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对斯石英的说明,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斯石英是普通沙子经强烈挤压而形成的。 B.斯石英原子间既结合得紧密又互相排斥。 C.斯石英一遇高温就会马上恢复为普通沙子。
D.巨大陨石撞击,膨胀火球的巨大压力是斯石英形成的原因。 3.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被压扁的沙子》一文通过对“被压扁的沙子”的反思,证明外星撞击地球是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 B.南极洲恐龙化石的发现,为大陆漂移说提供了一个强有力的证据。 C.恐龙化石之所以遍布于世界各地,是因为恐龙四处迁移。 D.《被压扁的沙子》和《恐龙无处不在》两篇文章都有力地证明了“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的道理。 4.下面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恐龙无处不在是因为它们自己迁移的结果。 B、大约2亿年前,泛大陆曾分裂成四部分。
C、南极发现恐龙化石,为大陆漂移学说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D、斯石英和金刚石在温度升到极高时,可以恢复到原始状态。 5.这篇文章给我们带来的主要启示是:( ) A.学科之间是互通的。 B.地质学家也要懂生物学。C.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可以互相启发,从而有新的发现;要学会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的方法。 D.我们要学会发散思维。 6.《被压扁的沙子》一文的说明中心( )
A.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不是火山活动,而应该是撞击。 B.恐龙灭绝的原因是“撞击说”和“火山说”。 C.斯石英只出现在沙子被强烈挤压的地方。
D.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 7.《恐龙无处不有》一文的说明中心( ) A.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 B.恐龙化石为什么会在南极被发现?
C.古老的爬行动物在南极出现,说明恐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
D.南极恐龙化石的发现,为“地壳运动”理论提供了一个强有力的佐证。 8.对第7-9段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斯石英是原苏联科学家斯季绍夫在1961年发现的。 B.非常纯的沙子在超高压的状态下,能变成斯石英。 C.斯石英和沙是由两种不同的原子构成的。 D.斯石英要比沙子重得多。
9.下列对相关课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板块构造”理论认为地壳是由一些紧密拼合在一起但又在缓慢运动的大板块构成的。 B.“泛大陆”是指板块将大陆汇聚在一起,地球仅由一个主要大陆构成。 C.斯石英原子间结合极为紧密,不会转化为普通的沙子。
D.在火山活动地区没发现过斯石英的事实,可以证明斯石英出现的地方肯定发生过撞击。 10.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大自然的语言》一文用“传语”“暗示”“唱歌”等词将动植物拟人化,写得有情有感,这种手法大大增强了说明的生动性。 B.《恐龙无处不有》中“位于南极中心部位的南极洲是全球的大冰箱”一句,运用打比方的方法,形象地
说明了南极洲寒冷的程度和南极洲在地球中的重要地位。 C.《大雁归来》ー文中“一触到水,我们刚到的客人就会叫起来,似予乎它们溅起的水花能抖掉那脆弱的香蒲身上的冬天”一句,写出了大雁的高傲与娇气。 D.《被压扁的少子》一文,作者通过“被压扁的少子”来探讨恐龙的死因,再一次证明了“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 11.下列对《时间的脚印》内容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本文作者在叙述中,始终用辩证的观点看待问题,将静态观察与动态分析、历史思考与现实认识融为一体,赋予大自然中“时间的脚印”更为深广的意义。
B.本文综合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C.文中有大量独句成段的单句,有提示重点内容、标示层次结构等作用,使文章脉络清晰,便于阅读理解。
D.人类了解岩石的变化没有任何用处。
12.下列对《时间的脚印》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本文是一篇记叙文,其主要任务是介绍岩石记录时间的奇异功能,目的是说明认识岩石这一奇异功能所具有的重要意义,激发青少年探索自然奥秘的热情。
B.文章根据大量的事实和科学原理,对为什么岩石能记录时间,岩石怎样记录时间,岩石记录时间的意义等问题,作了深入浅出的说明,把科学道理说得有声有色。
C.本文从形式上看,拟人化的题目,别具一格的题记和衔接紧密、过渡自然、内容生动具体的正文,相互映衬,浑然一体。
D.课文由人记录时间的方式引出岩石记录时间的方式。这样由人们熟知的事物导入对未知事物的说明,既自然又有吸引力,能体现作者构思的巧妙。 二、【关于低碳生活】
(1)下表是某组织对部分人群关于低碳生活的调查情况,根据表格展示信息,你能得出什么结论?请用一句话来概括。(不超过15字) 对低碳了解情况 完全了解 比较了解 不太了解 完全不了解 所占比例 3% 10% 45% 42% 答:
(2)校团委组织学生进行倡导“低碳生活方式”宣传活动。但多数人对“低碳生活方式”了解不够,请你向大家解释一下,什么是“低碳生活” 答:
(3)你向大家建议生活中应该怎样做?
