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列大纲
福建民俗博物馆
2014年02月
目录
一、序言.
二、东方艺术的明珠
1.德化窑的建白瓷器(始烧于商周;发展于唐五代;兴于宋元)
2.明清兴盛时期
白瓷雕塑 精美绝伦(以何朝宗为代表的何氏瓷塑何朝春
的艺术风格)
精品荟萃 蜚声海外(德化瓷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商品远销海外原因)
三、缤纷璀璨 异彩纷呈....................................................................
1
1.德化窑兼烧其他釉色产品
2.德化窑青花瓷的发展、装饰艺术、及与景德镇窑的关系
3.德化窑黑釉瓷的特点(与建窑黑釉瓷的关系)
4.景德镇窑对德化窑粉彩瓷、五彩瓷、青白瓷(影青瓷)影响
四、金花三朵 香远益清.................................................................
1.新中国成立后德化窑发展传承与创新
2.德化瓷工艺大师的艺术特点及影响(周雅各、林睦殿、苏青河)
五、结语
一 序言
德化位于闽中屋脊戴云山下,山高林密,瓷土优异,形成了得天独厚的产瓷宝隅。德化民窑,跳脱宫廷艺术的束缚,自由奔放、清雅隽永。从唐代的青瓷,宋元的青白瓷、酱釉瓷,到明代如玉温润,如脂凝滑的德化白瓷、清代源源送抵海外的青花、五彩以及窑火不熄,历久弥新的玉红、玉白等现代革新瓷种,德化瓷匠用智慧与勤劳将脚下卑微的土地捏化作神奇的艺术宝库,缔造了德化古瓷都的千古绝响。
她是深宅大院中,文人骚客玩味的觥盏案供;是海上丝路中,千年不衰连接欧亚的纽
2
带;是历史长河中,踏浪而来的观音周身闪耀的圣洁光芒;是芸芸瓷林中,飞舞逸动的瓷魂;是艺术殿堂中,璀璨宝冠上不朽的明珠......
福建德化瓷展简介
福建地区的古代瓷器,以质量闻声宇内的有宋代建阳的黑釉器和明代德化窑的乳白釉器,这一黑一白,在陶艺著述中分别被“黑建”和“白建”,它们代表福建制瓷艺术的最高成就。
德化,地处福建泉州北部,与台湾一衣带水,是中国乃至世界文明陶瓷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享有“中国三大古瓷都”之美誉,在世界陶瓷史上都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和影响。
德化窑始烧于商周,是中国南方重要的原始青瓷发祥地之一;发展于唐五代;兴于宋元,大量产品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商品远销海外;盛于明清时期,其白瓷独树一帜,尤以何朝宗为代表的白瓷人物瓷塑名闻遐迩,而被誉为“东方艺术珍品”,这一时期的青花瓷以其独特魅力大量外销;清末民国,德化窑仍以实际的存在演绎着自己的价值规律。现在,德化传承着古老的传统制作技艺,以瓷都的崭新面貌迎接八方来客。
本次展览展品由福建民俗博物馆倾力打造,共展出89件(套)德化瓷艺珍贵藏品。其中,明清时期经典器物为主,尤以德化窑一代宗师何朝春的人物瓷塑。举办本次展览旨在让观众欣赏德化窑陶瓷艺术的同时感受中华陶瓷文化的博大精深。
二 源远流长的德化制瓷史
1.德化窑开端与发展
3
早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德化已有印纹陶器烧制。商周时期,德化已开始建造窑炉烧制印纹硬陶与原始青瓷,烧瓷历史迄今已有三千多年。商周时期至唐代的产品为原始青瓷和青瓷,年代的个性化特征明显。胎质较松软,胎釉结合较好,釉层较脆、易冰裂,釉色或淡青、或青黄,釉面亮泽,素雅朴实。器型以日常生活用具为主。有的器物釉面还呈现浑然天成的冰裂纹,使器物产生一种优雅、自然和谐的艺术效果。
宋元时期,随着“海上丝绸之路”的兴盛,泉州充分利用挟南北两路对外交通之便利,成为东南沿海的重要港口,时称“东方第一大港”。此期烧制的德化窑瓷器以青白瓷为大宗,兼烧青瓷与黑瓷;制作工艺采用陶车轮制、范模压制成型;常见刻划、模印装饰花纹;以生产的日用生活器具、盛贮、化妆、宗教等器型而见称,胎体轻薄,釉色莹润亮泽,达到了实用与观赏的完美融合。这一时期,德化窑的产品各类繁多、器型精美,成为海上丝绸之路上的大宗商品,蜚声海内外。
2.德化窑明清兴盛时期
明代
明代中叶,德化窑白瓷生产开始兴起。弘治二年(公元1489)闽人黄仲昭编撰的《八闽通志》卷二十六·物产篇已经提到“白瓷器,出德化县。”至明代晚期,窑业愈臻全盛。当时泉州人陈懋仁作《泉南杂志》一书写道:“德化县白瓷,即市中博山佛像之类是也。……初似贵,今流播甚多,不甚重矣。”万历十四年《泉州府志》亦载:“白瓷器,出德化程田寺后山中。洁白可爱。”江西人宋应星在崇祯年间著作的明代工艺百科全书《天工开物》也说:白瓷“凡白土曰垩土,为陶家精美器用。中国山惟五六处,北则真定定州,……”南则泉郡德化……。德化窑惟以烧造瓷仙精巧人物玩器不适实用。”
4
明代德化窑的白瓷产品,胎体洁白细腻,厚薄因器而异,釉色以乳白为大宗,还有纯白、白釉泛青或闪灰等。产品造型有各种人物雕塑造像,陈设供器瓶、炉、尊、垒、觚、匜、水盂、花盆,文房用器洗、盒、砚滴、水注、灯盏、烛台、印玺、箫笛、案屏、笔筒,饮食皿杯、盏、执壶、碗、盘、碟、羹、匙,还有为墓葬制作的棺垫、墓志铭等。
明代是德化瓷业发展史上的一个高峰。随着窑炉装烧工艺的改进,胎釉制作工艺日臻成熟。以烧制白瓷称最,其胎质如糯米,细腻晶莹;胎釉浑然一体,光润莹亮,有“象牙白”、“中国白”之美称。此期产品类型丰富、种类繁多,尤以一代宗师何朝宗所制的观音、达摩等瓷塑著称于世,其人物塑像形神兼备,或端庄或诙谐,极具亲和力与感染力。
清代
进入清代以后,青花瓷器代替白釉瓷器成为德化窑生产的主流,窑址遍布县境各地。白瓷的生产规模与数量,虽然不如青花瓷器,但其地位与影响仍不容忽视。乾嘉年间邑廪生连土《龙浔竹枝词》犹赞“白瓷声价通江海”。诗中所称道的白瓷,除了白釉器外,还可能包括以白釉为罩面的釉下青花器。从总体发展趋势看,康、雍、乾三朝是瓷业的昌盛期,嘉、道以后渐趋衰落。
在清代早期,仍继承明代传统的制作水平,瓷器质量较为上乘,故康熙五十一年知县殷式训《瑶台陶烟》诗云:“宇内闻声说建窑,坚姿索质似琨瑶”至清代晚期,质量粗糙,所以道光举人郭柏苍《闽产录异》说:“德化窑,皆白瓷器,出德化县。顺治以前老窑所制佛像、尊、垒、瓶、盘、盏、卑,精致古雅,其色洁白,中现出粉红,至今价翔矣。然佛像不及荷台瓶。盘不及南北定。近胎地厚而粗,釉水莹而薄,渐不足贵矣。”
清代德化白瓷,釉水以白泛淡青为主。质量较好的乳白、纯白釉多见于康熙及其前,
5
其中纯白有的呈米浆色,类似景德镇窑的浆白釉,清代晚期,乳白、纯白已较为罕见,而青白、灰白釉较为流行。
器型方面,创新品种不多,有仿效明代的样式,也有与同期青花器相同的造型。器物成型以及装饰工艺不如明代精细雅致,作风比较粗犷。日用饮食器皿数量趋多,陈设供器、文房用器已不如明代丰富。
总之,德化白瓷的发展脉络是:明代中叶兴起,在明代晚期至清代早期繁荣,清代晚期衰落。其中,以明嘉靖至清康熙成就较高。
工艺特点
德化白瓷较之定窑、景德镇窑,不但胎釉中的化学元素构成含量不同,而且外观上釉层更为纯净,色泽滋润明亮,工艺技术更臻至成熟。
明代造型:
瓷器的造型,因不同时代、不同需要而有所变化。明代的瓷器不供人们日常生活之用,地主贵族还把它作为陈设用的工艺美术品,明朝初年朝廷还规定祭祀用的瓷器。直到明代中后期的嘉靖、宫廷所用的瓷制祭器,仍然是尊、罍、盘、罐、瓶、盌等一类和古代礼器相近的器型。
明代的盘、碗、罐、壶等器型同元代是一样的,甚至同很远的古代也是一样。明代的玉壶春瓶、梅瓶、执壶、高足杯等,基本上都保留着元代额造型。但因便于使用,又不断有些变革。列如,元代的盘、碗的圈足放得较宽,而且逐渐改变了元代大多数圈足内壁无
6
釉的制作,明代官窑器,除了少数例外,绝大多数圈足内外都有釉。明代的高足杯也改变了元代足部接近垂直而有站不稳的感觉,成为足部外撇。
从明初到成化、弘治时期,在瓷器造型上,总的倾向是改变了元代厚重、粗大的风格,而趋向于轻巧洒脱。到了正德时期,瓷器的胎骨、造型却又有厚重的感觉,但它只是和成化瓷相比而言。正德时期的器型也比成化、弘治时期多起来了,除了最常见的盘、碗之外,较大型的洗、尊、花插等器物也很多见。葫芦瓶是嘉靖时极普遍的吉祥陈设品,它改变了宣德时期体形较小的特点而成了较大的器型。
明代装饰手法:
