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QSY 1261-2014 压缩天然气加气站生产运行管理规范

来源:好土汽车网
Q/SY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企业标准 Q/SY 1261—2014

代替 Q/SY 1261—2010

压缩天然气加气站生产运行管理规范

Specifications for operation management of

compressed natural gas filling station filling stations

2014—08—22 发布 2014—10—01 实施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 目 次

1范围 ................................................................. 1 2规范性引用文件 ....................................................... 1 3术语和定义 ........................................................... 1 4 一般要求 ............................................................ 2 5运行管理区域划分 ..................................................... 2 6生产调度管理 ......................................................... 2 6.1管理要求 ........................................................... 2 6.2生产经营计划管理 ................................................... 3 6.3生产组织及现场管理 ................................................. 3 6.4生产调度例会管理 ................................................... 3 6.5生产调度数据汇报管理 ............................................... 3 6.6生产调度报表管理 ................................................... 4 7调压计量区生产运行管理 ............................................... 4 7.1过滤 .............................................................. 4 7.2调压 .............................................................. 4 7.3计量 .............................................................. 4 8脱硫、脱水区生产运行管理 ............................................. 4 9压缩区生产运行管理 ................................................... 4 10储气区生产运行管理 .................................................. 5 10.1储气瓶组的运行管理 ................................................ 5 10.2储气井运行管理 .................................................... 5 11售气区生产运行管理 .................................................. 5 11.1加气站总体计量管理 ................................................ 5 11.2售气机选型及运行管理 .............................................. 5 11.3售气机操作 ........................................................ 5 11.4售气机软管使用 .................................................... 6 12生产辅助区生产运行管理 .............................................. 6 12.1控制及配电区运行管理 .............................................. 6 12.2冷却水系统运行管理 ................................................ 6 13加气站转运车操作管理 ................................................ 6 14其他生产管理 ........................................................ 7 14.1变更管理 .......................................................... 7 14.2危害识别及辨识 .................................................... 7 14.3可燃气体报警系统管理 .............................................. 7 14.4集中放空和集中排污管理 ............................................ 7 14.5加臭 .............................................................. 7 14.6防雷防静电 ........................................................ 7 15加气站人员HSE管理 ................................................... 8 15.1加气站人员持证上岗 ................................................ 8

2

15.2安全员和计量员 .................................................... 8 15.3外来人员和车辆管理 ................................................ 8 16消防管理 ............................................................ 8 17应急管理 ............................................................ 9 17.1应急预案管理 ...................................................... 9 17.2 应急演练 ......................................................... 9 18客户服务管理 ........................................................ 9 附录 A (资料性附录)T卡跟踪系统 ...................................... 10 参考文献 ............................................................ 172

3

前 言

本标准按照GB/T 1.1—2009《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替代了 Q/SY 1261—2010《压缩天然气加气站运行管理规范》。与Q/SY 1261—2010相比,除编辑性修改外,主要技术变化如下:

——调整了Q/SY 1261—2010的章节结构; ——调整了术语和定义(见第3章);

——增加了生产运行的一般要求(见第4章); ——增加了运行管理区域的划分(见第5章);

——根据运行管理区域,重新编写了压缩天然气加气站设备运行管理,增加了各生产区HSE管理的内容(见第7章至第14章,2010年版的第6章);

——增加了“外来人员与车辆管理”(见15.3);

——细化了应急管理的内容(见第17章,2010年版的8.6); ——增加了 T卡跟踪系统(见附录A)。

本标准由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标准化委员会天然气与管道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主要起草单位:北京天然气管道有限公司、天然气与管道分公司、昆仑燃气有限公司、西南油气田分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张宏江、刘锴、刘强、王为、潘彪、薛继旭、张星、黄莹、钱迪、李军、谷柏强、张伟。

4

压缩天然气加气站生产运行管理规范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工作压力不大于25MPa的压缩天然气加气站生产运行管理区域的划分及生产运行管理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压缩天然气加气站的常规站、母站的生产运行管理。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 18218 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 GB 50028 城镇燃气设计规范

