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2002.年8月 jurL 2002 渝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双月刊) JOURNAL OF YUZHOU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 Edition) 第19卷第3期 VoI.19 N0.3 新世纪我国婚姻家庭发展的趋势 ——兼论新《婚姻法》拳 郑夕春 ,朱伯兰 (重庆工商大学1.思想政治教研室;2.党委,重庆400330) [摘要]我国在21世纪的全面发展,不仅对我国婚姻家庭及婚姻质量的提高提出了新的要求,而且在新 的历史进程中不断为婚姻家庭的高质量发展创造条件。2001年4月28日颁布实施的新《婚姻法》深刻反映 了新时期我国婚姻家庭发展的客观现实,是维护婚姻家庭稳定和提高婚姻家庭质量的重要法律保障。 [关键词]婚姻;家庭;《婚姻法》 [中圈分类号]D923.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24X(2002)03—0068—0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我们 面对21世纪人类社会深刻变化带来的挑战和机遇,我 国社会的发展已进入新的关键时期,本世纪的前50年是实 现民族伟大复兴的决战之年。在这一历史进程中,我国婚 姻家庭与社会经济在更高层次上趋于统一的发展态势,将 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要求,是推动我国社 会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重要任务。婚姻家庭是思想道德的 重要载体,是保存和传递文化价值的关键场所。培养“四 有”公民是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任务,必然要求家庭 会以更深刻的变革方式呈现出来。我国社会发展对婚姻家 庭发展及婚姻质量提高的导向作用将是积极而巨大的。其 一的道德教育与道德监督功能得到充分的发挥,抑制并改善 社会、家庭、教育转轨过程中存在的忽视家庭道德教育的倾 敏锐地把握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趋势和要求,不断促 向;把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结合起来,为社会保持良好的秩 进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是我们党始终站在时代前列,保持先 序和风尚营造高尚的思想道德基础,必然要求严格一夫一 ,倡导“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家和 进性的根本体现和根本要求。我国在本世纪实现现代化的 妻制的法律规范,万事兴”等婚姻价值观和“百头到老”的道德理想。其三, 过程,实质上就是通过加快改革发展形成发达生产力的过 程。婚姻家庭是社会和谐的要素,发展社会生产力是现代 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是我国新世纪的首要任务,社会主义 婚姻家庭发挥社会经济功能的根本体现,也是婚姻家庭遵 现代化是一个全面发展的概念,它应该是经济和社会的协 经济社会 循其自身发展规律,实现婚姻家庭发展与社会发展相一致 调发展,城乡韵协调发展,地区之间的协调发展,的根本点。人是生产力中最具有决定性的力量,保持婚姻 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我国改革开放2O多年 家庭稳定,矫正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过程 来取得的巨大成就为本世纪实现现代化奠定了坚实的基 既反映了改革开 中由于多种因素特别是西方价值观的冲击而形成的过度随 础,我国婚姻家庭目前所发生的种种变化,但 意的婚姻观和过激行为,是发展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前提和 放以来的进步与成就,又反映了改革开放的困难和矛盾,基础;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且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 实践证明了婚姻家庭对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性。