明代印花有模印及模印与刻花、贴花相结合的技法,明代贴花工艺的特点纹饰不如贴花纹饰清晰。贴花与堆花并举的装饰,效果如同浮雕,立体感更强。堆贴梅花双耳三足炉、堆贴梅花椭形杯、贴螭壶、双螭耳三兽足炉、螭龙烛台等等,为同时代窑口中的精品。
德化窑瓷雕塑以人物著称,“象牙白”釉是明代德化瓷塑人物的代表作。题材有观音、八仙、寿星、罗汉、关羽、弥勒、达摩、如来、文昌帝、准提等等。人物的制作技法有模制和捏塑两种。模制人物,其头或手单模另制,经加工修饰后再插入衔接构成整体。捏塑人物则是直接手捏,塑像形成后,浓眉厚须多另行加工刻画而成。明代优秀的白釉瓷塑人物,以其高超的雕塑技艺和纯净莹润的釉色受到后人的喜爱。
德化陶瓷的装饰艺术十分精湛,装饰手法丰富多样,它在继承发扬刻花、划花和印花等传统的装饰技术的基础上,又大胆创新,大量使用了堆花、贴花和刻写诗词美语等装饰技法,充分利用德化白瓷质地纯白、杂质少等特点,塑造出各种艺术品而不施任何彩料,成为德化瓷器的艺术特色。其装饰内容多取材于民间生活,多为人们所喜闻乐见的题材,
7
如梅花、玉兰、荷花、八仙、龙凤等等,具有浓厚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是我国灿烂的民族文化遗产的一部分。
(1)刻划
系用竹签或篦笔等在器物湿坯上直接刻划出各种纹饰。纹样主要有松鹤、云龙、花鸟、兰花、竹石、牡丹等图案。上釉烧成后,形成釉下暗花,常见于盘、碟的内底或杯、炉、尊等的外壁。其花纹纤细,构图疏朗,手法轻快简练,自由豪放。
除一般花卉图案外,德化窑还常用铁刀或竹签在蘸好釉的器物上,刻上草书、行书或篆书的美好诗句来作装饰,诗赋文句的内容人多与器物用途相结合,如灯盏铭刻“舒眉六冬春”,香炉刻铭“一柱清香”、“风香流万里”、“烟飞古篆浮,香霭净玉堂”,杯刻“两人对酌山花开”、“寒夜客来茶当酒”、“醉倒南山人”,执壶刻铭“清泉吸满涧”、“江上引清风,山间吸明月”,瓶上刻“寒梅雪中尽,春风柳上归”等等。充分利用德化瓷胎釉本身洁白如玉的质地美,将书法艺术与陶瓷艺术相结合,融实用性与艺术性于一体,素净高雅,颇具特色。
(2)印花
即刻有花样图案的模具与坯体一次性印压而成,脱模后,稍加修整粘合即成器物。花样、规格一致,简便快捷,能够大批量生产。印花纹饰有阳印和阴印两类,以阳印纹饰为主,纹样丰富多彩。宋代的印花装饰纹样有充满生机的各种花卉以及活灵活现的飞禽、游鱼等类。元代的印花装饰纹样,除继承前朝的各种纹饰之外,以莲花纹饰居多,并新增了“福”、“寿”、“福山寿海”、“金玉”等吉祥文字。明代印花在继承宋元时期印花技艺的基础上又有进一步的发展,这一时期的纹饰大多仿古铜器的饕餮、夔龙、风鸟、蟠虺、八卦
8
等等。
此种技法,多流行于仿青铜器造型的炉、簋、觚等器物卜。
(3)堆贴
堆贴,是德化白瓷普遍的一种传统装饰手法,也是德化瓷器的艺术特色。堆花是用毛笔蘸泥浆,在器坯外表面按照一定的轮廓或脉络堆画成图案;而贴花足先用模具或捏塑,制成所需的花卉、铺首等部件,经修整以后,用泥浆粘贴丁已修好的器物胎体上。由于贴花纹饰较为清晰,堆花纹饰较模糊.因而在装饰时往往堆贴并用,先堆后贴或以贴补堆,装饰效果如同浮雕,立体感强。其流行纹饰有:梅花、玉兰、荷花、竹松、水仙、牡丹、铺首、八仙、龙鹤、小鹿等等。
德化白瓷纹饰装饰,大多采用堆贴技法,尤以炉、杯、洗、人物、罐、瓶等居多,堆贴花装饰与器物造型的巧妙配合,显示出德化窑装饰技艺的高超。如堆贴狮首、象头等双耳香炉、花瓶以及梅花罐,梅花椭形杯等。尤其是堆贴梅花椭形杯,其口沿外侈,外壁的一边贴有数朵盛开的梅花,枝叶挺拔,富有生机;一边贴梅枝及花萼,衬托着几片叶子;杯底有一梅花枝杆成架形附着,既起装饰作用,义当杯的足架;足架与杯底虽略有空隙,但却融为一体,显得朴实庄重。贴螭壶,壶体直筒状,小平口,子母盖,盖面贴拱身昂首螭为钮,壶腹中部饰结带两道,一只四爪螭贴壶壁,转首向外仰望,张口吐舌作流;另一螭头下俯,翘尾作鋬,姿态牛动,造型奇妙。双螭耳三兽足炉,炉肩部贴饰12个变形夔纹,近底周壁模印瓣形回纹,炉底承三兽面蹄足,通体施白釉,极为莹润,做工精细,造型既新颖又古朴典雅。螭龙烛台,烛台上端盘状,犹如一片盛开的荷叶,盘下圆柱连着分立的三兽面足,绕柱间堆贴蟠龙,通体施乳白釉,莹润细腻,造型奇特,为同时代窑口中所仅见。这一时期的堆贴装饰纹样与晶莹润泽的釉色,十分协调和谐,各种花卉塑造得生
9
机勃勃,秀丽多姿。
(4)透雕
又称镂空,足将某一器物绘好图案后,再用利刀雕透成花纹的装饰手法之一。德化早在明代的博山熏炉、仿铜香炉、笔筒、花瓶等产品上就已采用。香炉主要用于盖上的花纹图案部分,所饰花草仪留线条,中间刻成空洞。博山香炉亦刻玲珑剔透的奇石,炉内烧香时,缕缕烟气从孔中冒出,缭绕升腾,香气四溢。笔筒整体以交叉花卉组成,除花、枝、叶外,全部镂空,成为明代象牙白瓷中的一种特色产品。清代以来,博山香炉、八卦香炉、狮子香炉等的装饰仍用透雕于法制作。
明代釉色化学特征:
德化开发陶瓷矿产资源历史悠久。唐代,观音岐、金竹坑瓷土矿开始开采,附近村民用这两个矿点的瓷土烧制陶瓷。宋元时期.盖德、山坪、丁墘、观音岐等瓷土矿的开采为盖德碗坪苍龙窑、宝美屈斗官龙窑烧制精美陶瓷提供优质材料。
明代及清初,德化全境掀起寻矿采矿的热潮,东至水口丘坂,西至春美尤床,南至三班岭头,北至杨梅白叶的瓷士矿点开采随处可见。优质瓷土矿的大量开采,加快了德化陶瓷业的发展,全县一百多处瓷窑大量生产白瓷和青花瓷。
清末及民国期间,德化陶瓷业处于低谷,瓷土矿开采规模较小,开采量也少。
德化白瓷瓷胎致密,透光度极好,釉层较薄,但却有凝脂似玉之感,迎光透视,色泽光润明亮,晶莹剔透,釉中隐现粉红或乳白,釉层均匀细腻、光滑洁净,无永、宣甜白瓷
10
出现的灰暗、虾青杂色,更罕见橘皮棕眼。
此外,德化白瓷与釉面白中泛黄(俗称“米黄釉”)的漳窑瓷有着本质的区别:德化白瓷胎体致密,胎骨细腻洁白,胎与釉结合紧密,釉色纯净,透光性极其良好,即使是少数的中低温白瓷出现开片的现象,也显得十分温润细腻
德化白瓷在烧制过程中,由于条件限制,未能充分掌握原料的化学成分构成和完全控制烧成氛围,在烧成氛围不完全一致的情况下,烧成产品瓷质相同,瓷色略有不同,又分别称为象牙白、猪油白、葱根白、孩儿红等。
象牙白:明代白瓷珍品,瓷质坚韧莹厚,细腻温润,瓷色白中蕴黄,宛如象牙,故名象牙白。
猪油白:明代白瓷珍品,其釉质莹厚细腻,油光明亮,润如油脂,胎白质坚,白润如脂,(略带黄色,但比象牙白浅淡,犹如凝固的猪油,故名),胎釉结合紧密,浑为一体。
葱根白:明代白瓷珍品,瓷色纯白洁净,宛如葱根,故名葱根白。
孩儿红:化孩儿红是一种窑变瓷,为明代德化窑白瓷中的极品。它是器物在高温烧成时由于窑内位置或温度不同,偶然创造的一种特殊气氛下产生的窑变。孩儿红釉而莹润光亮,器物白中蕴红,在光线下肉眼看去犹如婴弦肌肤般粉嫩透红。孩儿红成者甚少,传世更少。
除此之外,明代德化白瓷的釉色也有白里泛青的现象。但与清代相比较而言:明代白釉泛青色同样很莹润,不似清代白釉泛青或青灰色那样光泽明亮:明代胎质多匀净坚细,
11
胎一般较厚重,透亮度高,器足多坚密光滑,而清代胎体一般不那么匀净透亮,露胎处多有氧化浅红点,其底足多粘有沙粒,且胎体较薄;明代器型大多朴素大方,纹饰简练豪放,而清代器型较繁复,纹饰大多纤细繁琐。
明清烧造温度:
从窑场的规模和分布状况看,瓷业的规模趋向较大的集中布局。在这时期,德化县依赖其自然资源和工艺技术优势,兴建了数以百计的作坊工场,千声水碓,万户泥香与满山窑烟,正式确定了福建瓷都的历史地位。
为了提高产品的数量和质量,民间窑场普遍采用轮车和模具成型,保留了部分传统的龙窑和叠烧装方法,大量地建造阶级窑和采用匣钵装烧方法。阶级窑是由龙窑改进的一种窑炉结构,最大特点是余热利用较好,容易控制窑炉气氛。根据德化县的调查资料,窑形呈阶梯状,由三级到九级不等,每级筑一蛋式窑腔,窑腔之间有火路相通。每间两侧各设一个“火眼”,用于投放松木柴。此式窑一次可装烧瓷器130担,需要8个熟练工人装7天,烧68个小时,耗费松木柴570担。所以,无论从成本、人力都比龙窑规模显得壮观和气派,需要积累长期的劳动实践和经验而提高生产效率。
在瓷土加工方面,德化窑具有优良的传统。明代窑工继承传统,对工艺更加严格要求。德化瓷釉,《天工开物》说用松毛水调泥浆,现代科学测定属于一种典型的钾—钙釉,其中乳白瓷胎的钾含量与釉的钾含量相近,有时甚至比釉更高一些,因此所生成的玻璃相是高的,故能透明如玉。据测定,其烧成温度为1270度左右。
窑炉焙烧是最后一道工序,德化瓷器在宋代采用龙窑还原焰烧成。元代改造为分室龙窑,兼烧氧化焰,已经出现与明代相似的乳白釉产品。至明代,进一步改进为阶级窑,非
12
