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教学认为, “深挖洞才能广积粮”---教师讲得越多、越细、越深、越透,学生学的就越快、越好,教师带领学生”钻山洞”,总比学生自己摸索要来的更快一些。实际上,这样做容易造成学生思维的惰性,学生成了“哑巴”。 教学过程中教师“教什么”、“怎样教”,学生“学什么”、“怎样学”,谁更重要?是“以教定学”还是“以学定教”?田保华局长在全市中小学教育教学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提出 “让教学回家”,即变“先教后学”为“先学后教”、“少教多学”。 它既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合作精神和探究能力。下面我就谈谈我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先学后教”的感知。
一、对“先学后教”的认识
“先学”就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习成为学生自己的事情,也就是学习方式的重建。“后教”就是以学论教,即根据学生的学而教,是对学的再创造;在这个过程中,促进学生的“学”是教师的准确定位,教师必须超越学生的”先学”而使学生实现由“学会”到“会学”的“质”的飞跃。道德课堂变“先教后学”为“先学后教”,其核心是学习观和学习方法的变革,实质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一切从学生的“学”出发,是学习方式的重建和课堂教学重建的支点。要达到的目的是“少教多学”。 1.先学:
在课堂上,学生在教师未开讲之前紧紧围绕本课时学习目标,按照老师的自学指导所进行的自我实践、自我探究、自主学习。这种先学不是要求学生堂堂课前预习,因为课前预习也有一些困难:如难以保证每位学生都能按要求做到、有时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无教师指导达不到相应的效果,流于形式等。而课堂中的先学,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围绕课时学习目标,让学生自己追求目标;把教师的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的学习目标。这种先学是有序的,非放羊式的;学生的自主学习也非自由学习,而是围绕学习目标进行独自学习、有针对性学习,学生带着思考题在规定的时间内自学制定内容,完成检测性练习。 2.后教:
在先学的基础上,师生就学生在先学中所存在的问题所进行的相互实践、相互探究、相互学习的互动过程。学在教之前,教在学之后。 课堂上教什么?以学定教:学生会的不教,学生不会的尽量让学生解决。在后教中,教师不凭自己的经验确定教什么,也不刻板的按照教案确定教的内容;因为,教案是经验的总结,它可能落后于课堂,而课堂是新的、动态的。教师教的内容应该完全依据学生在自学过后的情况来确定的;注意学生是表面会还是实质会?是只会做题,还是按规律做题?
课堂上怎么教?对暴露出来的问题,尽可能的交还给学生,由学生自己解决;只有这样,学生的认识才深刻。而老师应在学生都不能解决问题的状况下才出现。老师的出现也不是大包大揽的讲,而是引
导学生寻找规律,让学生知其所以然,引导学生预防运用时可能出现的问题等。教的方式,让已掌握的学生先讲。讲对了,教师肯定;讲的不完整,达不到深度的,教师补充;讲错了的,教师更正。
学生不是教出来的,而是学出来的,教师进课堂的任务不是去讲,而是组织学生去学;学生学会了,教学任务才真正完成了。所以要根据学生的学情确立教学内容,教学策略。
二、“先学后教” 的基本做法
先学后教不是不教,而是教的目的,教的方式有别于众,重在学前引导,学中辅导,学后督导。在“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中,每一步都离不开教师。如同汽车进入高架公路,如没有引桥,就上不去;如没有路标,就可能上岔路。教师要当“引桥、路标”。
1、先学:
揭示课堂教学目标。开始上课时,教师三言两语,准确地揭示教学目标,激发学生学习动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进行自学前的指导。在揭示教学目标,学生自学之前,教师要提出明确的自学要求,还要交给学生自学的方法。
加强督查。在学生自学时,教师要督促学生按照老师要求的方法自学,确保完成自学任务。同时通过巡视、个别询问、提问、讨论等形式进行调查,极大限度地暴露学生自学中的疑难问题,并认真分析带倾向性的问题,进行梳理、归类,为”后教”作好准备。
2、后教
帮助学生解决疑难问题。学生自学之后,即进入“后教”环节,
这时,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表现在:①明确教的内容。教的内容应该是学生自学后还不能掌握的地方,即自学中暴露出来的主要倾向性的疑难问题,对学生通过自学已掌握的,教师不教。如作文指导课上,先让学生独立审题、立意、选材、编写提纲,同时,教师巡视,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倾向性问题,最后再让学生独立作文。②明确教的要求,教师不能就题讲题,只找出答案,而是引导学生寻找出规律,真正让学生知其所以然。还要引导学生预防运用时可能出现的毛病,这样就从理论到实践架起一座桥梁,以免学生走弯路。③明确教的方式。让已掌握的学生先讲,如学生讲对了,教师肯定,不必重复;讲得不完整、达不到深度的,教师要补充;讲错了的,教师则要更正,这样,教师讲的时间就很少了。
三、 “先教后学”带给课堂的好处
《语文新课程标准》教学建议中明确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激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应转变观念,更新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应创造性的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各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先学后教。它既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合作精神和探究能力。
