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同性恋成因中的心理、社会因素
同性恋这一概念,是德国医生benert于1869年创造的,描述对“对异性不能做出性反应,却被与自己性别相同的人所吸引。”现在学术界倾向于认为,同性恋与异性恋和双性恋一样,是不同类型的“性取向”,也就是说,它除了在“性取向”上与异性恋和双性恋不同以外,其他的恋爱方式均不存在差异。
“同性恋现象是在人类历史上、在各个文化当中普遍存在的一种基本行为模式,”据中国人民大学性社会学研究所潘绥铭教授的调查,我国大学男生中有过同性恋性行为的占16.6%,仅有心理倾向的占8.4%,两者兼有的占4.2%;而据中国社科院李银河教授的调查,保守的估计我国同性恋者也有3600万~4800万人,就全国人口而言,这个群体是相对数量少但绝对数量庞大。近几年来,中国的同性恋现象如同冰山一角,渐渐的显露除了,并且越来越引起研究者和社会的关注。
同性恋现象由来已久,对于同性恋的成因也一直是学者和大众争论的话题。一方面,如果主张对同性恋的成因进行研究,那么就有一个前提—同性恋是正常状态的偏离,否则为什么没有人去研究异性恋的形成原因?尽管观点不一致,但从某种意义上讲,同性恋作为一种从属异性恋主流文化的亚文化,对它的成因进行研究可以加深人们对同性恋的认识,以便对它采取一个更为宽容的态度。另一方面,关于同性恋的成因,学术界也各说纷纭。下面让我们具体看看原因都在哪些方面吧!
一、 心理因素
心理支配行为,又通过行为表现出来。一个人的同性恋心理倾向会通过一些行为方式表现出来。同性恋者是一个自我认定的过程,是个体在性心理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对自
己的性别和性行为方式以及性取向的一种认定。
(一)童年早期性心理:著名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伊德认为个体的幼儿时期就具有两性素质及双性恋特征,到底发展成同性恋还是异性恋是与个体在成长中的个人经历有关的。“儿童对性的好奇心和窥探,起源很早甚至是在3岁之前开始”.他认为儿童期3~5岁时人类性心理发展过程中的关键阶段。在这一时期,幼儿对自己的异性父母产生特殊强烈的依恋之情和性欲渴求,同时对同性产生敌对感。儿童会慢慢的抑制这种性本能情结,并对其同性父母认同时,这一时期宣告结束。
(二)性情绪因素:有研究者提出同性恋发生的真正原因是在于性情绪的左右,而且男女同性恋的发生原因是一样的,同性恋和异性恋发生的原因也是一样的,都是性情绪的作用。
(三)性行为因素:行为主义学派认为强调刺激—反应之间的连接关系,新行为主义给予刺激与反应之间加了一个机体内部变量,清楚的说明了当个体在环境因素的影响下,机体内部经过一系列的活动,然后做出反应,经过多次刺激的强化,个体最后形成一种行为,且不易消退。因此在社会学习理论下可以认为同性恋行为是受环境的影响而习得的。如果个体在与异性交往中受挫,有过不愉快的经历,异性感情得不到正常的发展同时受到同性的引诱,就会产生同性恋的倾向。具体可以认为①错误的一次与同性发生性行为的经历,减弱了对同性恋的抵抗力的免疫力,增长了同性恋的心理因素。②不良的行为方式或意念。③模仿和学习不良模式。其中决定人类行为的重要因素是环境,并特别强调了社会文化、榜样、强化等外部因素对行为的影响。个体所处的环境中如果有同性恋者或个体目睹或听说过同性恋行为,个体通过学习和模仿也会产生同性恋的倾向。
二、社会环境因素
社会环境因素主要是从政治经济文化下、家庭学校教育以及特殊情境对个体或者群体同性恋的产生影响。
(一)社会政治文化因素:从整个世界的发展进程来看,不同时期的不同社会政治和法制因素对同性恋者的态度和措施不同,同样也会影响到同性恋者的形成和发展。古希腊时期人们以同性恋为美,特别推崇同性恋。基督教兴起后同性恋被认为是一种罪恶行为。直到20世纪,同性恋者的地位才有所改善,同性恋被认为是一种疾病,而到1973年,美国精神病学会召开全国代表大会把同性恋从异常行为中删除,同性恋被第一次承认为“一种非病态的性行为方式”,只有那些因为同性恋而苦恼的人才构成心理障碍。另一方面从文化网络传媒方面上看: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计算机的普及、影视影像、报刊杂志、广播电视、网络等传播手段的快速发展和应用为同性恋者的交流建立了很大的一个平台,在这样的条件下,他们可以互相沟通交流传播。
(二)家庭和学校:家庭和学校是个体生活的具体环境,是影响个体成长的小社会环境因素,他们能更为直接的影响个体同性恋行为的发生。例如:个体所处的家庭结构是由多个异性组成的,或是父母把他\\她打扮成异性来抚养,这样会对孩子的自我性别认同产生混乱。学校是儿童接受教育的地方同时也是孩子的主要活动场所,孩子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学校度过的,尤其是初中和高中。这个时期是孩子性心理成熟的时期,其间发生的任何事情如学校对学生的性教育方式和力度,关切程度,以及同伴之间的相互影响都会给孩子造成很大的影响。
(三)特殊情境因素:人们处在特定的人际关系、工作场所、职业等情境下会产生情境性的同性恋,所谓的情境性同性恋是指由于特殊环境的影响个体产生了性指向的改变,有的由异性恋变成了同性恋,有的从双性恋变成了同性恋。比如监狱里的囚犯,军队里的士兵等。有的是因为在异性恋中受到了异性的伤害和抛弃,而在同性中体验到了爱和幸福,
将精神寄托在同性身上并产生了同性之恋。从心理咨询的角度看,只要改变其生活环境或者施以治疗,这种情境性的同性恋是可以转变成异性恋的。
在我看来,还有另外一种因素:是个体的压力转换和投射。在心理咨询的案例中可以发现,一些同性恋者是是由于自身的压力太大而把这种压力转换到对同性的恋爱当中,还有就是投射,为了反抗某件事情,但是又不能直接反抗,通过这种投射,转接的方式把它发泄出来。
通过探讨同性恋的形成因素对于预防和治疗同性恋具有重要意义。个体在成长发展过程中,只要尽量避免不良环境影响,同时家庭和学校加大管理力度,可以帮助个体完善性心理的正常发展。而对自我认定的同性恋者者通过向他们解释同性恋的形成机制,帮助他们改变性取向或者解决因同性恋所带来的心理困扰。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