常成功地掌握了氧化焰气氛的烧成技术。阶级窑的结构,是将龙窑和馒头窑的优点结合起来,分开间,有挡火墙及通火孔,有利于控制升温速度与保温时间,尤其适合于德化白瓷氧化钾含量高的特点,从而保证了瓷器的烧成质量,是当时较为先进的窑炉形式。阶级窑在明末清初传至日本、朝鲜,被认为是日本连室形串窑的始祖。清代德化龙窑、阶级窑兼用,由于窑火气氛较为强烈,所以瓷器多呈青白色。
明代款识:
随着制瓷手工业作坊与工场的涌现和贸易交流的频繁,促成商品经济竞争的倾向,于是在瓷器产品中出现了大批的商业款识。德化窑产品的商号款,多含带以“玉”、“美”、“宝”、“裕”、“胜”、“盛”、“兴”等铭文,图个吉利,希冀兴旺发达。有的一座窑址只出现一个商号,有的几个商号出现于一座窑址,有的窑址虽然距离遥远但商号却完全相同。
明代瓷器的款识形式一般以书写为主,极少有刻印的。前人总结的明代瓷器款识规律是:永乐款少,宣德款多,成化款肥,弘治款秀,正德款恭,嘉靖款杂。永乐瓷器的款识为“永乐年制”。这是陶瓷史上第一次烧制的帝王年号款,“永乐年制”四字为篆书,四字双竖行,印、刻写或书写于器里心。
青花器为用青花书写;白釉器、青白釉器多为印款;红釉、青釉器多为刻款。永乐年号款无论刻、印、写,“永乐年制”四篆体字的字体均较小。永乐年号款只有四字篆书一种形式。凡见楷书四字、篆书六字或楷书六字,皆为伪托款。四字篆书款后来也有仿的,但仿品款识的字体笔道多为生硬折角,无柔和圆润之感。民窑器上的吉祥款仍较多,有福、禄、寿、辰等,字体由洪武时的草书为主,发展到隶、草、行三种写款皆有。另外,永乐朝也有少量的图把款。
13
宣德的款识不似永乐只在器里心,而是任何部位都在书写。在形式上,宣德款有楷书也有篆书,其中楷书占了绝大部分。字数上,有六字也有四字,以六字为主;有六字双竖行加双圈,也有六字一行(横竖均有)、四字一行横写或双竖行。款识有用毛笔书写的,也有刻写的。宣德民窑器仍有一些草书或隶书的福、寿字,也是多写于器心。还有写“大明宣德年造”的,十分特别。此外,从花纹、文字上看,伪制的花纹、文字一般都有不太周到的地方,花纹线条、文字笔划或者残缺,或者粗细不一样。有的赝品图纹甚至于显得僵硬呆滞,一望而知系临摹作品。
成化官窑器年号款以青花楷体六字双竖行“大明成化年制”为主,体式比较统一,款的位置也大多数在器物底部。除六字楷书双行款外,还有少量“大明年制”四字双行楷书款。但无论官民窑产品,成化真品均无“成化年造”、“成化年制”四字款。成化官窑器还有一种罐,款字只有一个“天”字,人称天字款罐。这种一个字的官窑器为成化独有,天字也极其有特色,字体极其肥胖。
弘治官窑瓷器款识大体同于成化,仍以青花楷书六字双行“大明弘治年制”为主,写于器底。有少量篆书四字双行写款“弘治年制”,多位于器里心。还有少量红彩楷书双行“弘治年制”款及刻款。弘治民窑器的款也较多,但较简单,有“福”、“正”、“壬子年造”等楷款。
正德官窑年号款以青花楷书六字双行“大明正德年制”和四字双行“正德年制”为主,其中以后者居多。款字的清花色泽有浓有淡,色淡者显得灰暗。另有红彩书写的楷书双行“正德年制”款,色泽深者黑红,浅者十分艳丽。此时的花盆、炉、洗等彩瓷,多为楷书四字一行刻款,位于器口沿下,也有刻于器底者。民窑器上年号款为“正德年造”、“大明年造”及“天下太平”、“长命富贵”、“富贵佳器”等吉祥款。
14
嘉靖官窑年号款全为楷体,有四字双行和六字双行,以六字双行“大明嘉靖年制”为主。也有六字一横行、六字环行、四字钱文十字排列的。款识位置主要位于器底,也有写于器口沿下边的,还有写于器物肩部的。除写款外,也有少量刻款。民窑器上的赞颂款、吉祥款较前朝兴盛,且开始出现堂名款,如“滋树堂”、“松柏草堂”、“郭仁堂”等等。
万历款识以书写六字双行“大明万历年制”为主,也有六字一行或三行的,还有四字双行、四字环行、四字钱文十字排列的。款的书写位置也很不固定,多数在器底,也有在器里心凹处的、肩部的、口边的等。万历各类民窑款大为增多,斋堂款如“玄阴堂”、“芝兰斋”等;吉祥款如“万福攸同”、“德化长春”、“福寿康宁”等;赞颂吉祥款如“玉堂佳器”、“天禄器”、“天禄佳器”、“上品佳器”等。
明末天启、崇侦年间,署本朝年号款的官窑器少,但署前朝年号款的却较多。不过,这些署前朝年号款的瓷器多为民窑粗制滥造,款识字体十分草率,排列杂乱。
清代造型:
清代瓷器由于其应用范围的扩大和新品种的出现,故在类别和品种上都比明代有所增加。按瓷器的用途,大致可分下列几个类型:
属于饮食器、盛器和日常用具的盘、碗、碟、盅、盏、壶、罐、洗、缸、盒以及凳。
清代造型、釉色:
清代,康、雍、乾三朝是德化瓷业的昌盛期,瓷器继承明代的传统制作水平,质量上乘。康熙五十一年知县殷式训《瑶台陶烟》诗云:“宇内闻声说建窑,坚姿素质似琨瑶”。
15
乾嘉年间县邑廪生连士荃《龙浔竹枝词》犹赞“白瓷声价通江海”。嘉道以后,瓷业逐渐趋于衰落,产品质量粗糙。道光举人郭柏苍《闽产录异》云:“德化窑,皆白瓷器,出德化县。顺治以前,老窑所制佛像、尊、垒、瓶、盘、盏、斝皆精致古雅,其色洁白,中现出粉红,至今价翔矣。然佛像不及荷台瓶,盘不及南北定,近胎地厚而粗,釉水薄而莹,渐不足贵矣。”
从传世实物观察,清代德化白瓷,釉水以白泛淡青为主流,质量较好的乳白、纯白釉多见于顺治康熙时期,其中纯白釉有的呈米浆色,类似景德镇窑的浆白釉。嘉、道以降,乳白、纯白釉已经趋于少数,而青白、灰白釉更加流行。
器型方面,创新品种不多,有仿明代的样式,也有与同期青花瓷器共同的造型。器物成型以及装饰工艺不如明代精细雅致,作风比较粗犷。日用饮食器皿数量趋多,陈设供器、文房用器已不如明代品种丰富。
装饰手法:
白瓷的装饰有贴花、印花、堆花、透雕四种。其中贴花的技术是应用较广,并且比较有创造性。
贴花是先用手做成各种花纹图案,然后贴在器物的外表,再在上面涂釉。它的特征是在器物表面保持一定的厚度,但不影响器物原来的平面。贴在器物底部边缘的花纹,往往还发现有用手捺压而现出扁平的痕迹。贴花的图案,在采集品中只有梅花一种。从文献记载和博物馆藏品中知道还有鹿鹤、牺首、螭龙、狮子等题材被用来做贴花装饰的。
印花是用模子压印的。它的特征是器物的表面被压出凸凹的印痕;但表皮并没有被划
16
破。印好花纹以后,再刷上釉。在采集品中,印花用的图案有雷纹、夔龙纹、荷瓣和爪棱等四种。白瓷第八类三足炉的残片,是以雷纹为地,相间地印着夔龙纹,完全是摹仿铜器。南京博物院藏有白瓷花觚一件,上面亦有雷纹印花。第一类平底大碗的器壁上装饰着荷瓣图案的印纹,这种花纹是从平底上部的器壁开始印上一圈莲瓣。我们从残片看出,器壁如果较低,模印一圈就行了,器壁高的往往要模印两圈,并且上面一圈莲壁的形状比较瘦长。不论模印一圈或者两圈,这种莲瓣图案的尖端总是要伸展到口缘近周。第九类圆盒的器壁周围,印着爪棱花纹,上盖模印一圈,下底大都模印两圈,中间被一道弦纹隔开。
堆花和印花是较难区别的。堆花是用笔醮着泥浆,在器物表面堆成各种花纹。它的特征是:全部图案不像是外界的附加物而像是器物的原表面凸起来的,构成图案的每线条,有粗细,有高低,生动,活泼;因为是用笔堆的,所以在图案上清楚地遗留着着笔和落笔的痕迹。总起来讲,德化白瓷部分的装饰技术和图案是很丰富的。
兴盛的原因
首先,德化瓷塑神仙人物为民间宗教信仰活动提供了一种使用方便的崇拜偶像。
德化县所处的泉州地区,紊称“泉南佛国”。佛教、道教以及其他宗教的寺庙宫观,星罗棋布于沿海港湾至山乡丛林,香火历久不衰。伴随宗教活动而兴起的石、木雕刻、泥塑与绘画艺术,传统悠久,代有力作。不必说五代九日山的石佛像,泉州宋代的石塔浮雕,清源山的老君岩造像,也不必说开元寺的明代木雕伎乐飞天,单是明清两代见诸方志的名家及其佳作就已经枚不胜举了。如前所述的王弼、何朝宗、许良西等人以外,仅德化县的还有:“明代纪延圣工书法善画佛,写大士影妙相庄严。曲肖慈悲三味,远近争宝之”,清代郑琪以画名山水人物皆一笔书,而神致栩栩气色老苍,所写大士影、达摩折芦渡江图,人多宝之,郑想:“深于物理绘画人物山水,神情无不逼肖,龙工塑像堆画……,邑中古庙
17
神像犹有存者。”鼬这些艺术作风与瓷塑技法互相熏染陶冶,不仅提供了精美的蓝图,而且给再创作以借鉴与启迪。德化瓷塑兴起与发展,是民间艺人谋生的手段,深深扎根于社会艺术的土壤,同时服务于广泛的宗教信仰活动。宗教是精神的鸦片,对于企图从宗教中获得安慰和寄托的人们来说,虔诚的礼拜是经常必需的形式。与石雕、泥塑相比,瓷塑神仙造像具有体积小携带方便的优点,尤其适宜摆设于寻常家庭的供桌或壁龛上,俎豆馨香,四时祭祀。站在这个角度看。瓷塑艺术让宗教活动走进了千家万户。
其次,德化瓷器给社会各阶层的生活领域尤其是文化生活辅入了一批廉价的奢侈品。
