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内容:乘法分配律,教材P56-P57 教学目的:
1、阅历乘法分配律的探求进程,会用字母表示乘法分配律,进一步培育发现效果和提出效果的才干,积聚合情推理数学活动阅历。
2、结合已有的阅历,解释乘法分配律的正确性,了解乘法分配律。 教学重点:探求并归结概括乘法分配律 教学难点:了解乘法分配律。 教学预备:课件 教学进程:
一、温习引入。
1、师:前面我们曾经学习了哪些运算律?你能用字母式表述出来吗? 2、师:这节课,我们继续去探求,看看又会发现什么规律。 二、探求新知。 1、发现效果。
〔1〕课件出现教材P56主题图。
〔2〕先生观察情境图,交流自己发现的信息并提出效果:一共贴了多少块瓷砖?
〔3〕谁能帮助预算一下,大约贴了多少块瓷砖?先生独立思索,列式解答,然后小组交流。
〔4〕反应交流状况。 预设:方法一 (1) 3×10+5×10 或 (2) (3+5)×10
=30+50 =8×10
=80(块) =80(块)
方法二 (1) 4×8+6×8 或 (2) (4+6)×8 =32+48 =10×8 =80(块) =80(块)
〔5〕引导先生说出每种列式方法表示的意义及每一步算的是什么。 〔6〕发现效果:每组里的两个算式的结果相等,它们之间可以用什么符号衔接呢?
板书: 3×10+5×10=(3+5)×10
4×8+6×8=(4+6)×8
提问:观察等号两边的算式,它们有什么特点呢?先生讨论后汇报。 两数相乘 两数相乘 两数的和 相反乘数
2、提出假定,举例验证。
〔1〕猜想:能否只需契合上述特点的两个算式,结果都一定相等呢? 〔2〕先生举例交流,教员引导先生探求等式能否契合要求,强化算式的特点。
〔3〕引导先生举反例停止验证。 3、归结运算律。
〔1〕引导先生自主总结规律。
〔2〕教员依据先生的汇报总结: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把这两个数区分与这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相加,结果不变。这就是乘法分配律。
〔3〕引导用字母表示乘法分配律:(a+b)×c=a×c+b×c 4、运用反应,深化了解。
〔1〕请你结合4×9+6×9这个算式说明乘法分配律是成立的。
提示:可引导先生从乘法的意义上解释,也可以用画图法等其他方法证明。
〔2〕填空。
①56×(19+28)=56×19+28×( )
②(10+7)×23=〔 〕×23+〔 〕×23 ③17×48+17×52=〔 〕×( + ) ④7×48+7×52=______×〔_____+_______〕 三、稳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57页练一练第1题。
2、出示教材第57页第2题,让先生结合图形停止交流,进一步了解乘法分配律。
四、课堂小结。
明天这堂课你有什么收获?
乘法分配律的运用
学习内容:乘法分配律,教材P57-P58 教学目的:
1、可以运用乘法分配律,对一些算式停止简便运算,体会计算方法的多样化,加深对乘法分配律价值的感受,提升简便运算的才干。
2、体会乘法分配律在处置实践效果中的运用,提升剖析效果、处置效果的才干。
教学重点:了解乘法分配律,熟练运用乘法分配律停止简算。 教学难点:熟练运用乘法分配律停止简算。 教学进程:
一、温习引入。
1、用自己的言语表述乘法分配律,然后用字母式表示。
2、在○里填上适宜的运算符号,在□里填上适宜的数。 〔1〕、〔6+8)×25=□×□+□×□ 〔2〕、125×〔4+20)=□×□○□×□
〔3〕、35×17+35×83=□×〔□+□〕 〔4〕、64×27+27×36=〔□○□〕×□
3、这节课,我们来学习运用乘法分配律停止简便计算。 二、协作探求,运用规律。 1、乘法分配律的正向运用。
〔1〕出示:观察〔80+4)×25的特点并计算。 〔2〕观察算式的特点,思索:可不可以运用乘法分配律停止简便运算呢? 〔3〕先生独立思索,尝试计算,然后展现交流算法。 〔80+4)×25=80×25+4×25=2021+100=2100 〔4〕引导先生用原来的顺序算一算,再比拟两种算法,哪一种更简便呢?简便在哪里?
2、乘法分配律的逆向运用。
〔1〕出示:观察34×72+34×28的特点并计算。
〔2〕观察算式的特点,思索:可不可以运用乘法分配律停止简便运算呢? 〔3〕先生独立思索,尝试计算。展现交流算法。 〔4〕展现交流算法吗,说说是怎样想的。 〔5〕引导先生按正常的顺序算一算,再比拟两种算法,哪一种更简便呢?简便在哪里?
〔6〕这道标题和上一道标题在方式上和计算进程中有什么不同? 3、乘法分配律的拓展运用。 〔1〕出示:〔100-8)×25 和 32×102-32×2 〔2〕观察算式的特点,思索:可不可以运用乘法分配律停止简便运算呢? 〔3〕先生独立思索,尝试计算,然后展现交流算法。
〔4〕师明白:这类标题也可以运用乘法分配律停止简便计算。 4、即时练习:完成教材第58页练一练第3题。
留意搜集先生的错例,假设课堂没生成,要预设错例剖析;然后让先生畅谈感想,师生达成共识:在计算时,要依据算式的特点,选择适宜的计算方法。
三、稳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58页练一练第4-5题。
2、完成教材第58页练一练第6题。〔引导先生感受等值变形〕 四、课堂小结。
明天这堂课你有什么收获?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