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第245期 2011年第2期 Transportati交on Science&Technol通科技 ogy Serial No.245 No.2 Apr.20ll 大型岩溶路基勘察与稳定性评价 黄坤全 张 琳 (贵州省高速公路开发总公司 贵阳 550001) 摘 要 运用钻探、物探等综合勘察的方法查明镇胜高速公路K71+46O~K7l-}-550岩溶路基的 下伏大型溶洞的规模、发育特征,应用FLAC2D数值分析,对敞口的溶洞顶板进行了稳定性分析评 价。并通过深层位移监测,证明桥台基础在施工及运营期内是稳定的。 关键词 大型溶洞 位移监测 综合勘查 稳定性评价 数值分析 随着山区高速公路的稳步快速发展,岩溶作 隙L 、Lz、L ,裂隙面平直光滑,与地表贯通性好, 为复杂并且可能形成极大危害的不良地质现象, 溶洞内见延伸大于40 m,起控制性作用;其二,走 越来越受到业内人士的关注。岩溶所引起的各种 向230 ̄240。,倾向北西,倾角75~82。,现场地质 地基变形破坏,将严重影响路基的稳定性 而目 调查见大型裂隙L ,溶洞内见裂隙面平直光滑, 前对于岩溶的勘察,仅限于常规地质测绘、钻探、 与地表贯通性好,溶洞内见延伸大于50 m,起控 物探等,因此,根据对路基的综合勘察,查明岩溶的 制性作用;节理密度2~5条/m。 分布、形态及发育规律,正确评价岩溶路基的稳定 性,提出安全、经济、可行的处理措施,具有重要的 2溶洞发育的规律及特征 工程价值和现实意义[】]。本文结合镇(雄)一胜(境 2.1溶洞发育规律 关)高速公路K71+460~K71+550段工程实例, 该勘察路段为可溶性岩,岩性为灰岩、含角砾 对高速公路岩溶路基的稳定性评价进行了分析。 灰岩、角砾岩,岩溶作用强烈,岩溶发育,为隐蔽 1 工程概况 型,岩溶发育规模大。路基开挖前地表无明显特 征,路基开挖至标高l 083.O0 m附近揭露该溶 该路段位于沪瑞国道主干线(贵州境)镇宁至 洞,路槽地面标高在1 079.5O~l 083.20 m,路基 胜境关公路第十六合同段KT1+460~K71+550 设计标高在l 080.45~1 083.O0 in;通过钻探、溶 段,长90 m,为挖方路段,路轴线最大挖方约l5 洞内、外测量得:溶洞洞口为25 mX 23 m,洞口标 rn,路面宽24.5 m。施工时路基开挖至标高 高在1 O81.13~1 082.88 1"I1;溶洞沿中轴线方向 1 083.0 m附近揭露特大型溶洞,改溶洞为隐蔽 长85 m,横向最大宽63 n3.,溶洞高大于73 m,溶 型溶洞。场区受构造、溶蚀作用强烈,形成陡峻孤 洞上小下大,为敞口型溶洞。底部为路基开挖碎 峰、岩溶洼地。地表调查溶沟、溶槽发育,一般深 块石杂乱堆填,四周低,中间高,中心处填方高度 0.5O~2.0 Ill,多充填粘土;场区地层主要为上覆 达40 ITI。溶洞形态见图1。 第四系残坡积层(Q h ),下伏基岩为二叠系上统 通过地表、洞内调查,该溶洞发育受L 、Lz、 龙潭组(P 1)煤系地层、二叠系上统峨眉山玄武岩 L。、L 及层面控制,洞内裂隙面平直、光滑,肉眼 (P 8)及二叠系下统茅口组灰岩(P m)。其中峨 观察为沿裂隙向下延伸(洞底已为块石堆填),经 眉山玄武岩风化强烈,全、强风化层较厚。茅口组 调查,该溶洞底板在1 007 m以上。在胜境关岸, 灰岩岩溶极发育,溶洞呈串珠状,发育深度范围距 溶洞顶板控制性裂隙较发育,沿节理裂隙局部发 地表25~l25 m,规模较大。受构造影响,勘察段 育小溶洞或粘土充填的裂隙,尤其裂隙L 、Lz、L 主要发育以下两组节理:其一,走向290~340。, 对溶洞顶板整体性破坏强烈,该组节理贯穿整个 倾向南西,倾角5O~8O。,现场地质调查见大型裂 路基,为张性,内充填粘土,向路基右侧、地下深处 收敛,渐成闭合状;胜境关岸岩体整体性受到一定 收稿日期:2O10-12-17 影响 。 2011年第2期 黄坤全 张 琳:大型岩溶路基勘察与稳定性评价 图l溶=i『司彤态 2.2溶洞发育情况 为了准确查明现溶洞底下的岩溶发育情况, 采用地震CT、钻孔电磁波单孔反射法等先进物 探方法。根据地震CT成果,ZK21~ZK22剖面 未发现大规模溶洞发育;ZK21~ZK23剖面中部 为堆积体,厚度在2O ITI左右,底下岩土较完整; ZK21~ZK24音0面在ZK24孔深75 m向ZK21 孔近水平方向延伸25 m左右为溶洞及溶蚀裂隙 发育,剖面内其余岩体完整;ZK22~ZK23剖面未 发现大规模溶洞发育;ZK22--ZK24剖面在ZK24 孔深75 ITI向ZK22孔近水平方向延伸7.5 rn左 右为溶洞及溶蚀裂隙发育,中部为堆积体,厚度在 2O m左右,底下岩上较完整;ZK23~ZK24剖面 在ZK24孔深75 1TI向ZK23孔近水平方向延伸 7.5 139左右为溶洞及溶蚀裂隙发育,剖面内其余 岩体完整。溶洞发育情况见图2。 