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1. 认读本单元生字词,理解课文词语并规范书写重点词语。 2. 正确流利地朗读本组课文。
3. 初步了解本组课文内容,知晓概括课文大意的方法。 4. 初步了解鲁迅。
5. 能提出预习过程中遇到的不明白的问题,并在小组交流答案。 【重点难点】
1.体会作者通过具体事例抓住人物的动作、外貌和神态描写来表现人物的方法。 2. 对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提出质疑。 【教学方法】
阅读法、讲授法和合作学习法 【课前准备】
过关导学案、搜集课外资料、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课件导入,激发兴趣:
我国有这样一位大文豪(出示图片),他时常穿一件朴素的中式长衫,短短的头发刷子似的直竖着,浓密的胡须成隶书的“一”字„„,他就是鲁迅。我们将会随着第五组课文的学习来认识了解鲁迅,这也是本单元主题:初识鲁迅。板书课题《初识鲁迅》。通过课件出示过关目标,进入新课。
一、词语过关
1.课件出示本组生字词,让学生分组展示,有错的及时纠正,并做好小组评价。
2.课件出示“书一写”,写好后小组内互评,重点指导生字“嗽”和“厨”的写法,并让学生练写,纠正错别字。
3.理解词语
小组内交流预习过程中遇到的不懂的词语并提示学生借助工具书、联系上下文或联系生活实际来理解词语。交流后小组汇报,采取一组问另一组答的方式。
二、朗读课文
要求学生先用“”画出文中喜欢的段落多读几遍,然后在小组内互相读一读,最后小组展示,教师评价。
通过对本组课文精彩段落的展示朗读,体会作者抓住人物的动作、外貌和神态进行描写的方法来表现人物,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黑板上板书)
三、知晓内容
让学生概括本组课文的主要内容,学会抓住主要任务和主要事件来概括课文大意。课件依次出示:
1.《 少年闰土》一课写了少时的“我”与闰土__、 __和 __的过程,回忆了闰土讲述____ 、 ____ 、 ____和____这四件事。
2.《一面》这篇文章写了“我”在___与鲁迅先生____的事,他____并 ___ ,鲁迅先生给了“我” 永远的___。
3.《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课,作者通过对伯父生前的点滴回忆,在文中分别记录了哪几件事?
4.《有的人》这首诗写了哪两种不同的人?人民对待这两种人的态度如何? 小组内先交流答案,组长汇报展示,之后教师出示参考答案,学生阅读答案,教师做好评价。
借机总结:《少年闰土》和《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两课中,作者通过写具体事例来表现人物,要学会运用这种写作方法。
四、初谈印象
感知了课文内容后,让学生结合课外搜集的资料谈谈你对鲁迅的了解。 同学展示,并说明获知的途径,加深对鲁迅的了解,获得了更多关于鲁迅的知识。
五、解疑质难
课件出示:预习本单元时你还遇到了哪些不明白的问题?先在小组内讨论交流,解决不了的问题组长做好记录。(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答问题的能力,更是激发学生对含义深刻句子的探知欲望,为后面的精读导学做准备。)
交流后小组展示疑难问题,其他组给予解答。对共同提出的比较深奥的问题进行板书。
布置课后作业:
阅读鲁迅作品《故乡》,划出文中描写中年闰土的外貌、语言和神态的句子,写出自己的感受。
【教学反思】
今天,我在县语文教研会上出示了《初识鲁迅》这节公开课,这是一节单元预习过关课。这堂课我设计了字词过关、朗读课文、知晓内容、初谈印象和质疑解难这五个教学环节。这样设计的目的其一是检查学生对单元预习学习的情况,其二是想通过该课能让学生对本单元知识内容有一个整体的把握。课堂上我按照授课思路引领学生讨论交流各环节问题,小组同学信心满满,积极展示,顺利完成了本堂课的教学目标。
授课的成功得益于团队的力量。初次备这节课时,我的设计中缺乏单元整体意识,各个环节中的学习方法也不够明确。后来经过团队老师的指导帮助,我对授课目标有了新的理解和定位,之后重新修改了教案。经过三次的教案修改和课堂打磨,才有了今天的这堂课。
当然,在授课后我也发现了自己课堂教学上的不足。一是小组交流环节所给的时间太短,学生对有些问题还没能达成共识;二是课堂评价环节比较单一,缺少学生自评和小组间的互评,课堂上一味的主观评价,忽视了评价的“民主性”和“平等性”。仔细想来,这与我课堂上过分关注课堂目标的达成,过分注重每个环节时间的分配有关。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我会更加注意这些课堂授课细节,在语文教学中不断完善自己。
教研会上有老师提出“为什么质疑解难环节中教师没把学生所提出的问题全部解答”,我想说所谓的“质疑解难”是小组内质疑,组内同学先来解答,解答不了在后面环节提出来,其他组再做解答。该环节一能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二是能让学生探知课文深意,激发他们学习本单元课文的浓厚兴趣。此外,我最后板书的疑难问题也正是后面精读导学课上需要学生重点理解的内容,此环节能为下节课的学习能起到铺垫的作用。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