大力宣传和 提高婚姻家庭质量, 现和主要标志,婚姻家庭的稳定和婚姻质量的提高,有利于 树立以真善美为本质特征的家庭理念,激励不同年龄、不同层次的人学习掌握科学技术,有利于更 促进我国婚姻家庭朝着健康、和谐、稳定、文明方向发展,既 好地调动人的积极性,推动科技进步和创新。其二,发展有 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题中应有之意,也是我国实 'It-[收稿日期]2001—09—26 [作者简介]郑夕春(1970一),女,重庆市人,重庆工商大学思想政治教育教研室,讲师。 .朱伯兰(1953一),女,重庆市人,中共重庆工商大学委员会,副书记,副教授。 68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奎 i三垃些2 塑2查:叁垡兰j堑兰丝壅圈鲎塑茎壁垒垦盟整茎二二差堡堑 鲎塑 2002年第3期 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的具体内容和体现。新世纪加快推 好的物质基础和社会支持。一项历时4年由上海社会科学 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但要求要在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 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得出的结论是:中国婚姻在总体上处 上坚持我国婚姻家庭建设的正确方向,还必然要求加大建 于:“高稳定、重质量”的水平,其中22%的夫妇处于低质 设的力度,使其与现代化建设的全面发展相协调。 量,75%的婚姻达到中等水平,只有3%的夫妇关系可称为 我国在21世纪的全面发展,不仅对我国婚姻家庭及婚 高质量、完美型的。减少低质量的比重,大幅度增长高质量 姻质量的提高提出了新的要求,更为重要的还是将在新的 的比重,从总体上提高婚姻家庭质量,将是中国在本世纪变 历史进程中不断为婚姻家庭的更高质量的发展创造条件和 革发展中最为深刻的方面。 环境。其一,不断推进人的全面发展,对婚姻家庭的影响具 有根本意义,是不断提高婚姻家庭质量的前提条件。夫妇 是现代婚姻的平等主体,婚姻质量的高低乃至生存死亡,取 今年4月28日颁布实施的新《婚姻法》适应了现代婚 进一步完善了婚姻家庭制 决于该主体的婚姻生活能力,婚姻主体的生活能力实质是 姻家庭和现实社会发展的需要,婚姻主体的综合素质在婚姻生活中的表现,提高婚姻主体 度。首先新《婚姻法》明文规定禁止重婚,禁止有配偶者与 男 的综合素质无疑是促进婚姻家庭更好发展和提高婚姻家庭 他人同居。婚姻是公开对男女两性关系的约束和保护,这种关系是家庭关系的核 质量的前提和根本。婚姻本质的社会性决定了,婚姻主体 女因缔结婚姻而形成夫妻关系,身 综合素质的提高与社会进步的客观历史进程具有同步性, 心。其中夫妻身份关系体现了婚姻最直接的法律效力,是人的全面发展的体现。不断推进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 份关系主要包括夫妻姓名权、住所决定权、同居义务、忠实 配偶的人身自由权、日常事务代理权等等。但今年 主义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人的全面发展 义务、带来的变化将是巨大而深刻的,它不仅使未来家庭在知识 来,重婚、“包二奶”或“包二爷”、养情人、纳妾等违反一夫 创新体系中发挥重要作用,还将使爱情真正成为维系家庭 一妻制行为增多,严重违背社会主义道德风尚,影响家庭稳 的纽带,在婚姻家庭中更加尊重人的主体地位,强调人的独 定,甚至导致家庭破裂和发生情杀、仇杀等刑事案件,严重 立人格和个性的兼容与共进。其二,女性素质的高低及其 影响社会治安和计划生育。《婚姻法》的修订秉承本民族 社会角色的转化程度,对婚姻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的道德观念、维护一夫一妻制的法律原则和宣扬社会主义 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使女性智慧与能力得以充分发挥的大 道德要求,明确规定:禁止重婚。禁止有配偶者与他人同 环境逐步形成,也使女性冲破传统的社会期待的影响,走出 居。《婚姻法》首次把夫妻同居义务和忠实义务以法律条 有利于加大对上述现象的遏制力度,更 家庭,走向社会,实现妇女角色的全面转化成为可能。我国 文的形式确定下来,夫妻模式正在由传统模式向现代模式过渡,即将由单一的 好地保护受害人的合法权益,切实维护一夫一妻的婚姻制 男主外女主内过渡到夫妻共同主外主内的合理模式,平权 度和婚姻家庭的稳定。