GB 50058 爆炸和火灾危险环境电力装置规范 CJJ/T 148 城镇燃气加臭技术规程

JB/T 10298 汽车加气站用天然气压缩机

SY/T 6659 用科里奥利质量流量计测量天然气流量 TSG R0005 移动式压力容器安全技术监察规程 Q/SY 64 油气管道动火规范 Q/SY 1234 HSE培训管理规范

Q/SY 1235 行为安全观察与沟通管理规范 Q/SY 1237 工艺和设备变更管理规范 Q/SY 1238 工作前安全分析管理规范 Q/SY 1245 启动前安全检查管理规范 Q/SY 1362 工艺危害分析管理规范 Q/SY 1421 上锁挂牌管理规范

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监督管理暂行规定 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令第40号 关于加强地下储气井安全监查工作的通知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质检办特〔2008〕637号

电气安全管理规程 机械工业部(86)机生字76号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制修订工作指导意见 中油安〔2009〕42号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应急预案编制通则 (中油安〔2009〕318号)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CNG 加气站 gas station

CNG常规加气站、CNG加气母站和CNG加气子站的总称。 为燃气汽车储气瓶充装车用压缩天然气的专门场所。 3.2

售气机 gas dispenser

1

售气机、加气机、加气柱、中压加气柱、中压售气机、高中压售气机、高中压加气柱等的统称。 3.3

压缩天然气转运车 gas tube trailer

长度不同的12管(瓶)以内的槽车、拖车、长管拖车、管束箱拖车、罐车等的统称。转运车分为高压转运车和中压转运车。 4 一般要求

4.1 应建立健全交接班安全例会制度及安全周例会制度。 4.2 工作前安全分析按Q/SY 1238的要求执行。 4.3 启动前安全检查按Q/SY 1245的要求执行。 4.4 工艺危害分析按Q/SY 1362的要求执行。

4.5 上锁挂牌管理按Q/SY 1421制定相应规章制度。 4.6 动火管理按Q/SY 64的要求执行。

4.7 应建立巡回检査制度、特种设备管理制度及设备设施(如压缩机、阀门等)定期维护保养制度。

4.8应编制如下的操作规程:

a)CNG售气机加气操作规程。 b)转运车加气及应急操作规程。 c)可燃气体报警仪操作规程。

d)过滤器、分离器、排污及放空操作规程。 e)计量及气质分析操作规程。

f)压缩天然气加气站属地管理规程。 g)CNG压缩机操作规程。 h)污染物处理规程。

i)压缩天然气加气站人员持证上岗及培训管理规程见Q/SY 1234和Q/SY 1235。 4.9 加气站应配备作业指导书和操作卡,在工艺设备发生变更时,应进行变更评审。操作卡包括但不限于压缩机启停机、加气、卸气、分离器排污等操作。 5运行管理区域划分

5.1依据加气站的压力等级和功能,将加气站划分为调压计量区、脱水区、压缩区、储气区、售气区、生产辅助区。

5.2调压计量区含过滤、调压和计量功能。

5.3脱水区分为前置和后置脱水,脱水设备出口管道应设置露点检测仪。 5.4橇装CNG压缩机等装置的压缩区,按照JB/T 10298的规定执行。

5.5天然气母站的缓冲储气区的主要功能是通过储气瓶缓冲减少压缩机出口气流脉动,减少脉动对管线造成的振动,避免产生管道和设备失效。

5.6售气区为中压、高压天然气的质量计量及质量计量转为容积计量的区域。

5.7生产辅助区包括站内变配电、仪表风系统、冷却水装置、控制柜及控制系统等区域。 6生产调度管理 6.1管理要求

2

6.1.1执行生产经营计划,做好生产运行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和汇总,完成生产等指令以及相关决策的上传、下达,并收集相关反馈信息,及时汇报处理。

6.1.2掌握各标准站和子站天然气销售情况、母站的生产运行情况,及时下达或调整调度指令。

6.1.3站场设备、管道发生事故、供电系统出现故障等异常情况,按照管理流程执行调度应急处理预案。

6.1.4按规定时间编写和上报生产运行日报、周报、月报、季报、年度生产运行工作总结及分析报告,做到上报资料数据准确无误。 6.1.5各种生产运行资料、数据和报表应保密。 6.2生产经营计划管理

