瘰疠,应注意如何判别?与痄腮比较,三者有什么不同。 2.胸胁部常见扁平胸、桶状胸、鸡胸,肋如串珠,乳房肿溃,应注意其特征。 3.腹部应注意鼓胀病的特征及其中病机。 4.腰背部常见发背,缠腰火丹,应注意其特征。 四、望四肢
简要介绍望四肢的内容。了解常见异常变化。
注意:手足异常有“鹤膝风”,抽搐、拘急、颤动、蠕动;掌部异常,如鹅掌风;指趾异常变化如梭状指、杵状指。
五、望二阴 学生自学内容。 小结:
本节课介绍了望形态,望头面、五官、躯体、四肢的有关内容。其中重点是望小儿囟门、头发、面部、口唇、咽喉部。常见病变的特征及临床意义。临症时应能够辨识。
思考题:
1.怎样判断形体的强弱、胖瘦的临床意义? 2.试述望姿态八法及其临床意义。
3.小儿卤门异常变化有哪几种?各有什么意义? 4.试述痄腮的特征。
5.简述眼目“五轮学说”的内容。 6.如何根据眼目红赤的部位辨别脏腑病位? 7.咽喉的病证有哪些?其临床意义是什么? 8.怎样辨别瘿瘤、瘰疬?
9.试述扁平桶、桶状胸、鸡胸的特征。
10.如何鉴别“手足拘急”、“手足蠕动”、“手足颤动”。
11.什么是“鹤膝风”、“角弓反张”、缠腰火丹“、|杵状指”、“+梭状指”、“鹅掌风”?
授课时间:10月16日,周一,第7节 题目:局部望诊(二):望皮肤 教学目的与要求:
1.掌握皮肤的形态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2.熟悉问诊的基本内容。
内容与时间分配: 1学时。 重点与难点:
1.丹毒、黄疸、白驳风的特征。 2.肌肤甲错的特征及临床意义。 3.斑与疹的特征及鉴别。 4.痈、疽、疔、疖的特征及属性。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皮肤居一身之表,外邪侵犯人体,首先侵犯皮肤;皮肤内连脏腑气血,脏腑气血变化亦可反映于皮肤,故望皮肤可以了解病邪性质及脏腑气血的寒热虚实。
讲述: 六、望皮肤
简要介绍常见皮肤异常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注意:
1.色泽异常常见丹毒、黄疸、白驳风,应注意其特征及病因。 2.肌肤甲错的特征及主病。 3.重点介绍斑与疹的特征及鉴别。
4.痈、疽、疔、疖的特征及病因,注意痈、疔、疖由火热毒邪引起,属阳证、热证、实证;疽由气血亏虚、阴寒凝滞所致,属阴证、虚证、寒证。
小结:
本节课介绍了望皮肤的内容,其中重点是丹毒、黄疸、白驳风、肌肤甲错、斑与疹、水痘、疮疡,应掌握其临床特征及意义。
思考题:
1.何谓斑与疹?两者如何鉴别?
2.痈、疽、疔、疖各有何特征?请说明其属性。 3.什么是肌肤甲错?主病是什么?
授课时间:10月19日,周四,第3节 题目:望排出物 望小儿指纹 教学目的与要求:
1.掌握痰的分类及临床意义。 2.熟悉涕、涎、呕吐物的表现及意义。 3.掌握小儿常见病理指纹及其临床意义。 4.熟悉望小儿指纹的方法。
5.了解二便异常的常见病变及临床意义。
教学内容与时间分配: 1学时。 重点与难点:
1.痰的分类、辨识及临床意义。 2.小儿病理指纹的辨识及临床意义。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望排出物 导入新课:
排出物包括分泌物和排泄物两大类,在疾病状态下,两者都是脏腑病理性变化的反映,反映了病邪的习惯拟制及病证的寒热虚实。 讲述:
(一)简要介绍排出物辨证规律。 (二)介绍常见异常排出物的特征及意义。 1.望痰、涕、涎、唾
(1)重点介绍痰的分类、特征及临床意义。
注意:痰从肺而来,是辨证肺病寒热虚实、病邪性质的重要症状。 (2)简要介绍涕、涎、唾的常见异常表现及意义。
2.望呕吐物
简要介绍呕吐物常见异常表现的特征及其病因。
注意:呕吐物是胃内容物,经呕吐而出的产物,其特征与胃病的寒热虚实、病邪性质有关。辨证时应结合呕吐物的气味。 3.望二便
简要介绍大小便常见异常的特征及意义。 二、望小儿指纹
(一)简要介绍望小儿指纹的原理、方法。 (二)简要介绍正常小儿指纹。
(三)重点介绍病理性小儿指纹的特征及临床意义。
其要点是三关测轻重,浮沉伤表里,红紫辨寒热,痰滞定虚实。要深刻领会其含义。
小结:
本节课介绍了望排出物、望小儿指纹的内容,其中重点是望痰和病理性指纹,掌握痰的分类及临床意义,望小儿指纹的要点及含义。
思考题:
1.试述痰的分类及临床意义。 2.正常小儿指纹的特征是什么?
3.试述望小儿指纹的重点,具体如何理解?
授课时间:10月19日,周四,第4节 题目:舌诊(一):概说 教学目的与要求
1.掌握舌诊方法,正常舌象。 2.熟悉舌诊形态结构,舌诊原理。 内容及时间分配 1学时 重点与难点
舌诊方法与正常舌象。 教具:舌诊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舌诊,又称望舌,是中医望诊的重要内容,对中医辨证具有重要意义。 讲述
一、舌的形体结构
简要介绍。注意舌象与舌乳头的关系:舌质的变化主要与蕈状乳头有关,舌苔形成主要与丝状乳头有关。
二、舌诊原理 简要介绍。
注意:舌象与脏腑、经络、气血、津液密切相关;舌面脏腑分属。 三、舌诊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重点介绍。望舌诊方法包括病人体位、伸舌姿势,望舌的顺序等。可结合课堂演示,相互观察。注意事项,如光线,饮食及药品,口腔对舌象的影响。
四、舌诊的内容和正常舌象 重点介绍。学生可作相互观察。 注意:
1.舌质主要与脏腑虚实,气血盛衰及血行情况有关,舌苔由胃气上蒸生成,主要与病邪性质、浅深,邪正消长、胃气存无有关。两者要结合起来,综合观察,以确定其综合临床意义。
2.正常舌象,简称“淡红舌,薄白苔。”这是辨别异常舌象的前提。 小结:
本节课介绍了舌的形态结构,舌诊原理,舌诊方法,内容及正常舌象,重点掌握舌诊方法和正常舌象,这对正确舌诊及正确了解异常舌象意义重大。
思考题
1.舌诊包括哪些内容?
2.如何正确舌诊?应注意哪些事项? 3.试述正常舌象的特征和简称。
授课时间:10月19日,周四,第5节;10月23日,周一,第6节 题目:舌诊(二):望舌质 教学目的与要求:
掌握舌质的特征及临床意义。 教学内容与时间分配 2学时。 1.望舌色 1学时 2.望舌形、舌态 1学时 重点与难点: 异常舌质的辨析。 教具:舌诊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望舌质 导入新课:
望舌质的内容,包括舌色、舌形,舌态及舌下络脉几方面,现依次介绍。 (一)舌色
重点介绍五种舌色的特征及临床意义,简要介绍其病机及辨证。同时结合观看舌象彩图,以加深认识。
注意:
1.红舌与绛舌,青舌与紫舌,病机和主病基本一致,仅是程度的不同。
2.辨证方面,应注意结合舌象的其他方面综合分析,如舌形,苔色,苔质等,有关内容后面介绍。
第二课时 导入新课
异常舌质,除舌色外,尚有舌形,舌苔方面的异常。 (二)舌形
重点介绍异常舌形的特征及其临床意义。简要介绍其病机及辨证。可结合舌象图谱、录象,以加深学生认识和理解。
注意:
1.具体异常舌形临床意义的辨证,亦应结合其他方面如舌色、舌苔等。 2.舌质的老嫩提示证候的虚实,而不论舌苔如何。
3.病理性齿痕舌多与胖大舌并见,若舌体不大,多属先天性的或病轻。 4.胖大舌有胖嫩与肿胀病理性的区别,应结合软硬、舌色、老嫩加以区别。 (三)舌态
重点介绍常见异常舌态,如痿软、强硬、歪斜舌的特征及其临床意义。简要介绍其病机及
辨证。
(四)舌下络脉
简要介绍观察舌下络脉的方法,正常舌下络脉及异常络脉的特征及临床意义。 小结:
本次课主要介绍了望舌质的内容。重点是异常舌质的特征及临床意义。但在确定具体临床意义时,应注意结合其他方面综合观察。
思考题:
1.常见舌色、舌形、舌态各有哪几种?各有何临床意义? 2.红绛舌主热证,其有实热、虚热之分,如何鉴别? 3.什么是胖嫩舌、肿胀舌?临床意义有何不同? 4.如何鉴别先天性裂纹舌与病理性裂纹舌? 5.强硬舌常见于哪些病证?
