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故风险分析与处置程序
(一)事故风险分析
有限空间本身具有与外界相对隔离,出入口较为狭窄,自然通风不良,有毒有害、易燃易爆物质积聚或者氧含量不足的特点,在生产、维修、管理作业过程中容易造成缺氧、中毒、触电、引发火灾爆炸等事故。
表2有限空间作业危险有害因素(单位视实际情况修改)
事故主要危险产生原因 可能产生的有限空间 种类 危害因素 窒息 缺氧 有限空间通风不良,氧含量偏低; 贮罐、车载槽罐、反应塔(釜)、压力容器; 有限空间内存在的物质发生耗氧地下工程、地下管道、暗性化学反应;如燃烧,生物的有沟、涵洞、地坑、废井、氧呼吸等; 污水池(井)、沼气池、作业过程中引入单纯性窒息气体化粪池、下水道; 挤占氧气空间,如使用氮气、氩储藏室、温室、冷库; 气、水蒸气进行清洗; 酒糟池、发酵池; 某些相连或相近的设备或管道的垃圾站; 渗漏或扩散,如天然气泄漏; 较高的氧气消耗速度,如过多人员同时在有限空间内作业。 1 / 6
粮仓、料仓。 中毒 一氧化碳有限空间内储存的有毒化学品残贮罐、车载槽罐、反应塔留、泄漏或挥发; (CO);(釜)、压力容器; 有限空间内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挥发性有地下工程、地下管道、暗产生有毒物质,如有机物分解产机溶剂; 沟、涵洞、地坑、废井、生硫化氢; 硫化氢(H2S) 某些相连或接近的设备或管道的污水池(井)、沼气池、有毒物质渗漏或扩散; 作业过程中产生或引入有毒物化粪池、下水道; 酒糟池、发酵池; 质,如焊接、喷漆或使用有机溶垃圾站; 剂进行清洁。 粮仓。 燃爆 可燃性气有限空间中易燃气体或液体的泄贮罐、车载槽罐、反应塔(釜)、压力容器; 体爆炸; 漏、挥发; 易燃易爆物质(可燃性气体、爆炸性粉尘)爆炸; 有机物分级,如生活垃圾、动植冷藏箱、管道; 物腐败物分解产生的甲烷; 烟道、锅炉; 作业过程中引入的,如乙炔气焊地下室、地下仓库、隧产生的一氧化碳; 空气中氧气含量超过了23.5%时,形成富氧环境。 道、地窖; 地下工程、地下管道、暗沟、涵洞、地坑、废井、污水池(井)、沼气池、化粪池、下水道; 酒糟池、发酵池; 垃圾站; 粮仓、料仓。 2 / 6
粉尘爆炸 其他 淹溺:导致人窒息缺氧 地下有限空间,低于地面2m,有水积蓄,因中毒、受伤或不慎跌落可导致淹溺; 常见于粪坑粪池、腌菜窖、沉淀池、污水池、阴沟下水道的清理、维修等工作,多伴发高处坠落、电击、跌落等事故; 对人体造成的伤害:面部或全身青紫、烦躁不安、抽筋、呼吸困难、昏迷、意识丧失、心跳停止等。 地下工程、地下管道、暗沟、涵洞、地坑、废井、污水池(井)、沼气池、化粪池、下水道。 高处坠落 安全防护用具不合格,如脚手板贮罐、车载槽罐、反应塔和防护栏安装使用不合理; (釜)、压力容器; 使用的扶梯有缺陷; 地下工程、地下管道、暗作业面狭窄,作业人员活动受沟、涵洞、地坑、废井、限,四周悬空,手脚易于扑空。 污水池(井)、沼气池、操作不当触电; 触电 化粪池、下水道; 电动机械、电器、电线年久失修 机械伤害 储藏室、温室、冷库; 作业期间机械的意外启动; 酒糟池、发酵池; 未实施有效的关停。 垃圾站; 粮仓、料仓。 (二)处置程序
(1)响应分级:根据事故发生严重程度及影响范围,本公司应急
3 / 6
响应分为内部、外部响应:
内部响应:监护人员立即报告作业负责人。作业负责人启动现场处置方案进行应急处置、资源调配;监护人员立即开展现场救援。
外部响应:发生超出本单位应急处置能力时,由总指挥负责启动救援,由各救援小组按职责分工实施救援,由总指挥确定是否请求社会救援。
(2)响应程序:
有限空间作业中发生事故后,现场有关人员应当立即报警,禁止盲目施救。
应急救援人员实施救援时,应当做好自身防护,佩戴必要的呼吸器具、救援器材。
进入作业场所前,详细了解现场情况,对作业现场进行危害评估,并有针对性的做好检测和防护。
对于作业面可能存在的电、高温、有害物质进行有效隔离。 采取通风净化措施,使有限空间工作条件符合要求。 事故信息处置:做好事故信息处置,准确、及时提供和采集信息,为应急指挥人员提供决策依据,为现场抢险队伍提供救援支持,保障应急行动有效。
(3)处置措施:
中毒急救:由呼吸道中毒时,应迅速撤离现场,到新鲜空气流通的地方。
经口服中毒者,立即洗胃,并用催吐剂促其将食物排除;经皮肤吸中毒者,必须用大量清洁自来水洗涤;眼耳鼻喉损害,引起各种刺激症状者,视症状轻重,先用清水冲洗,然后由专科医生处
4 / 6
理。
缺氧窒息:当发现缺氧危险时,必须立即停止作业,让作业人员迅速离开作业现场将窒息者移至有新鲜空气的通风处,视情况对窒息者输氧或进行人工呼吸,必要时交医生处理,作业人员和抢救人员必须立即使用隔离式呼吸保护器具。
事故现场人员清点,撤离:监护人员负责组织现场人员撤离至安全区,现场负责人对事故现场进行排查确认所有人员全部撤离后方可撤离;并及时向总指挥汇报;
非事故现场人员的紧急疏散:应急疏散小组负责指挥并引导疏散人员按规定的路线向安全区域进行疏散,疏散完毕后对疏散区域进行核查;
危险区域的隔离(隔离方法可根据单位具体情况描述):救援人员用围挡设施对事故现场进行隔离,救援者佩戴正压式呼吸器防护用品及安全绳、安全带等器材进入隔离区域;
附 件:
24小时值班电话:xxxx。 应急有关人员联系电话。
姓名 部门 应急职务 总指挥 现场指挥 应急小组 联系电话 外部救援单位联系电话:XXX。 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XXX。 消防:XXX。
5 / 6
医疗急救:XXX。
6 / 6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