明洪武二年,朱元璋令“几祭器皆用瓷”以后,改变了历代“器用陶匏”的规则,从皇家、藩王到地方官署都使用了许多瓷质祭器。这些器的来源大部分由御器厂烧制,也有一部分从民窑进贡。德化白瓷中,仿青铜造型的簋、辈、爵、觚、香炉等陈设供器也被当作贡品,在宗庙社坛,勒封寺观以及陵墓中出现,明神宗定陵出土的白瓷花觚即是御用例证。泉州天后宫祭器有“白瓷爵三”,政和县风水宝塔塔基窑藏出土的白瓷音乐镇塔文物,亦属德化窑作品。与金、银、铜一类金属原料制作造价昂贵的祭器相比,瓷质祭品经济节约,具有积极的意义,同时又促使瓷器严格烧造质量并增加产品数量。
明清时代,处于封建社会发展的后期阶段,地主阶级醉生梦死,生活作风日趋腐朽。同时,封建社会正缓慢孕育着资本主义的萌芽因素,商品经济的发展,形成新兴的商人与市民阶层,物质文化生活也更加丰富多彩。“豪门贵族,导奢家喆”、“声名渐辟,文物转盛”、“车马繁会,五方奇巧之选,杂然并集”。泉州地方“俗重衣冠之饰,非市井无赖虽盛署燕居无袒褐者”。德化县“隆、万以来,人皆知学,科名日振”。在这种历史背景下,德化窑发挥自然资源与生产技术的优势,大量烧制瓷仙人物器用文玩,供应社会的普遍需求,流播甚重渐不足贵,充斥家庭橱案、酒宴茶会,争奇斗趣铺陈风雅。以至在一些选诸古玩的清高文人看来,不过是一些平庸的俗品。晚期文震宇《长物志》谓:香炉“龙忌者……诸俗
18
式及新制建窑、五色花窑等炉”;花瓶“建窑彩瓶,俱不入清供”;“佛橱佛桌”、“建窑佛像,断不可用也。”当然,这种看法,在清代以后已发生很大变化,褒扬之词多于贬斥,尤其是对质量上乘的佳作,莫不津津乐道,传为美谈。如,蓝浦《景德镇陶录》;德化窑“盌戎亦多擎口,称白瓷,颇滋润,但体极厚,问有薄者,唯佛像殊佳。”寂园叟《陶雅》:德化“所出白瓷花瓶,瓷质雪白,价廉而式样不俗。”余戟门:《增补古今瓷器源流考》:德化窑作品“清官所藏,一罗汉像,一天鹅尊,皆为精品。”等等。
再次,德化窑流风所致,在周围地区形成一大窑系,影响所及。昭范后世。
漳窑,“出漳州。明中叶始制自釉米色器,其纹如冰裂。旧漳器虽不及德化,然犹可玩,惟退火处略黝,越数年黝处复洁净。近制者,釉水胎地俱松”。漳窑的工艺作风仿效德化窑,福建博物馆收藏的一件嘉靖纪年款如来佛之像,形制几近德化瓷塑造型艺术特征。
清末广东石弯有陈瞠岩者,精制塑像和动物,“所作的女尼像的衣褶纹样又具德化作风”。明清以来,就有福建人到景德镇传授技法,民国时雕塑以福建德化人游蛮子(或作游长子)为最者,每一器出,风靡中外,人争取售,景德镇所有雕塑艺人也群起仿效。其人又会提倡,对人目视手提,维妙维肖。
仙佛瓷塑 精美绝伦(以何朝宗为代表的何氏瓷塑何朝春
的艺术风格)
何朝宗
明代瓷塑家何朝宗雕塑的各种观音佛像,仪态逼真,静穆慈祥,庄重神妙;那遒劲圆
19
润、深浅得宜,富有节奏感的衣纹线条相当流畅,那多层次而又临风飘拂的衣袂,显得静中有动,再加上象牙色的瓷质,莹润的白釉,体现了何朝宗瓷塑高度的艺术水平。何来,原名何朝宗,是明朝嘉靖、万历年间一位技艺超群的瓷塑专家。由于他塑的观音,既是神,又是人们理想中善与美的化身,产生了极强的艺术魅力,他的作品在当时,日本及东南亚佛教国家对它格外喜爱,视为珍壁,有“天下共宝”之誉。据所见文献资料。据说,何氏当年所制佛像也就200件左右,而欧美各国博物馆、艺术馆及私人所收藏形神逼真的瓷雕佛像已逾2000余件。现下市场上出售的德化窑瓷塑佛像不少,不少在佛像背部还盖有“何朝宗”字样的印鉴,但这些,绝大多数是仿品。
何朝宗不但工于泥塑木雕,同时对瓷雕的诣极深,善于运用泥塑、木雕、石刻各种技法之长,根据瓷塑工艺的特性,使雕塑艺术和优异瓷质得到巧妙的结合,开创精雕细刻和造型精巧优美、人物形神兼备、衣纹深秀流畅、线条潇洒洗练,自成独树一格的“何派”艺术,驰誉古今中外,成为我国瓷坛艺术的精华。其作品发挥了我国传统的“传神写意”的手法,以其精湛姻熟的技巧和丰富的生活经验,刻划入微地表现人物的内心表情和仪态;格调高雅,肃穆大方,形态逼真;既保持神化的色彩,又蕴含美好、幸福、健康的意境,富有强烈的艺术魅力和极高的欣赏价值。他所塑的观音、如来、罗汉,达摩等作品,件件都非常精萃,赋予神异力量和艺术典型,反人民群众的美好理想、愿望和幸福追求的寄托。
明代嘉靖、万历年间十德化瓷塑艺术发展得高峰期。当时瓷塑艺人人才辈出,除了何朝宗之外,还有张寿山、林朝景、陈伟以及清初的何朝春,都以塑造佛像著称。所以传世的优秀塑瓷也都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德化窑千手观音”层次比较复杂,但塑像各部分的处理,比例匀称协调。观音身上集中了莲冠、飘带、披巾、璎珞以及各种花纹众多的装饰,可是看上去并不繁琐,反而增加了华美的感觉,“德化窑人像”刻划简练,着重面部的神情表现,其他冠带、衣褶自然浑厚。所以,明代晚期中国瓷工艺处于逐渐减色的过程中。瓷塑工艺能取得如此成就,在瓷苑艺坛上树立了一面新旗帜。
20
明代中期以后德化窑瓷器的造型在继承旧的传统式样方面也有突出的表现,大部分是仿古器物,尤其是古铜器。但是晚期的仿古和清代的泥古式仿制古物的趣味大不相同。
从晚明文献上所记“福窑”产品往往提及“博山佛像之类”。德化窑的各类香炉和文房用品大部分是明末至清初的制品。从这些展品和其他年代的器物比较,我们不难看出明末清初是德化窑发展得高峰期。
何朝春
何朝春生于福建省德化县浔中乡隆泰后所村人。何朝宗胞弟。明代古瓷都德化著名的雕塑艺术家。
何朝春的作品风格与何朝宗同出一脉。善塑佛像及其他艺术瓷器皿。其创作态度严谨认真,精雕细作,一丝不苟;不轻易盖上作者印章。所塑佛像线条优美,形态逼真,鸟形壶类构思别致。在发现的藏品中,其小而精致方面略胜何朝宗一筹。加上用象牙白瓷精作,色泽滋润,光亮明快。塑像捏制空心,据P·J唐纳利的评价,“颇有法国巴黎石膏模像的特色。’作品背面盖有葫芦形或方形篆书阴阳混刻的“何朝春”或“何朝春作”名款印章;有的与何朝宗的作品一样,加盖“宣德”年款印记。
从传世实物观察,清代德化白瓷釉水以白泛青为主流,质量较好的乳白、纯白釉多见于顺治康熙时期,其中纯白釉有的呈米浆色,类似景德镇窑的浆白釉。嘉、道以降,乳白、纯白釉已经趋于少数,而青白、灰白釉更加流行。
器型方面,创新品种不多,有仿明代的样式,也有与同期青花瓷器共同的造型。器物成型以及装饰工艺不如明代精细雅致,作风比较粗犷。日用饮食器皿数量趋多,陈设供器、
21
文房用器已不如明代丰富。
何氏瓷塑的艺术风格,可归纳为几个基本特征:1.善于根据不同的人物形象构思造型,整体比例准确,骨骼肌肤匀称大方。2.擅长人物头脸五官刻划,由表及里,细腻、生动、传神。3.注重衣着纹理皱摺变化,刀法犀利,洗练流畅。4.往往物勒工名、以考其诚。这些风格代表了德化窑工高度的创作水平,并形成独特的艺术流派。何朝宗以外,德化民间雕塑名家还有明代的张寿山、林朝景、陈伟,清代的何朝春、林学宗、许良西等。
4. 精品荟萃 蜚声海外(德化瓷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商品远销海外)
原因
(一)德化古外销瓷器的生产和产品的大量外销是有其优越的自然条件和地理条件的。德化县瓷土丰富,遍布全县,森林茂盛,提供了充足的烧瓷燃料;地处福建东部,与我国古代对外贸易重要港口福州、泉州、厦门相近,五代唐长兴四年(933年)建县以来,曾先后隶属福州、泉州管辖。宋代以来,泉州成为我国对外贸易的重要港口,外国商船多在泉州停舶。由于瓷器是我国重要输出品之一,德化隶属泉州,有利于产品外销,促进外销瓷的大批生产。明末泉州港虽然衰落,但邻近泉州的厦门港又代之兴起,这些优越条件无疑地在客观上促进了德化外销瓷生产的发展。
(二)德化古窑址和外销瓷器的发现为研究德化外销瓷的历史和德化瓷器发展提供了重要的资料。目前已发现的德化外销瓷开始于宋代(宋以前待考)。当时福建的海上交通和对外贸易很发达,陶瓷大量附舶运销海外。“宋末,荷兰人由福建贩运瓷器至欧洲,价值每与黄金相等,且有供不应求之势。”德化“屈斗宫的标本在国外都有发现,证明宋代曾大量外销”。元代统一中国后,幅员广阔,陆海畅通,国外贸易盛极一时,陶瓷运销范围也有所扩
22
