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的造句有:台湾同胞和我们呼吸相通,血脉相连。
台湾的造句有:台湾同胞和我们呼吸相通,血脉相连。 拼音是:tái wān。 繁体是:臺灣。 结构是:台(上下结构)湾(左右结构)。 简体是:台湾。
关于台湾的词语
瑶台阆苑 打擂台 歌台舞榭 七湾八拐 七湾八扭 舞榭歌台 台柱子 章台杨柳 高台厚榭 转湾抹角
关于台湾的单词
Songshan taichung TSMC TW Wanli XERO taiwan compatriots Taizhong
台湾的具体解释是什么呢,我们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为您介绍:
一、词语解释
台湾位于中国大陆东南沿海的大陆架上,东临太平洋,东北邻琉球群岛,南界巴士海峡与菲律宾群岛相对,西隔台湾海峡与福建省相望,总面积约3.6万平方千米,包括台湾岛及兰屿、绿岛、钓鱼岛等21个附属岛屿和澎湖列岛64个岛屿。台湾岛面积35882.6258平方千米,是中国第一大岛,7成为山地与丘陵,平原主要集中于西部沿海,地形海拔变化大。由于地处热带及亚热带气候之交界,自然景观与生态资源丰富多元。人口约2350万,逾7成集中于西部5大都会区,其中以首要都市台北为中心的台北都会区最大。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原住民族(高山族)在17世纪汉族移入前即已在此定居…。辞典修订版:台湾省,简称“台”,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省级行政区,省会台北,位于中国东南沿海的大陆架上,东临太平洋,西隔台湾海峡与福建省相望;北濒东海,南界巴士海峡与菲律宾群岛相对。台湾省由中国第一大岛台湾岛与兰屿、绿岛、钓鱼岛等附属岛屿和澎湖列岛组成。纵跨温带与热带。人口约2341万,超过70%集中在西部5大都会区,其中台北都会区最大。中国台湾地区,是指台湾当局控制下的台湾省(包括台湾本岛与兰屿、绿岛、钓鱼岛等附属岛屿及澎湖列岛),以及福建省的金门、马祖、乌丘等岛屿,陆地总面积3.6万平方公里。台湾地区行政区划包括:台北、新北、桃园、台中、台南、高雄6个台湾当局“直辖市”,基隆、新竹、嘉义3个市,新竹、苗栗、彰化、南投、云林、嘉义、屏东、台东、花莲、宜兰、澎湖、金门、连江(马祖)13个县。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海峡两岸同胞同根同源、同文同种。三国、隋朝时期,中国政府先后派万余人去台。明末清初以来大量福建南部和广东东部居民移垦台湾,最终形成以汉族为主体的社会。主要少数民族高山族与华南壮侗语人群同源;中国历代政府对台湾行使管辖权。辞典简编版:指台湾本岛,简称「台」。地理位置于亚洲东南部,东滨太平洋,北临东海,东北与琉球群岛隔海相望,南隔巴士海峡与菲律宾相望,西以台湾海峡与国内福建省相望。“台湾”(汉语拼音:Táiwān)一名源于台湾南部少数民族“台窝湾”社的社名,意为滨海之地,开发台湾的福建省移民依闽南语将此名译写为“大员”“台员”“大湾”等,后定名为“台湾”。明朝万历年间官方正式在公文中使用“台湾”名称,但直到明朝“台湾”指代的都是台湾省台南地区。清朝时官方才将全岛正式定名“台湾”,并设隶属于福建省的“台湾府”,在光绪年代之前是台湾唯一的“府”,1885年设台湾省。台湾省的简称取省份名首字“台”。台湾省的名称在历朝历代屡有变更。汉朝和三国时期称“夷洲”;隋朝与唐朝时称“流求”;宋朝时称“流求”或“琉求”;元朝时称“琉求”或“瑠求”;明朝洪武年间称“小琉球”。明朝中期以后民间对台湾的称呼很多,如“鸡笼山”(指台湾北部)、“北港”(台湾西部沿海的通称)、“大员”、“台员”,而1558年的明朝官方文书《明神宗实录》中称台湾为“东番”。郑成功改称“东都”,后郑经改为“东宁”。清朝更名为“台湾”,并设置台湾府,隶属于福建省,这是台湾的正式定名。
关于台湾的成语
打擂台 章台杨柳 转湾抹角 台柱子 七湾八拐 歌台舞榭
关于台湾的近义词
不久 吃醋 当时 世界
关于台湾的诗词
《东巡台湾恒春》 《读台湾革命史丁卯》 《台感·台湾蛮语埋冤字》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