6.2.1依据上级下达的生产经营指标,编制完成指标的工作实施计划。

6.2.2对完成生产经营指标的实施过程进行监督、管理,发现问题及时处理,确保生产经营指标的顺利实现。

6.2.3及时掌握用户的用气计划和生产运行的综合情况,做好申请气源指标和生产经营活动的控制、调节工作,及时了解、预防和处理生产过程中出现或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确保生产工作安全、高效、稳定、协调进行。 6.3生产组织及现场管理

6.3.1根据生产实际情况和加气站点、设备、车辆的现有条件,与各部门相互沟通,紧密协作,指挥生产运输车辆往返母站、标准站和子站间的拉运工作,考虑路途、时间、过路费等因素,尽量降低成本,减少费用,优化运输车辆使用效率。

6.3.2各加气站的供气、设备维护维修等工作应实行统一指挥、调度,并对生产计划执行情况进行监督考核。

6.3.3传达生产运行的各项指令,及时收集各加气站的生产、安全、服务和设备等方面的信息,并定时上报。

6.3.4设备故障、停电或其他突发性事件发生,造成母站设备不能正常运作时,应迅速做出应急安排,最大限度地保证子站的供气,将断气站点数量缩小到最小范围。

6.3.5在事故处理措施指令发出后,应随时了解事故的处理情况,及时协调事故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6.3.6做好准确翔实的调度记录,妥善保管,以备查阅。 6.4生产调度例会管理

6.4. 1应建立调度生产周例会制度。

6.4.2例会内容应包括上周生产工作情况、营销情况、下周工作重点和需要协调解决的问题等。

6.4.3每半年应组织一次生产运行工作总结会,讨论分析生产经营情况,形成生产经营分析报告。

6.4.4会议应形成会议纪要,相关人员进行传达。 6.5生产调度数据汇报管理

6.5.1生产调度遵守逐级请示汇报制度。

6.5.2日常生产动态和有关情况由值班人员或值班干部向生产调度请示、汇报,调度负责协调处理或向上级汇报、反映。

3

6.5.3在处理需要解决而解决不了的问题时,应立即向上级汇报、请示。 6.5.4相关生产活动或问题处理完成后,及时向上级汇报,并填写相关记录。

6.5.5汇报内容包括工艺设备运行动态和主要运行参数、销量情况、设备维护保养、客服及维抢修、上游气源情况等。 6.6生产调度报表管理

6.1每天应收集整理准确的生产运行数据和生产动态信息。

6.6.2建立各种原始记录、台账、报表,应做到格式统一、内容完整齐全。

6.6.3完成各类生产运行相关的记录、台账、报表的填写,要求数据准确,书写规范、工整。

6.6.4各类报表应注重时效性,应真实、完整、迅速反应生产情况,报表内容不应缺项、漏项,填报数据应准确无误。 7调压计量区生产运行管理 7.1过滤

7.1.1新投产加气站时,管道中会存在很多杂质及液体,应增加对进站过滤器的清理及更换滤芯的频率。

7.1.2不同季节,特别是北方的冬季,上游管道压力变化时,会有一定的凝析液/轻烃析出,凝析液/轻烃对低压干燥脱水的分子筛寿命会产生巨大影响,应视液量及时排污和调整排污频次。 7.2调压

7.2.1应检查调压计量橇的运行状态。 7.2.2应定期对调压设备进行定期维保。 7.3计量

7.3.1进站区的计量装置为监督计量,应每日对上游交接计量、进站监督计量、售气销售计量,并进行记录和比对分析。

7.3.2天然气温度、压力、密度及天然气压缩系数会对天然气容积式计量精度产生一定的影响,应按照SY/T 6659的规定执行。 8脱硫、脱水区生产运行管理

8.1应关注进入低压进气脱水装置前的液态(例如轻烃)的处理,保护分子筛,增加分子筛的使用寿命。压缩天然气加气站在总工艺布置时,脱水装置后应增设细小粉尘过滤器(例如1μ规格的滤芯),去除脱水后分子筛析出的粉尘,保护压缩机入口的一级进气阀,增加CNG压缩机组的可靠性。