授课时间:10月23日,周一,第7节;10月26日,周四,第3节 题目:舌诊(三):望舌苔 舌诊分析要点 教学目的与要求:
掌握苔质、苔色的变化、特征及其临床意义。 教学内容与时间分配 2学时。 1.望苔质 1学时
2.望苔色,舌象分析要点 1学时 重点与难点:
异常舌苔的辨识及临床意义。 教具:舌诊图谱,舌诊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二、望舌苔 导入新课:
舌苔有生理性与病理性的不同。正常舌苔为生理性的,由胃气上薰,胃阴上潮舌苔生成。病理舌苔由胃气挟病邪湿浊之气上溢舌面形成,故望舌苔可以了解病气性质,邪正消长,胃气存亡。
舌苔的表现有苔质、苔色两方面。现介绍望苔质,常见厚薄、润燥、腻腐、剥落、真假几个方面。
讲述: (一)望苔质
重点介绍各种苔质的特征及临床意义,简要介绍其病机同时结合舌诊彩图加强学生对各种苔质的认识。
注意:
1.舌苔厚薄的转化有渐变、骤变之别,两者意义不同。
2.腐苔虽“揩之易去”,但有无根、有根之别,腐苔虽去而不净或续生新苔者为有根腐苔,表示正能胜邪,病邪消散;若净且不能续生新苔,则为无根腐苔,表示胃气衰败。
3.剥落苔不论形状如何,均表示胃气、胃阴枯竭或气血两虚,只是亏虚程度或病位不同而已。
4.偏、全苔与剥落苔不同,前者是指舌苔的分布情况,表示病邪所在的脏腑病位;后者是指舌苔的剥落情况,均为虚证。
5.舌苔的真假一般认为与有根、无根相同,但实际上并不完全一致,假苔并不 一定完全是无根苔,而主胃气衰败、病重,只有久病致无根之假苔才是,否则,若为新病见假苔,则为有根之假苔,表示病轻(见83页)。
第二课时
导入新课
望舌苔包括苔质和苔色两方面,下面介绍苔色。 (二)望苔色
常见苔色有白、黄、灰黄三类。 讲述
重点介绍白、黄、灰黑三种苔色及其临床意义,简要介绍病机及辨证。同时结合舌诊彩图使学生加深认识。
注意:
由于苔色与病邪寒热性质有关,多伴见相应舌色、润燥的变化,尤其是灰黑苔,故判断寒热性质应将诸方面结合起来综合分析。
第三学时 三、舌象分析要点
(一)简要介绍察舌之有神与无神,有胃与无胃的特征及各自的临床意义 。 注意:
舌之神气和胃气两者虽都表示疾病的轻重预后。但前者主要提出脏腑精气的盛衰,此与全身望诊之神相同;后者表示胃气的存亡。
(二)舌质与舌苔的综合分析简要介绍舌质与舌苔综合分析的原理、方法及临床意义,多举例子以加深理解。
注意:
舌质与舌苔,不论两者变化一致、不一致,甚至相反,都是疾病病理本质的反应,其综合主病都是两者主病的综合,这与症状与脉象的关系显然不同。
小结:
本次课介绍各种舌苔的特征及其临床意义,介绍了舌象的特征及临床意义。至于综合分析,只要掌握舌质、舌苔各自的异常特征及相互意义,然后把两者尽量综合起来,即能确定其综合主病。
思考题:
1.简述白、黄、灰黑舌苔的临床意义。
2.何谓薄苔与厚苔,腻苔与腐苔?各有何临床意义?
3.舌苔润燥的临床意义是什么?如何辨别润苔、滑苔、燥苔、糙苔?各有何临床意义? 4.灰黑苔又主寒证,又主热证,如何鉴别?
5.怎样根据察舌来判断胃气存亡,脏腑、气血津液的盛衰,疾病的预后凶吉? 6.试述舌质与舌苔的综合主病,并举例说明,(如淡白舌,黄腻苔;红绛舌,白滑苔)。
授课时间:10月26日,周四,第4,5节 题目:闻诊 教学目的与要求:
1.掌握如何通过听声音的异常来判断其临床意义。 2.熟悉如何通过嗅气味的异常来判断其临床意义。 教学内容与时间安排 2学时。 1.听声音 1.5 学时 2.嗅气味 0.5 学时 重点与难点:
1.重要声音异常的特征如音哑与失音、语言、呼吸、咳嗽、呕吐、呃逆、嗳气等的特征及临床意义。
2.相似声音异常的鉴别。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听声音 导入新课:
声音的发出,是由于“气”的作用于发声器官的结果。与肺、肾关系密切。另外,语言声音又受心神支配,气机调畅与肝之疏泄有关。
讲述: (一)声音
简要介绍异常声音,如声音的高低强弱、临床意义,音哑与失音,太息的含义临床意义的病因病机。
注意:音哑有“金实不鸣”“金破不鸣”之分。 (二)语言
简要介绍常见语言异常如谵语、郑声、独语、错语、狂言、言謇。 注意:1.各种语言异常都与心神异常有关。 2.谵语与郑声的鉴别。 第二课时 (三)呼吸
简要介绍呼吸快慢,气息强弱粗细的意义,喘、哮、短气、少气的含义、临床意义。 注意喘与哮、短气与少气的鉴别。 (四)咳嗽
简要介绍咳嗽异常声音的特点及意义。尤其是顿咳、犬吠样咳嗽。
注意:辨证咳嗽的意义,除声音的特征外,应与痰的量、色、质、味结合起来。 (五)胃肠异常声音
简要介绍胃肠异常声音,如呕吐、呃逆、嗳气的含义、临床意义及病机。 注意:
1.这些声音由胃失和降,胃气上递引起,其声音的特征反映了胃病寒热虚实性质。 2.辨证病证的寒热虚实性质,除声音特征外,应结合病史、呕吐物或嗳气、呃逆的气味、兼证等。
3.胃反的特征及病机。 二、嗅气味
简要介绍异常气味的特征及意义,尤其是尿臊气、烂苹果味。 小结:
本次课介绍多种声音异常、气味异常的特征及意义,重点是通过异常声音来判断其临床意义。注意在辨证其临床意义时应结合其他病情资料,不能单凭声音或气味。
思考题:
1.如何判断语声的寒热虚实性质? 2.什么是“金实不鸣”,“金破不鸣”? 3.如何鉴别谵语与郑声? 4.喘与哮,短气与少气如何鉴别? 5.什么是顿咳?
6.呕吐、嗳气、呃逆与太息在特征、意义方面有什么不同? 7.尿臊气、烂苹果味的临床意义是什么?
授课时间:10月30日,周一,第6,7节 题目:脉诊(一):概述 正常脉象 教学目的与要求:
1.掌握寸口脉法的部位和方法,正常脉象特点。 2.理解寸口脉诊原理,部位,分候脏腑。 3.了解诊脉的几种方法。
教学内容与时间分配 2学时。
1.脉诊原理、部位,寸口脉分候脏腑和诊脉方法。 1学时 2.脉象要素、正常脉象。 1学时 重点与难点:
1.寸口脉诊方法,分候脏腑和脉诊方法。 2.正常脉象的特点。
教具:脉诊方法示图,脉诊仪。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脉诊概述 导入新课:
脉诊,又称切脉,是医生切触病人动脉,依据脉动应指的形象来诊察病情的方法,是中医特殊诊法之一。
讲授
(一)脉诊原理
简要介绍脉象与气血、心脉及其他脏腑的关系。 (二)诊脉部位
根据诊脉部位,脉诊有四种诊法:三部九候法,人逆寸口诊法,仲景三部诊法,寸口脉法。 简要介绍前三种诊法部位。
重点介绍寸口脉法的部位,分候脏腑,简要介绍寸口脉法原理。 (三)诊脉方法
重点介绍,包括时间、体位、指法、本息、五动。在讲授时,结合图示,脉诊仪拿手演示,提请学生相互切脉演示,及时纠正不正确方法。
(四)脉象要素
简要介绍位、数、形、势四要素的含义,结合举例说明。 第二课时 二、正常脉象 导入新课
正常脉象,又称脉,常脉。根据中医以常达变的原理,要想掌握各种病理脉象,我们必须
首先学会正常脉象。那么,什么是正常脉象呢?
讲述:
(一)正常脉象的特点
重点介绍正常脉象的形象特征及“有胃”“有神”“有根”三个特点。 注意:
1.脉有胃气与脉有神气之比较:前者从容徐和而软滑,后者为脉律整齐,柔和有力,两者所具“柔和”与“和缓”“软滑”之意相通,均表示“冲和”,难以分开,故前人有“有胃即有神”之说。不同点是侧重点不同,前者重在表示从容流利,后者重则强调应指有力,脉律整齐。
2.脉之有根有两个方面:一是沉取候肾,即三部脉沉取有力为有根;二是尺脉候肾,即尺脉沉取有力为有根。
3.三个特点相互补充,同时具备,不能截然分开。 (二)生理变异
简要介绍各种内外因素对脉象的影响。
注意:这些变异都属正常生理的反应,虽不具备典型脉象的特征,但也在正常变化的范围,并且与疾病无关。
小结:
本次课介绍了脉诊的原理、部位、方法及正常脉象等。重点是寸口脉法,如寸口脉部位,分候脏腑,诊脉方法。正常脉象的特点,通过学习这些知识,可以为临床正确运用脉诊,并掌握病理脉象打下良好的基础。
思考题:
1.试述寸口诊脉的原理。 2.寸口脉如何分候脏腑? 3.何谓举、按、寻,总按,单按? 4.脉象要素有哪些?各表示什么含义?
5.正常脉象有胃,有神,有根的脉象特点各是什么?
