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读书报告范文

来源:好土汽车网

  1.关于孔子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汉族。生于鲁国陬邑昌平乡(今山东曲阜市东南的鲁源村)。逝世后葬于曲阜城北泗水之上,即今日孔林。孔子是春秋末期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他还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他从四十岁开始办学,直至七十三岁去世,一生中扮演的主要角色就是教师,一位闻名中外,享誉世界的教师.学生遍布全国,这使得他当时很有名.在<<论语>>中,我们可以看到,他随时随地教育学生,就是路边歇息时也指导学生礼仪.教师是他一生主要事业,这为后来<<论语>>的诞生奠定基础.

  孔子还是思想家.他那流淌了两千五百年的智慧奠定了我们的道德基础,到今天仍然闪耀着光辉,不但影响着我们,还影响着世界.1982年,诺贝尔奖得主们在巴黎的例行聚餐中,谈到21世纪人类需要什么思想时,几经斟酌之后的答案不是别的,正是孔子思想.今天,我们的道德落差比任何时代都要大,正需要孔子的这种思想来拯救我们.

  2关于论语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比较真实地记述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反映了孔子的思想。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主张及教育原则等.

  3读书心得

  <<论语>>--孝

  论语中有这样一段对话.有一天,颜回,子路跟老师在一起聊天.老师说:"你们每个人都说说你们的志向吧."

  颜回说:"我的愿望呢,就是一个人经常不夸耀自己,也不经常宣扬自己的功劳,能够做到很谦逊就可以了."

  子路说:"我的愿望呢,衣服,车马这些好东西,与朋友一起享用,用坏了也没有什么抱怨.这就是我的愿望."

  但是这个时候老师还没有说话,学生们就感到奇怪,于是子路就问老师说:"希望听老师您的志向."

  孔子呢,就淡淡地说出自己对人格理想的描述,很简单,就三句话:"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孔子的理想就是希望老人得到安顿,让朋友对自己信任,让年轻人对自己怀念.

  这段对话里面就透露出了孔子关于孝道德重视,百善孝为先,父母辛辛苦苦把我们养大,为我们操劳一生,当子女生病时甚至愿以身代.比如当代社会的割肝救子,割肾救子等等.这些都凸显了父母的伟大.孔子也感受到父母的伟大,就对学生提出了"孝"的要求.但是孝是不是就是好好做事,养着父母,有好吃好喝的让父母先吃,有什么劳顿自己先担当,这就是孔子所提倡的孝道吗?答案,不是.孔子所提出的是"孝敬","孝"和"敬"的结合,孝为行,敬为心,我们有多少人能把对父母的敬放在心里.孔子的思想不得不让人敬佩.那么如何孝顺呢?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为政>>)

  "唯"就是"仅仅",就是说让父母仅仅担心子女的疾病就行了.因为只有疾病是自己无法自己做主的.身体发肤受之父母,我们还要爱惜自己的身体,保持健康.让父母少担心我们的健康,这是孝的第一步.然后要服侍照顾好父母,这是必不可少的,然后就是还有前面所说的要把对父母的敬深深根植在心里.

  <<论语>>--诚信

  古人半部<<论语>>治天下,今人半篇论语护一生.论语中对人的道德素质提出了很多要求,诚信是里面重复很多次的,由此可以看出孔子对它的重视程度.

  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论语.为政>>)

  一个人如果不讲信用,真不知道他怎么处世,着就像牛车没輗 ,马车没有 軏一样,那车怎么能走呢?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可见诚信在一个人的生活中所占的分量,诚乃立身之本,经商做学问等等都离不开诚信.但是在商品经济的现代社会,有很多诚信严重缺失的人都活的逍遥自在,难道诚信在现在社会真的不需要了吗? 不可否认,诚信缺失的确会让你一时走的很快,但是你绝对不会走的太远.缺失了诚信的人,就像一艘有洞的船,就是你再努力,船再大,你早晚也要沉入人生的大海.最好的反面教材莫过于"三鹿奶粉".

  修身不可缺失诚信,治国更需要.孔子说过:"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治国第一就是"敬事而信".治理者一定要严肃认真的对待政务信实无欺,这是最基本的.子夏也说过:"君子信而后劳其民,未信则以为厉己也;信而后谏,未信则以为谤己也."翻译过来就是,子夏说:“君子要先取得老百姓的信任,而后再去任用他们;没有取得信任就去任用他们,老百姓就会认为是虐待他们。(君子要先)取得君主的信任再去进谏;没有取得信任就去进谏,君主就认为是诽谤自己。”

  作为君王,一个国家的代表,君王无诚信之道,那么这个国家早晚会衰败,君王作为一个国家的表率,更要为全国人民树立榜样.孔子提出的治国之道,其基本出发点就是诚信,主持国家政务的人要讲信誉,真要讲信誉,不仅仅对国家好,对发布政令的人也有好处.

  一个人要想在人生路上走好,走的远,不能靠一些投机取巧的假把试,要做到诚信待人,当面临抉择时,不要让自己的道德沦丧,要做到无愧于心,有道德,讲诚信的人,不会因为外物的丢失或得不到而感到沮丧.只要我们每个人都从内心的真诚出发,以诚待人,定能建立起来和谐社会.

  <<论语>>--仁爱

  "仁"可以说是儒家的核心思想了,不足一万六千字的论语,提到"仁"字的有一百九处.可见"仁"在论语中的重要地位.但是"仁"是什么?论语中并没有给予特定的回答.但是从孔子和学生们话语中可以看出"仁"是充满各个方面的.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 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 不亦重乎 死而后已 不亦远乎?”这时"仁"是一种责任,一种担当.将实现仁爱于天下作为自己的使命担在肩头,并且要一直到生命的终结,这还不够沉重吗?这的确是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宏伟志向,他们愿意为祖国奉献一切,包括生命.这时他们的共性,虽然好多人说他们是书呆子,但是他们胸中那一腔热血能有多少人看得到,他们从小接受儒家文化的熏陶,自然少不了<<论语>>.他们将论语的思想融入到自己的身躯中,来践行它们,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确是一群让我们尊敬的群体.

  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人,有杀身以成仁."仁爱是他们的使命,在必要关头,他们可以杀身成仁.仁爱这种博爱的使命是高于一切的.

  于丹说过关于仁的一段话,她说:"我想,仁爱首先应该是一种人格情怀,它应该表现为一种高风亮节,一种胸怀大志的气度.这里所说的仁爱,不是妇人之仁,不是那些小恩小爱,而是一种深刻博雅,有使命,有担当的情怀.

  可见仁爱不仅仅是一种使命,也是一种人格情怀.这种情怀与使命是高于一切的.从古至今,多少人以仁爱为使命,为担当.用自己的一生去践行,努力实现.过了两千五百年的仁爱思想在今天也是不可或缺的.多少人现在已经严重缺失了这种思想?多少人还保留了?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仁其实离我们不远,只要你想要它就来了.如果每个人都充满了仁爱,这个社会还会有什么可担心的呢?

  结语

  世界发展到今天,道德观从来没有如此沦丧过. 在道德观念走下坡路的今天,需要一本书来指引我们走向正确的方向,<<论语>>影响的不仅仅是中国,而是一个世界,它那闪耀了几千年的光辉现在还在照耀着我们,照亮我们前方的路,指引着我们.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