(4)为本次活动拟一条宣传标语。
(5)在“低碳生活,我们能做什么”的主题班会上,大家推荐你做主持人。请写出你的开场白。
三、诗歌赏析题(请呜呼结合复习材料,)
1.《子矜》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最后两句有什么含义? 2.《子矜》赏析“一日不见,如三月兮!”(即这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3.这首诗表达了女主人公对恋人的思念之情,请简要分析是借用哪些技巧来表达这种感情的?
4.《望洞庭湖赠张丞相》首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5.本诗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诗人在“欲济无舟楫”一句要表达什么意思?
6.请用自己的话描述“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描绘的画面。
7.赏析《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颈联是如何成为千古名句的。
8.“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中“无为”是什么意思?这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9.“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请简要分析。
10.《式微》一诗含义无穷,请从修辞角度赏析。
11.《式微》蕴含了主人公哪些情感?
四、文言文阅读理解
【甲】船头坐三人……珠可历历数也。
舟尾横卧一楫。楫左右舟子各一人。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节选自魏学洢《核舟记》)
①②
【乙】成化间,一乐工能刻木为舟。大可二寸,篷桅橹舵咸具。二人对酌于中,壶觞饾饤满案,一人挽
③
篷索,一人握橹,一人运舵,皆有机能动。置之水中,能随风而行,略无欹侧。一舟必需白金一两,好事者竞趋焉。 (周辉《刻木巧匠》) 【注】①壶觞:酒器。②饾饤(dòu dìng):供陈设的食品。③欹(qī):斜。 1.注明下列加点词的意义或用法(18分) (1) 其两膝相比者 _________________ (2) 佛印绝类弥勒____________ ..(3) 大可二寸 _______________ ___ (4) 二人对酌于中______________ ..(5) 矫首昂视_________________ (6) 能随风而行_________________ ...2.下列句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4分) ( ) A.神情与苏、黄不属 属引凄异 B.一乐工能刻木为舟 尝奏荐某人 为某官 ....C.佛印绝类弥勒 沿溯阻绝 D.篷桅橹舵咸具 各具情态 ....3.将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__ _______________ _ __________ (2)置之水中,能随风而行,略无欹侧
_______ ____ __________________ 4.【甲】【乙】两文都写了中国古代的微雕艺术,都写了船上的五个人,赞美了雕刻家的高超技艺,但写法不同,试加以分析。(6分)
(三)阅读下面【甲】【乙】两段文字,完成相关题目。
【甲】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技亦灵怪矣哉! (节选自《核舟记》)
【乙】黄子履庄①,少聪颖,读书不数过,即能背诵。尤喜出新意,作诸技巧。七八岁时,尝背塾师,暗窃匠氏刀锥,凿木人长寸许,置案上能自行走,手足皆自动,观者异以为神。
所制亦多,予不能悉记。……作木狗置门侧卷卧如常唯人入户触机②则立吠不止。吠之声与真无二,虽黠者不能辨其为真与伪也。作木鸟,置竹笼中,能自跳舞飞鸣,鸣如画眉,凄越可听。……所作之奇俱如此,不能悉载。(节选自《虞初新志•黄履庄传》)
注:①黄子履庄:即黄履庄,清代顺治、康熙年间人。②机:机关。 5.解释下列语句加点词的意思或用法。(18分)