授课时间:11月6日,周一,第6,7节
题目:脉诊(二):病理脉象(1):浮脉、沉脉、迟脉、数脉、虚脉、实脉 教学目的与要求:
1.掌握各种病脉的脉象、特征及意义,相类脉象的鉴别。 2.熟悉各脉病脉的机理。 3.了解病脉的含义和分类。
教学内容与时间分配 2学时。 1.浮脉、沉脉类 1学时
2.迟脉、数脉、虚脉、实脉类脉象 1学时 重点与难点:
1.各类病脉的脉象特征及意义。 2.相似脉的鉴别。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病理脉象是指疾病反映于脉象的变化,简称病脉。学习病脉,主要掌握其脉象特征及主病。另外要了解其产生机理。
一、浮脉 相类脉:散脉、芤脉、革脉
重点介绍浮脉 散脉、芤脉、革脉的脉象特征及主病并简要介绍其机理。 注意:
浮脉类四种脉象的鉴别。 二、沉脉 相类脉:伏脉、牢脉。
重点介绍沉脉、伏脉、牢脉的脉象特征及主病并简要介绍其机理。 注意:沉脉类三种脉象的鉴别。 第二学时 导入新课
上节课介绍了浮脉类、沉脉类脉象。浮与沉是脉位相对的两类脉,现介绍迟脉与数脉类、虚脉类与实脉类,也是相对的两类脉象。
讲述:
三、迟脉 相类脉:缓脉
重点介绍迟脉、缓脉的脉象特征及主病,简要介绍其机理。 注意:
1.迟脉与缓脉的鉴别。
2.缓脉有平脉与病脉的不同,应注意区别。 四、数脉 相类脉:疾脉
重点介绍数脉、族脉的脉象特征及主病,简要介绍其机理。 注意:数脉与疾脉的鉴别。 五、虚脉
重点介绍虚脉的脉象特征及主病,简要介绍其机理。
注意:虚脉既是以无力为特征的单因素脉,亦是多种无力为特征脉象的总称。 六、实脉
重点介绍实脉的脉象特征及主病,简要介绍其机理。
注意:与虚脉一样,既是以有力为特征的单因素脉,亦是多种以有力为特征的脉象的总称。 小结:
本节课介绍了浮、沉、迟、数、虚、实六类常见病脉。重点是掌握各种病脉的脉象特征及主病。相类脉象的鉴别。
思考题:
1.浮、芤、散、革脉四种脉象如何鉴别? 2.沉、伏、牢之脉如何鉴别? 3.迟脉与缓脉,数脉与迟脉有何异同? 4.试述浮、沉、迟、数、虚、实各脉的主病。
授课时间:11月9日,周四,第3,4节
题目:脉诊(三):洪脉、细脉、滑脉、涩脉、弦脉、结脉 教学目的与要求:
1.掌握洪、细、滑、涩、弦、结脉的脉象特征、临床意义。 2.熟悉相类脉的鉴别。
3.熟悉洪、细、滑、涩、弦、结脉的机理。 教学内容与时间分配: 2学时。 1.洪脉、细脉、滑脉、涩脉 1学时 2.弦脉、结脉类 1学时 重点与难点:
1.洪、细、滑、涩、弦、结脉的脉象特征及意义。 2.相类脉的鉴别。 教学过程 第一学时 导入新课:
上次课我们学习了在脉位相对的浮、沉类脉,至数相反的迟、数脉,脉势有力无力,相反的实、虚脉。现继续学习下述脉象。
讲述:
七、洪脉 相类脉:大脉、长脉
重点介绍洪脉、大脉、长脉的脉象特征及临床意义,简要介绍其机理。 八、细脉 相类脉:濡脉、弱脉、微脉、短脉
重点介绍细脉、濡脉、弱脉、微脉的脉象特征及临床意义,简要介绍其机理。 注意:细脉、濡脉、弱脉、微脉的鉴别。 九、滑脉 相类脉:动脉
重点介绍滑脉、动脉的脉象特征及临床意义。简要介绍其机理。 注意:滑脉、动脉的鉴别。 十、涩脉
重点介绍涩脉的脉象特征及主病,简要介绍其脉理。 注意:滑脉、动脉的鉴别 十一、弦脉 相类脉:紧脉
重点介绍弦脉、紧脉的脉象特征及主病,简要介绍其脉理。 注意:弦脉与紧脉的鉴别。 十二、结脉 相类脉:代脉、促脉
重点介绍结脉、代脉、促脉的脉象特征及主病,简要介绍其脉理。 注意:结脉、代脉、促脉三脉的鉴别。
小结:
本次课介绍了洪、细、滑、涩、弦、结脉脉象特征、临床意义及相类脉鉴别,简要介绍其脉象机理。
思考题:
1.简述洪脉、细脉、滑脉、涩脉、弦脉、紧脉的脉象特征及临床意义。 2.怎样鉴别细脉、濡脉、弱脉、微脉? 3.怎样鉴别结脉、代脉、促脉? 4.试述弦脉与紧脉的异同及主病。
授课时间:11月9日,周四,第5节
题目:脉诊(四):脉象鉴别,相兼脉,真脏脉,妇人脉,小儿脉,脉诊临床运用及意义 教学目的与要求: 1.掌握28脉鉴别。 2.熟悉相兼脉、真脏脉。
3.了解妇人脉、小儿脉,脉诊的运用及意义。 教学内容与时间安排 1学时。 重点与难点: 各类脉的鉴别。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我们已经学习了常见28病脉的脉象特征、临床意义及某些相类脉的鉴别。对于脉象鉴别,这里再系统介绍一下。
一、脉象鉴别
简要介绍脉象鉴别的两种方法。
注意:在两类鉴别方法中,比类法中的归类法是以相似特征分类,强调共同性;辨析法是在相似特征的基础上,强调其区别,故此两种鉴别法相互补充。详见表5-4。对举法是把两种相似的脉象对比,而加以鉴别的方法。
二、相兼脉
简要介绍相兼脉的含义及主病。 注意:为了加深理解,宜多加举例。 三、真脏脉
简要介绍真脏脉的含义及临床意义。 四、妇人脉、小儿脉
简要介绍妇女月经时的特点,小儿脉诊方法及脉象特点。
注意:小儿脉诊用‘一指定三关法“,只诊浮、沉、迟、数、强弱。正常脉象特点是较或了软而快速。
五、脉诊的临床运用及意义 简要介绍或学生自学。 注意:
1.独异脉的意义。往往表示某特定脏腑病位或病邪性质。
2.脉症顺逆与从舍的含义与方法。主要依据脉与症之相应或不相应,以判断病情之顺逆。其中,逆证,根据脉症之真假确定“舍脉从症”,或“舍症从脉”法。
授课时间:11月20日,周一,第6,7节 题目:按诊 教学目的与要求:
1.熟悉按诊的体位、手法,按胸脘腹的内容及临床意义。 2.熟悉按诊含义,按胸胁、肌肤、手足、瑜穴的内容。 教学内容与时间安排 2学时。
1.介绍按诊体位、手法,按胸胁 1学时 2.介绍按脘腹、按肌肤、按手足、按瑜穴 1学时 重点与难点: 1.按诊体位与方法。 2.按脘腹的内容。 教学过程 第一学时: 导入新课:
按诊属中医切诊的内容之一。正确掌握按诊对中医诊断疾病亦具有重要意义。 讲述:
一、按诊的方法与意义 重点介绍按诊的体位与手法。 简要介绍按诊注意事项。 可根据情况尽量演示。 二、按诊内容
包括按胸胁、脘腹、肌肤、手足,重点是按虚里、脘腹部的按诊。 1.胸胁部定位及所含脏腑。
2.内容包括胸部、乳房、虚里、胁部按诊。 (1)胸部按诊
介绍体位、手法及常见病体征。 (2)乳房按诊
介绍乳房常见肿块的特征及临床意义。 (3)“虚里”按诊
介绍“虚里”部位及搏动情况的临床意义。 (4)胁部按诊
介绍体位,胁下肿块的特征及临床意义。 第二课时 导入新课
上节课介绍了按诊方法、内容及按诊胸胁, 现继续介绍。
(二)按脘腹
重点介绍按脘腹定位,按诊方法,内容及临床意义。 1.脘腹定位及所含脏腑 2.按诊方法
介绍按脘腹的体位、手法。 3.按诊内容
重点介绍脘腹部常见体位,如凉热、软硬、胀满、肿块、压痛的特征及临床意义。 (1)介绍腹部寒热虚实证的特征及鉴别。 (2)腹满
介绍实满与虚满,水鼓与气鼓的鉴别。 (3)肿块
介绍症积与瘕聚的特征及鉴别。 (4)腹痛
介绍腹痛虚证与实证,气滞与血瘀证的特征及鉴别,肠痈的特征。 (5)妇女妊娠时间的判定,根据胞宫的位置而定。 (三)按肌肤
简要介绍按肌肤的方法、内容,常见病证及临床意义。 内容包括诊寒热,润燥滑涩,疼痛、肿胀、疮疡,皮肤。 (四)按手足
简要介绍按手足的方法、内容及临床意义。
通过触摸手足的冷热程度,以辨别病证的寒热虚实及表里内外顺逆。 (五)按腧穴
简要介绍按俞穴的方法、内容及临床意义。
注意:通过按压身体的某些穴位,通过穴位的变化和反应来判断脏腑病位。 小结:
本次课我们介绍了按诊及所涉及的各项内容,重点是按诊的方法,胸胁脘腹部等内容及临床意义。通过学习,可以全面、准确收集病情资料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思考题: 1.什么是按诊?
