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理化教学研究・ 浅论新课程下的化学教学原则 徐 宾 (江苏省南通中学) 一、关注发展原则 关注发展原则指化学教学要帮助每一位学生进行 有效的学习,使其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充分发展,实现 教学与发展的真正统一。这种发展是学生的全面发展 和个性发展,所关注的不只是学生对化学基础知识和 基本技能的理解和掌握,还有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 对科学探究基本过程和方法的掌握,以及学生“情感、 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与提升。关注的不只是 学习结果,更重要的是学习过程。只有及时了解了学 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所做的努力和所取得的 进步,才能对学生全面持续的发展进行有效的指导。 “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最高 宗旨和核心理念,也是课堂教学的根本理念。由于遗 传、环境、教育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学生的智力因素 和非智力因素存在一定的差异,我们要承认差异,尊 重差异,相信每一位学生都有发展的潜能。这就要求 教学方法要有一定的灵活性和多样性,既要在一定时 间内面对全体学生完成最基本的教学内容,又要处理 好个别和一般的关系,即使不能完全因人施教,也应 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个性差异,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 和教学手段,分层指导、分类要求,落实化学三维教 学目标。为此,小组合作学习将成为化学课堂教学的 新亮点。不同组别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方式,学习不同 的内容,完成不同的作业,而统一的讲解、答疑、点 拨、指导等,只是学生自主学习和讨论的必要补充, 是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而安排的教学活动。因此,关 注发展既是对化学课堂教学目的的界定,又是对教师 教学行为的规范,应是化学课堂教学的首要原则。 二、有效参与原则 有效参与原则是指在化学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学 习的自主性和能动性,使他们积极有效地参与各种活 动,从中获得生动活泼的发展。建构主义理论认为, 知识是不能传递的,教师传递的只是信息,信息只有 通过学生的主动建构才能产生智能意义,才能变成学 生认知结构中的知识。可见,没有学生积极、主动参 与的教学,是难以实现教学目标的。只有做到如杜威 所言的“使教育过程成为真正的师生共同参与的过程, 成为真正合作的相互作用的过程”,教与学才能真正融 为一体,相得益彰。因此,有效参与是学生学习主体 性的重要特征。 有效参与要求学生对学习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和高 昂的热情,自始至终参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认真思 考,思维活跃,乐意与他人合作,善于质疑解惑,主 动获取知识、形成能力,获得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 积极参 课堂教学评价,主动参与化学实验方案的设 计以及认真进行化学实验等。 有效参 要求教师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转向“平等 中的首席”,成为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组织 者、参与者和指导者。要求教师善于创设问题情境, 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充 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 性,实施发展性教学评价。 三、交往互动原则 交往互动原则是指化学教学活动要通过师生间、 学生间动态的信息交流实现师生互动,相互沟通,相 互影响,相互补充,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的目 的。现代教学论指H{,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 动、共同发展的过程。交往的主体是教师和学生,交 往的表征是互动,交往的结果是互惠。据此,传统意 义上的“师一生”间的单向交往,必然演变为“师一 生”、“生一师”及“生一生”间的相互交往,课堂教 学中必然会f“现“教师与学生”、 “学生与学生”的互 教互学,形成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因此,化学课堂 教学应体现交互性。 教学中师生、生生的交往互动,有利于体现以学 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有利于教学策略合理化、教 学氛围人文化、教学过程探究化,有利于学生展示自 我和发展自我,形成健康丰富的个性,获得个人的全 面发展。 四、情境建构原则 情境建构是指教师根据所要学习的化学知识和技 能的发生、发展的可能过程创设相应的学习环境。