(1)尝贻余核舟一 贻: (2)凿木人长寸许 许: (3)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而: (4)峨冠而多冉者 而:
(5)启窗而观 而: (6)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 而: 6.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10分) (1)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2)虽黠者不能辨其为真与伪也。
7.甲文中的王叔远和乙文中的黄履庄可谓能工巧匠。甲文中王叔远的技艺甚高,可用文中的“ ① ”两字来概括;乙文介绍黄履庄的技艺甚高,可用文中的一个“ ② ”字来概括。甲文中第二段依次介绍了船舱、船篷、小窗、雕栏和 ③ ,乙文第一段介绍黄履庄小时候“作诸技巧”,所举的一个事例是 ④ 。(①②用原文回答,③④用自己的话回答。10分)
答:① ② ③ ④ 8.给下面句子断句并翻译(断四处4分,翻译5分,共9分) 作木狗置门侧卷卧如常唯人入户触机则立吠不止。 9.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对船头上苏轼、黄鲁直和佛印的外貌、神情和姿势等方面都进行了详细的描写,显得非常逼真而生动。 B.作者介绍船尾部分,写舟子两人,一人悠闲自在,一人神情专注,写出了舟中轻松的气氛跟船头的情景互相呼应。
C.作者在文中运用说明和描写相结合的笔法,生动地介绍了王叔远的雕刻作品,表现了他高超的雕刻技艺。 D.作者通过细致的观察,准确地把握了雕刻品的各个细节,并按一定的空间顺序写来,清楚地表现了它的整体形象。
10.下列对本文理解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核舟记》是一篇记叙性文章。它生动地再现了宋代文坛上的一个著名典故“大苏泛赤壁”。文章生动地表现了“核舟”这件工艺品的原貌,而不是写成一篇平实的解说词。 B.“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特意点明窗可以开合,表现了雕刻技艺之精巧。
C.本文写人形神飞动,“各具情态”。如写舟尾舟子,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苦啸呼状”,真是绘影绘声,呼之欲出。
D.文章最后用“嘻”这个叹词领出了“技亦灵怪矣哉”一句,突出了作者的赞叹之情。
答案 一、
1.D 2.C 3.C 4.A 5.C 6.A 7.D 8.B 9.C 10.C 11.D 12.A 二、【关于低碳生活】 (1)
示例:多数人不了解低碳生活。(倡导低碳生活,任重道远。)
(2)答:“低碳生活”指以节能的方式,以较低或更低的温室气体(二氧化碳为主)排放实现减少碳排放量的目标的生活方式。
(3)示例:少用纸巾、塑料袋、一次性纸杯,循环用水,多步行,少开车,多用天然气,少用煤炭,等等。
(4)示例:①低碳生活,从我做起。 ②低碳,让我们的生活更美好。③温室效应我不要,低碳生活我拥抱。
(5)示例:“低碳”是一种生活习惯,在提倡健康生活的今天,“低碳生活”不再只是理想,更是一种值得期待的生活方式。让我们走进“低碳生活”,为我们的美好生活献计献策,共建我们美好的家园。 三、
1. 《子衿》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最后两句有什么含义?
这首诗写一个女子在城楼上等候她的恋人。可望穿秋水,不见人影,浓浓的爱意不由转化为惆怅与幽怨。 最后一句的含义是:女子因久候恋人不至而心烦意乱,来来回回地走个不停,觉得虽然只有一天不见面,却好像分别了三个月。夸张的手法,刻画了诗人的心理活动。
2. 赏析“一日不见,如三月兮!”(即这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一日不见,如三月兮\"诗句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表现了分离的万分痛苦和迫切相见的心情。 3.这首诗表达了女主人公对恋人的思念之情,请简要分析是借用哪些技巧来表达这种感情的?