2.什么是虚里?如何依据虚里波动情况判断病证? 3.试述按脘腹的内容及临床意义。
4.如何通过按肌肤判断人体阴阳盛衰及病邪性质。
授课时间:11月20日,周一,第8,9节
题目:八纲辨证(一):概述,表里辨证,寒热辨证 教学目的与要求:
1.掌握八纲辨证的基本概念,表里辨证,寒热辨证。 2.了解八纲辨证的意义、渊源。 教学内容与时间分配 2学时。
1.八纲辨证概述,表里辨证 1学时 2.寒热辨证 1学时 重点与难点:
重点:1.八纲辨证的基本概念。
2.表证、里证、寒证与热证的基本概念,临床表现。 难点:1.表证与里证,寒证与热证的鉴别。 2.寒热症状与寒热证候的区别与联系。 教学过程 第一学时 导入新课:
从四诊的目的切入辨证的概念、目的、方法,其中最基本的是八纲辨证。 讲述:
一、八纲辨证概述:
简要介绍八纲辨证的基本概念,源流及意义。
注意:八纲证候是对病证部位,寒热性质,正邪盛衰及类别的概括,辨证以此为纲,故称八纲。
二、八纲基本证候 (一)表里辨证
1.表里与表里辨证的概念。
注意表与里的相对性。表里辨证的目的是辨别病变部位的外内浅深。 2.表里辨证的意义、适用范围。 3.证候类型:表证、里证,半表半里证。 (1)表证
重点介绍表证的概念、特点,临床表现,简要介绍证候分析。 注意:
①表证以卫表不和表现为主症,且为诊断依据,肺系失宣表现为兼症,为次要症状。 ②病在表者不一定表现为表证。只有具有表证特点恶寒,或恶寒发热并见,头身痛,苔薄白,脉浮者方为表证,尤其是恶寒一症。
③表证,因外感病邪性质不同,可见多种类型,常见风寒表证,风热表证,风邪表证三种
证型。
(2)里证
重点介绍里证的概念、特点,临床表现,简要介绍证候分析。 注意:
①里证病因有三:表邪入里,“直中”,内伤。基本病机为脏腑、气血功能失调。 ②里证表现很多,难以言尽,但概而言之,凡脏腑气血功能失调的症状均属里证的表现。这也是判断里证表现的主要依据。
附:半表半里证
简要介绍半表半里证的概念,临床表现及证候分析。 (3)表证与里证的鉴别要点
主要依据寒热症状,内脏症状是否突出,舌象、脉象及表里证的特点加以鉴别。 第二课时 (二)寒热辨证
1.寒热及寒热辨证的概念 注意:
①寒热证候与寒象、热象的区别与联系。
②寒热辨证在于辨别疾病的寒热性质,此与病邪性质与机体阴阳盛衰有关。 2.寒热类型 (1)寒证
重点介绍寒证的概念,临床表现及特点,简要介绍证候分析。 注意:
①寒证表现以冷、白、清、润、静、脉迟或紧为特点。
②寒证有实寒、虚寒之别,两者病机不同,前者为阴寒过盛,困遏阳气引起,后者为阳气亏虚,温煦不足。
(2)热证
重点介绍热证的概念,临床表现及特点,简要介绍证候分析。 注意:
①热证表现以热、赤或黄、稠、燥、动、脉数为特点。
②热证有实热、虚热之别,两者病机不同,前者为邪热过盛,神气被伤所致;后者为阴液亏虚,虚热内生。
(3)寒证与热证鉴别要点
主要从寒热特点与喜恶,口渴与否,面色赤白,四肢温凉,二便、舌象、脉象等加以鉴别。详见表7-1。
小结:
本次课介绍了八纲辨证的概念、表里辨证、寒热辨证。重点是八纲辨证的基本概念,表证
与里证的概念及临床表现,要注意表证与里证的鉴别。
思考题:
1. 何谓八纲与八纲辨证?
2. 为什么说八纲辨证是各种辨证的总纲? 3. 表与里,表证与里证的概念有什么不同? 4. 如何辨识表证? 5. 里证的常见病因有哪些?
6. 什么是半表半里证?其常见临床表现有哪些? 7. 何谓寒证、热证?试述各自主要临床意义。 8. 如何鉴别寒证与热证?
授课时间:11月23日,周四,第3,4节
题目:八纲辨证(二):虚实辨证,阴阳辨证,证候相兼。 教学目的与要求:
1.掌握虚证、实证、阴证、阳证的概念,临床表现及特点;虚证与实证,阴证与阳证的鉴别。
2.熟悉虚、实证的成因,证候分析;证候相兼的概念,常见相兼证候的概念及临床表现特点。
教学内容与时间分配 2学时。 1.虚实辨证 1学时 2.阴阳辨证,证候相兼 1学时 重点与难点:
重点:1.虚证、实证、阴证、阳证的概念。
2.虚证、实证的临床表现及特点,虚实证鉴别。 3.阴证与阳证的鉴别。
难点:1.表虚证与里证表虚的区别。
2.对表虚、表实、表虚寒、表虚热。表里虚寒,表里虚热各证的理解。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疾病是人体在致病因素作用下正邪斗争的结果。在疾病过程中,由于正邪盛衰的不同,往往产生不同的病理结果,或表现为虚证,或表现为实证。正确辨别虚实证候,可为辨证施治提供依据。
新课讲述 (三)虚实辨证
1.虚实与虚实辨证的概念。
正确理解“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虚实是辨别正邪盛衰的两个纲领。 2.虚实证候 (1)实证
重点介绍实证的概念,临床表现及特点,简要介绍其证候分析。 注意:
①实证病理为邪气盛而正气不虚。
②实证之邪气包括面广,既可为外感六淫,疫疠、重毒,亦可为脏腑气血功能失调而致各种病理产物的积聚。
③实证临床表现广泛,复杂,既与病因有关,又与病位有关。但均具有新起暴病,病情急剧,体质壮实及表现“有余”,“无盛”,“停聚”的特点。
(2)虚证
重点介绍虚证的概念,临床表现及特点,简要介绍其证候分析。 注意:
①虚证基本病理为正气亏虚,而邪气不著。
②正气亏虚,包括面广,如气、血、阴阳、津液、精、髓不足等。
③虚证临床表现广泛,既与病因有关,又与病位有关,但均具有久病、势缓、耗损、体弱及表现不足、松弛、衰退的特点。 (3)虚证 与实证的鉴别 要点
可从病程、病势、体质及症状、舌脉等方面加以鉴别,详见表7-2。 第二课时 导入新课
八纲辨证中,表里、寒热、虚实六纲,是对疾病部位、性质,邪正盛衰的概括,现介绍阴阳辨证。
新课讲述 (四)阴阳辨证 1.阴阳及阴阳辨证的概念
明确阴阳是指疾病的基本属性,是对各种病证的整体上的最基本概括和分类,此与表里、寒热、虚实仅对某一方面的概括不同。
2.阴阳证候 (1)阴证
重点介绍阴证的概念,简要介绍临床表现。
注意:阴证是依据阴的属性,指凡符合“阴”的一般属性的证候。其典型临床表现为虚寒证的表现。
(2)阳证
介绍阳证的概念,临床表现。
注意:阳证是依据阳的属性,指凡符合“阴”的一般属性的证候。其典型临床表现为实热证的表现。
(3)阴证与阳证的鉴别要点
实际为虚寒证与实热证的鉴别。见表7-3。 三、八纲证候间的关系
有证候相兼、证候错杂,证候真假,证候转化四种。 (一)证候相兼 1.概念
2.常见相兼证候:表寒证、表热证、实寒证、实热证、虚寒证、虚热证。 简要介绍常见相兼证候的概念及临床表现特点。
注意:
(1)临床表现为相兼的两种证候临床表现的综合。
(2)虚寒证与阳虚证,虚热证与阴虚证概念及表现相同,参见阴阳虚损证候的辨证。 3.关于对表虚与表实证的理解
4.关于课文中表虚证与里证表虚及表虚寒证,表虚热证,表里虚寒证,表里虚热证几个概念的理解。
小结:
本次课介绍了虚实辨证,阴阳辨证及证候相兼。重点是虚证、实证、阴证、阳证的概念,虚证与实证的临床表现特点及鉴别。同时尚应该注意常见相兼证候及临床表现,这对以后学习其他辨证有极大帮助。
思考题:
1.何谓虚证、实证?各有何临床特点?
2.什么是阴证、阳证?为什么说阴阳是表证的总纲? 3.何谓证候的相兼?常见相兼证候有哪些?
授课时间:11月23日,周四,第5节;11月27日,周一,第6节 题目:八纲辨证(三):证候错杂 证候真假 证候转化 教学目的与要求:
熟悉证候错杂、真假、转化的含义,临床表现特点及基本病机。 教学内容与时间分配 2学时。 1.证候错杂 证候真假 1学时 2.证候转化,八纲辨证的意义 1学时 重点与难点:
重点:证候错杂、真假、转化的含义及临床特点。 难点:
1.证候错杂与证候相兼的区别。 2.对虚证转化含义的理解。 教学过程 第一学时 导入新课:
上次课我们学习了八纲证候之间的关系:证候相兼,现在我们学习另外的关系:证候错杂、真假。
新课讲述: (二)证候错杂 1.含义
注意与证候相兼的区别。 2.常见错杂证候 (1)表里同病 (2)寒热错杂
上热下寒证、上寒下热证,表寒里热证、表热里寒证。 (3)虚实夹杂
实证夹虚,虚证夹实,虚实并重。 注意理解上述各种错杂证候的含义。 (三)证候的真假 1.含义
注意与证候错杂的区别。 2.常见真假证候 (1)寒热真假
①真热假寒证:含义,临床表现及基本病机。 ②真寒假热证:含义,临床表现及基本病机。
注意寒热真假证候临床表现的特点。 ③寒热真假的鉴别。 (2)虚实真假
①真实假虚证:含义,临床表现及基本病机。 ②真虚假实证:含义,临床表现及基本病机。 注意假实表现的特点。 ③虚实真假的鉴别。 第二学时 导入新课
八纲证候之间的关系,除相兼、错杂、真假之外,尚有证候转化。 新课讲述 (四)证候转化 1.含义
注意与证候相兼的区别。 2.常见证候转化 (1)表里出入 ①由表入里 ②由里出表
注意:由表入里,是指病位的转化;由里出表,是指邪气从内透达于外,而非由里证转化为表证。
(2)寒热转化 ①寒证化热 ②热证转寒
注意:寒热转化,是指寒热性质的转化。 (3)虚实转化 ①实证转虚。 ②虚证转实。
注意:实证转虚是指虚实性质的转化;虚证转实,多指由虚致实,或以虚证为主,转化为以实证为主,实际均为虚实夹杂证。
四、八纲辨证的意义 理解八纲证候的临床意义。 小结:
本次课介绍了证候的错杂、真假及转化,应重点理解其含义,注意真假证候的临床特点及其鉴别,由里出表,虚实转实的实质。
思考题:
1.什么是证候的错杂?
2.什么是真寒假热证、真热假寒证?其基本病机是什么?如何鉴别寒热的真假? 3.什么是真虚假实证、真实假虚证?病机如何?如何鉴别虚实的真假? 4.如何理解“由里出表”、“虚证转实”?