大。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来泉州盛赞德化的瓷器:“制造碗及瓷器,既多且美”,“购价甚贱”。马氏于1292年归国时,从福建带回中国白色瓷器及彩色小瓷瓶等,存于威尔斯市之圣马可宝藏所。马氏盛赞德化瓷,并称“除此港外,他港皆不制此物”。难怪有人把德化外销的瓷器,称为马可波罗瓷器。明代,手工业和商业资本迅速发展,瓷器成为当时对外贸易的畅销商品。特别是永乐、宣德间,郑和下“西洋”以后,陶瓷销售数量远远超出宋元时代。当时德化烧制的富有特色的“建白瓷”(或称“乳白瓷”、“象牙白”)曾传入欧洲,法国人高度评价为“中国白”,誉为“乃中国瓷器之上品也”。清代康、雍、乾是我国瓷业的鼎盛时期,德化外销瓷仍有发展。牛津大学1924年出版的《远东陶瓷概述》曾谈到当时厦门的欧洲商人,特别是法国人把德化瓷介绍到欧洲,使欧洲熟悉德化瓷器并仿制德化瓷器。乾隆年间,德化郑兼才曾在《窑工》一诗中记述当时德化瓷器外销的盛况,写道:“骈肩集市门,堆积群峰起。一朝海舶来,顺流价倍蓰。不怕生计穷,但愿通潮水。”固道光十二年(1832年)刊行的《厦门志》卷五“洋船条”也记载德化瓷从厦门港外销的事实。在非洲坦噶尼喀发现的德化青花碗就是德化瓷远销到非洲的实物证据。西沙群岛数以百计的德化瓷的发现,有力地证实了德化从祖国领土南大门西沙群岛运销国外的盛况。鸦片战争以后,中国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在外国侵略者和国内反动派的双重压迫下,德化外销瓷从此衰落,除了有一二种产品如梅花杯还得到国际的好评以外,总的趋势是每况愈下了。
影响
德化古瓷的外销,给国外制瓷技术的传播和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作出了有益的贡献。例如日本的瓷窑,是受德化窑的影响设计的。《远东陶瓷概述》也介绍十八世纪欧洲瓷器工人仿造德化瓷的事实。
陶瓷与人类日常生活密切相关,陶瓷的外销对改善、丰富和美化当地人民生活有直接
23
影响。如东南亚一些国家在中国陶瓷传入以前,多以植物叶子为食器,“饮食以葵叶为碗,不施匕筋,掬而食之。”中国陶瓷输入以后,提供了精美实用的器皿,改变了原来的生活习俗。又如德化窑生产的军持,成为一些国家的宗教徒的必需品。如马来人改崇伊斯兰教以后,对军持的需要更多,日常拜访可为小净之用,朝觐麦加可以携贮溪水,归途为备装麦加阿必渗渗(The well Zam Zam)井水和阿拉伯蔷薇水,以赠送亲友和自用。德化窑生产的军持的大量外销,满足马来人的需要。又如雅加达博物院收藏的为适应东南亚伊斯兰教徒需要而生产的三件德化窑军持,上有阿拉伯文字。由此也可看出德化外销瓷在发展中外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所起的积极作用。
特点和产区的分布
从釉色来看,宋元时代以青釉、青白釉为主,其中以青白釉为多。明代以白瓷为主,特别是德化的“建白瓷”,独树一格,闻名于世。清代德化外销瓷主要以白釉和白地青花的产品为主。从器物形制来说,宋元时代外销瓷有军持、盒、洗、碗、瓶类为主,特别是盒、洗为多,几乎所有的宋元窑址都有发现。明代除日用器皿外,以各种佛像雕塑著称,如来、弥陀、观音、菩提、达摩等塑像,造型生动,形态优美,流传国外,颇受外人赞扬,享有“东方艺术”之誉。民间艺人何朝宗的各种佛像雕塑,当时“在‘东西洋’市场上都是热门货,各方高价争购,也有一部分由华侨携带出国,日本及东南亚佛像国家对它格外喜爱”。祖龙宫、后窑、岭兜、后所等窑址发现不少明代瓷雕佛像的残物。清代德化外销瓷以釉下青花的日常用品为主,并有白釉的各种艺术品生产。
德化外销瓷窑址的分布集中在县境北部和南部,几乎每个村庄都有生产,尤以南部最为密集。南部县城周围的浔中、三班、盖德三地,交通比较方便,离泉州港和厦门港较近,便于外销瓷出口。浔中和三班两地古瓷窑址最为密集,已发现七十四处,其中发现有外销瓷的窑址有三十一处之多。盖德发现的外销瓷年代有的比浔中、三班还早,有北宋的产品,
24
也有带五代风格的器物,还出土了唐代的青釉瓷器。
德化的古外销瓷,曾在中国制瓷史和中外文化交流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解放后,德化外销瓷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畅销世界各地,为中外人民的文化交流作出新的贡献。
中国白
“中国白”原文(BLANC DE CHINE)是法国人对明代德化白瓷的赞誉,他们认为这是“中国瓷器之上品”。德化白瓷因其产品制作精细,质地坚密,晶莹如玉,釉面滋润似脂,故有“象牙白”、“猪油白”、“鹅绒白”等美称,在我国白瓷系统中具有独特的风格,在陶瓷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在国际上有“东方艺术”之声誉。
中华民族对玉器的崇尚,促使瓷器的烧制极力追求玉器的质感效果,在唐宋时期出现鼎盛的局面。越窑青瓷有“似玉之瓯”;定窑“花瓷琢红玉”,耀州窑青瓷“精比琢玉”,景德镇窑青白瓷号称“假玉器”、“莹镇如玉”,龙泉窑青瓷自铭“玉出岜山”等等。纵观这些类玉之瓷,虽然工艺精湛颇具玉器风采,但白瓷多嫌轻薄而缺乏玉器的凝重,青瓷则胎骨或灰黑粗糙与表面釉质迥异而少珠光内涵之气,难免留下美中不足的遗憾。德化白瓷在继承传统工艺的基础上,进一步将追求玉器质感的完美性发展为历史的颠峰,代表这种烧制水平的是乳白釉瓷器。
它的胎骨细柔坚致,俗称“糯米胎”,带有晶莹的光泽,釉水洁净匀厚与胎骨结合紧密浑然一体,呈色温润剔透,器体在光线照耀下可映见指影。据测定烧成温度在1270度左右,质地坚实,敲击发出清脆悠扬的金属声。乳白的釉色,仔细观察又分为两种情形。一种白中晕泛粉红,俗称“孩儿红”。一种白微闪黄,俗称“猪油白”。根据呈色深浅变化的差异,又被类比为“奶油白”、“象牙白”、“鹅绒白”、“鸭绒白”、“葱根白”等,现代国内
25
陶艺界统称作“建白釉”。美妙的胎釉质感直逼玉器之“五德”,可谓尽致。它的问世,引起艺坛的巨大反响,获得高度评价。国内鉴赏家称赞“似定器无开片,若乳白之滑腻,宛如象牙光色,如绢细水莹厚”。日本学者认为它是“瓷器中的白眉”,“如果以客观而公平的态度给予评论的话,可以说是比白玉更为华丽。以陶工的技巧来说,更可号称中国古今独一无双的优秀作品”,“就是对陶瓷毫无欣赏水平的人,只要一见便可发出赞赏之声”,“虽然胎壁较厚,却比灯罩更为透明……,显出光亮而美观的肌面,以光滑度来说可称为天下第一”。欧洲美术家把它命名为“中国白”(Blanc de Chine)——不兰克帝支那。“乃中国瓷器之上品也。与其他东方名瓷迥不相同,质滑腻如乳白,宛似象牙。釉水厚与瓷体密贴,光色如绢,若软瓷之面泽然。”
三 缤纷璀璨 异彩纷呈
1.德化窑兼烧其他釉色产品
福建的各个窑口。往往偏重一种釉色的产品,同时兼烧其他釉色的产品,吸收各大窑系的生产工艺技术,使窑业立于不败之地。除白瓷外德化窑常见的烧造种类有:青花瓷、黑釉瓷、粉彩瓷、五彩瓷、影青瓷等。
2.德化窑青花瓷的发展、装饰艺术、及与景德镇窑的关系
清代,德化以生产青花瓷为主,白瓷产量减少,改变了明代瓷雕以仙佛和供器为主的局面,而以生产日用器物为主,釉色则白中微泛青。兴盛的青花和彩绘题材以山水、人物、花鸟、瑞兽为主,构图疏密有致,用笔自然,有浓郁的民间气息,别有一番情趣。民国时期德化窑业日见其蹩,但仍以自己的实际存在,演绎着德化窑的精美传说。青花是属于釉下彩的一种装饰,它所采用的材料是以发色稳定的氧化钴(CoO)为着色剂,在瓷的坯胎上
26
进行彩绘装饰,施于透明的釉水(俗称青花釉),再装入窑经1300C摄氏度左右下烧成,呈现青蓝色花纹的釉下彩瓷器。成瓷的纹样呈色美丽而幽静,明快而沉静,“青花”就因其纹样呈单一的青兰色而得名。它的出现,便以旺盛的艺术生命迅速发展起来,成为影响全国各大陶瓷产区的生产主流。青花也成了我国最具有民族特色的陶瓷产品之一。而居全国三大瓷都之一的福建德化,民窑青花瓷也以它特有的率直、质朴的民俗特色独占一席之地。
德化窑青花瓷的装饰艺术
德化窑青花瓷装饰图案取材十分丰富,变化较多,民俗性强,它突破了官窑那种繁琐拘谨的羁绊,也没有宫廷瓷器的富丽工致意味,以自然洒脱、活泼朴素见长。形成了构图简洁舒展、笔法自由豪放、画风单纯朴实、粗犷大方的典型特点。
取材内容
德化窑青花瓷题材取材丰富。有活灵活现的花鸟虫鱼、有栩栩如生的飞禽走兽、有多采多姿的山水人物、有工整均衡的几何纹样、有寓意寄情的吉祥图案、有脍炙人口的神话传说和历史故事等,反映了如下几个特征:
1、富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和强烈的生活气息。这些题材多来自人们生活中所熟悉喜爱的事物,和人民生活、社会风俗密切地结合在一起,看来很平凡,但在平凡中见精神,反映了瓷工的创作上源于生活,有深厚的生活基础、广阔的视野和鲜明的地方特色。