8.2脱水装置上应设立在线水露点仪。北方地区的水露点应低于-60℃;南方地区的水露点应低于-55℃。

8.3在线水露点分析仪应每年进行校验一次,且不超出该仪器维护校验周期。 8.4脱水装置分子筛更换时的氧化铁自燃因素应在加气站危险辨识中考虑。 9压缩区生产运行管理

4

9.1 CNG压缩机按照JB/T 10298的规定运行,巡检和操作人员应防烫伤和低频噪声伤害。橇装CNG压缩机应设立集中的缓冲罐。

9.2橇装压缩机级间应按不同压力等级进行集中放散,橇装压缩机应有集中缓冲排污罐进行集中排污,并进行记录。

9.3压缩机应进行计划性维护保养。压缩机抢修应由专业人员进行。 10储气区生产运行管理 10.1储气瓶组的运行管理

10.1储气瓶组应定期排污并记录。

10.1.2在CNG母站压缩机出口至售气机之间,应设置缓冲装置,以缓冲CNG压缩机出口的脉动, 减少对管线的振动影响,延长橇装CNG压缩机机组及管线的可靠性,减少失效。 10.2储气井运行管理

10.2.1储气井运行管理应严格按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关于加强地下储气井安全监查工作的通知》(质检办特〔2008〕637号)的要求执行。

10.2.2对现有储气井的管理,应建立日检查制度。检查井口高度变化、静态时的压力变化。

10.2.3对于不能排污的储气井,应在储气井出口设立油污过滤器。 11售气区生产运行管理 11.1加气站总体计量管理

11.1.1加气站的总体计量包括:

——上游每日定点的贸易计量交接数据(含温度和天然气密度); ——同时间段进站监督容积计量数据;

——站内中压售气计量数据及高压售气机质量流量计的质量计量数据;

——定期对转运车水容积理论计算核定的计量数据进行比对(仅用于站内自我核定使用)。

11.1.2上游每日的交接计量密度值应根据不同季节温度变化和上游输气组分进行详尽记录。并根据统计值,及时与当地人民政府质量技术监督管理局沟通,定期进行容积计量的密度值和固定系数调整。

11.1.3 CNG按照质量销售时,不应考虑密度和温度的影响。

11.1.4 CNG按照容积销售时,采购新售气机应增加温度和压力自动补偿装置。 11.2售气机选型及运行管理

11.2.1转运车、巴士车和小型车应按照不同车型的CNG气瓶容积选择不同的质量流量计。 11.2.2水容积18m3以上的转运车,应选用内通径不小于25.4mm (1in)的质量流量计,并增加温度和压力自动补偿装置。

11.2.3 CNG压缩机出口或储气区出口的含油量,对计量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应在售气机入口前增设油过滤器,保护质量流量计,增加计量的准确性。 11.2.4应定期检测并记录售气机出口的气质成分。 11.3售气机操作

5

11.3.1加气站的生产安全管理应以售气机操作为主。

11.3.2售气机应达到等电位静电接地,并每周检测,做好记录。 11.3.3各类售气机操作时,操作人员应侧立插枪加气操作。 11.3.4母站售气机操作应设置双岗操作。

11.3.5母站转运车来车压力低于0.5MPa时,操作人员不应加气操作。 11.3.6母站加气时,操作工应核定中压车的压力铭牌,避免超压加气。

11.3.7母站售气机,应严格区分高、中压加气,工艺系统应设置高、中压气体互窜安全装置。对中压罐车加气应单独设置售气机。 11.3.8母站不应给车用小瓶组集束橇车加气。 11.3.9售气机操作应防止天然气泄漏冻伤。 11.4售气机软管使用

11.4.1售气机软管使用和检测应严格按照TSG R0005的规定执行。 11.4.2发现售气机软管起泡,应立即更换。 11.4.3售气机的软管不应包覆任何其他材料。 11.4.4售气机软管应由操作人员进行日检查;加气站安全员应对售气机软管进行周检查,并检查操作人员日检查记录;站长应对售气机软管进行月检查。并对相关检查内容进行记录。

11.4.5售气机软管除应进行日常软管起泡检查外,每半年对软管进行耐压试验,耐压试验合格后方可继续使用,并做好记录。 12生产辅助区生产运行管理 12.1控制及配电区运行管理