授课时间:11月27日,周一,第6节 题目: 病性辨证 :辨阴阳虚损证候 教学目的与要求:
1.掌握阳虚证、阴虚证、亡阴证、亡阳证的概念、临床表现。 2.熟悉亡阳证、亡阴证的鉴别。
3.熟悉阴虚证、阳虚证、亡阴证、亡阳证的病因病机。 教学内容与时间安排 1学时。 重点与难点:
重点:阴虚证、阳虚证、亡阴证、亡阳证的含义,临床表现,基本病机。 难点:亡阴证、亡阳证的鉴别。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在八纲我们曾学习了阴阳辨证中的阴证与阳证,这是对各种病证按阴阳属性的分类,此与今天介绍的阴阳虚损证候是完全不同的两种概念,临床表现亦完全不同,应注意区别。
讲述新课 一、阳虚证
重点介绍含义、临床表现;简要介绍其病机及证候分析。 注意:
1.根据其基本病机,阳虚证与虚寒证其含义、临床表现相同。 2.临床表现,包括虚证(功能减退)与寒证(虚寒证)表现两方面。 3.阳虚证常见脏腑,如心、脾、肾、胃等。
4.兼证:可与气虚、阴证并见;可致气滞、血瘀、痰积水湿而相兼,可发展致亡阳。 二、阴虚证
重点介绍含义、临床表现;简要介绍其病机及证候分析。 注意:
1.根据其基本病机,阴虚证与虚热证,其含义及临床表现相同。 2.临床表现,包括虚证(失养)与热证(虚热证)表现两方面。 3.常见脏腑:心、肺、肝、肾、胃等。
4.兼证:可与气、血、阳、精、津亏虚并见;可发展致亡阴。 三、亡阳证
重点介绍含义、临床表现;简要介绍其病机及证候分析。 注意:
1.亡阳证可由阳虚证发展而致,亦由暴病伤阳致脱引起。 2.亡阳证多见心肾阳气虚脱。 四、亡阴证
重点介绍含义、临床表现;亡阴证与亡阳证的鉴别;简要介绍其病机及证候分析。 注意:
1.亡阴证可由阴虚证发展而致,亦可暴病阴液耗竭引起。 2.亡阴证常与心、肝、肾有关。
3.由于阴阳互根,亡阴与亡阳可并俱,只是主次不同。 小结:
本次课重点介绍了四种阴阳虚损证候的含义,临床表现及基本病机等。其中阳虚证与阴虚证临床多见,亡阴证与亡阳证均见于危重阶段,对抢救病人至关重要,故应注意鉴别。
思考题:
1.试述阴虚证、阳虚证的临床表现,两者基本病机是什么? 2.何谓亡阳证、亡阴证?两者临床表现如何?如何鉴别?
授课时间:11月27日,周一,第8,9节 题目: 气血辨证(一):气病辨证 教学目的与要求:
1.掌握各气病证候的含义、临床表现。 2.熟悉各气病证候的病因病机及辨证要点。 教学内容与时间安排 2学时。 1.气虚类证候 1学时 2.气滞类证候 1学时 重点与难点:
重点:气虚证、气陷证、气逆证的含义、临床表现。 难点:气脱证 教学过程 第一学时: 导入新课:
由气血亏虚或运行障碍所表现的病证为气血病证,其中,由于气之不足或运行阻滞,升降失常,致机体、脏腑组织功能活动异常所致的病证为气病,如气虚证、气滞证、气陷证、气逆证。
新课讲述: 一、气病辨证 简要介绍气病概念。 (一)气虚类证 1.气虚证
重点介绍含义、临床表现;简要介绍证候分析、辨证依据。 注意:
(1)气虚证与阳虚证的关系。 (2)与脏腑气虚证的关系。 (3)气虚证可致的兼证。 2.气陷证
重点介绍含义、临床表现;简要介绍证候分析、辨证依据。 注意:
(1)气陷证与气虚证的关系及鉴别。 (2)气陷证一般与中气下陷有关。 3.气不固证
简要介绍含义、临床表现及辨证依据。 注意:
(1)气不固证与气虚证的关系及鉴别。 (2)气不固证多与肺、脾、肾气虚有关。 4.气脱证
简要介绍含义、临床表现及辨证依据。 注意:
(1)气脱证与气虚证、气不固证、亡阳证的关系及鉴别。 (2)气脱证为五脏功能俱衰,属危重证。 第二学时 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气虚证类证候,现介绍气滞类证候。 新课讲述 (二)气滞类证 1.气滞证
重点介绍气滞证的含义、临床表现;简要介绍证候分析、辨证要点。 注意:
(1)气滞证多见于肝、胃、肠,与情志、寒凝、病邪阻滞、气虚有关,故其部位及增减诱因不同。
(2)兼证:气滞日久,可化火,致瘀、生痰、生湿或气逆、气闭等。 2.气逆证
重点介绍含义、临床表现;简要介绍证候分析、辨证要点。 注意:
(1)气逆证多见于肝、胃、肺三脏,病因各异。 (2)气逆证虽多与气滞证有关,但亦有因虚而致者。 3.气闭证
简要介绍含义、临床表现及辨证要点。
注意:本证多由精神刺激或邪气突然闭阻引起,症状具有突发,势急之神昏,或绞痛或二便闭塞的特点。
小结:
本次课介绍了各种气病证候的含义、临床表现、证候分析及辨证要点,重点是气虚证、气陷证、气滞证、气逆证,这些都是一般性证候。通过学习,可为脏腑辨证打下基础。
思考题:
1.何谓气虚证、气陷证?各证临床表现如何?
2.试述气虚证、气陷证,气虚证与阳虚证的关系及鉴别。 3.何谓气逆证?常见哪些脏腑?临床表现如何? 4.何谓气滞证?其辨证特点是什么?
授课时间:11月30日,周四,第3,4节 题目:气血辨证(二); 血病辨证 气血同病 教学目的与要求:
1.掌握常见血病证候的含义,临床表现。 2.熟悉常见血病证候的病因病机、辨证要点。 3.了解常见气血同病的证候、含义、临床特点。 教学内容与时间安排 2学时。
1.血虚类证 血瘀证 1学时 2.血热证 血寒证 气血同病的证候 1学时 重点与难点:
重点:血虚类证、血瘀证、血热证、血寒证的含义及临床表现。 难点:血脱证及与亡阳证的关系及鉴别。 教学过程 第一学时 导入新课:
由血液亏虚或循环失常所致的一类病证为血虚证候,其中前者为血虚类病证,后者常见血瘀证、血热证、血寒证。
新课讲述 二、血病辨证 简要介绍血病概念。 (一)血虚证类 1.血虚证
重点介绍含义、临床表现;简要介绍证候分析、辨证要点。 注意:
(1)血虚证以心肝血虚多见。两者均具血虚证的一般表现,如头晕目眩、肌肤粘膜淡白,脉细等。
(2)兼证:血虚证可与气虚、阴虚、血瘀证并见。 2.血脱证
简要介绍含义、临床表现及辨证要点。 注意:血脱证与气脱、亡阳证的关系及鉴别。 (二)血瘀证
重点介绍含义、临床表现;简要介绍证候分析、辨证要点。 注意:
(1)血瘀证应与气滞证鉴别。
(2)瘀血作为病理产物可由多种病因引起,如气滞寒凝,邪阻、阳气亏虚、出血等,故
可见多种兼证。
第二学时 导入新课
上节课学习了血虚类证、血瘀证,现继续介绍血病证候。 (三)血热证
重点介绍含义、临床表现;简要介绍证候分析、辨证要点。 注意:血热出血瘀与血出血的鉴别。 (四)血寒证
重点介绍含义、临床表现;简要介绍其证候分析、辨证要点。 三、气血同病辨证
简要介绍气血同病的概念,常见气血同病证候及其含义、临床表现特点。 小结:
本次课介绍了血病常见证候的含义、临床表现、证候分析及辨证要点。重点是血虚证、血瘀证、血热证、血寒证。同时介绍了气血同病常见证候及临床特点。这些都是一般性证候。通过学习,为临床治疗血病打下基础。
授课时间:11月30日,周四,第5节 题目: 津液病辨证 教学目的与要求:
1.熟悉痰证、津液亏虚证的概念、表现、辨证依据。 2.了解水停证、饮证。
教学内容与时间分配 1学时。 重点与难点:
重点:痰证、津液亏虚证 难点:痰证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正常津液具有濡养、滋润脏腑、组织、官窍的作用,若由于各种原因致津液不足,或水液停聚、凝结,可形成多种津液病证,如津亏、痰证、饮证、水停。
新课讲述 一、痰证
重点介绍痰证的含义、临床表现。 注意:
1.痰与饮,其粘稠者为痰,清稀者为饮。
2.痰随气流行,可达全身任何病位,形成各种病证,其中有“有形之痰”“无形之痰”之别。 3.痰证表现与痰之部位有关,但均具苔腻、脉滑的特点。 二、饮证
简要介绍饮证的含义、临床表现。 注意:
1.痰与饮之不同。
2.饮多停于胃肠、心肺、胸胁、四肢肌肤部位,而为四饮:痰饮、支饮、悬饮、溢饮。 3.饮证表现与饮停部位有关。 三、水停证
简要介绍含义、临床表现。
注意:水肿多见于风邪、水湿侵犯肺脾或脾肾阳气亏虚,致水液内停、泛滥肌肤引起。亦可由血瘀化水引起。
四、津液亏虚证 重点介绍含义、临床表现,辨证要点。 小结:
津液病证是津液亏虚,或水液停聚所致的一类病证,有痰证、饮证、水停、津亏四种,其中重点是痰证,津亏两证,应熟悉其临床特点。
授课时间:12月4日,周一,第6节
题目:脏腑辨证 辨心病证候(一) 教学目的与要求:
1.掌握脏腑辨证的概念、目的与方法及适用范围。 2.熟悉心病病变范围、病机特点、常见症状及证候分类。 教学内容与时间分配 1学时。 重点与难点:
重点:心病病机特点及常见症状。 难点:脏腑辨证的目的与方法。 教具:脏腑辨证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介绍脏腑辨证与八纲辨证、气血津液辨证的关系,明确脏腑辨证是八纲辨证的具体与深化,并且与气血津液辨证相互补充。
新课讲述: 一、脏腑辨证概述:
简要介绍脏腑辨证的概念、目的与方法、适用范围及意义。
注意:脏腑辨证的目的是确定疾病的脏腑病位及其病理性质,并且概括为一个脏腑证名。其辨证方法是根据各脏腑不同的病理表现,即常见症状确定脏腑病位;根据各证候主症表现的常见症状的特点,并结合兼症确定其病理性质。
二、心病辨证概述
简要介绍心脏生理功能、病理特点,病变范围,常见症状及证候分类。
注意:心病主要为心脏本身、心神及主血脉功能的失常、表现为心、心神、心脉三方面,舌之症状亦归于心。
小结:
本节课主要介绍了脏腑辨证的概念、目的与方法、意义,心脏生理功能、病理特点,病变范围,常见症状及证候分类,其中重点是心脏病机特点及常见症状,根据心病主症表现的常见症状及其特点,结合兼证,确定心病不同证候。
思考题:
1.如何进行脏腑辨证?