2、反映了人们美好的愿望和幸福的追求。如象征爱情幸福的丹凤牡丹、鸳鸯戏水,象征益寿延年的松鹤和寿星,象征年年有余的莲花和鱼,象征双喜临门的梅鹊,象征“竹报平安”的爆竹,象征“福禄并臻”的蝙蝠和鹿,象征多子的石榴以及佛家常用作象征吉祥
27
的八件器物,在德化窑青花瓷中也是常见的装饰纹样。
缠枝花是德化窑常见的一种纹饰,它以常青藤作骨架,向上下、左右延伸,形成波线式的二方连续或四方连续或用以填充装饰面,构图循环往复,变化无穷,婉转流动,节奏明晰。德化窑一些青花盘、碟上在缠枝牡丹的画面上,加上“喜”的文字,字与缠枝紧紧相连。
3、德化窑的一些题材也从中国的古典文学、通俗小说、戏剧文学、绘画艺术以及各种民间艺术中吸取养料。为了适应外销的需要,也吸收了一些外来宗教艺术和民俗有关题材和装饰,从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出发,经过融合、变化,丰富了青花瓷反映的内容和创造具有地方特色的装饰艺术。这是德化窑继承发扬优秀文化传统遗产的成果,也是中外文化交流的结晶。
(二)构图布局
德化窑青花瓷都以生动优美的姿态跃然于瓷上,这是与其构图布局和笔墨意境等各方面的有机结合,构成协调、统一、完美的整体分不开的。
1、在构图布局上,注意把使用上的“显见面”作为主要装饰面,侧重加强显见面的装饰效果,如盘、碟、盏、匙等的内壁和底心,瓶、罐、碗、炉的胸腹部均作为装饰的主要部位,使人一见显眼突出。
2、在构图的设计上注意与器型的统一。纹样装饰受到器型的制约,而从属于器型。德化窑青花瓷装饰纹样注意适合器型,使二者达到和谐的统一。
28
3、在构图的装饰上注意青花纹样与白地之间的青白对比。德化窑产品质地洁白,以白见长。瓷工们在设计时注意使这一质地的特点得到充分的表露,因而以白底青花的数量居多,同时,青花大都质朴洗炼,保留较大的自地空间,显示白瓷的魅力。花纹与白地均衡地彼此穿插,青白虚实配置疏密有致。在少数青地白花的装饰上,则注意花的纹饰轮廓形象的刻划,达到清晰、明朗而不繁杂。通过大小疏密的块面,使青白配置和对比上具有节奏的韵律美,青白相间,辉映成趣。
4、在构图的内容上注意根据器物的用途,选择不同的装饰题材和装饰部位。盛放食品的盘、碗、碟、盏等多选取鱼水、蔬菜、瓜果、龙凤和恰宜的纹饰图案。瓶、罐等器物,则较多选用山水、人物或花鸟之类的题材。在酒壶的取材上,画上一人蹲在树荫底下,旁边置一酒缸,使人一看就有酒意三分,耐人寻味。香炉多有宗教的产物,装饰则有八卦、八宝、金刚宝杵等纹样。
(三)笔墨意境
德化窑民间青花。善于以小见大,以少胜多,寥寥数笔,出神入化,把形神、情景、意趣这三个艺术的基本要素融为一体,表现了民间青花重生活、重情趣、简炼朴实、处理大胆的作风。瓷工们对来自生活的题材,不是自然主义的摹写,而是以现实为依据,在自然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想像和联想,选择自然形象中最真实、简洁、精美、生动的部份,把握住各种题材的特征,加以概括、提炼、变化和夸张,突出其各自的个性,使纹样比自然形象更美、更典型。有些画面运用中国画没骨的画法,用大墨大色浑染,笔法洒脱豪放,简略而不觉单调,粗犷而又显得淳朴,点染得当,情趣盎然,富有民间工艺的韵味和情调。而缠枝花纹则用工笔的手法,勾线细腻流畅,用墨均匀自然,非有精湛的手艺是难以绘出的,从画面上看出德化窑民间工艺的高超水平。
29
(四)器物款式
德化窑青花瓷器的款式,多半写在器物的底部,最常见的是两个字的作坊款。此外,还有作标志的单字款、画形款、印章款以及记年款。
1、双字作坊款:这些作坊款,是生产单位的名称,有的是单家独户经营的窑业名;有的是几家几户联合生产的专名:有的是取之窑主堂号的名称;也有的是商号款。款式的文字基本上都寄托着对生产的发展、生意的兴隆、财源的广进、产品的精美的含意。如:
第二字用“玉”字款有:胜玉、永玉、瑞玉、山玉、琨玉、同玉、和玉、眸玉、世玉、梅玉、合玉、吉玉、珠玉、美玉、如玉、金玉、上玉、振玉、朗玉、宝玉、盛玉。
第二字用“兴”字款有瑞兴、福兴、珍兴、员兴、长兴、顺兴、美兴、胜兴、宝兴、锦兴、和兴、利兴、齐兴、源兴、合兴、重兴、新兴、尚兴、永兴、众兴、全兴、金兴、成兴、振兴、盛兴、笔兴、仁兴、玉兴、洽兴。
第二字用“裕”字款有:澧裕、源裕、蒲裕。
第二字用“珠”字款有:元珠、玉珠。
第二字用“利”字款有:协利、合利、盛利、东利、兴利、万利、胜利、源利。
第二字用“吉”字款有:合吉、永吉、大吉。
第二字用“源”字款有:川源、德源、亿源、薄源。
30
第二字用“珍”字款有:合珍、新珍、全珍。
第二字用“美”字款有:众美、新美、和美、金美、全美。
第二字用“宝”字款有:上宝、山宝。
此外,还有“合众”、“源茂”、“万全”、“北全”、“武城”、“合记”、“合泉”、“广合”、“荣胜”等等。
双字款有少数放在盘子正面的中部,如羊条窑的“进元,,就是一例。
2、单字款:这种款式发现较少,目前发现的有“兴”、“方”、“士”、“中”、“山”、“瑞”,以及单个“卍”符号的。
3、画形款:这种以画代字的款式在德化窑有画小兔、秋叶、双鱼、火焰、和其他画款。这种画款,从全国来说,多半是明代中叶以后的瓷器上才出现的,到了晚明时期盛行起来,德化窑这种画款的使用还是比较普遍的。
4、印章款:晚明时全国出现的印章款,在德化窑中应用也很广。款字周围都围以方形边饰,边饰有单线和双线两种,其中以双线为多,已发现的印章款有:
,后所窑还发现阴印 的印章款。
5、纪年款:纪年款分为写在器物底部和器物表面的两种。在器物底部的如坂头窑、石排格窑、后所窑的青花碗底的“成化年制”四字纪年款和寺庙征集的大花瓶底部的“康熙
31
二十五年德化县知事鄞县范正辂选制”的纪年纪名款。
德化和景德镇青花主要可以根据以下六个方面加以区分:1.德化窑青花色阶较为单一,仅分2至3种色阶;而景德镇自明中后期到清代,相继使用回青料、浙料等,青花呈色浓重艳丽,色阶丰富,特别清康熙青花,有青花五彩之说。2.德化窑清初胎质较精细,清中期后多粗糙,釉清初为乳白,康熙之后釉面洁白度逐渐泛灰。景德镇胎体清代较明代洁白、精细。明代多亮青釉,清代有青白、浆白、粉白釉之别。3.德化窑受景德镇窑的影响,器型与景德镇窑一致,工艺上亦不及景德镇精致,胎体厚重,圈足不及景德镇圆滑,而景德镇窑各朝器型、工艺均不断创新,至乾隆时期达到工艺美术的巅峰水平,对其他窑口产生重要影响。4.德化青花画风粗率、内容更具地域色彩。景德镇青花纹饰富丽繁多,且精致。5.德化青花多商号款,而景德镇窑有官窑年款、堂名款、花押款、仿明款等。6.德化窑纯属民窑,且与周边永春、安溪等所产青花瓷极其相似,形成同一窑系,而景德镇窑分官、民窑,均为一地生产。
3.德化窑黑釉瓷的特点(与建窑黑釉瓷的关系)
中国瓷器可分为青、白、黑三大类,其中白、黑福建均有,白是德化白瓷,黑就是建窑黑釉瓷。建窑黑瓷的杰出成就表现在变幻莫测、绚丽多彩的釉色方面,与青瓷、白瓷形成“三分天下”之势。中国的黑釉瓷产生于东汉时期,经过近千年的发展,至宋代到鼎盛,建窑更把黑釉瓷推向了历史的高峰。
德化碗坪仑黑釉仿建盏无论在胎、釉、形,乃至工艺方面,较之建安茶盏都使人感到望尘莫及,除技术方面的原因外,主要是当时的窑工没有根据当地的原料性质充分发挥自身优势,而是望风却步、盲目地模仿时髦的结果。
32
4.景德镇窑对德化窑粉彩瓷、五彩瓷、青白瓷(影青瓷)影响
德化窑烧造五彩瓷
自明代以来,福建德化窑逐渐步入了一个异彩纷呈的时代,其产品除以白釉(尤其是“象牙白”)的独特风格驰名于世外,同时也开始在白瓷上进行着色装饰,出现同样倍受世人喜爱的青花瓷、五彩瓷、粉彩瓷等各种彩瓷,并且沿袭至今。
明代出现了唐宋以后中国制瓷业另一个高潮,特别是彩瓷生产的长足发展,揭开了数千年来陶瓷史上崭新的一页。明代的彩瓷以青花、釉里红、釉上五彩、釉上彩和釉下彩相结合的青花五彩、斗彩等品种最为著名,此外,还有白釉红彩、青花红彩、白釉酱彩、白釉绿彩等各种彩瓷。根据考古发现和传世实物中的纪年器物判断,至迟在明代中后期,德化窑便开始生产五彩瓷。
明代德化窑五彩瓷的颜色主要由红、蓝、绿三种组成。色料是由色基加釉水配制而成的,所以彩绘的装饰图案表面光亮,色彩柔和,蓝、绿图案有凸出感。经分析,明代德化窑五彩瓷的蓝为土耳其蓝,土耳其蓝是用氧化铜矿物色基加碱金属釉配制的,这与明代德化窑惯用的钾、钠釉相一致;绿色是用氧化铜矿物色基加铅釉配制的,铅釉的主要成分是一种叫红丹的铅矿化物,所以在绿色表面剥落时,在器物上留有一层闪亮的铅金属痕迹;红色是由一种低温的矿化特色基碱式铬酸铅调水制成的。根据1992年版《德化县志》记载,明代德化窑五彩瓷所需的矿化物色基在该县城关周边的矿物带中均可找到,这些色基不需要从外地买进。进入清代,德化窑五彩瓷颜色已有红、绿、青、黄、紫等,其颜料大部分也是由本县贺兰山(即现在城关的驾云亭)的石英质矿石及绿矾、铜绿等配合而炼成的,这些颜料以铜、铁、锰、钴等氧化物为着色剂,与铅粉、石英粉配制而成。“至民国初才由浔中彩瓷转卖商林凤鹏购入日产的金水及洋彩,本地颜料逐渐被洋彩所代替。”