其二,新《婚姻法》明文禁止家庭暴 我国家庭暴力问题比较突出。全国妇联1997 家庭代替男权家庭,妇女无论在社会地位、文化教养、职业 力。近年来,5个省市的信访统计,因家庭暴力引起的信访量已占 能力、经济收入以及性生活等方面都将走向平等,这种过渡 年对1和变化,既是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生 婚姻家庭信访总量的34.5%。因家庭暴力导致离婚和人 活、观念发生深刻变化的体现,也是我国女性在社会深刻变 身伤害案件增多,甚至发生毁容、残肢、烧妻、杀夫等恶性刑 不 革过程中智慧和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得到发挥的体现。我国 事案件。以前许多人抱着“家丑不可外传”的传统观念,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将为女性提供更多的受教育的机会,使 愿声张。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成员基本素质的提高 人们开始注重个人在家庭中的地位、权利和 妇女的文化素质普遍得到提高,女性人才得到成长;社会的 和观念的变化,对发生在自己和他人家中的“家务事”,认为需要社 全面发展将为妇女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展示自己才华的 尊严,场所,而不再需要他人来体现自己的价值,为妇女建构合理 会重视和依法制止。在全国妇联组织的一次民众意愿调查 家庭暴力不是“家务事”,婚姻法应 的家庭角色创造全新的环境和条件,使妇女的一切优秀特 中.有96.1%的人认为,促进男 质得到充分的发挥,在营造爱情、生存、工作的共同体和为 该对家庭暴力予以制裁。为满足社会的立法要求,倡导尊老爱幼、家庭和睦的社会主义的新风尚,预 社会发展作出贡献的过程中,真正实现妇女的人生价值。 女平等,加强对受害人的保护和救助,并考虑到 其三,21世纪人类的生存发展环境的改变是前所未有的, 防和减少家庭暴力,婚姻家庭面临的挑战和考验也是史无前例的,但同时也为 《婚姻法》与其他法律关于惩治家庭暴力违法犯罪行为的 第一 创造更文明、更适合现代人的婚姻家庭生活方式开辟了新 规定相衔接,新《婚姻法》加大打击家庭暴力的力度,的境界和途径。我国进一步加快改革开放和推进现代化建 次明确规定,家庭暴力属于违法犯罪行为。其三,新《婚姻 设所带来的生存环境的巨大变化,无疑将为夫妇的感情生 法》确立无效婚姻和可撤销婚姻制度。我国旧《婚姻法》没 活、余暇生活、性生活及其双方凝聚力的提高创造新的环境 有关于无效婚姻和可撤销婚姻的规定,为保证婚姻立法体 和条件,为解决影响婚姻家庭提高的各种社会问题提供更 系的完整性和系统性,新《婚姻法》本着严守结婚条件、稳 69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州查兰:墼坠.茎 墨2 . 塑2查:叁塑兰j塑兰丝壅里箜塑茎垒垒墨壁整釜=薹垒塑 簦塑 2002年第3期 定家庭关系以及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的原则,增设了无 护,目的是为了帮助妇女,但在实施过程中可能弱化妇女对 效婚姻和可撤销婚姻制度。其四,新《婚姻法》进一步完善 婚姻家庭的自治能力,进而弱化妇女在家庭和社会中的地 夫妻财产制。夫妻财产制是规定夫妻婚前所有的财产和婚 位,从而导致妇女法定权利的丧失。现代妇女解放运动和 后所有财产的归属、管理、使用、处分,债务的清偿,婚姻解 新时期思想解放运动,已经使男女成为现代婚姻的平等主 除时财产如何进行分割的法律制度。《婚姻法》针对夫妻 体,婚姻家庭质量的高低以至生死存亡取决于该主体的婚 婚前财产日益增多,财产关系日趋复杂的现实情况,规定了 姻家庭自治能力。因此宣传《婚姻法》,还应该强调女性对 夫妻共同财产、个人特有财产和约定财产三种夫妻财产形 自身权利意识和主体意识的培养。女性只有学会自强、自 式。其中对约定财产作出具体规定:夫妻可以约定婚姻关 立,独立主宰自己的命运,增强对婚姻家庭权利的自我调节 系存续期间所得的财产以及婚前财产归各自所有、共同所 能力,才可能主动把握婚姻家庭发展的脉搏,冲破传统社会 有或部分各自所有,部分共同所有。约定应当采用书面形 的束缚,实现妇女角色的全面转化。 式,没有约定或约定不明的,适用夫妻共同财产或个人特有 财产的规定。完善夫妻财产制,适应了夫妻财产日趋多样 化、复杂化的需要,对于保护夫妻婚前和婚姻关系存续期间 的财产权益,以及离婚时各自财产权益都是有益的。其五, 关于离婚问题。婚姻应当以感情为基础,随着现代生活水 平的提高,民主自由意识的增强,人们的婚姻家庭观发生很 大变化,对婚姻质量、婚姻自由有了更高的要求,原本稳固 的家庭纽带基于种种原因变松弛。据悉,从1980年开始, 我国离婚率呈直线上升态势。