12.1.1压缩天然气加气站的软启动装置易失效,应制定相应的应急预案及备用方案。 12.1.2压缩天然气加气站应设计紧急切断系统,至少应在下列位置设置紧急切断开关:

a)距加气站卸车5m以内。

b)在加气现场人员容易接近的位置。 c)控制室或值班室内。

12.1.3压缩天然气加气站内,不宜配备高压电管理人员。 12.2冷却水系统运行管理

12.2.1冷却水系统应采用自动软化水装置,冷却水水质应符合要求,每季度对水质进行检测并记录存档。

12.2.2应及时补充氯化钠溶液或颗粒,保证阳离子树脂的再生功能。软化水质不达标或者树脂的吸附能力降低时,应及时更换树脂并记录存档。

12.2.3应防止冷却水系统污染、腐蚀和结垢,做好冬季冷却水系统的保温防冻工作。 12.2.4按时记录冷却水水位、水压、水温等工艺参数,各参数应符合工艺要求。

12.2.5定期检查冷却塔风机和水泵等设备运行状况。及时清理冷却水系统过滤器,清扫冷却塔填料上的污垢、灰尘,更换损坏的填料片,保证冷却水系统运行正常。 13加气站转运车操作管理

13.1母站加气应执行侧立插枪操作。

13.2母站加气时应先打开瓶阀,然后打开主阀;加气结束时应先关闭主阀,然后关闭瓶

6

阀。

13.3转运车使用方应提供转运车的定期(月)排污记录。 13.4转运车来车压力低于0.5MPa时,不应进行加气操作。

13.5加气软管的摆动会对加气操作人员造成意外伤害,加气软管加气时应有位置限制装置和设施。

13.6应制定转运车爆破片失效起爆、转运车阀门失效和转运车支腿故障应急处置预案。 13.7加气母站内除自有运输车辆外,外单位车辆不应在加气站内停放。 14其他生产管理 14.1变更管理

变更管理应按Q/SY 1237的规定执行。 14.2危害识别及辨识

14.2.1危害识别及辨识应按Q/ SY 1362, GB 18218和《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监督管理暂行规定》(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令第40号)、《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应急预案编制通则》(中油安〔2009〕 318号)、《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制修订工作指导意见》(中油安〔2009〕42号)等要求进行。 14.2.2在站门口显著位置设立危险点源位置示意图,并标明方向北。 14.3可燃气体报警系统管理

14.3.1可燃气体报警系统应定期进行校验和测试。

14.3.2可燃气体报警仪的报警记录保存期应至少3个月以上。 14.4集中放空和集中排污管理

14.4.1加气站应采取集中放空和集中排污。

14.4.2污物中含有易燃轻烃,对污物应按照环保要求,由有资质的单位进行环保处理。 14.4.3对各类排污阀操作应缓开缓关,避免因流速过快产生静电,减少人为操作对排污量的影响。

14.4.4对站内污物要定期进行分析,了解污物组分,确定污物来源及产生的原因。 14.4.5站内的轻烃和油污,对分子筛寿命、压缩机入口气阀的可靠性及售气机的计量精度会产生一 定的影响。应根据日常排污量,调整排污时间;特别是冬季,应提高排污频率。 14.5加臭

14.5.1依据GB 50028和CJJ/T 148的规定应站内设立加臭剂注入点。 14.5.2要定期对加臭剂浓度进行检测,并记录。站内自用气应加臭,

14.5.3对特殊用途的天然气,应要求用户增设和落实如气体报警仪等安全措施。 14.5.4对压缩天然气加气站内加臭剂泄漏应有应急处置预案。 14.6防雷防静电

14.6.1依据GB 50058及机械工业部(86)机生字76号《电气安全管理规程》的规定对压缩天然气加气站内电气设备进行设计和运行春秋检。

7

14.6.2在雷电天气应停止加气站的运行。

14.6.3对CNG天然气加气站可能产生静电危险的设备和管道,应采取防静电措施。天然气管道上的法兰两端等连接处应用金属线跨接。当法兰的连接螺栓不少于5根时,在非腐蚀环境下,可不跨接。天然气管道的始、末端和分支处应设防静电和防感应雷的联合接地装置,其接地电阻不应大于30Ω。