33
德化窑五彩瓷既以实用价值为前提,又与时代生活气息、文化艺术密切关联,五彩瓷器形丰富,有各类瓶、罐、缸、炉、壶、尊、花觚、笔筒、盒、花盆、盘、碗、杯、瓷塑等,器物造型规整,器形稳重敦厚,形体线条柔和,并出现挺拔俊俏的器形(如民国时期的花瓶等)。底足较规整,足根平切或滚圆。由于德化窑陶瓷制品种类较多,坯料性能各异,制品形状大小,烧成温度以及对制品性能的要求和质量的严格性不同,所用的成型方法也多种多样,主要有注浆成型和手工成型两种工艺。注浆成型是把泥浆浇注在模型中使之成为制品的一种成型方法,一些日用饮食器皿、陈设供器及文房用器等都采用此种方法;手工成型就是凭着两只熟练的手,做出各种形状的制品,印坯和拉坯就是两种重要的手工成型方法。
德化窑五彩瓷绘画题材也颇为广泛,诸如人物、花鸟、山水、神话、宗教、历史、戏曲、小说故事等等,应有尽有。其题材为民间喜闻乐见的,自然朴实,生活气息浓郁,蕴含浪漫的手法和情趣。其中尤以花卉见长。如所绘花树,枝叶纷披,轻盈袅娜,摇曳生姿。盘碗之类的过枝花装饰,花皆由外壁向上伸延,越过器物口沿,延续到器里,展开后成为一幅完整的画面,新颖美观,韵致不凡。至于一些五彩山水画面,或重山叠嶂、飞瀑流泉,或亭榭楼阁、江水泛舟、小桥流水人家等等,更是景物幽深,格调高雅,配上题写的诗句,将诗、书、画融为一体,诗中有画,画有中诗,意境悠远,韵味十足。
德化五彩瓷的成功和独到之处,一方面在于民间匠师娴熟地掌握色阶变化的技巧上,他们善于运用色阶变化,充分描绘景物的阴阳反侧、疏落茂密,使画面产生丰富的层次,呈现一种节奏、立体感,达到明净、清朗、色阶层次分明的艺术效果。另一方面,德化五彩瓷的装饰主题鲜明突出,准确而生动地表现虚实相间的绘画布局,在用笔线条和料色处理上颇具匠心。如常见的山水景物画中,突出近景的“实”和远景的“虚”,浓淡虚实,相应相宜,显得意境高远,景象葱郁苍茫。此外,德化五彩瓷绘画不但广泛融汇了明代版画插图的艺术营养:用刚劲、细致的笔法勾线,对所表现的现象作夸张的加工,而且深受明
34
末清初画家董其昌、陈洪绶及“四王”等的影响,所绘纹样既有气度沉雄、明净清脱的效果,又不乏运笔出锋、细丽秀美的情趣。如所绘人物的神态、神气,画匠们都能以精练和极富变化的笔法把它充分描绘出来,画中人物自有一种潇洒自如的风度。
德化窑五彩多采用手绘装饰手法,德化白瓷质地洁白,以白见长,其胎骨洁白细腻、坚实致密,釉色温润,剔透光滑,早在明代时就名满海内外。德化瓷工在设计、制作五彩瓷时,为突显白瓷的魅力,在图案装饰时保留了较大的白地空间。这一特点,在五彩瓷中得到了较好的体现。在不少五彩瓷中花纹与温润光滑的白地均衡地彼此穿插,彩色与白地、虚与实等的配置显得疏密有致,相映成趣。
德化窑烧造粉彩瓷
德化粉彩瓷也是在康熙五彩瓷的基础上受珐琅彩制作工艺的影响而烧制的一种釉上彩瓷。其创烧于何时,目前尚无资料佐证,但从所见粉彩瓷的制作工艺看,较之上述康熙五彩瓷器精湛而细致,或许它与景德镇窑粉彩瓷始创于康熙盛于雍正时期的断代不会相距太远。从实物的质量上看,可以说雍乾时期的德化窑粉彩瓷比之康熙五彩瓷更盛一筹。进入乾隆时期,粉彩瓷更趋盛行,且有更大的发展,并成为釉上彩瓷的主流。
德化窑粉彩瓷最突出的特点是改变了五彩那种生硬的色调,而以柔和的色彩渲染,且接色均匀平整,色相过渡自然,层次清晰,色彩丰富。尤其彩质在颜色中掺入粉质,并在彩炉内以700—800℃的氧化气烧成,显得质感较柔软,成品俊雅清秀。其施彩方法,既有油染,也有水染,一般小件普通品则采用色笔和水笔相互交替洗染。凡采用油染色者,则先用乳香油在“玻璃白”上涂一遍,令其饱吸油层,而后用洗染笔蘸色料敷于画面,再用洗染笔蘸油,由深至淡逐渐洗染,分出明暗转折关系。而水染色,则用羊羔笔先蘸水,而后以笔尖蘸色,在“玻璃白”上点染,再用画笔“打料”饱满后进行描绘。比之平涂法
35
更显得自由活泼,意趣盎然。器物施彩的具体步骤是:在高温烧成的素瓷上,先描绘纹样轮廓,而后在其内填上一层“玻璃白”,并以所需色料施绘于“玻璃白”之上,再用洗染笔将颜色依深浅浓淡的不同需要洗开,最后经“彩炉”低温焙烧而成。所彩绘的纹饰及每一种颜色都有丰富的层次,显得典雅柔媚。
粉彩瓷的颜色以红、绿彩为多,装饰内容十分丰富,有山水、人物、植物、珍禽瑞兽等图案,其中以凤凰、麒麟、蜂、蝶等为常见纹饰,松竹梅、牡丹、莲池荷花、兰菊等纹饰也极为普遍,而象征爱情幸福的凤凰牡丹、丹凤朝阳,及富有品节的梅兰竹菊“四君子”等组合纹饰,则十分生动俊美。下面介绍几件精美的典型器
粉彩罐:造型多为折唇、短颈、溜肩圆腹。纹样有缠枝菊和凤凰牡丹以及人物装饰等。德化窑乾嘉时期的彩瓷多绘人物装饰等。如庭院书生纹盖罐,其色彩清秀雅致,构图和谐完美。在罐的腹壁彩绘一棵苍松,松下书案前堆书一摞,一端庄俊秀的学子身着长衫,手握书卷,信步于庭院中,悠然自得。
粉彩盘:有圆盘及荷页盘两类,纹饰以花鸟为主,云龙、人物次之,彩绘多施于盘内中心。一些花鸟盘,花卉的布局,蜂蝶的缀饰,鸟儿的栖与飞,呈现动与静的完美结合,构成一幅协调完整的画面。如摇曳多姿的迎春花卉中,蝶恋花,蜂采蜜,枝头鸟儿鸣。尤其那鹊梅迎春的画面,呈现出一派满园春色的景象。图案显得既清新典雅又鲜艳俊秀。云龙盘,盘心彩绘翻江倒海的四爪龙。在那烈焰升腾中龙身三现,张牙舞爪,蜿蜒起伏于云浪间。那雄浑矫健、叱咤风云的磅礴气势,或许比官窑器的彩龙显得更生动敏捷。荷页盘,盘作叶片状,盘心株莲怒放,立于莲池中央,茂盛的花页,本固枝荣。
粉彩瓶:在诸多彩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锦鸡筒式瓶。它平口,折唇,束颈,溜肩,长筒式。在那如脂似玉的白釉瓶壁上,远景依稀可见山水林舍,近景满饰荷莲牡丹、洞石
36
花草。蜂蝶飞舞期间,地上卵石间伫立一对鹁鸽,昂首顾盼,突出了瓶面展翅的锦鸡引颈而鸣的英姿,呈现出一派春光明媚的景象。
双喜茶壶:壶两面均在红圈内书写红色喜字,圈外上下衬托着绿叶,左右配搭了红色的莲花。圈代表门,喜在门内,喻双喜临门。圈外对衬的莲花,喻同心之言(圆),志同而道合。
粉彩炉:象征富贵吉祥的圈足炉,那鼓腹的炉壁满绘了春意盎然的牡丹和菊花,怒放的红花与绿叶之配饰,显得清新妩媚。
综观德化窑彩瓷,除与其他窑口的彩瓷具有共性的特点之外,尚有其独自的地方特色,主要有:1.白釉地营润如脂,胎釉结合紧密,胎质洁白无杂质,胎骨比同类器虽稍厚,但透光效果较强。2.彩绘色泽突出红、绿两色。五彩红、绿色调艳丽,粉彩红、绿两色浓淡相间,既庄重妩媚又清秀典雅。3.彩瓷器物多为垫烧,其成品器底尤其是盘碗底足多有不同程度的粘砂现象。
德化瓷烧造影青瓷
青白瓷,是宋代景德镇窑工们在五代青瓷、白瓷的基础上烧制而成的一种特色瓷器。因其釉色介于青瓷和白瓷之间,白中泛青、青中泛白而得名。晚清以前称青白瓷,晚清以后一般称为“影青”,晚清以至民国初年出版的瓷书又有“隐青”“映青”“印青”等名称,其所指均为青白瓷。
影青瓷是北宋中期景德镇所独创,历史上有“假玉器”之称。南宋李清照在《醉花阴》中有“玉枕纱窗”之句,玉枕指的就是青白瓷枕。南宋时,由于战乱,大批制瓷名师云集
37
景德镇,使其制瓷规模和质量都得以快速地扩大和提高,而且“著行海内”,是市场上的抢手货。一直到元代前期,形成了规模庞大的景德镇影青瓷窑系。元青花烧制成功以后,影青瓷便逐步退出了主演角色。
影青瓷的釉色主要分为两类:一是白中闪淡青色,厚处闪深绿色,莹润精细,晶亮透彻,前人把它称为“假玉器”,有晶莹如玉的美称;二是淡青闪黄,这种釉色的“影青”瓷最为大量。另外,“影青”釉中还有一种在器物周身加绘褐色的彩种,人们称为“点彩”。宋时点彩位置随便、自然,面积往往较小,彩色有非常明显的浓淡区别,中心处最浓,呈铁斑色。宋代影青瓷由半透明的釉,发展到半透明的胎,这在中国瓷器发展史上是一个飞跃。由于青白瓷制作的丰富经验,为以后青花瓷的出现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碗坪仑北宋影青瓷器,是窑工们继仿定白瓷之后又一种创新产品,也是窑工们充分利用当地瓷土含铁量少,原料纯净,有效控制三氧化二碳还原的结果。
四 金花三朵 香远益清
1.新中国成立后德化窑发展传承与创新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德化窑业生产与时俱进,推陈出新,名匠辈出,精品荟萃。特别是二十世纪80年代以来,德化大力实施“科技兴瓷、艺术兴瓷”战略,制瓷业崛起,品牌深入人心,陶瓷成为德化的支柱产业,其中德化瓷雕、建白瓷、高白瓷被称为中国瓷坛的“三朵金花”,受到世人的青睐,名扬海内外。