2.心病基本病机、病变范围、常见症状是什么?
授课时间:12月4日,周一,第7,8节 题目:心病辨证(二) :心病常见证候 教学目的与要求:
1.掌握心病常见证候的含义、临床表现。 2.熟悉心病常见证候的证候分析及辨证依据。 3.学会对临床典型心病病例进行辨证与分析。 教学内容与时间分配 2学时。
1.心血虚证、心阴虚证、心气虚证、心阳虚证、心阳虚脱证,心火亢盛证 1学时 2.心脉痹阻证 痰蒙心神证 痰火扰神证 瘀阻脑络证 1学时 重点与难点:
重点:心病常见证候的临床表现。 难点:
1.心血虚证与心阴虚证的鉴别。
2.心气虚证、心阳虚证、心阳虚脱证的关系及鉴别。 3.心脉痹阻四证的鉴别。 教具:脏腑辨证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学时 导入新课:
简述心病概述,如心病病机、病变范围、常见症状及证候分类,明确心病以心病常见症状为主症,辨证时应注意主症的特点及兼症。
新课讲述: 二、常见证候 (一)心血虚证
重点介绍含义、临床表现;简要介绍其证候分析、辨证依据。 (二)心阴虚证
重点介绍含义、临床表现;简要介绍其证候分析、辨证依据。 注意:心阴虚证与心血虚证的鉴别。 (三)心气虚证
重点介绍含义、临床表现;简要介绍其证候分析、辨证依据。 (四)心阳虚证
重点介绍含义、临床表现;简要介绍其证候分析、辨证依据。 注意:心阳虚证与心气虚证的关系及鉴别。 (五)心阳虚脱证
重点介绍含义、临床表现;简要介绍其证候分析、辨证依据。
注意:心阳虚脱证与心气虚证、心阳虚证的关系及鉴别。 (六)心火亢盛证
重点介绍含义、临床表现;简要介绍其证候分析、辨证依据。 注意:
1.心火亢盛证与心阴虚证的鉴别。
2.本证依据主症的不同,有“心火上炎”、“心火下移”“心火迫血妄行”“热扰心神或热闭心神”证之不同。
第二学时 导入新课:
上节课介绍了心病常见虚证,及实证,心火亢盛证,现继续介绍下列实证。 (七)心脉痹阻证
重点介绍含义、临床表现;简要介绍其证候分析、辨证依据。 注意:
1.心脉痹阻证,因致病因素不同,有瘀血、痰浊、寒凝、气滞心脉四证,须加以鉴别。 2.本证是病理性质,本虚标实,而以标实为主的证候。 (八)痰蒙心神证
重点介绍含义、临床表现;简要介绍其证候分析、辨证依据。 注意:本症病因有外感湿浊和内伤情志两方面,两者表现不同。 (九)痰火扰神证
重点介绍含义、临床表现;简要介绍其证候分析、辨证依据。 注意:
1.本证病因有外感热邪与内伤情志两方面,两者表现不同。 2.痰火扰神证与痰蒙心神证的鉴别。 (十)瘀阻脑络证
简要介绍含义、临床表现;了解证候分析、辨证依据。 注意:本证病位在脑。 小结:
本次课介绍了心病常见证候的含义、临床表现及证候分析、辨证依据,重点是心之气、血、阴阳亏虚证、心火亢盛证、心脉痹阻证及痰蒙心神证、痰火扰神,应注意相似证候的鉴别。
思考题:
1.试述心病各常见证候的含义、临床表现。
2.试述心血虚证与心阴虚证,心气虚、心阳虚、心阳虚脱三证,心脉痹阻四证 痰蒙心神证与痰火扰神证的鉴别。
授课时间:12月4日,周一,第9节;12月7日,周四,第3节 题目:辨肺病证候 教学目的与要求:
1.握肺病常见证候的含义、临床表现。
2.熟悉肺病病变范围、病机特点,及常见症状;肺病常见证候的分析及辨证依据。 3.学会对临床肺病病例进行辨证与分析。 教学内容与时间安排 3学时。 1.概述,肺气虚证,肺阴虚证 1学时 2.风寒犯肺证,风热犯肺证,燥邪犯肺证 1学时
3.肺热炽盛证 痰热壅肺证 寒痰阻肺证 饮停胸解证 风水相搏证 1学时 重点与难点:
重点:肺病常见证候的含义、临床表现。 难点:肺病相似证候的鉴别。 教具:脏腑辨证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学时 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介绍了心病的病机特点,病变范围,常见症状及常见证候及相似的鉴别等,现在学习肺病。肺病在临床亦多常见。
一、概述
简要介绍肺脏生理功能、病理特点、病变范围、常见症状及证候分类。
注意:肺病病理主要为呼吸、宣降、通调及卫外功能失常为特点,症状多表现在肺系,而以咳、喘、痰多见。
二、肺病常见证候 (一)肺气虚证
重点介绍含义、临床表现;简要介绍其证候分析、辨证依据。 (二)肺阴虚证
重点介绍含义、临床表现;简要介绍其证候分析、辨证依据。 (三)风寒犯肺证、风热犯肺证 燥邪犯肺证 第二学时
首先简要介绍三证共同病机特点,临床特点:均属六淫侵犯肺卫,致肺卫失和,表现为肺系失宣为主,兼卫表不和症状(表证),均与表证不同。三证不同点在因邪气性质不同而表现各异。
1.风寒犯肺证
重点介绍含义、临床表现;简要介绍其证候分析、辨证依据。
注意:风寒犯肺证与风寒表证的鉴别。 2.风热犯肺证
重点介绍含义、临床表现;简要介绍其证候分析、辨证依据。 3.燥邪犯肺证
重点介绍含义、临床表现;简要介绍其证候分析、辨证依据。 第三学时 (四)肺热炽盛证
重点介绍含义、临床表现;简要介绍其证候分析、辨证依据。 注意:肺热炽盛证与风热犯肺证的鉴别。 (五)痰热壅肺证
重点介绍含义、临床表现;简要介绍其证候分析、辨证依据。 注意:痰热壅肺证与肺热炽盛的鉴别。 (六)寒痰阻肺证
重点介绍含义、临床表现;简要介绍其证候分析、辨证依据。 注意:寒痰阻肺证、痰湿阻肺证与痰热壅肺证三证的鉴别。 (七)饮停胸邪证
简要介绍含义、临床表现;辨证依据 注意: 本证病位在胸胁,属“悬饮”。 (八)风水相搏证
简要介绍含义、临床表现;辨证依据。
注意:本证为风邪侵犯肺卫,肺气失宣,通调失职,而以急性水肿,兼表证的证候。 小结:
本次课介绍了肺病病机特点、病变范围、常见症状及常见证候临床表现等,其中重点是常见证候的临床表现;要注意相似证的鉴别。
思考题:
1.试述肺病的病机特点、病变范围、常见症状。 2.试述肺病各常见证候的含义及临床表现。
3.试述肺肺阴虚证与燥邪犯肺,风寒犯肺与风寒表证,风热犯肺与肺热炽盛,痰热壅肺与肺热炽盛,痰热壅肺与寒痰阻肺证的鉴别。
授课时间:12月7日,周四,第4,5节 题目:脾病辨证 教学目的与要求:
1.掌握脾病各常见证候的含义及临床表现。
2.熟悉脾病病机特点、病变范围及各常见证候的证候分析及辨证依据。 3.学会对临床典型脾病病例进行辨证与分析。 教学内容与时间分配 2学时。
1.脾病概述, 脾气虚证、脾阳虚证、脾虚气馅证、脾不统血证 1学时 2.寒湿困脾证 湿热蕴脾证 1学时 重点与难点:
重点:脾病各常见证候的含义、临床表现。 难点:脾病相似证候的鉴别。 教具:脏腑辨证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学时 导入新课:
脾病是临床常见疾病,脾病辨证是根据脾脏生理功能、病理特点,对于由脾脏功能失常所产生的各种症状、体征进行辨证的方法,因此先简要介绍脾的生理、病理及病变范围。
讲述: 一、概述
简要介绍脾脏生理功能、病理特点、病变范围、常见症状及证候分类。
注意:脾病病机主要为运化、升清、统血功能的失常,故病变范围亦主要为此三方面。 二、脾病常见证候 (一)脾气虚证
重点介绍含义、临床表现,简要介绍证候分析、辨证依据。 (二)脾虚气馅证
重点介绍含义、临床表现,简要介绍证候分析、辨证依据。 (三)脾阳虚证
重点介绍含义、临床表现,简要介绍证候分析、辨证依据。 (四)脾不统血证
重点介绍含义、临床表现,简要介绍证候分析、辨证依据。 注意:脾病四虚证的鉴别。 (五)寒湿困脾证
重点介绍含义、临床表现,简要介绍证候分析、辨证依据。 注意:寒湿困脾证与脾阳虚证的鉴别。
(六)湿热蕴脾证
重点介绍含义、临床表现,简要介绍证候分析、辨证依据。 注意:湿热蕴脾证与寒湿困脾证的鉴别。 小结:
本节课介绍了脾脏生理、病理特点、病变范围、常见症状及各常见证候的含义、临床表现,重点是各常见证候的临床表现,应注意脾病四种虚证,寒湿困脾证与湿热蕴脾证,寒湿困脾证与脾阳虚证的鉴别。通过学习脾病辨证,为临床治疗某些消化性疾病提供依据。
思考题:
1.试述脾病病机特点、病变范围及常见症状。
2.试述脾气虚证、脾阳虚证、脾虚气馅证、脾不统血证的主要临床表现,四者如何鉴别? 3.寒湿困脾证与脾阳虚证,湿热蕴脾证与寒湿困脾证如何鉴别?