1、还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时空
“先学后教”是让学生在自己参与学习活动中学会学习。它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不是由教师把现成的结论告诉学生,而是先由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在原有的知识的基础上,自学课本,互相讨论,依靠自己的努力,通过借助工具书、网络等自己解决问题,最后教师根据学生在自学中的难点和教材的重点,有针对地进行讲解,它最终表现为学生独立地、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权利,追求人性化、个性化,尽可能变教师的“指令性”为学生的“选择性””,激发学生自己探究的兴趣。
如《雅鲁藏布大峡谷》,本课是阅读课文,在教学方法上越简越好,让学生独立阅读课文并完成课时作业。在阅读的过程中只要抓住课文叙述的要点,生动的语言,能将文中的语言转化为自己的语言去转述文本内容即可。在学习方式上,老师只是引导一些感兴趣的问题,文中用数字说明较多,尽量让学生去自悟语言的特色,以及雅鲁藏布大峡谷位置,形状、景观,世界关注。
在写作中遣词练字是语言表达准确,生动的主要途径。什么是遣练字?就是重视词语的锤炼,从词语的海洋中,选取一个最贴切的词语去表达情意。那么,怎样使选词炼字更恰当呢?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不断积累和理解词语,下笔时反复推敲,认真琢磨,选择最能准确表达自己意思的词。孩子们都知道”春风又绿江南岸”这一千古传诵的诗句,其中一个”绿”字是诗人王安石多少次推敲,提炼的所得呀!带领学生一起在选词炼字上下工夫!(这个环节安排实地练笔习作,写一处景物)。引导学生学习文本的主线:目标位置——目标形
状——目标具体描写——感悟目标。例如:在文中作者主要抓住了:1 文章的主要线索。这篇课文,作者就抓住了”介绍地理位置,说明独特地形,描写奇异景色,展望未来前景”这一线索,介绍起来就会全面,具体。2 作者把住了要叙述的要点。如,课文中概括作用的句子,”是不容置疑的世界第一大峡谷„„”“大峡谷的奇异景观还体现在生物的多样性上„„”抓住这一点进行复述,就抓住了文章的主干。3 借用文中生动的语言。本文语言准确而生动,在选用时要恰当选择课文中的精彩的词语。4 学习文中的写作方法:列数字,作比较、打比方等说明方法。
在教学本课时,始终坚持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让学生充分地读文,多读少谈,多写少讲。课堂上把指导朗读作为重点,通过读让学生感受自然的神奇景观。在学习方式上,鼓励学生自主阅读,主动探究,把交流感受与写作衔接,从总体上看,学生学得较为扎实,从略读,选读的基础上,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渗透自主学习方法,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也就是说,如果在教学中时时把学生当成学习的主人,而且是活生生的,心理和生理都有无限潜力的,不断变化着的主人,那么老师想出来的办法就容易使学生接受。
2、培育学生合作交流的习惯
古人云:“学而无友,则孤陋寡闻。”学生在充分自学后,便有许多疑难问题。课堂上就应尽可能多的机会和时间,让学生去阅读、思考、发表见解、相互讨论、合作交流。这样以独立为基础的合作学习达到了优势互补,效果不言而喻。
3、促进学生质疑探究能力的发展
《新课程标准》指出:“小学语文教学应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语文教学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教学中给学生足够的体验机会,应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材中蕴含着丰富多彩的探究性学习资源,因此需要在学习中质疑、在探究中发展。
课堂教学过程,其实就是不断发现问题、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有问题,才能促进教师教学方法更新,有问题才能使学生在不断求索中得以发展。因此,教师应教给学生渗透方法,学会质疑。
学生发现问题后,教师首先要求学生能自己解决的尽量自己解决。要求学生要做到:问自己、问工具书、问材料。其次,要引导学生针对质疑提出的有价值的问题深入研究。
如《草船借箭》这个故事,写诸葛亮说话的地方就有11处之多,但只有一处写到了诸葛亮是“笑着说”。让学生体验到了诸葛亮仅此一笑,笑得不易,也不简单。教师在导读课文句子时向学生提出:“你们说说,诸葛亮在笑谁?”学生在揣摩之后,议论十分踊跃:一是他在笑鲁肃太忠厚老实了;二是他在笑曹操生性多疑,是一定会中计的;三是他在笑周瑜的阴谋又要落空,真是不自量力。这里有宽厚智慧的笑,潇洒胜利的笑,也有讽刺轻蔑的笑。教师这一于无疑处求疑,使学生情绪高涨,思维活跃,促进了学生对课文的深层感悟。
总之,学生不是教出来的,而是学出来的,教师进课堂的任务不是去讲,而是组织学生去学;学生学会了,教学任务才真正完成了。
所以要根据学生的学情确立教学内容,教学策略。在语文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主体,以促进学生自能学习,自主发展为宗旨,以合作探究为手段,变以“教师带着知识走向学生”为“教师带着学生走向知识”,让学生在具体的学习语文的实践中掌握了自主学习的方法,养成合作交流的习惯,促进质疑探究能力的提高,真正做到“教是为了达到用不着教”。这不仅得益于眼前,而且会受益终身。
“先学后教”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运用感知
陈淑芳
郑州市惠济区固城小学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