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豪途旅游网。
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我是安徽人,去了一趟黄梅后,忍不住想讲讲,黄梅给我的 6 个印象

我是安徽人,去了一趟黄梅后,忍不住想讲讲,黄梅给我的 6 个印象

豪途旅游网 2025-07-10
导读作为从小啃着黄山烧饼、喝着祁门红茶长大的安徽人,看惯了黄山的云海松涛,听熟了徽剧的婉转唱腔。 上个月,因一场非遗文化交流活动,我踏上了前往湖北黄梅的旅程。 本以为只是匆匆过客,却在这座鄂东小城撞了个满怀的惊喜,待到归期时,行李箱塞满了黄梅挑花和糯米堆花酒,连梦里都回荡着黄梅戏的调子。 今天就着茶香,和老乡们摆摆龙门阵,这个让我从皖南山里人变成黄梅戏迷的地方,到底藏着多少魔力。 #湖北黄梅# 印象一:长江的浪,比巢湖的更壮阔 安徽人看惯了巢湖的浩渺,可站在黄梅的长江边时,还是被眼前的景象震撼了。

作为从小啃着黄山烧饼、喝着祁门红茶长大的安徽人,看惯了黄山的云海松涛,听熟了徽剧的婉转唱腔。

上个月,因一场非遗文化交流活动,我踏上了前往湖北黄梅的旅程。

本以为只是匆匆过客,却在这座鄂东小城撞了个满怀的惊喜,待到归期时,行李箱塞满了黄梅挑花和糯米堆花酒,连梦里都回荡着黄梅戏的调子。

今天就着茶香,和老乡们摆摆龙门阵,这个让我从皖南山里人变成黄梅戏迷的地方,到底藏着多少魔力。

#湖北黄梅#

印象一:长江的浪,比巢湖的更壮阔

安徽人看惯了巢湖的浩渺,可站在黄梅的长江边时,还是被眼前的景象震撼了。

午后的阳光洒在江面上,粼粼波光如同碎金闪烁,货轮鸣着汽笛缓缓驶过,江水拍打着岸边的礁石,发出低沉而有力的声响。

比起巢湖的温婉,长江的壮阔带着一股不容置疑的豪迈,江风里混着水汽和泥土的气息,比巢湖的风更多了几分江湖气。

傍晚时分,江堤上散步的老人摇着蒲扇,用带着黄梅口音的湖北话讲着 “长江水涨秋鱼肥” 的老话,岸边的渔火星星点点,和远处的大桥灯光相映成趣,这画面比皖江的暮色更添了几分烟火味。

印象二:五祖寺的钟声,敲开千年禅意

跟着当地人走进东山五祖寺,原以为只是座普通古寺,却在踏入山门的瞬间,被千年禅意包裹。寺内古柏参天,飞檐斗拱间透着唐韵宋风,藏经楼前的银杏树下,几个僧人正清扫落叶,沙沙的声响衬得寺院愈发宁静。

大殿里传出的诵经声低沉悠远,檀香袅袅升腾,与安徽九华山的香火鼎盛不同,这里的禅意藏在青石板的裂缝里,藏在檐角铜铃的轻响中。

寺后山坡上,“天下祖庭” 的摩崖石刻被岁月磨得温润,山风吹过,仿佛能听见五祖弘忍讲法时的声影,那份穿透千年的平和,让我这个看惯了黄山云海的安徽人也不禁静了心。

印象三:黄梅的早堂面,鲜得舌头打颤

安徽的早茶有淮南牛肉汤、安庆馄饨,可黄梅的早堂面却让我开了眼界。

清晨挤在巷口的面摊前,看师傅抓起一把碱水面丢进滚水里,三滚两捞便盛入碗中,浇上熬了整夜的猪骨鸡汤,撒上卤牛肉片和翠绿的葱花。

趁热吸溜一口,面条劲道爽滑,汤汁鲜得掉眉毛,牛肉卤得入味,连汤带面下肚,额头沁出细汗,比安徽的牛肉面更多了份醇厚。

旁边的老茶客告诉我:“早堂面要赶早,头汤最鲜,这可是咱黄梅人过早的‘硬通货’。” 搭配一碟酸豆角,再来上一杯本地的茉莉花茶,这顿早餐吃得我这个安徽人直感慨:“原来湖北的过早也这么‘硬核’!”