《婚姻法》遵循既要有利于 婚姻家庭稳定,又要符合人性发展的宗旨,对离婚有关问题 进行规定。首先明确离婚条件;其次高度重视离异家庭未 成年子女的抚养教育,主要体现在抚养费的给付和探望权 等方面;再次在离婚财产分害4时保护子女和女方的权利;最 后确立了离婚过错赔偿制度,即因一方重婚或有配偶与他 人同居、实施家庭暴力或虐待、遗弃家庭成员而导致离婚的 无过错方有权请求损害赔偿。六是保障老年人合法权益。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老人是社会的功臣,也是家庭的财 富。尊老爱老养老一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新中国成 立以来,国家一直十分重视关于保护老年人合法权益的法 制建设工作。但近年来老年人得不到赡养和受虐待以及干 涉老年人婚姻的现象时有发生。新《婚姻法》针对这些问 题进一步完善了保护老年人合法权益的法律体系。因此可 以说新《婚姻法》是我国婚姻家庭法律制度的一大现实进 步,是维护婚姻家庭稳定、保障公民婚姻家庭权益以及促进 家庭和全社会文明与进步的重要举措;同时新《婚姻法》也 是一部尊重人权,关注人性。反映当代社会主义婚姻观、家 庭观等道德观念,体现新时代精神的法律。 作为一部与老百姓水乳交融的法律,《婚姻法》涉及全 社会成员的共同利益,大力宣传实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但是在宣传实施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首先,在新《婚姻法》的宣传教育中要特别注意的是, 《婚姻法》在法律条文中虽然没有性别之分,但明显突出地 保护了妇女的合法权益。现实社会中,妇女被视为弱势群 体,国家立法向妇女倾斜,强化对妇女合法权益的司法保 70 其次,实施新《婚姻法》的司法实践中应针对社会关注 的热点问题积极探索,注意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婚姻 法》是否应该惩罚第三者?这是司法实践过程中引人关注 的焦点。什么是第三者,目前立法中尚无明确规定,从社会 学的角度讲是指介入他人婚姻,与夫妻中一方有婚外性关 系的人。新《婚姻法》没有对第三者问题专门立法,只是 “禁止重婚。禁止有配偶者与他人同居。”不管社会公众对 此问题如何评价,但以法律惩罚第三者不符合立法价值取 向。首先,应该承认第三者会在一定范围内给某个特定的 人和社会造成一定伤害,但法律惩罚第三者并不能有效杜 绝这种现象的发生。如果从“盲目”的“道德义愤”中走出 来,冷静地思考,便会发现,第三者之所以“受到痛斥,并非 由于人们确信它们伤害社会,而只是由于它们是‘反常 的’,是对公认的或正常的性表达方式的偏离”。’ 也就是 说,它在很大程度上属于个人性道德意识问题,是对私人 生活秩序的干扰和破坏,而不是对社会整体秩序的侵害。 况且对于第三者介入婚姻的具体情况复杂多样,比如男方 长期虐待妻子,女方因得不到家庭的温暖而有了第三者,或 者妻子长期不尽同居义务,丈夫的性生活得不到满足而产 生第三者等等诸如此类的原因,也有些第三者本身也是受 害者。人们对第三者道德评价自然干差万别,法律更不可 能用一种固定的尺度来评判,否则难保法律的公正与尊严。 其次,道德与法律是维护社会秩序的两大基本力量,两者相 辅相成,缺一不可。但法律不是万能的。法律是以法的形 式,反映社会生活的基本要求,它以社会公众共通性的选择 作为根据,对公众特殊性的意愿无法反映,《婚姻法》也莫 过于此。婚姻家庭领域是一个私人领域,国家法律必须充 分尊重私权,公共权力只能适度干预。回顾中国近现代法 律发展之途径,正是法律摆脱对道德的附庸地位,这一成果 得之不易,若国家公共权利过多介入私人道德领域,这将意 味着一个国家法制建设的退步而非进步,这也是道德的悲 哀。我国目前婚外恋发生率是多少,无从考证,但每年呈上 升趋势这是事实。违法人数众多,靠法律一一制裁,也不现 实。而且根据民事诉讼法的规定必须由无过错方举出对方 配偶有第三者的事实,即当事人承担举证责任,而非公安机 关,则存在取证难的问题。最后正如前文所言,现代社会,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奎 l业坚2 塑 查:查丝兰!堂堂丝壅璺簦塑茎塞垄墨 整夔二二苤 堑 持坦 2002年第3期 物质条件在婚姻中的地位已日趋下降,感情已成为现代婚 的问题。因此立法应当最大限度地面对客观现实,给违法 姻家庭的基础。从生理学上看,性爱是一种不稳定的感情, 者以充分的自我纠错的空间,也有利于保证法律的连续性。 异性相吸的规律并不因结婚而消失。向往新鲜情感的激 从实际情况看,不管是非法同居还是非婚性行为,受到伤害 发,这似乎是人类的本能。法律“可以强迫一对夫妇履行 的往往是女性居多。