当 代建构主义认为,课堂教学就是为学生进行知识建构 创造一种具有“情境”性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在真实 的生活情境、社会情境之中,Fj主地去发现问题,提 出问题,探究问题,在问题情境的互动教学中,每个 学生在原有的学习起点上不断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 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整合在一起进行各自的个性 智能建构,从而实现个体各方面素质的协调发展。因 此,化学教师必须根据教材的内容和特点,精心创设 问题情境,使知识问题化,问题情境化,鼓励学生积 极、大胆地“用自己的眼睛”观察, “用自己的脑子” 思考, “用自己的语言”表达,为探究学习提供必要 的保证 圜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哆‘ 盎 2;,场・ Q2006年第11期下半月刊● 浅谈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湖南省浏阳市丰裕中学校长) 一、注重基础知识的教学、加强知识的积累 这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必要准备,因为创新思 维需要把学生的数学知识、思想、方法,按照自己理 解的深度、广度结合感觉、知觉、记忆、联想和习惯 等认识特征,在头脑中形成一个具有内部规律性的整 找答案,并予以恰当评价,找出最优解法,则可促进 思维流畅通达,向多层次、多方位发散。 如:例l、已知AD是ABC的中线,E是AD的中 点.F是BE的延长线与AC的交点。求证:AF=1/2FC A A 体结构。这种个人积累量越大,则联想、类比和想象 的领域就越广,从而得到创造的机会也就越多。所以 对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应当建立在基础知识教学 的基础上,如果学生没有扎实的基本功,那么学生创 B D 图1 A D 图2 A 一一C , P 新思维的培养就会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当然创 新思维的培养应与“双基”教学互相融合,同时并行, 使二者相辅相成。如:在课堂中利用启发式创设问题 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好奇心,培养学生的求 知欲,调动学生思维活动的积极性和自觉性,使学生 B C 证法l:如图l,过点D作DM∥BF交AC于M, 可证CM=FM=l/2FC.再证FM=FA。 囡 既获得了‘知识,又锻炼了思维能力,为培养创新思维 奠定 基础。 证法2:如图2,过点D作DG∥AC交BF于G, 证AAEF ADEG,然后证DG=l/2FC。 二、激活例题。克服思维的呆滞性 在教学中,如果讲一例就是一例,做一题仅得一 题,不善于变换图形,变换结论,那么本来互相联系 的题目,就会变得孤立、隔绝、僵化。久而久之,就 证法3:如图3,延长ED到H,使DH=ED,连结 CH,证ABED ACHD,得BE//HC,再利用平行线分 线段成比例定理得证。 容易造成学生思维的禁锢。所以我们对例题要进行变 化、引申,这样对创新思维的培养能起到积极的作用。 (一)一题多解,培养思维的流畅性 一证法4:如图4,过点A作BC的平行线,与BF的 延长线交于点P,连结PC,证四边形ADCP为平行四边 形,再证aAEF ACPF,通过相似比使结论得证。 通过以上多种证法,可使学生的思维变得敏捷、 灵活、流畅。 题多解是指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同一个问题, 它主要包括善于想象问题的不同状态,善于设想各数 学元素扮演的不同“角色”等内容。教学实践告诉我 们,选讲的习题不在量多,而在于质精。对于典型的 习题,我们如能尽可能运用多种方法,从各条途径寻 (二)一题多变.培养思维的变通性 在训练中开展一题多变,把一道题发散成一系列 题,形成题组,可以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克服静止孤 情境建构让学生身临其境,触“境”生情,有直 观的形象可以把握,有浓烈的氛同可以感受,有愉快 的活动可以参与,可以引发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促 使学生生动活泼地学习。 五、开放生成原则 ’ 地加以利用。正如美国教育家布鲁姆所言,人们无法 预料教学所产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围,没有预料不到的 成果,教学也就不成为一种艺术了。因此,化学课堂 教学必须重视开放生成原则。 开放性学习注重的是学习过程,追求的是能力的 开放对应于封闭,生成对应于预设。传统的课堂 教学过分强调预设,教学只能在预定的轨道上运行, 对教学过程中的多变性和不可预料性缺乏必要的考虑, 最终必然陷入僵化、封闭的境地。事实上,再好的预 设方案与课堂实施之间必然存在一定的差异,教学过 培养、方法的感悟、情感的体验和智慧的绽放,其中, 开放与生成是不可分割的有机体,只有开放而没有生 成的课堂教学是不完整的。从生命高度来看,每一节 课都是不可重复的激情与智慧综合生成的过程。 总之,上述五项原则是新课程理念在化学课堂教 学中的具体运用。它们既是紧密联系、相互影响的, 程中必须根据学生即时的灵感、体验和感受及时地加 以修正,随时把握学生智慧的闪光点,捕捉、放大教 学过程中弹性灵活的成分和始料未及的创造,并有效 又是相互独立的;它们既适合于教,又适合于学,是 教与学相统一的教学原则。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