仪法的拼音是:yí fǎ。
仪法的注音是:一ˊㄈㄚˇ。结构是:仪(左右结构)法(左右结构)。词语解释是:1.亦作'仪法'。2.礼仪法度。引证解释是:⒈亦作“仪灋”。礼仪法度。引《晏子春秋·内篇问上三》:“守于民财,无亏之以利;立于仪灋,不犯之以邪。”《史记·叔孙通列传》:“高帝乃悉去秦苛仪法,为简易。”宋苏舜卿《上杜侍郎启》:“然阁下为世标矩,人所仰属,坐镇藩屏,列邑承风,举动言论,播为仪法。”清恽敬《书<三国志>后》:“然蜀用汉仪法,无志、表亦传;若吴魏之制皆不传矣,此夺之至也。”。网络解释是:仪法yífǎㄧˊㄈㄚˇ。7、综合释义是:亦作“仪灋”。礼仪法度。《晏子春秋·内篇问上三》:“守于民财,无亏之以利;立于仪灋,不犯之以邪。”《史记·叔孙通列传》:“高帝乃悉去秦苛仪法,为简易。”宋苏舜卿《上杜侍郎启》:“然阁下为世标矩,人所仰属,坐镇藩屏,列邑承风,举动言论,播为仪法。”清恽敬《书<三国志>后》:“然蜀用汉仪法,无志、表亦传;若吴魏之制皆不传矣,此夺之至也。”礼仪法度也。《管子·版法》:「制仪法,出号令。」;《晏子·问上》:「立于礼法,不犯之以邪。」;《墨子·天志下》:「墨子置立天志,以为仪法。」;《史记·叔孙通传》:「次宗庙仪法。」;《汉书·礼乐志》:「遂定仪法。」。8、汉语大词典是:亦作“仪法”。礼仪法度。《晏子春秋·内篇问上三》:“守于民财,无亏之以利;立于仪法,不犯之以邪。”《史记·叔孙通列传》:“高帝乃悉去秦苛仪法,为简易。”宋苏舜卿《上杜侍郎启》:“然阁下为世标矩,人所仰属,坐镇藩屏,列邑承风,举动言论,播为仪法。”清恽敬《书〈三国志〉后》:“然蜀用汉仪法,无志、表亦传;若吴魏之制皆不传矣,此夺之至也。”。9、其他解释是:礼仪法度也。《管子·版法》:「制仪法,出号令。」;《晏子·问上》:「立于礼法,不犯之以邪。」;《墨子·天志下》:「墨子置立天志,以为仪法。」;《史记·叔孙通传》:「次宗庙仪法。」;《汉书·礼乐志》:「遂定仪法。」。
仪法的具体解释是什么呢,我们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为您介绍:
一、词语解释 【点此查看仪法详细内容】
1.亦作'仪法'。2.礼仪法度。
二、基础解释
亦作/'仪法/'。礼仪法度。
三、综合释义
亦作“仪灋”。礼仪法度。《晏子春秋·内篇问上三》:“守于民财,无亏之以利;立于仪灋,不犯之以邪。”《史记·叔孙通列传》:“高帝乃悉去秦苛仪法,为简易。”宋苏舜卿《上杜侍郎启》:“然阁下为世标矩,人所仰属,坐镇藩屏,列邑承风,举动言论,播为仪法。”清恽敬《书<三国志>后》:“然蜀用汉仪法,无志、表亦传;若吴魏之制皆不传矣,此夺之至也。”礼仪法度也。《管子·版法》:「制仪法,出号令。」;《晏子·问上》:「立于礼法,不犯之以邪。」;《墨子·天志下》:「墨子置立天志,以为仪法。」;《史记·叔孙通传》:「次宗庙仪法。」;《汉书·礼乐志》:「遂定仪法。」
四、其他解释
礼仪法度也。《管子·版法》:「制仪法,出号令。」;《晏子·问上》:「立于礼法,不犯之以邪。」;《墨子·天志下》:「墨子置立天志,以为仪法。」;《史记·叔孙通传》:「次宗庙仪法。」;《汉书·礼乐志》:「遂定仪法。」
五、关于仪法的词语
六、关于仪法的造句
1、采用露点仪法和重量法对乙炔和氯化氢混合气中的水分进行测定。
2、因此,可以用比重计法、电导仪法以及近红外光谱法快速预测畜禽粪便中的肥料成分含量。
3、萧何作九章,韩信订军法,叔孙通制仪法。
4、传统的库容计算方法是在已有的地形图上采用求积仪法进行,当精度要求较高时,需到现场实测更大比例尺的地形图。
5、论文介绍了全站仪法测量桥梁挠度的原理和计算公式,并对全站仪法观测桥梁挠度变形值的测量精度进行了分析。
6、显然,日记法成本低,但测量精确度比较低;测量仪法精度高但是成本也更高。
Copyright © 2019- howto234.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2005869号-3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