印象四:挪步园的茶,比猴魁更沁心

作为喝着黄山毛峰、太平猴魁长大的安徽人,本以为对茶已足够挑剔,却在黄梅挪步园栽了跟头。

走进茶园时,晨雾还未散尽,采茶女的竹篮里已堆了半篮新芽,叶片上挂着露珠,透着一股清冽的香气。

炒茶师傅的双手在铁锅里翻飞,茶叶的清香渐渐浓郁,抓一把新茶冲泡,汤色黄绿明亮,入口鲜爽回甘,带着山野间的清润,比安徽的绿茶更多了份柔和。

坐在茶园的木屋里,看云雾在山间流淌,听茶农讲 “挪步园茶曾是贡品” 的老话,一杯茶下肚,连呼吸都带着茶香,难怪当地人说:“喝了挪步园,不想黄山尖。”

印象五:四祖寺的银杏,黄得像幅油画

安徽有塔川的红叶、黟县的古枫,可四祖寺的千年银杏却让我挪不开眼。

深秋走进寺院,两棵千年银杏正披着 “黄金甲”,落叶铺满青石台阶,踩上去发出 “咯吱” 声。

阳光透过层叠的叶片洒下,光斑在古寺的白墙上跳跃,僧人的灰布僧袍与金黄的银杏相映成趣,随手一拍就是油画质感。

比起安徽古村的婉约,这里的秋景更显大气,树干上的年轮刻着 1300 多年的岁月,树下的石凳被香客坐得发亮,拾一片落叶夹进笔记本,仿佛把千年秋意都收进了行囊。

印象六:黄梅戏的调,比徽剧更缠绵

作为从小听着严凤英《天仙配》长大的安徽人,我一直以为黄梅戏是咱皖地的 “土特产”。

可在黄梅县戏曲剧院,当演员一开嗓,那 “树上的鸟儿成双对” 的婉转调子,

竟让我恍惚间生出一种 “他乡遇故知” 的奇妙感 —— 这唱腔里的软糯尾音、眉眼间的灵动韵味,分明比我在合肥剧院里听到的更鲜活地道。

心里直犯嘀咕:安徽唱了这么多年的黄梅戏,怎么到了湖北黄梅,倒像是寻到了 “根”?

散场后,我在后台逮住一位扎着红头绳的小演员。她正对着镜子勾脸谱,见我一脸好奇,

笑着擦了把汗:“大姐,您不知道吧?黄梅戏的根就在咱黄梅县!”

她放下画笔,掰着指头给我数:“早年间,咱这儿的茶农、樵夫在田间地头唱‘黄梅调’,后来跟着逃荒的脚夫传到了安徽。

您听这‘黄梅’二字,不就是咱县名嘛!”

我这才恍然大悟,原来那些耳熟能详的经典唱段,竟是从这片鄂东土地上生根发芽的。

小演员又说起往事:“以前黄梅人下江南讨生活,挑着担子边走边唱,慢慢和安徽当地的采茶调、花鼓戏融到了一块儿。

严凤英老师那辈人,其实也是接着咱黄梅的老底子往上走哩!”

她眼里闪着光,“现在好多安徽的剧团,还常来咱这儿找老艺人学腔调、挖本子呢!”

后来在蔡山镇的稻田边,我真遇见几个农妇边插秧边唱《打猪草》,

乡野间的歌声混着泥土香,比剧院里的精致更有生命力。

这一刻我才明白,黄梅戏就像一条流淌的河,源头在黄梅,却在安徽汇聚成了奔腾的大江。

坐上返程的高铁,看着窗外渐渐远去的黄梅,心里满是不舍。

这座城市,既有长江的壮阔、禅寺的宁静,又有戏曲的缠绵、早面的鲜香;既能在茶园感受山水灵气,也能在古村遇见千年非遗。

安徽的兄弟姐妹们要是有机会去黄梅,一定要找个茶摊,泡上一杯挪步园茶,听一段地道的黄梅戏,

慢慢品味这份鄂东小城的独特风情 —— 毕竟,好地方就该像好茶,得细细品,才知其中滋味。

Copyright © 2019- howto234.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2005869号-3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