这首诗写一个女子在城楼上等候她的恋人。全诗三章,采用倒叙手法。前两章以“我”的口气自述怀人。“青青子衿”,“青青子佩”,是以恋人的衣饰借代恋人。对方的衣饰给她留下这么深刻的印象,使她念念不忘,可想见其相思萦怀之情。
4.《望洞庭湖赠张丞相》首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八月秋高,湖水盛涨,与岸齐平;远远望去,水天一色,浑然一体。写出了烟波浩渺,水天合一的宏伟景象。
5. 本诗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诗人在“欲济无舟楫”一句要表达的意思? 比喻。想渡湖却没有船只,比喻想从政而无人引荐。
6.请用自己的话描述“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描绘的画面。 广阔的三秦大地护卫着京城长安,遥望江上,烟波浩淼,气象万千 7.赏析《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颈联是如何成为千古名句的。
(1)天下到处都有知心朋友,即使远在天涯海角,也会像近邻一样亲近。(2)蕴含哲理,真正的友谊是不受时间的限制和空间的阻隔的。(3)自古以来,写离别的诗作,大多基调低沉,而这两句则一扫离别的千古愁云,给人以积极向上的力量。(4)体现出诗人真挚的友情和旷达的胸怀。
8.“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中“无为”是什么意思?这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无为”是“不要...”的意思 表达作者离别的豪迈,绝无伤感
这两句诗表达了作者是说如果有知心朋友,在任何地方都不会觉得和他相距遥远;所以,分别的时候就不用在路口哭哭涕涕的,舍不得分别了.
9.“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请简要分析。
(1)天下到处都有知心朋友,即使远在天涯海角,也会像近邻一样亲近。(2)自古以来,写离别的诗作,大多基调低沉,而王勃的这两句则一洗悲苦缠绵之态,写得昂扬乐观,能给朋友以安慰和鼓励,体现出诗人高远的志趣和旷达的胸怀。
10.《式微》一诗愈反复看,越觉含义无穷,请从修辞角度赏析。 修辞:设问,自问自答,强化语言效果,让诗篇婉转又情致。 11.《式微》本诗蕴含了主人公哪些情感?
这是一首劳役者的悲歌,通过一连串质问、疑问,表现了盼望服役在外的亲人回家的急切心情,表达了对亲人长期在露水和泥浆中奔波劳作的关切以及对统治者的满腔怨恨。 四、(二)6.(1)靠近 (2)极 (3)大约 (4)饮酒(5)举头(6)表修饰 7.D
8. (1)他们的互相靠近的两膝,各自隐藏在卷子下面的衣褶里。 (2)把小船放在水中,(它)能够随着风而行,完全不会倾斜(或一点儿也不倾斜)。
9.【甲】文对船上五人的描写细致入微,生动可感。如用细节描写舟子两人,一人悠闲自在,一人神情专注,生动逼真;是直接描写。
【乙】文对船上五人的描写概括、简略,直接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 或:【甲】文用动作、神态描写生动地刻画了五个人物,各具情态;【乙】文概括地写了五个人的动作,比较简洁。
(三)10.答案:(1)赠(或“赠送”) (2)表示约略估计的数量
(3)转折 (4)并列 (5)承接 (6)并列
11.答案:(1)全部都是按照(材料原来的)形状雕刻成(各种事物的)形象,各有各的神情姿态。 (2)即使是狡猾(聪明)的人也不能够分辨它是真是假。 12.答案示例:①灵怪(或“奇巧”) ②奇(或“神”) ③刻字 ④凿了一个长约一寸、能自动行走的木人。
13. 作木狗/置门侧/卷卧如常/唯人入户/触机则立吠不止 14.A 15.A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