授课时间:12月11日,周一,第5,7,8节 题目:肝病辨证 教学目的与要求:
1.掌握肝病各常见证候的含义及临床表现。
2.熟悉肝病病机特点、病变范围、常见症状,肝病证候的分析及辨证依据。 3.学会对临床典型肝病病例进行辨证与分析。 教学内容与时间分配 3学时。 1.概述、肝血虚证、肝阴虚证 1学时 2.肝气郁结证、肝火炽盛证、肝阳上亢证 1学时 3.肝风内动证、寒凝肝脉证 1学时 重点与难点:
重点:肝病常见证候的含义、临床表现。 难点:肝病各相似证候的鉴别。 教具:脏腑辨证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学时 导入新课:
肝病辨证是临床常用辨证方法,是依据肝脏生理功能、病理特点,对肝脏功能失调所表现的各种症状、体征等进行分析、综合,以确定属何肝病证候的方法,因此先介绍肝病生理、病理、病变范围、常见症状等。
讲述: 一、概述
简要介绍肝脏生理功能、病理特点、病变范围,常见症状及证候分类。
注意:肝病主要为疏泄、藏血功能的失职,表现在肝脏、肝脉循行部位,与肝关系密切的组织及情志失调诸方面,其病理表现为易郁、易虚、易亢、易风的特点。
二、常见证候 (一)肝血虚证
重点介绍含义、临床表现,简要介绍证候分析、辨证依据。 注意:肝血虚证与心血虚证的鉴别。 (二)肝阴虚证
重点介绍含义、临床表现,简要介绍证候分析、辨证依据。 注意:肝阴虚证与肝血虚证的鉴别。 第二学时 导入新课
上节课介绍了肝病虚证,现介绍肝病实证。
讲述:
(三)肝郁气滞证
重点介绍含义、临床表现,简要介绍证候分析、辨证依据。
注意:本证是多种病证的病理基础,可继发若干病证,故应了解本证与痰、瘀、火及与心、肺、脾、胃病证的联系。
(四)肝火炽盛证
重点介绍含义、临床表现,简要介绍证候分析、辨证依据。 (五)肝阳上亢证
重点介绍含义、临床表现,简要介绍证候分析、辨证依据。 注意:
1.本证性质为本虚标实,上盛下虚,临床表现包括两方面,但具体可有“本虚”与“标实”偏重之不同。
2.肝阳上亢证与肝火炽盛证的鉴别。 第三学时 导入新课
依据肝脏病理,肝为“风木”之脏,“肝风”在肝病亦为常见证候,多种病因均可引起。 讲述:
(六)肝风内动证
重点介绍含义、临床表现,简要介绍证候分析、辨证依据。 注意:
1.本病因致病因素不同有肝阳化风、热极生风、阴虚动风、血虚生风四证,四者病理性质不同,临床表现各异,应予鉴别。
2.肝阳化风证与肝阳上亢证,阴虚动风证与肝阴虚证,血虚生风证与肝血虚证的鉴别。 (七)寒凝肝脉证
重点介绍含义、临床表现,简要介绍证候分析、辨证依据。 小结:
肝病证候是临床常见病证,学习肝病证候辨证,应熟悉肝病病机特点、病变范围、常见症状,掌握常见证候的含义及临床表现,注意相似证候的鉴别。
思考题:
1.试述肝病病机特点、病变范围及常见症状。 2.试述肝病常见证候及临床表现。
3.肝血虚证与心血虚证,肝阴虚证与肝血虚证,肝阳上亢证与肝火炽盛证,肝风内动证、肝阳上亢证与肝阳化风证如何鉴别?
4.肝气郁结证的发展,可能出现哪些病证?
授课时间:12月11日,周一,第9节;12月13日,周四,第3节 题目:肾病辨证 教学目的与要求:
1.掌握肾病各常见证候的含义、临床表现。
2.熟悉肾脏病机特点、病变范围、常见症状,及各常见证候的分析、辨证依据。 3.学会对临床典型肾病病例进行辨证与分析。 教学内容与时间安排 2学时。
1.概述 肾阳虚证 肾虚水泛证 1学时 2.肾阴虚证 肾精气不足证 肾气不固证 1学时 重点与难点:
重点:肾病各常见证候的含义及临床表现。 难点:肾病相似证候的鉴别。 教具:脏腑辨证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学时 导入新课:
肾病辨证是依据肾脏生理功能、病理特点,对肾脏功能失常所表现的各种症状、体征等进行辨证的方法,现首先简要介绍肾脏生理、病理、病变范围、常见症状等。
讲述: 一、概述
(一)简要介绍肾脏生理功能、病理特点、病变范围。
注意:肾病主要为藏景、主水、司二阴、纳气功能失职,病理为“多虚少实”,表现在腰、膝、头、耳、发、齿失养,及生殖异常、二阴失固、虚喘、水肿等方面。
二、常见证候 (一)肾阳虚证
重点介绍含义、临床表现,简要介绍证候分析、辨证依据。 (二)肾虚水泛证
重点介绍含义、临床表现,简要介绍证候分析、辨证依据。 注意:肾虚水泛证与肾阳虚证的鉴别。 第二学时 (三)肾阴虚证
重点介绍含义、临床表现,简要介绍证候分析、辨证依据。 (四)肾精不足证
重点介绍含义、临床表现,简要介绍证候分析、辨证依据。 注意:肾精不足证与肾阴虚证的鉴别
(五)肾气不固证
重点介绍含义、临床表现,简要介绍证候分析、辨证依据。 注意:
1.本证为肾气虚,而以“二阴”不固为主症的证候。若以“虚喘”为主者,则称肾不纳气证。后者多由久病咳喘伤肺、肺气亏虚、病久及肾,致肺肾气虚,故属脏腑兼病,见兼病辨证。
2.肾虚五证的鉴别。 小结:
本次课介绍了肾脏病理特点、病变范围、常见症状及各常见证候的临床表现、诊断依据。其中重点是临床表现,应注意肾病五种虚证的鉴别。
思考题:
1.肾病主要反映在哪些方面?常见症状有哪些? 2.肾虚水泛证与肾阳虚证如何鉴别?
3.肾阴虚证的临床表现如何?与肾精不足证如何鉴别? 4.试述肾气不固证的临床表现。
授课时间:12月13日,周四,第4,5节 题目:腑病辨证(一):胃肠病辨证 教学目的与要求:
1.掌握胃肠病各常见证候的含义、临床表现。
2.熟悉胃肠病病理特点、病变范围、常见症状,各常见证候的分析、辨证依据。 3.学会对临床典型胃肠病病例进行辨证与分析。 教学内容与时间分配 2学时。
1.概述、胃气虚证、胃阳虚证、胃火炽盛证、寒饮停胃证 1学时
2.寒滞胃肠证、食滞胃肠证、胃肠气滞证、虫积肠道证、肠热腑实证、肠燥津亏证、肠道湿热证 1学时
重点与难点:
重点:胃肠各常见证候的临床表现。 难点:各相似证候的鉴别。 教具:脏腑辨证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学时 一、胃肠病辨证 导入新课:
胃肠病与脾病均为临床常见疾病,但两者生理、病理、病变范围、常见症状及表现证候均不同。
讲述: (一)概述
简要介绍胃肠生理功能、病理特点、病变范围、常见症状及证候分类。 注意:
1.胃与脾生理功能、病机特点、病变范围及常见症状的异同,胃与肠在病变方面的相互联系。
2.腑与脏生理与病理特点的不同。 (二)常见证候 1.胃气虚证
重点介绍含义、临床表现,简要介绍证候分析、辨证依据。 注意:胃气虚证与脾气虚证的鉴别。 2.胃阳虚证
重点介绍含义、临床表现,简要介绍证候分析、辨证依据。 注意:胃阳虚证与脾阳虚证的鉴别。 3.胃阴虚证
重点介绍含义、临床表现,简要介绍证候分析、辨证依据。 4.胃火炽盛证
重点介绍含义、临床表现,简要介绍证候分析、辨证依据。 注意:胃火炽盛证与胃阴虚证的鉴别。 5.寒饮停胃证
简要介绍含义、临床表现,简要介绍证候分析、辨证依据。 第二学时 引入新课
上节课介绍了单纯胃病证候,现介绍胃与肠同病证候。 讲述: 6.寒滞胃肠证
重点介绍含义、临床表现,简要介绍证候分析、辨证依据。
注意:(1)本证中有寒邪犯胃证,可单见;(2)寒邪犯胃证与胃阳虚证的鉴别。 7.食滞胃肠证
重点介绍含义、临床表现,简要介绍证候分析、辨证依据。 注意:食滞胃脘可单见。 8.胃肠气滞证
重点介绍含义、临床表现,简要介绍证候分析、辨证依据。 注意:胃肠气滞证与寒滞胃肠证的鉴别。 9.虫积肠道证
简要介绍含义、临床表现,简要介绍证候分析、辨证依据。 10.肠燥津亏证
重点介绍含义、临床表现,简要介绍证候分析、辨证依据。 11.肠道湿热证
重点介绍含义、临床表现,简要介绍证候分析、辨证依据。 注意:肠道湿热证与湿热蕴脾证的鉴别。 小结:
本次课介绍了胃与肠生理功能、病机特点、病变范围、常见症状及各常见证候的含义、临床表现、证候分析、辨证依据。重点是常见证候的含义、临床表现,应注意相似证候的鉴别。通过学习,学会对临床典型病例进行辨证。
思考题:
1.胃与肠在生理、病机特点、病变范围及常见症状有什么不同? 2.试述胃与肠病常见证候的临床表现。
3.胃气虚证与脾气虚证,胃阳虚证与脾阳虚证,胃实寒证与胃虚寒,胃火炽盛证与胃阴虚证如何鉴别?