一般说来,一个未婚女性不可能拿自 同居的义务,但绝无可能阻止他们同床异梦” J。但婚姻 己的青春和贞操赌明天,她在决定与某个男人同居、发生性 不仅靠浪漫的激情和对性的欲望而长久维系,更多的是感 关系时,最终还是希望与对方建立家庭,把同居视为走向婚 情、道义和责任。因此杜绝第三者,必须强调婚姻的自律, 姻的第一步(当然不排除例外)。国际潮流也在向着淡化 从根本上强调夫妻应相互遵守忠实义务,把自己的情感和 婚姻形式的方向发展。许多国家对事实婚的立法理念,从 性欲建立在符合道德要求和人性发展的基础上。总之婚姻 不承认主义向承认主义或相对承认主义发展,赋予事实婚 家庭的质量更多地决定于人的自律和良知,我们相信,随着 一定的法律效力。1997年以来,美国一些城市还出台了 生产力高度发展,道德自律的加强和人的素质全面提高,以 “同居伴侣保护法令”,对非婚同居者给予有条件的保护。 及婚姻和两性关系全面自由的实现,真正建立起“只有以 而且我国刑法已把事实重婚认定为重婚罪的一种,因此立 爱情为基础的婚姻才是合乎道德的,也只有继续保持爱情 法是否应当考虑有条件地承认事实婚的民事法律效力,会 的婚姻才合乎道德”的婚姻观,第三者将不再成为法律和 更有利于对现实问题的解决。道德的争议焦点。新《婚姻法》没有规定对第三者进行制 总之,新《婚姻法》是一部保障婚姻家庭权益,促进婚 裁,这符合现代法律的价值,也符合现代社会对人性的尊 姻家庭和全社会文明与进步的法律。婚姻家庭关系既是一 又是一种重要的伦理关系,对于这种关 重。二是,关于婚姻成立的形式问题。新《婚姻法》明确规 种重要的法律关系,定婚姻登记制度是婚姻成立的必备形式要件,而且根据婚 系的调整既要约之以法,又要导之以德。我们深信,通过婚 姻登记管理办法的规定,我国1994年2月日1日以后不再 姻家庭方面的法制建设和道德建设,现代婚姻家庭的质量 承认事实婚。那么对没有办理结婚登记的同居关系如何认 必将得以提高,我们的社会必将更加文明进步。 定,《婚姻法》未明确,只笼统有一句“未办理结婚登记的, 应当补办登记”。虽然不论从形式上还是从理论上看否认 [参考文献] 199I6.6.17. 事实婚似乎更有利于维护法律的严肃性,更有利于对违法 [1][英]哈特.法律的概念[M].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行为起抑制作用,但事实证明,作用不大。因为不管是在偏 共同生活在一起的现象有增无减,看得出现代人对两性的 僻农村还是在繁华城市,无配偶的男女未办理结婚登记便 [2]梁治平.文明、法律与社会控制[M].法辨——中国法 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贵州人民出版社,1996. (责任编辑:高剑) 结合更重视内容而轻视形式,更为追求自由而不愿意承担 责任。也就是说事实婚在我国现在是无法回避又难于禁止 Trend of Development of Marriage and Family in China in the New Century ——On“New Mam ̄e Law” ZHENG Xi—chun 。ZHU Bo—lan (1.Teaching and Research.%orion ofIdeological and Politico2&f∽毗 ; 2,Party Committec.Chongqlg Technolnogy and Business£, 梆 c ̄ngCng.400330.CMnal Abstract:With China ̄development in the 21 st century,there is not only new requirements on the marriage and family and marriage quality of China,but also good condiiton is created for the development of marrige and a.The new“Marrige Law”issued on Aprial 28th,2001 reflects the reality of the development of marriage and family of China in the new age.It is all important legal guarantee of maintaining the stability and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marriage and family. Key words:marriage;family;“Marriage Law” 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