图2 ZK22~ZK24弹性波CT测试综合解释成果图 3溶洞的稳定性评价 3.1洞口顶板稳定性分析 为利用揭示溶洞洞顶岩体,根据《公路路基设 计规范》(JTG D30—2004)中的相关要求,在施工 阶段,对K71+46O~K71+550中轴线剖面,采用 结构力学和数值分析手段对敞口的溶洞顶板进行 了稳定性分析。选横向每延米混凝土板为计算单 元:几何尺寸为1.5 m×1 m,物理参数:C25混凝 土的弹性模量E一28 GPa,施工处理措施建议回 填溶洞,路面用1.5 m钢筋混凝土大板通过,计 算荷载为公路I级荷载。采用的数值分析计算方 法是显示有限差分法FLAC2D,采用的本构模型 是摩尔库伦模型,计算参数见表l。 表1材料基本力学参数 将模型简化成简支梁计算,计算位移矢量图 如图3所示。 图3计算位移矢量图 其中最大位移矢量5.12 mm。最大位移位 于混凝土大板跨越溶洞顶部,与内力计算结果基 本一致。计算应力矢量图见图4。 l_ ll ∥、 ,。 黪一t , Ill 1} 。 0 l_ 0 1I.一-_誓.l l1 _0 。 J一 图4 计算应力矢量图 最大应力为7.204 MPa,最小主应力为12.5,5 MPa。 根据计算得出,结构位移满足要求,岩土体结 构应力在弹性范围内,溶洞洞VI岩体稳定性好。 3.2位移监测 为查明溶洞对平寨特大桥胜境关岸桥台基础 的影响,于2007年7月t0 Et至2009年8月30 黄坤全 张 琳:大型岩溶路基勘察与稳定性评价 2011年第2期 日,使用垂直双向数字式测斜仪在K71+459左 13.25 m设置深层位移监测孔1,深度37.0 m,在 K7l+459右13.25 m设置深层位移监测孔2,深 度35.5 m。首先按二等测量精度设置了监测基 准网,控制点设在溶洞影响范围外的稳定基岩上。 产生大的变形,说明桥台基础在施工及运营期内 是稳定的。 4结语 该岩溶路基溶洞为贵州公路建设史上路基工 程首次遇到的特大型岩溶问题,溶洞内为大量路 基开挖弃块石杂乱堆积,厚度大。钻探在此条件 通过A。、B。方向合成位移图见图5、图6。 下施工难道极大。在勘察过程中除采用常规钻 探、地质调绘外,还使用了地震CT法、钻孑L电磁 波单孔反射法、深层位移测量、取样试验等多种手 段进行,并设置深层位移监测点,对溶洞精密监 测。勘察范围内共存在4条大型裂隙,由地表延 伸至溶洞内,起控制性作用。溶洞底板以下无大 规模岩溶发育。 图5 JCKI合成累计位移曲线 根据综合勘探及计算分析结果,建议处理方 式为对溶洞进行回填分层夯实并架梁,不仅可解 决此岩溶路基挖方的弃块石堆积问题,无需另辟 弃土场,而且施工简单、方便,保护环境,工期短, 费用低。 参考文献 [1]李毅军.常张高速公路岩溶路基稳定性评价及其处 图6 JCK2合成累汁位移曲线 理方法[J].湖南交通科技,2005,31(4):13—15. 根据监测统计,在监测期间,1号孔处桥台基 [2]贵州省交通规划勘察设计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镇 宁至胜境关高速公路第十六合同段K7l+460一 K7l+550岩溶路基施工图设计阶段工程地质勘察 报告[D].贵阳:贵州省交通规划勘察设计研究院股 份有限公司.2007. 础孔口处累计产生的合成位移仅为12.82 mm, 月平均位移为0.5 mm/月;2号孔处桥台基础 孔口处累计产生的合成位移仅为7.45 mm,月 平均位移为0.3mm/月,2孔处桥台基础没有 Large the Karst of the Survey and Stability Assessment Huang Kunquan,Zhang Lin (Ouizhou Expressway Developmewc Corporatian,Guiyang 5 5000 1,China) Abstract:The stabilities of the aceumulations are analyzed by means of drilling,geophysical explora— tion more than highwaY k7 1+460~k7 1+550 karst steamroller leveled out the large karst down and growing characteristics,with a numerical analysis FLA2D to karst of top a stability analysis.and deep displacement monitoring,based on the construction and operation abutmenl period is stable. Key words:large karst;displacement monitoring;comprehensive survey;stabilit y assessment; u— merical analys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