授课时间:12月21日,周四,第3,4节 题目:腑病辨证(二):脏腑兼病辨证(一) 教学目的与要求:
1.掌握膀胱与胆病常见证候及心与肾、心与肺、心与脾常见兼病证候的含义、临床表现。 2.熟悉膀胱、胆病病机特点、病变范围、常见症状,熟悉脏腑兼病的含义、兼病规律、临床特点。
3.学会对临床典型膀胱、胆病及心与肾、心与肺、心与脾兼病进行辨证。 教学内容与时间分配 2学时。
1.膀胱湿热证、胆郁痰扰证、脏腑兼病概述 1学时
2.常见兼病证候(一):心肾不交证、心肺气虚证、心脾气血两虚证 1学时 重点与难点:
重点:各常见证候临床表现。 难点:兼病证候临床表现。 教具:脏腑辨证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学时 导入新课:
上次课介绍了胃肠病辨证,现介绍膀胱病、胆病辨证,应注意两者病理特点、病变范围及常见症状等。
讲述: 二、膀胱病辨证 (一)概述
简要介绍膀胱病病机特点、病变范围,常见症状、证候分类。 注意:膀胱本身的病证常见膀胱湿热证。 (二)常见证候:膀胱湿热证
重点介绍含义、临床表现,简要介绍证候分析、辨证依据。 三、胆病辨证 (一)概述
简要介绍胆病病机特点、病变范围,常见症状、证候分类。 注意:肝与胆病多并见,胆腑本身证候常见胆郁痰扰证。 (二)常见证候:胆郁痰扰证。
重点介绍含义、临床表现,简要介绍证候分析、辨证依据。 脏腑兼病辨证(一) 一、概述
简要介绍脏腑兼病的含义、兼病规律、临床表现特点。
注意:
1.临床表现为相兼证候的临床表现并见。
2.脏腑兼病证候,为两个或两个以上脏器的常见症状并见,以此确定病位;其病因病性依据各脏器临床表现的特点,并参考兼症,两者综合起来以确定证名诊断。
第二学时 (一)心肾不交证
重点介绍含义、临床表现,简要介绍证候分析、辨证依据。 (二)心肾阳虚证
重点介绍含义、临床表现,简要介绍证候分析、辨证依据。 (三)心肺气虚证
重点介绍含义、临床表现,简要介绍证候分析、辨证依据。 (四)心脾气血两虚证
重点介绍含义、临床表现,简要介绍证候分析、辨证依据。 注意:心脾两虚证亦包括心脾气虚证。 小结:
本次课介绍了膀胱、胆病辨证,脏腑辨证的概念、兼病规律、临床表现特点及几种常见兼病证候,重点是这些常见证候的含义及临床表现。通过学习,学会对上述临床典型病例进行辨证。
思考题:
1.试述膀胱湿热证、胆郁痰扰证的临床表现。
2.何谓脏腑兼病?其兼病规律及临床表现的特点是什么?
3.何谓心肾不交证、心肾阳虚证、心肺气虚证、心脾气血两虚证?试述其主要临床表现及病机。
授课时间:12月21日,周四,第5节;12月28日,周四,第3节 题目: 脏腑兼病辨证(二) 教学目的与要求:
1.掌握常见脏腑兼病证候的含义及临床表现。 2.学会对临床典型脏腑兼病病例进行辨证与分析。 教学内容与时间分配 2学时。
1.心肝血虚证、脾肺气虚证、肺肾气虚证、肺肾阴虚证、肝火犯肺证 1学时 2.肝胆湿热证、肝胃不和证、肝郁脾虚证、肝肾阳虚证 重点与难点:
重点:常见兼病证候的含义及临床表现。 难点:兼病证候的临床表现。 教具:脏腑辨证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学时 导入新课:
简要复习脏腑兼病的含义、相兼规律及临床表现特点。 讲述:
(五)心肝血虚证
重点介绍含义、临床表现,简要介绍证候分析、辨证依据。 注意:心肝血虚证与心脾气血两虚证鉴别。 (六)脾肺气虚证
重点介绍含义、临床表现,简要介绍证候分析、辨证依据。 (七)肺肾气虚证
重点介绍含义、临床表现,简要介绍证候分析、辨证依据。 (八)肺肾阴虚证
重点介绍含义、临床表现,简要介绍证候分析、辨证依据。 (九)肝火犯肺证
重点介绍含义、临床表现,简要介绍证候分析、辨证依据。 (十)肝胆湿热证
重点介绍含义、临床表现,简要介绍证候分析、辨证依据。 注意:肝胆湿热证与湿热蕴脾证的鉴别。 (十一)肝胃不和证
重点介绍含义、临床表现,简要介绍证候分析、辨证依据。 (十二)肝郁脾虚证
重点介绍含义、临床表现,简要介绍证候分析、辨证依据。
1学时 注意:肝郁脾虚证、肝胃不和证、胃肠气滞证的鉴别。 (十三)肝肾阴虚证
重点介绍含义、临床表现,简要介绍证候分析、辨证依据。 注意:心肾不交证、肺肾阴虚证、肝肾阴虚证三证鉴别。 (十四)脾肾阳虚证
重点介绍含义、临床表现,简要介绍证候分析、辨证依据。 注意:脾肾阳虚证与心肾阳虚证的鉴别。 小结:
本次课重点介绍了几种常见脏腑兼病的含义、临床表现。简要介绍了其病因病机及辨证依据。通过学习,学会对上述常见临床典型病例进行辨证。
思考题:
1.试述常见脏腑兼病证候的含义及临床表现。
2.肝胆湿热证与湿热蕴脾证,肝郁脾虚证、肝胃不和证如何鉴别?
授课时间:12月28日,周四,第4,5节 题目:六经辨证概要 教学目的与要求:
1.熟悉六经辨证的基本知识。 2.了解六经辨证的传变关系。
教学内容与时间安排 2学时。 1.概述 六经病证:太阳病证 阳明病证 1学时 2.少阳病证 太阴病证 少阴病证 厥阴病证 六经传变 1学时 重点与难点:
重点:太阴病证的含义,临床表现,基本病机。 难点:太阴病证的临床表现及基本病机。 教学过程 第一学时 一、概述
简要介绍六经及六经辨证的含义,六经病证与脏腑经络的关系,适用范围。 二、六经病证 (一)太阳病证
简要介绍太阳病证的病因病机及证候分类。 1.太阳经证
简要介绍含义、临床表现,证候分型。 (1)太阳中风证
简要介绍含义、临床表现,了解证候分析、辨证要点。 (2)太阳伤寒证
简要介绍含义、临床表现,了解证候分析、辨证要点。 2.太阳腑证
简要介绍含义、临床表现,证候分型。 (1)太阳蓄水证
简要介绍含义、临床表现,了解证候分析、辨证要点。 (2)太阳蓄血证
简要介绍含义、临床表现,了解证候分析、辨证要点。 (二)阳明病证
简要介绍阳明病证的病因病机、病理性质、证候分类。 1.阳明经证
简要介绍含义、临床表现,了解证候分析、辨证要点。 2.阳明腑证
简要介绍含义、临床表现,了解证候分析、辨证要点。 第二学时 (三)少阳病证
简要介绍含义、临床表现,了解证候分析、辨证要点。 (四)太阴病证
简要介绍含义、临床表现,了解证候分析、辨证要点。 (五)少阴病证
简要介绍含义、病理性质及证候类型。 1.少阴寒化证
简要介绍含义、临床表现,了解证候分析、辨证要点。 2.少阴热化证
简要介绍含义、临床表现,了解证候分析、辨证要点。 (六)厥阴病证
简要介绍含义、病理性质、临床表现,了解证候分析。 三、六经病证的传变
了解六经病证的几种传变方式的含义,如: 1.传经: (1)循经传 (2)越经传 (3)表里传 2.直中 3.合病 4.并病
授课时间:1月4日,周四,第3,4节 题目:卫气营血辨证概要 教学目的与要求:
1.熟悉卫气营血辨证的基本知识。 2.了解卫气营血辨证的传变关系。 教学内容与时间安排 0.5学时。 重点与难点:
重点:卫气营血证候的含义、临床表现、基本病机。 难点:卫气营血证候的临床表现及基本病机。 教学过程 一、概述
简要介绍卫气营血及卫气营血辨证的含义,与脏腑的关系及适用范围。 二、卫气营血病证 (一)卫分证
简要介绍含义、病因病机、病理性质、临床表现,了解证候分析、辨证要点。 (二)气分证
简要介绍含义、基本病机、病理性质、临床表现,了解证候分析、辨证要点。 (三)营分证
简要介绍含义、基本病机、病理性质、临床表现,了解证候分析、辨证要点。 (四)血分证
简要介绍含义、基本病机、病理性质、临床表现,了解证候分析、辨证要点。 三、卫气营血证候的传变
了解卫气营血证候的的传变方式及其含义,如: 1.顺传 2.逆传
3.其他:卫气同病、气营两燔、气血两燔。
授课时间:1月4日,周四,第5节 题目:三焦辨证概要 教学目的与要求:
1.熟悉三焦及三焦辨证的基本知识。 2.了解三焦辨证概要的传变关系。 教学内容与时间安排 1学时。 重点与难点:
重点:三焦辨证的含义、临床表现、基本病机。 难点:三焦辨证概要的临床表现及基本病机。 教学过程 一、概述
简要介绍三焦及三焦辨证的含义,三焦病证与脏腑的关系,适用范围。 二、三焦病证 (一)上焦病证
简要介绍含义、临床表现,了解证候分析、辨证依据。 注意:上焦病证包括肺卫热证、肺热炽盛、热入心包三证。 (二)中焦病证
简要介绍含义、临床表现,了解证候分析、主要辨证依据。 注意:本证包括阳明燥热与太阴湿热二证。 (三)下焦病证
简要介绍含义、临床表现,了解证候分析、辨证依据。 三、三焦病证的传变
了解三焦病证的传变方式及其含义,如: 1.顺递 2.逆传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