福建省博物馆征集有苏氏钤印的童子释观音造像,衣带如行云流水,堪称杰作。许云麟、许世华亦是雕塑世家,商号“裕源”、“联谊轩”,广东省博物馆及收集的一批许氏作品,
38
由于其胎釉、造型艺术风格与何朝宗一脉相承,乃至被误认为属明清时代的创作,不可不明辨细察。许氏曾为福建仙游县龙纪寺制作五百尊罗汉瓷塑,五百个脸谱、五百种不同表情和姿态,可见功力巨大。新中国成立之前,德化窑业凋零,发展速度缓慢。新中国成立以后,德化窑业百花齐放,欣欣向荣。
传承
历经几千年,德化窑是德化陶瓷文化的载体,形成于唐代,兴盛于宋、元、明、清。唐代青瓷,宋代青白瓷、影青瓷和黑釉瓷,元代青白瓷,明代和清代所产白瓷已闻名于世,被称为“中国白”。伴随着瓷质的不断提高,瓷雕技艺也日臻精湛,明代瓷圣何朝宗便是德化的瓷雕大师,他雕成的观音被誉为“东方维纳斯”。现在德化的瓷雕大师们很好的运用了何派传承下来的洗、捏、雕、镂、刻、塑、刮、削八种技法,雕刻成各种惟妙惟肖的艺术品。
德化县矿藏异常丰富。已发现的矿藏达40多种。不陶瓷业进入了崭新的发展时期,德化的陶瓷艺术也相继得到了很大的发展,翻开了陶瓷研发的崭新画卷,相继研制出高白瓷、宝石黄、莹玉瓷、玉白瓷、纹片瓷、松柏瓷等几百种,为优秀的德化瓷雕设计师们提供了丰富的创作材料资源。
创新:构图 材质 手法 工艺
德化窑瓷雕以塑造人物著称,人物形象传神、衣纹简练、线条流畅,高超的雕塑技艺、独特的纯净瓷质和典雅可爱的形体,在我国瓷雕艺苑中独树一帜。德化瓷雕作品的表现手法注重于“线”的运用,突出“线”的表现力,讲究“线”的起伏和走向。在立体的雕塑中,以“线”作为主要表现手法,是德化陶瓷雕塑比较突出的特点。而随着新材料的出现、
39
新窑炉的改造,出现用“面”塑造的“纹片瓷”,它讲究整体,线条简练,利用纹片的线条来丰富和装饰作品,而作品局部(例如面部等)则刻画准确,细致入微,使得整体构图新颖,气势舒展。 “纹片瓷”以写意手法来表现,追求大面积写意与局部写实的结合手法,更好地体现材质和制作手法的结合统一:以整体形态塑神、势,以写实的细部来塑情,“面”之中的纹路变化和细部写实的表情相得益彰。而每件“纹片瓷”作品的纹路都不尽相同,更显出了它的独一无二和珍贵。另外,近几年兴起的“纤维烧成法”也为德化瓷塑增添了更多的光彩。它利用德化优质透亮的材质和稀土的结合,在德化传统写实的基础上,进行了服饰仿真的装饰。制作者选择适合这种制作手法的题材,来表现材质所体现出来的表面肌理效果。而服饰的不同色泽则源于稀土的掺配、服饰的里外层次和色泽,在与人物主体白瓷的相互衬托下,相辉争艳,服饰表面所产生的细微纹路恰当地体现各种质地的服饰材料,人物动态产生的衣服纹路合理传神,最终效果惟妙惟肖,观者很难分辨其是陶瓷还是服饰布料。再加上制作者选择的题材都是为了体现“纤维烧成法”的制作手法,所以制作出来的作品有更强的视觉效果,更符合时代的审美观。
工艺复杂又非常流利的传统工艺瓷、相得益彰的“纹片瓷”、逼真的“特艺薄胎瓷\",把德化独有的材质和创作手法表现得淋漓尽致。而在这些制作过程中出现的一些表面误差现象,因其特有的效果形成了另一种表现方式,对其继续研究的结果创造了一种新的制作手法:“松柏瓷”。这也是由于德化瓷塑材质洁白细腻温润,造就瓷土的可塑性较差,在印制的过程中,因人为压力和模具之间产生的不均匀,容易在瓷塑表面产生细小的纹路。传统的印装制作在这步之后的湿胚上都要进行填补修整,使之表面整洁光滑,而且填补的时候还要求填补者十分的认真和细致,否则容易在烧制时出现气泡或者瓷塑开裂。但“松柏瓷”正是利用这种天然的误差纹路,利用瓷土各部分干湿不同的原理,有意将纹路转为装饰性的制造手法,从而在一件造型完整的作品表面产生一层细小的纹路沟,之后再根据作品的造型外观及其题材所体现的意境选择合适的颜色稀土,填入细小的纹路沟,之后,用清水擦洗表面。擦洗的过程中,流入凹区细小纹路的颜色稀土无法擦去,在烧制成功后,
40
却创造出一种天然的装饰效果。这种效果新奇自然,犹如松柏树树皮生长的纹路一样,故取名“松柏瓷”。采用此种手法制作的作品,由自然纹路、颜色稀土和部分区域表面瓷质洁白的这三种手法共同作用、互相搭配,达到浑然一体的效果。它虽然没有传统瓷雕的衣纹,却以单纯的瓷塑美和呈现天然纹路的制作手法,达到了作品的材料自然性和理想性的统一、整体与细节刻画的完美结合。
德化现阶段的陶瓷制作技术,是处于“继承了传统的工艺制作手法,同时又不拒绝接受外来营养”的状态,吸收了西方雕刻雕塑的造型处理方法,同时也融入了现代陶艺的手工技艺。随着陶瓷制作技术的多样化及大量现代新材料的进入,利用各种新材料制作特色瓷塑的现代陶瓷制作手法也出现在德化窑。它们大多为新材料和新设备的结晶,结合了陶艺本身的创意之美和传统德化窑的制作手法,在此之上进行了探索和尝试,也获得的一定的经验。新材料的开发和进入为德化窑的陶瓷创作开拓了一条更为宽阔的道路。红瓷、开片结晶等多种材料运用的窑变系列产品相继得到开发,并投入了生产。无论在工艺技术或艺术创作设计方面,德化窑都得到了提高和拓展,不仅生产出大量优质的出口工艺瓷和日用瓷,同时也有许多优秀的艺术陶瓷作品诞生。
新种类玉白、玉红
玉白
玉白瓷是最新的名贵瓷种。它出产于中国三大瓷都之一的福建德化,是福建德化爱德华陶瓷研究所所长兼爱德华陶瓷厂厂长林睦殿先生主持之下研制成功的希贵新瓷种。
玉白瓷瓷质高洁无暇,细腻纯净,釉色洁白晶莹,润泽明亮,胎釉密贴,浑然一体,在光线透视下,白中呈嫩黄色半透明,整体温润似玉,故而得名。玉白瓷不论在瓷质、釉
41
色、润泽度、透明度等方面均超过明代著名的瓷种象牙白(猪油白),成为古今中外难得的优异瓷种。运用福建德化传统瓷塑的独特艺术风格和高超技艺所制作的观音,弥勒等玉白瓷塑品,脂凝玉琢。形神兼备、栩栩如生、美妙传神,堪称瓷种高级珍品。
玉红
玉红1992年,爱德华陶瓷研究所林睦殿自选研制玉红瓷项目,玉红瓷瓷质细腻坚致,高洁纯净,胎釉一体,白中泛红。1995年获全国十年优秀发明成果暨第九届发明展览会中国发明成果金杯奖。
2.德化瓷工艺大师的艺术特点
周雅各
周雅各(1942年) 德化县城关程田寺格人。祖籍永春城关过溪洲。民国31年7月生。瓷都德化雕塑艺术家。高级工艺美术师。福建省工艺美术学会会员。中国工艺美术学会雕塑研究会会员。中国古陶瓷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陶瓷协会陈设瓷专业委员会委员。曾任德化瓷厂艺术瓷车间主任。德化县永成瓷雕工艺美术研究所主人。
周先生擅长捏、雕、镂等德化传统瓷雕技法、体材广泛、风格独特,深受各界好评。
林睦殿
林睦殿(1942-),福建省十大杰出能工巧匠,高级工程师。在光线透视下,白中呈嫩黄色半透明,整体温润似脂如玉。荣获了(1992年)巴黎国际发明博览会第83届雷比那
42
(LEPINE)竞赛特别荣誉奖、第二届中国专利新技术新产品博览会金奖,并被英国大英博物馆、维多利亚博物馆、美国芝加哥自然历史博物馆做珍品收藏。
林睦殿研制的玉红瓷在1995年获全国十年优秀发明成果暨第九届发明展览会中国发明成果金杯奖。玉红瓷瓷质细腻纯净,温润如玉,晶莹剔透,胎釉一体,白中泛红,故名玉红瓷。作者运用传统瓷雕的独特艺术风格和高超技艺所制作的弥勒佛玉红瓷塑作品,形神兼备、栩栩如生、美妙传神,作品在创作上以简驭繁,举止从容大气,简约中突显了博大情怀,传神地塑造出了弥勒的形象。
苏青河
苏清河,德化县人,1941年6月出生。福建省德化县莹玉艺术陶瓷研究所所长,高级工艺美术师,荣获“福建省高级工艺美术师”称号。德化县一届政协委员、二至五届政协常委,泉州市六届、七届政协常委,福建省七、八届政协委员,中国古陶瓷研究会会员,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福建省民营科技实业家协会副理事长。1992年,被评为福建省星火计划先进工作者。德化县优秀拔尖人才。
苏清河在艺术上取得成就的体会,用他自己的话是:“技术要求精,质量要不断提高,要开创别人所没有的”。他谦虚务实,善于博取众长。
结语
无论是醉心于幽秘的德化青花器,更或是倾心于凝霜似脂、超凡脱俗的象牙白瓷人物雕像,德化瓷是中国陶瓷史中最为清雅隽永的篇幅。多少光彩夺目的东西在时光与岁月中黯然,然而德化瓷艺术凝聚着世代瓷匠的智慧,在千年窑火中传承,在时代创新中绽放。
4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