14.6.4所有的CNG站加气过程应进行等电位静电接地。做到每周定期检测,并记录。 15加气站人员HSE管理 15.1加气站人员持证上岗

15.1.1加气站内所有岗位应按照国家和当地政府的相关法律法规,全员持证上岗。 15.1.2各岗位持证上岗是加气站内人员上岗的必要条件之一。加气站培训,应严格按照培训矩阵要求进行培训。严禁老带新,避免“无知者无畏”造成的风险隐患。 15.1.3对于高压电力变压器,由于双岗规定和站内人员定额所限,应外委管理。 15.1.4应特别加强站内加气操作人员的实际操作培训和应急培训。 15.2安全员和计量员

15.2.1 CNG天然气加气站应设立专职安全员。 15.2.2 CNG天然气加气站应设置计量员岗并取证。 15.3外来人员和车辆管理

15.3.1对进入站场的外来人员应开展进站安全教育。

15.3.2进站时,宜采用T卡系统留存外来车辆和人员信息,T卡系统格式参见附录A。 15.3.3所有进入站场的人员和车辆都应填写T卡,并放在“人员、车辆T卡跟踪板”上;出站时T卡应从跟踪板上取下并放在指定的收集处。

15.3.4 T卡收集处应备有空白的T卡,以备填写和跟踪人员和车辆动态。

15.3.5 T卡可以是一次使用的硬纸质材料,也可以是重复使用的塑料等硬质材料。 15.3.6各类CNG站应进行人员逃生演练,并进行演练记录。 16消防管理

16.1贯彻“预防为主,防消结合”的消防工作方针,全面落实“谁主管,谁负责”的消防管理原则,落实消防安全责任制,实施多层次、全方位的消防监督检查与管理。 16.2新建、改建、扩建、建筑内部装修以及用途变更工程项目,消防验收材料齐全后,上报政府消防部门进行验收。

16.3对于要进行整改的项目,由项目管理部门、设计管理部门和施工管理部门分别限定时间进行整改。项目整改完成后,向政府消防部门提交整改情况报告申请复验,再次进行验收。

16.4按照统一要求建立消防档案,消防档案应包括消防安全基本情况和消防安全管理情况。消防档案应翔实,全面反映单位消防工作的基本情况,并附有必要的图表,根据情况变化及时更新。

16.5安放明显的安全标志,严禁携带火种,禁止无关人员、车辆入内。

16.6运输易燃易爆化学物品的车辆应设置“道路运输危险物品车辆标志”,安装防静电接地装置、 阻火器,配备足够的灭火器材。

16.7应保障疏散通道、安全出口畅通,并设置符合国家规定的消防安全疏散指示标志和

8

应急照明设施,保持防火门、消防安全疏散指示标志、应急照明、机械排烟送风、火灾事故广播等设施处于正常状态。

16.8每日应进行防火巡查,并确定巡查的人员、内容、部位和频次。

16.9加强对消防设施、器材的管理,确保各种消防设备、设施、装置、器材完好。 16.10要认真开展经常性的消防宣传活动,将员工消防培训教育纳入到本单位安全教育培训中,充分利用宣传媒体、宣传手段,宣传消防法规,普及消防知识,剖析火灾案例。 16.11应按照灭火和应急疏散预案进行演练,并结合实际,不断完善预案。消防演练时,应设置明显标识,并事先告知演练范围内的人员。 17应急管理 17.1应急预案管理

17.1.1加气站应每半年组织开展危害因素识别和评价。按照《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应急预案编制通则》(中油安〔2009〕318号)和《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制修订工作指导意见》(中油安〔2009〕42号)要求制定或修改应急预案。 17.1.2应急预案应报上级单位审批、发布,并报当地政府有关部门备案。 17.1.3应急预案应每半年进行评审,并记录。 17.1.4在下列情况下可对应急预案实施变更:

a)预案演练过程中发现存在错误或缺陷。 b)危险源发生变化。

c)组织机构或人员发生变化。 d)作业环境发生变化。 e)救援技术的改进等。 17.2 应急演练

17.2.1加气站应制定详细的应急预案演练方案,组织应急预案演练,演练频次每季度不应少于一次。

17.2.2演练结束后,加气站应对预案的可行性和有效性进行评价,并记录。 17.2.3加气站应急预案应根据评价结果及时进行修订。 18客户服务管理

18.1员工统一着装,左胸前佩戴工作牌,衣着干净整洁。 18.2保持场地清洁,物品摆放整齐,设备整洁干净。

18.3工作时间坚守岗位,做到人等客,顾客进站、离站要微笑迎送。

18.4对待顾客说话要和气,语言文明,使用“您好、请、谢谢、对不起、再见”等礼貌用语。

18.5迎客、洽谈、解释要耐心热情,对顾客的询问要做到有问必答,不厌其烦。 18.6收付钱物要即收即付、唱收唱付、吐字清晰,避免发生错误。 18.7车到人到,努力减少顾客的排队等候时间。

9

附录 A (资料性附录) T卡跟踪系统

各站场应选择指定位置设置人员和车辆跟踪系统——T卡系统。 T卡的样本格式和颜色标记分为:

a)常驻工作人员:白色(见图A.1)。

b)外来施工作业人员:粉红(见图A.2)。 c)参观人员:浅蓝色(见图A.3)。 d)本站场车辆:绿色(见图A.4)。 人员、车辆T卡跟踪板格式见图A. 5。

图A.1常驻工作人员

姓名: 单位 ――――――――― 职务 ―――――――――

图A.3 参观人员 10

图A. 2外来施工人员

车牌: 所属单位(个人) ――――――――― 车型 ――――――――― 图A.4 本站场车辆

人员、车辆T卡跟踪板 人员 1 姓名:XXX 2 姓名:XXX 3 姓名:XXX 姓名:XXX 姓名:XXX 姓名:XXX 姓名:XXX 姓名:XXX 姓名:XXX 图A.5人员车辆T卡跟踪版 车辆 京A XXXXX 京A XXXXX

11

参考文献

[1]GB 12348 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 [2]GB/T 13611 城镇燃气分类和基本特性

[3]GB/T 17283 天然气水露点的测定 冷却镜面凝析湿度计法 [4]GB 17820 天然气

[5]GB 18047 车用压缩天然气 [6]GB 19158 站用压缩天然气钢瓶 [7]GB 50016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8]GB 50057 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

[9]GB 50156 汽车加油加气站设计与施工规范 [10]GB 50183 石油天然气工程设计防火规范

[11] GB 50257 电气装置安装工程爆炸和火灾危险环境电气装置施施工及验收规范 [12]GB 50494 城镇燃气技术规范 [13]SY/T 0076 天然气脱水设计规范

[14]SY 5984 油(气)田容器、管道和装卸设施接地装置安全检查规范 [15]SY 6503 石油天然气工程可燃气体检测报警系统安全技术规范 [16]SY/T 6535 高压地下储气井

[17]TSG R0004 固定式压力容器安全技术监察规程 [18]TSG R0009 车用气瓶安全技术监察规程 [19]Q/SY 1240 作业许可管理规范

[20]Q/SY 1241 动火作业安全管理规范 [21]Q/SY 1361 办公区域安全管理规范 [22]Q/SY 1363 工艺安全信息管理规范

[23]Q/SY 1364 危害与可操作性分析技术指南 [24]Q/SY 1365 气瓶使用安全管理规范

[25]北京市市政市容管理委员会关于对公共服务用户使用瓶装压缩天然气开展安全检查工作的通知 京市容函〔2011〕405号

[26]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安全目视化管理规范 安全〔2009〕552号

[27]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企业领导人员定点联系关键生产装置和要害部位(单位)管理办法 中油质安字〔2006〕740号

[28]HSE管理26项规程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 [29]HSE管理28项要素标准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

[30]NFPA 52 Vehicular fuel systems code, 2006 Edition. National Fire Protection Association

[31]NFPA 58 Liquefied natural gas ( LNG ) vehicular fuel systems code, 2002 Edition. National Fire Protection Association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

企业标准

压缩天然气加气站生产运行管理规范

Q/SY 1261—2014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